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492年8月3日清晨,西班牙南端的巴罗斯港人声鼎沸,鼓乐齐鸣。无数的人来到这里,欢送一支即将远航的小小的船队。
码头上停着三艘帆船,船身上披红挂绿,色彩鲜艳。其中最大的一艘叫“圣玛丽亚”号,主桅杆上飘扬着一面海军大将的旗帜;船的吃水很深,看来里面装载了不少东西。87名水手早已各就各位,准备就绪。
“圣玛丽亚”号甲板上出现了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方正的脸,高高的额头,双眼炯炯有神,一看便知道是个非常刚毅而自信的人。他,便是统率这支船队的克利斯托佛·哥伦布。哥伦布用手向全体水里招呼了一下,然后下令道:“起锚!”
在一片欢呼声和鼓乐声中,三艘帆船徐徐离开了码头。
天气非常晴朗,大西洋风平浪静,碧波万顷。哥伦布站在“圣玛丽亚”号的甲板上,望着天水相连的景色,不禁自言自语道:“啊,终于向西远航了!但愿能得到黄金和香料!”
的确,哥伦布能争取到西班牙国王的资助向西远航,是他多年来的夙愿,他出身于意大利北部热那亚一个纺织工的家庭,从小就对航海具有浓厚兴趣。少年时代,他到达英国、几内亚等地。20多岁时,已经成为一个很有经验的水手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读到了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从此,他一直想到东方去寻找财富。
当时欧洲各国经济都发展很快,使用的货币都是金币,因此黄金就成了财富的象征。整个欧洲出现了黄金热,从国王到臣民,都在疯狂地寻找黄金。哥伦布也不例外,但寻找黄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哥伦布1484年,哥伦布已经33岁了。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法等国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而最后到达印度的计划,结果都遭到拒绝。直到1492年4月,西班牙女王才答应资助船只和大部分费用,授予他海军大将的军衔,还预先封他为新发现土地上的世袭总督,准许他取得这块土地上的收入的二十分之一,而新土地的所有权属于西班牙。这一协定被称为“圣大非协定”,哥伦布答应了这些条款。
船队一直向西航行。水手们站在甲板上,迎着海风,凝视着那辽阔的洋面、时起时伏的海浪、以及那展翅翱翔的海鸥,个个都非常激动。不过他们还是怀疑:这个意大利人果真能把我们带到东方的印度去吗?
一个多月过去了,大家看到的,除了大海以外,还是大海。水手们虽然都是哥伦布用重金从西班牙各港口招募来的优秀海员,富有航海经验,但这时也不免开始失望起来,有的还产生了恐惧情绪,生怕越往西航行,就离开家乡越远,再也不能返回大陆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水手们实在忍受不了艰苦的水上生活,因此怨声四起,几乎要发生叛乱。好在幸运之神向哥伦布等人悄悄走来。
10月12日凌晨,一个名叫特里亚纳的水手,站在高高的桅杆顶上首先发现了陆地,他一面高呼“陆地!陆地!”一面向其他两艘船发出了信号。
三艘帆船很快就互相靠拢。水手们欣喜若狂地欢呼跳跃,有的激动得举起双手,高唱起歌曲,随即又把哥伦布抬了起来,表示向他庆贺。
哥伦布眼中噙满了激动的泪花。他吩咐大家平静下来,迅速作好登岸准备。
黎明来到的时候,船队靠上了一座岛屿。哥伦布带领一批水手,举着一面绣有绿十字架的探险队旗帜,庄严地踏上了航行70天来第一次遇到的陆地。
突然,从四周拥来了大批岛民。他们半裸着身体,头戴羽冠,身上、脸上绘着各种色彩的花纹;妇女们还将金属片系在鼻孔里。岛民们来到哥伦布他们前面站住不动,十分警惕地注视着这些白种人。水手们看到这种状况,不知如何是好,都将目光投向哥伦布。
哥伦布是位很有见识的航海家,他断定岛民们没有恶意,便吩咐水手将玻璃念珠套在岛民们的颈上。岛民们见到这些白种人不加害于他们,便高兴地跳起舞来表示欢迎。一会儿,紧张的气氛就消失了。
跳完了舞,双方交换礼物。交换的方式很有趣:大家将自己要赠送给对方的东西放在地上,听任对方选取。岛民们放下了鹦鹉、棉线和投枪;哥伦布他们放下了陶器、念珠和玻璃片。这些放在地上的东西,双方都高兴地拿了。
哥伦布在西航中最初发现的这座小岛,属于现在中美洲的巴哈巴群岛。他给这个岛取了一个基督教的名称:圣萨尔瓦多,即“救世主”的意思。
第二天,哥伦布命令船队绕岛航行一周,考察了这里的水陆形势和风土人情。因为这儿不产黄金,根据岛民们的指点,又向南继续航行。
不多几天,船队又发现了古巴岛和海地岛。这些岛屿都是欧洲人从未来到过的。
哥伦布以巨大的兴趣,探索着这些岛屿的一切。他最关注的,自然是黄金了。他日夜想到达产金的土地,并且在日记中写道:
“黄金是一个可以令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要的一切。有了黄金,就是要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
可是,哥伦布并没有到达产金的地方,而是面临着一场灾难。
10月25日,由于值班水手的疏忽,“圣玛丽亚”号搁浅在海地岛的一个沙滩上,船底漏水,无法继续航行。哥伦布只得决定返航。他将39名水手留在岛上,为他们设立栅寨,并留下了足够一年吃用的物品;自己和其他水手驾着最小的帆船“尼娜”号,向西班牙返航。
“尼娜”号在大西洋中向东航行。开始风平浪静,可是四个星期以后,突然遭到了飓风袭击。
夹着暴雨的飓风呼呼地怒吼着,海面上掀起无数冲天巨浪。“尼娜”号一会儿被汹涌的海水盖没,一会儿又被狂涛抛上半空。
风帆早已被飓风刮得四分五裂,桅杆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被暴雨打得全身湿透的水手们,紧紧抓住船体上最牢固的部位,声嘶力竭地喊道:“停止暴风雨吧!”
“哗啦”一声,桅杆被飓风吹断,船身倾斜得更严重了。眼看“尼娜”号就要卷进海底!
哥伦布迅速进入自己房舱,想在死亡之前把这次航海的材料保留下来。舱内物品早已散落一地,并随着船身的倾斜而不断滚动,哥伦布急中知智,立即把自己捆在一张固定的椅子上,在膝盖上绑了一块木板,急速地把他发现新大陆和39名水手留在海地岛上等的情况记在羊皮纸上。写好后,用蜡把纸卷封起来,塞进椰子壳,再用沥青涂没缝口;然后解开绳索,跌跌撞撞地走上甲板,将它投进了大海!做完了这一切,他闭上眼睛,听任狂风巨浪的摆布。
幸运的是,“尼娜”号居然经受住了这场飓风的袭击。10多天后,它被刮到了葡萄牙的海岸。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等驾船回到了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完成了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在这以后,哥伦布又向西出航了三次,发现了加勒比海内所有的重要岛屿,以及中美洲地峡和南美洲大陆。
哥伦布一直以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所以后来把他所发现的那些岛屿称为“西印度群岛”,把那些的土著民族称为“印地安人”(印地安是“印度”的译音)。这些错误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哥伦布之后,一位名叫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也参加了南美海岸的考察。他发现,哥伦布所到的那个地方,根本不是欧洲人早已知道的东方,而是一片新发现的大陆。后来,这片新发现的大陆,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亚美利加洲(即美洲)。
哥伦布在航海事业上取得的这个成就,为以后全部发现美洲大陆奠定了基础,也为葡萄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料。他的功绩是伟大的。但是,他个人的结局却是不幸的。哥伦布没能给西班牙国王带来黄金,以致国王剥夺了他新发现土地上的总督职位,同时取消原先规定给他的新土地上取得的一份收入。1506年,这位举世闻名的航海家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世。
亨利七世开创都铎王朝
爱德华四世死后,摄政王理查德清除了以王后为首的伍德维尔家族及其随从。1483年7月6日,理查德正式登上王位,称理查德三世。当时英国局势并不容理查德三世安心。
自从理查德登基以上,便在全国各地巡行,他竭尽全力迎合百姓的心理,收买人心,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可他逐步发现,他所做的一切无济于事。他所到之处,人们都十分仇视他。更使他伤心的是他的根据地——北部边疆的人们也都失去了往日对他的爱戴与尊敬。人们只询问爱德华四世两个小王子的情况。理查德再也不能容忍了,他气急败坏地回到了伦敦,把伦敦塔卫戍长叫到面前,命令道:“立刻处死两个小王子!”
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卫戍长拒绝道:“那是英国的王子,我没有资格这样做。”
理查德愣住了。过一会儿,他才愤怒地说:“交出伦敦塔的钥匙!”
接着,他又找来自己的亲信蒂勒尔爵士,让他去执行。当天夜里,蒂勒尔来到伦敦塔,趁王子睡熟时,用枕头将他们捂住,使他们窒息而死。
理查德总算了却了一桩心病。不过,他总觉得好像一直有个恶魔在尾随着他。他的妻子和儿子在一年内先后都死去了。
1483年10月的一天,理查德正在宫中查看一些资料。一个侍从慌张地报告道:“陛下,白金汉公爵发动武装叛乱了!”
理查德抬起头,呆若木鸡。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命令道:“查剿白金汉府,不许有一人漏网。”
这次动乱很快平息了。白金汉公爵被俘,遭到杀害。可是理查德越发感到,约克的老臣们纷纷离他而去,结成秘密反对派。理查德整日忐忑不安。
武装叛乱失败后,约克反对派又着手进行新的计划。他们把希望寄托在里奇蒙伯爵身上。里奇蒙伯爵就是亨利·都铎。他是兰加斯特家族的旁支,是活下来的唯一的有王族血统的男性继承人。1468年,爱德华四世平叛后,只饶恕了50个兰加斯特派人,当中就有年仅12岁的小男孩亨利·都铎。约克反对派通过一系列暗中活动使亨利·都铎与爱德华四世的长女伊丽莎白缔结了婚姻,也使昔日不共戴天的兰加斯特派遗老遗少与约克派新、旧贵族在反对理查德三世的旗帜下结成了同盟。
亨利·都铎长期以来一直住在布列塔尼和法国。他在聚集力量,准备杀回国内。这时,时机已经成熟,一切反理查德三世的人都集中到他的大旗下了。法王查理八世向他提供了资助,他立即率众从阿弗勒尔港启程回到国内。当部下达到五千余人时,亨利·都铎传令挥师东进。
亨利·都铎慷慨激昂地宣布道:“理查德是篡位者,我带领全英国人夺取胜利果实。”
理查德三世闻讯,马上召集人马,准备抵抗。但几天过去,应召者寥寥无几。理查德立刻命令每户都要出人出力,不然没收财产,顽抗到底者杀头。这样,总算聚集了一万人马。8月22日,双方在博斯沃思展开了决战。
只见丘陵地带的一片洼地上,对峙着里奇蒙伯爵的五千兵马和理查德的一万人马,左右两边的山坡上则驻扎着威廉·斯坦利爵士和斯坦利勋爵的两支部队,各有数千人。一眼看去便知国王一方占有绝对的优势。他的军队比对方多一倍,而指挥官是能征善战的诺福克公爵和诺森伯兰伯爵,还有斯坦利兄弟俩指挥的两支部队助战。
战斗打响之后,双方先是相互炮击,然后互射箭矢。等到双方发起冲锋开始搏斗时,威廉·斯坦利爵士的三千人公开倒戈,站在里奇蒙一边作战。斯坦利勋爵则隔岸观火,按兵不动。原来,当初他就不愿意参战。理查拿他的儿子作人质,为了儿子的性命,他不得不来到战场。理查德命令道:“倘若不立刻参战,你的儿子将即刻成为刀下之鬼!”
勋爵冷笑着说:“我还有别的儿子。”
理查德闻听,暴跳如雷,立刻命令:“立即处死他的儿子!”
侍从们左顾右盼,无人动手。原来,他们都想看看形势再说,谁也不愿与斯坦利家结仇。这时,曾经与理查德在北方亲密合作十年的诺森伯兰伯爵也在关键时刻撤离战场,坐山观虎斗。理查德眼看着众叛亲离,歇斯底里地大喊着:“叛徒!你们都是叛徒!”喊罢,他发疯似地冲上战场,直奔里奇蒙砍去。他先砍翻了里奇蒙的旗手,又砍倒了里奇蒙的贴身侍从,然后跟里奇蒙厮杀起来,两人杀得难解难分。威廉·斯坦利爵士率领部下冲了过去,把他俩分开。里奇蒙被保护起来。理查德三世奋力拼杀,终于被众人打倒在地,乱刀砍死了。
理查德三世一死,他的部下纷纷投降。一直伫立观战的斯坦利勋爵策马上前,从茂盛的荆棘下拾起沾满尘土和血迹的王冠,把它戴到战胜者亨利·都铎的头上。人们称他为亨利七世。
从此,在英国开始了一百多年的都铎王朝的统治。亨利七世精明强干,在他统治时期,英国社会较为繁荣稳定。
达·伽马首航印度
瓦斯科·达·伽马1460年出生,是葡萄牙的著名航海家,他开辟了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14-15世纪时的西欧,发展迅速,对外贸易交流也发展起来。由于《马克·波罗游记》对中国和印度的精彩描述,使西方人认为东方遍地是黄金、财宝。然而原有的东西方贸易商路却被阿拉伯人控制着。为了满足自己对黄金的贪欲,欧洲的封建主、商人、航海家开始冒着生命危险远航大西洋去开辟到东方的新航路。
1497年夏天,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率领着由四艘船只组成的远征队,从里斯本南部的海港出发,开始了前往印度的航行。
船队由到过非洲南端好望角的航海家迪亚士领航,经过整整四个月的航行,终于抵达好望角。好望角犹如一个死亡角,在遭受3天3夜狂浪骤雨的袭击之后,船队终于绕过好望角,进入了印度洋。
1498年4月,远征队来到肯尼亚的马林迪。在这里,他们得到了一位有经验的阿拉伯领航员。在他率领下,达·伽马一行得以安全地横越印度洋,于5月20日抵达印度洋西岸重镇科泽科德。
达·伽马他们一上岸,便被这里的繁荣富庶的异国风光给惊呆了。当一个会讲葡萄牙语的阿拉伯人告诉他们,这里有很多红宝石、绿宝石、有很多香料、丝绸时,他们是多么高兴啊!他们用国内带来的物品和金钱与印度人交换当地的土产、宝石、香料等,价格的便宜,让达·伽马他们的心里都乐开了花。
达·伽马在科泽科德竖立了一根显示葡萄牙权力的标柱,正如他在这次航行的途中所竖的其它标柱一样,暴露了他殖民者的强盗嘴脸。长期垄断这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把他们视作自己的竞争对手,并逼迫他们在8月底离开了科泽科德。
回国途中,由于没有向导,达·伽马他们历尽千难万险。坏死病在船员中蔓延,不少人因而病倒、死亡。由于暴风雨袭击,船队被冲散。当达·伽马于1499年9月带领船队回到里斯本时,人员已经不到出发时的一半了。
达·伽马首航印度的成功,使葡萄牙举国为之欢腾,国王也极为高兴,下令授予达·伽马贵族称号,并赐给他许多的钱财和地产。此外,从海外带回的各种财物,也卖了许多钱,使船队每个活着回来的人都发了大财。
这次航行的成功,激起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的疯狂热情,从此开始了一个殖民掠夺扩张的新时代。
1502年2月,达·伽马奉奉命向印度洋做第二次航行,以便建立葡萄牙在印度洋的霸权。达·伽马率领十艘船组成的船队,一路上耀武扬威,向沿途居民进行挑衅、威胁、宣布宗主权,还截掠商船、屠杀船员、商人与渔民。到达印度后,又攻占了那里的重镇科泽科德和权钦,使它们为成葡萄牙在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根据地。
1503年9月,达·伽马回到葡萄牙,成了全国最富有的贵族。
1524年9月,达·伽马又被任命为葡萄牙在印度的总督,第三次到达印度。然而,此时他已年老体衰,到任不足3个月便病逝了,此时正是1524年12月24日。达·伽马的一生既是航海家的一生,也是早期殖民者掠夺的一生。他开创的新航线,开辟了欧洲进行殖民掠夺扩张的新时代。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中古后期和近代的历史发展中曾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个国家是中古后期兴起的。它的建立者是游牧于里海东南部呼罗珊一带的一支突厥人。13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他们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在和拜占廷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1242年,罗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瓦解。于是这支突厥人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机会,从此开始发展壮大。
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1282-1326年)继位。1300年,奥斯曼开始自称苏丹,宣布他的部落为独立的伊斯兰国家,即爱米尔国。1301年,奥斯曼侵占了富庶的卑斯尼亚平原。当地奥斯曼的主要敌人是拜占廷帝国。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的土地是他扩张的主要对象。1326年,奥斯曼夺取拜占廷在小亚的重镇布鲁萨,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并把首都迁到布鲁萨,这一新的国家称为奥斯曼帝国,在国内居于统治地位的土耳其人被称作奥斯曼土耳其人。
这时奥斯曼帝国已经靠近了欧洲,定都布鲁萨使得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指向欧洲。奥斯曼帝国真正大举扩张是在奥斯曼的儿子乌尔汗(1326-1359年)统治时期。乌尔汗为了进一步扩张,建立了正规的常备军。蒂马尔骑兵和耶尼切里骑兵,是奥斯曼帝国的主要战斗力量。这种军队的特殊之处是要终生服役,不得建立家庭,待遇优厚,享有特权。在奥斯曼帝国,几乎仍然采用中亚的战斗体制,男孩自小就要接受军事训练,社会以战争掠夺为荣,战士打起仗来英勇顽强。蒂马尔即封建领主,土耳其苏丹常常将一部分国土分给有军功的将干,称领主。当时,奥斯曼帝国有着良好的扩张条件,拜占廷已经衰落,罗姆苏丹国也已经分裂。奥斯曼帝国首先占据了原来罗姆苏丹国的大片土区,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大规模地向欧洲扩张。1331年,奥斯曼军队打败拜占廷帝国军队,攻占了尼西亚城。1337年攻占了克米底亚,距离君士坦丁堡很近,实际上已经占领了拜占廷在小亚的全部领土。1354年,乌尔汗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里波利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
乌尔汗的儿子穆拉德一世(1359-1389年)在位时,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整个色雷斯东部。1362年,奥斯曼帝国攻陷亚得里亚堡,切断了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半岛其他地区的联系,并把首都迁到这里。1389年,欧洲联军与奥斯曼军队在科索沃发生了激战,尽管由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波斯尼亚,瓦拉几亚,阿尔巴尼亚和匈牙利人组成的联军作战英勇,在战斗中甚至击毙了苏丹穆拉德一世,但由于奥斯曼军队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联军终于被打败,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保加利亚先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后来又被兼并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这一胜利震动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欧洲各国为了拯救拜占廷帝国,派出了援军。1396年,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战役中,奥斯曼军队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除了用巨款赎回300名贵族骑士外,其余的几乎全部被杀。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
巴尔干半岛逐渐落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拜占廷帝国危在旦夕。但就在此时,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小亚扩张。1402年,在安卡拉附近的一次大战中,帖木儿军大败奥斯曼军。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廷,使之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因为在这场战役以后,奥斯曼帝国的地方割据势力抬头,巴耶塞特苏丹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新征服地区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不得不推迟了向欧洲的扩张。
到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统治时期,开始了对君士坦丁堡的直接进攻。1453年,他率领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从陆上和水上同时进攻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虽然有许多险要和堡垒,军民也进行了拚死的抵抗,但力量对比悬殊,守军只有不足一万人。最后,城中的热那亚人作了土耳其人的内应。奥斯曼帝国以保留热那亚人在君士坦丁堡城内加拉太区的商业殖民地特权为条件,利用涂油板将70多艘土耳其战船运过加拉太后面的陆地,然后用这些船只搭浮桥,从侧面攻城。君士坦丁堡被打开一个缺口。在顽强地坚持了53天之后,君士坦丁堡终于在1453年5月29日被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三世阵亡,千年的帝国灭亡了。土耳其人攻陷该城之后,大肆劫掠3天,许多居民被杀或被掠为奴隶。奥斯曼帝国迁都于此,并把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即伊斯兰教的城市,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也被改为清真寺。
拜占廷帝国的灭亡,使东欧失去了屏障。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在巴尔士,征服了摩利亚和雅典公国,在爱琴海上,攻占了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占有的岛屿。1459年又征服了塞尔维亚全境,1463到1465年间征服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479年占领了阿尔巴尼亚。此外,在中间地区,奥斯曼帝国迫使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承认其宗主权。1475年,土耳其人还把热那亚人在黑海岸边的殖民地及重要商业城市卡法夺了过去,克里米亚汗也被迫臣服于奥斯曼帝国。
苏里曼一世(1520-1560年)时期,帝国达到了鼎盛。苏里曼是个非常有作为的苏丹。他把全部精力放在进攻欧洲上,继位不久就开始向欧洲全面进攻。1521年,他派兵攻占当时属于匈牙利的贝尔格莱德。1526年,在摩哈赤战役中击溃了匈牙利国王的军队,攻陷布达。以后数次进攻奥地利,甚至打到了维也纳。但在欧洲碰到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全力抵抗,进攻的势头被遏止。
此后,苏里曼开始大举进攻阿拉伯半岛地区和北非。他首先派兵占领巴格达,完全占据两河流域,吞并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又在很短的时间里占领了非洲的大片土地,攻占了的黎波里和阿尔及利亚。他的后代在1574年攻占了突尼斯。到1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版图囊括了以前存在过的阿拉伯和拜占廷两个帝国的大部分发地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称雄一时。
1571年,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在勒班多战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打败,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从此,奥斯曼帝国开始走下坡路。蒂马尔制解体,兵员大减,战斗力下降。同时巴尔干地区民族独立运动加速了帝国的瓦解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土耳其加入德奥集团参战,最后战败投降。1920年8月,协约国迫使苏丹政府签订《色佛尔条约》,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最终解体,变成了一个单一民族的土耳其国家。
哥白尼与《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最为简单的常识,在450多年前,却视为大逆不道的“异端邪说”而遭到压制。这是为什么呢?
日月星辰东起西落,在圆穹形的天上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古代的宇宙论用生动的神话去解释人们的这种直观印象。比如在古埃及法老陵墓的壁墙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彩色漫画:地球上方的空气之神支撑着苍穹圆拱。太阳神白天泛舟横越地球上方的天空,晚上又驾船穿渡地球下面的水域,回到他每天旅程的起点。
公元前300年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地心说”,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是球形的,是宇庙的中心。公元2世纪,希腊人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了地心说:地球是宇宙中心,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围绕地球旋转,并依次排列,形成七重天。七重天外,是布满恒星的恒星天。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统治着一切。托勒密的“地心说”正符合宗教神学对宇宙的解释:静止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恒星天外是第九重天,上帝就住在那里。上帝为照亮白天,造了太阳,为照亮黑夜,又造了月亮。这样一来,地心说便成了教会维持其神权统治的工具。人们就在“地心说”的迷雾下度过了漫长的1400多年。
15世纪末叶,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文艺复兴、远洋航行和宗教改革等一系列的历史变革,震撼了整个欧洲大地,也推动着天文学的革命。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2-1543)首当其冲,吹响了向神权挑战的号角,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中心人物。
1473年2月,尼古拉·哥白尼诞生在波兰一个叫托伦的村庄一个烤面包的家庭里。他10岁时,父亲死了,便跟着舅父过活。他舅父是一个主教,哥白尼要舅父给他讲太阳和星星的故事。舅父给了他一些天文学方面的书,他如饥似渴地读着,然后又转回到天空这本开卷的“书”上——不断地观察着有趣而神奇的星宿变化。
18岁时,哥白尼进了克拉科夫大学。在那里,他获得了医生证书,并学会了绘画,还钻研了托勒密的天文学理论,学会了使用天文仪器。从此,他对天文学的兴趣更浓厚了。
1495年,哥白尼前往文艺复兴的摇篮意大利,先后在波伦亚大学、帕多亚大学和斐拉拉大学学习医学、法学、神学和天文学。1499年,26岁的哥白尼应聘当了罗马大学的天文学教授。
在罗马大学,他一直按照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来教天文学。“地球中心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提出来的,公元2世纪,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又加以推演论证,使它系统化。托勒密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形体,天空像是一只翻转过来的碗,地球静止不动地处于这个碗的中心,而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运转。这种理论后来被教会所利用,他们胡说,上帝创造的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而日、月、星、辰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点缀宇宙的装饰品,正如地球上的江河、森林、五谷都是上帝创造的一样。因此,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被教会奉为经典。
哥白尼照这种理论教了三年以后,越来越怀疑了。早在2000年以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同亚里斯多德进行过辩论。他指出,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阳,地球只是环绕太阳运行的星星之一。哥白尼被毕达哥拉斯的说法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他毅然放弃了罗马大学的教授席位,回到波兰,在弗洛恩堡大教堂担任教士。从此,他获得了比较充裕的时间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在教堂西北角的围墙上,有一座小小的阁楼。哥白尼为了研究工作的方便,就选定阁楼做宿舍,并在那里设置了一个小小的天文台,用自制的简陋仪器,坚持观察天体30余年。他所著的《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选用了27个观测事例,其中25个就是他在这个阁楼上亲自观察记录下来的。
《天体运行论》是一部长达六卷的巨著。在这部书里,哥白尼大胆地指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人们每天看到太阳由东向西运行,是因为地球每昼夜自转一周的缘故,而不是太阳在移动;同样,天上的星体看上去在不断移动,也是因为地球本身在转动,而不是星体围绕着静止的地球转动。
“在所有这些行星中间,太阳傲然坐镇,在这个最美丽的庙堂中,我们难道还能把这个发光体放到其它什么更恰当的位置上使它同时普照全体吗?人们正确地把太阳最称为‘巨灯’、‘智慧’、‘宇宙之王’……太阳就这样高踞王位之上,统治着围绕膝下的子女一般的众行星。”
哥白尼在他的《天体运行论》中用这段优美的文字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太阳在“宇宙”(更科学地说,应是在“太阳系”)的地位,创立了“日心说”。
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哥白尼的日心说把太阳当作宇宙的中心,看作是静止不动的天体,是错误的,而且也没有超出天体沿正圆轨道作匀速运动的传统观念。但是他的《天体运动论》,推翻了1400多年占统治地位的地心说,描绘出了一幅太阳系的真实图景,为近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并从根本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基础,将科学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哥白尼学说的不足之处不断得到修正,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德国科学家开普勒。开普勒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通过分析归纳得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哥白尼的书籍印数不多,加上教会诬蔑攻击,他的学说流传不广。直到1600年布鲁诺献身,死于火刑架下,才使哥白尼的“日心说”广为人知,并引发了一场哲学革命。恩格斯称哥白尼的天文学说是向神学发出的挑战书,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麦哲伦环球航行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是由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完成的。正是由于他的成功航行,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在科学史上、航海史上,都是不可磨灭的功勋。
麦哲伦1480年生于葡萄牙北部的一个破落的骑士家族。10岁左右进入王宫服役,充当王后的侍从。16岁时进入葡萄牙国家航海事务厅,因而熟悉了航海事务的各项工作。
当时哥伦布已经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达·伽马也从印度返航并带回了巨大的东方财富。怀着对东方财富和远洋探险的向往,麦哲伦1505年参加了海外远征队,从此开始了远洋探航的生涯。在这次远征印度、马六甲、马来群岛的过程中,为了与阿拉伯人争夺贸易地盘、取得亚洲南部海洋的霸权,远征队与阿拉伯商人和沿途的居民打过几仗,麦哲伦因而也三度负伤。
麦哲伦伤愈后,在返回葡萄牙的途中船只触礁。在大家心灰意冷之际,麦哲伦挺身而出,带领幸存的海员克服重重的困难,直到得到援救。由于这次事件,麦哲伦被提升为船长,被留在了印度。此后,麦哲伦在印度和东南亚一带参加了殖民战争,并在这一带进行了探索和游历。
他从实地了解到在东南亚群岛的东面是一片汪洋大海。他坚信地球是圆形的,并猜测在这片大海的东面,肯定是哥伦布发现的美洲大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次环球探航。1513年麦哲伦回到葡萄牙。他一再请求国王允许他组织船队进行环球探险,然而国王却不理睬他,绝望的麦哲伦只好在1517年离开祖国,投奔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的要塞司令。要塞司令非常欣赏他的才能和魄力,不仅把女儿嫁给他,还向西班牙国王举荐了他。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计划得到西班牙国王的批准,与他签署了远洋探航协定。
按照协定,麦哲伦被任命为探险队的首领,所率船队的船只由国家提供,航海费用由国家负担。探险过程发现的任何土地,全部归国王所有,麦哲伦充任总督,新发现的土地的全部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归麦哲伦所有。为了监督麦哲伦,国王又派了皇室成员作为船队的副手。
1519年9月,麦哲伦率领一支由200多人、5艘船只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船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的港口出发,开始了环球远洋探航。经过两个多月的海洋飘泊,船队越过大西洋来到巴西海岸。船队沿海岸向南继续航行,在第二年一月来到了一个宽阔的大海湾。
“海峡找到了!”“海峡找到了!”海员们高兴地欢呼起来,以为已到达了美洲的南端,可以进入新的大洋了。然而随着船队在海湾中的前进,发现海水变成了淡水,原来此处只是一个宽广的河口,这就是今天乌拉圭的拉普拉塔河的出口处。
船队继续向南前进。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刚好相反,三月的南美洲已临近冬季,风雪交加,航行极其困难。月底,航队来到圣胡利安港,并在这里抛锚过冬。由于几次探索海峡的失败,大多数海员都感到灰心丧气,有三个船长也借机反对麦哲伦。麦哲伦下计谋平定了这次叛乱,避免了探航半途而废的结局。
经过近5个月的休整,到了8月,又到了这个地区春暖花开的季节,麦哲伦又率领船队出发了。由于有一艘船在5月份的探海中沉没,此时只剩下4条船了。两个月后,船队在南纬52度处又发现了个海口。这个海峡弯弯曲曲,忽窄忽宽,港汊交错,波涛汹涌。麦哲伦派出一艘船去探航,然而这艘船却调转船头逃回了西班牙。麦哲伦只好率领着剩下的3条船象钻迷宫似的在海峡中摸索着前进。麦哲伦以坚强的意志率领船队前进。在这个海峡迂回航行1个月后,他们终于走出海峡西口,见到了浩瀚的大海。向来以沉着、坚定著称的麦哲伦激动地掉下了眼泪。
为了纪念麦哲伦这次探航的功绩,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如果你打开世界地图,就可以在南美洲的南端,南纬52度的地方找到它。船队在这片大洋中航行了3个多月,海面一直风平浪静。因此,他们就为它取了个名字叫“太平洋”。
1521年3月初,在水尽粮绝、人人疲乏虚弱之际,航队来到了富饶的马里亚那群岛,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款待。3月底船队来到了菲律宾群岛。当麦哲伦原来从马六甲带走的仆人亨利用马来语与当地土人对上话时,麦哲伦是多么激动啊!他的环球航行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他从西方向西航行终于到达了东方,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球的的确确是圆形的。
为了征服这块盛产香料的富饶土地,这个坚韧果敢却满怀野心的麦哲伦,企图利用当地部族间的矛盾来到达他的目的,然而在一次与当地部族的冲突中,麦哲伦被杀害了。最后,麦哲伦的助手烧掉一条破烂不堪的船,带领仅存的两条船满载香料越过马六甲海峡,经印度洋,过好望角,辗转一年多,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这时,整个船队仅剩一条船与18名船员了。
从1519年9月到1522年9月,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人类的第一次环球一周的航行。麦哲伦虽然死去了,但是他对后世航海和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却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忘记的。
马基雅维里和《君主论》
一位学者曾对影响世界的书作过统计,他认为具有突出成就的有十六本,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君主论》经常被称为是“独裁者的手册”,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给一国之主提供了统治手段。学者罗伯特·良斯是这样评价该书的:“毋庸置疑,在卡尔·马克思之前,还没有一个人像马基雅维里那样对人类政治思想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他被誉为‘政治学之父’是当之无愧的。”
马基雅维里在政治理论方面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在他之前,人们总是把伦理学和神学与政治缠绕在一起,而马基雅维里认为历史和政治是在独立的体系下进行的。马基雅雅里是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马基雅维里1469年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他的父亲是个律师,门第显赫,但已经破落。当时,14至15世纪的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工商业日益蓬勃发展,文艺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是意大利分裂的局面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494年,西班牙人侵意大利,历时六十年的“意大利战争”爆发了。1498年佛罗伦萨成为了共和国,生活在这个年代的马基雅维里以一个智者的眼光注视着现状,国家的衰弱使他心痛。马基雅维里从小就接受人文主义思想教育。29岁时,他曾任佛罗伦萨第二国务秘书处首脑,处理外交与军事事务。多年的外交生涯让他大开眼界,使他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应提高国力,于是他开始探讨拯救意大利的措施。他常以一种独特的观点让人大吃一惊,可惜的是没多少人支持他。
马基雅维里并没因此气馁,他将自己的观点细心整理,于1513年出版了《君主论》。此书一出,欧洲的思想界便出现了一阵骚动,他们对于马基雅维里的观点根本无法接受。一时间,神学家、保守党人群起而攻之,他们称《君主论》为“邪恶的圣经”。16世纪中期,《君主论》被宣布为禁书,马基雅维里成了一个令人恐惧的人。
在《君主论》一书中,马基雅维里围绕君主问题提出四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了他的国家观、军事观、道德观、君主观。第一是君主必须注意到同人民保持较好的关系;第二是君主必须重视军事,依靠雇佣军或别国的军队的国家必定是虚弱而多变的;第三是君主必须通权达变,灵活机动,他建议开始时统治者要一点点给予人民好处,能让他们更好地回味;第四便是君主要了解国情,注意避开献媚者,君主周围必须有能干而忠诚的大臣。
关于君主必须通权达变、灵活机动这一问题的提出,曾使马基雅维里蒙受了多年难以洗清的不白之冤。事情是这样的,法国人简提利特制造出了一个“马基雅维里主义”。因为当时法国人正在饱受着意大利人、法国王后卡德琳·德·美第奇暴政之苦,为了发泄对王后的不满,简提利特于1577年把矛头指向了马基雅维里。他对《君主论》进行了黑白颠倒的攻击,制造了“马基雅维里主义”这个带有贬义的词。此词一出,立刻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他们四处传播,慢慢地就把它演化成了政治上尔虞我诈、背信弃义、不择手段的同义词。
没有几个政治哲学家像马基雅维里那样被如此激烈地谴责,多少年来,他被一些人指责为魔鬼的化身,他的名字成了欺骗和阴谋的同义词。
马基雅维里并没把精力放在别人对他的误解上,他心里只有一件大事:建立和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资产阶级国家。实际上,他的思想也不是独创的,他只是总结了一些君主的成功之道。
马基雅维里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他的政治学说体系展示了治国之道的新科学,同时他还身体力行,将之运用于意大利。他的学说影响了许多国家的政治家,至今还有不少启迪作用。但是,马基雅维里的学说还是有不足和错误之处,他根本没有看到阶级自身的力量,更忽视了人民的力量,而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君主,这毕竟过于肤浅。
马基雅维里一生中并不只有一部《君主论》,1513年他完成了《关于提图斯·李维前十卷的对话》、《战争的艺术》和《佛罗伦萨史》的写作。马基雅维里于1527年6月22日与世长辞。
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摧毁了束缚政治的神学和道德两道坚固的墙。政治家、思想家格拉斯·格里高利说,意大利必须有马基雅维里的理论,否则它的统一只是泡影。《君主论》受到了许多君主、政治家、军事家的重视,如:英王查理五世对它爱不释手;克伦威尔一直珍藏着《君主论》的手稿复印件;拿破仑在行军途中还在对《君主论》作批注。弗兰西斯·培根论述他说:“马基雅维里使人受益匪浅。”《君主论》出现的年代距今已有数百年了,当今政治理论的讨论比以往要更实际,这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马基雅维里。
多才多艺的达芬奇
在世界绘画史上,曾经涌现出无数的绘画大师,他们的作品是人类艺术宝库中闪闪夺目的明珠。达·芬奇就是其中最出色的大师之一。
1452年4月15日,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镇里,达·芬奇出生了。达·芬奇的母亲是一个只有十七岁的农家姑娘,由于涉世不深被人诱骗,结果生下了达·芬奇。贫寒的家境和私生子的名声,使得达·芬奇在很小的时候就尝到了人间的辛酸。达·芬奇五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终于把他丢下,自己和一个外乡人远走高飞了。失去了母亲的达·芬奇被一个名叫列奥纳多的人收养。在新的家庭里,养母很疼爱他,教他识字,给他讲些道理。小小的达·芬奇并不满足养母告诉他的事情,常常独自一人在田野上,在山洞中仔细地观察自然景象。花草树木的形状以及小动物们不同的习性,都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他还认真地把它们描绘下来。
有一次,达·芬奇在一块盾牌上画小动物,被养父看见了。达·芬奇画的小动物,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养父被他的画打动了,决定让他去拜师学艺。
达·芬奇十四岁那年,来到了佛罗伦萨,在画家弗罗基奥的画室里学艺。弗罗基奥是一位有个性的艺术家。开始的时候弗罗基奥只让达·芬奇做一件事情,就是画鸡蛋。达·芬奇并不理解画鸡蛋的意义。弗罗基奥告诉他:“画鸡蛋是基本功,为的是让手和笔能熟练地听大脑的指挥。”弗罗基奥的话打动了达·芬奇,使他认识到画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达·芬奇的勤奋用功,使他的画技进步很快。通过对达·芬奇的观察,弗罗基奥觉得他是一位真正的奇才。
弗罗基奥的感觉很快就得到了验证。一天,弗罗基奥在画市政厅委托的《基督受洗图》,正在对一个天使的造型犹豫不决。达·芬奇走了上来,要求试一下,结果他画的天使出色极了。作品展出的时候,人们纷纷认为这是弗罗基奥画过的最好的人物造型,这让弗罗基奥很惭愧。据说,从此弗罗基奥只搞雕塑了。
达·芬奇终于出师了。出于强烈的求知欲,他对几何、物理、化学、天文学产生了兴趣,晚上埋头读书学习,白天在野外观察描绘。一次,达·芬奇为了了解人体,特意买下一些断肢和一具完整的尸体。在地下室微弱的灯光下,他一边解剖,一边做笔记。1477年,达·芬奇的两幅画在佛罗伦萨展出,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达·芬奇的名字也不胫而走,广为人知。
1482年,达·芬奇应米兰市政厅的邀请前往米兰。米兰人热情的欢迎,使达·芬奇很高兴,他决定长期在此定居,一天,达·芬奇在室外散步,突然脑海中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在一处长满鲜花的地方,有一个光线幽暗的山洞,山洞里住着圣母玛利亚一家。他把这幅画面记在了脑海中。恰巧,一座小教堂请达·芬奇画圣坛画,他决定把这幅画面画出来。经过三个星期的工作,《岩间圣母》这幅名画完成了。教徒们纷纷赞叹达·芬奇出色的画作。他们请达·芬奇给他们讲话,没想到达·芬奇口才出众,一会儿朗诵自己的诗作,一会儿又编出一些引人入胜的寓言,他还即兴作曲。大家对达·芬奇非常尊敬。达·芬奇也更加喜爱这座城市了。
壁画《最后的晚餐》
1493年,达·芬奇花了十年时间为米兰公爵期福查的父亲所作的塑像终于完工了。塑像高约六米,气势不凡,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奇”。这期间达·芬奇还在绘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作,《香塔圣母》、《最后的晚餐》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
举世闻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杰作,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之一,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绝品。这幅画是达·芬奇为米兰圣·玛利亚·格拉齐修道院的餐室创作的壁画,题材取自于《圣经》。耶稣在被捕前夜和12个门徒最后一次共进晚餐时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门徒中立刻引起了骚动。画面表现的正是这一瞬间的戏剧性场面。
为了画好这幅画,达·芬奇每天清早就登上画架,一直劳作到日落。有时他站在画前沉思苦想,一连几天不下笔。
被艺术界誉为“神品”的《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为一位富商的妻子蒙娜·丽莎画的肖像画。据说,为了画好这幅画,达·芬奇认真研究了她的心理,并做了各种精确的数学计算。历经4年,终于画出了蒙娜丽莎那温柔理智的眼睛和嘴边浮现出的迷一样的微笑,成为一幅充满永恒魅力的世界著名肖像画。
除了绘画外,达·芬奇还是一位科学巨匠。他在写给米兰大公的一封信里介绍自己时这样说道:“战争时,我可以发明武器筑垒攻城;和平时,我会兴修水利和建筑宫殿。我也是医学家、音乐家、戏剧家和画家。”
的确,达·芬奇在冶金技术、水利工程、光影学、透视学以及物理、化学、动植物学、天文学、地质学、军事科学、机械学、建筑工程学等诸多领域,都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就连数学上使用的加减符号也是达·芬奇创造的。
1515年,因政局不定,达·芬奇来到法国,受到法王的隆重欢迎。法王经常看望达·芬奇,和他谈得很投机。在法国,达·芬奇设计的工程和建筑受到人们的好评,人们给了他很高的荣誉,这使年迈的达·芬奇一颗四处流浪的心感到一丝安慰。他整理了自己一生在科学和绘画上的经验,写了洋洋五千多页的手稿,涉及各个学科,像一座巨大的迷宫。
1519年,5月2日,这位伟大的天才在巴黎去世了。人们对达·芬奇的评价,正如他的弟子弗兰切斯柯·梅尔兹所说的那样:“列奥那多·达·芬奇的逝世,是每个人的损失,大自然再也没有能力重造这样一位伟人了。”
米开朗琪罗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位与达·芬奇齐名的艺术大师,他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家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于1475年3月6日诞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山城小镇卡普莱斯。他的父亲是这个小镇的行政长官。米开朗基罗自幼喜欢雕刻,父亲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将他送到佛罗伦萨美术大师基兰达约门下学画。
1489年的一天,基兰达约带领着他的两个高徒来到佛罗伦萨最高统治者罗伦索的府第。罗伦索被人们称为文化保护神,他的府第里是当时人文主义学者、诗人、艺术家和社会名流荟萃的地方。罗伦索听说基兰达约手下有两个好徒弟,便向他索取。基兰达约慑于罗伦索的势力,无奈只好把自己最喜爱的两个徒弟送来了。其中一个徒弟就是米开朗琪罗。
在罗伦索府里,米开朗琪罗真是大开了眼界。这里藏有丰富的古代雕塑遗物和艺术珍品,还有大雕刻家多纳太罗的学生贝尔托尔多做他的老师,帮助他理解古代艺术作品的精髓,指导他研究意大利现实主义大师们的杰作。
罗伦索对米开朗琪罗的才能很器重,他发现这位天才少年日后会有不凡的业绩。在罗伦索的支持下,米开朗琪罗的技艺不断提高,视野更开阔了。
1494年秋天,法国国王率军入侵意大利,逼近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只好离开家乡,到外地去谋生。待他回到家乡时,教皇联合佛罗伦萨旧贵族排挤积极进行宗教改革的主教萨伏那洛拉,并把他处以火刑,骨灰扔到河里。
这一殉道事件深深地震动了米开朗琪罗。他感到萨伏那洛拉领导的打击富豪贵族的运动是正确的,他提倡的真诚朴素的道德也是崇高的,他是一个同情人民群众的殉道者。于是,米开朗琪罗开始创作《哀悼基督》。他要把对萨伏那洛拉的深切悼念倾注到这个作品里。这个作品是依据《圣经》故事,表现基督从十字架上被卸下来后,圣母玛利娅抱起儿子尸体时悲痛与哀悼的情景。
不久,作品问世了:头披长巾的圣母端坐着,裸体、遍体伤痕的基督安详地躺在她的膝上。米开朗基罗认为,作为圣母,看到自己的儿子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走完了自己的旅程,虽然她的内心是非常悲痛的,但不应捶胸顿足地痛哭,而是把悲痛埋藏在心里。于是,他把圣母雕塑得异常平静,低垂的眼帘使人感到丧子之痛正在何等残酷地折磨着一个母亲。略向后面伸开的左手,表现了玛利娅万箭穿心般的难言之苦。
这一作品完成后,立刻引起了轰动。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人们开始关注这个年轻的米开朗琪罗,关注着他的创作思想和人生轨迹。刚迷上画画时,米开朗琪罗特别喜爱画人像。当时,意大利出土了许多古希腊时的艺术雕刻人像,把人体的健美刻画得非常形象,这给米开朗琪罗以很大的启发。
《圣经》上大卫的故事吸引了米开朗琪罗,他决定创作大卫的雕像。他一反宗教上的传统,把大卫雕刻成一个全身肌肉健壮的青年,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克敌制胜的决心。
创作这座雕像,米开朗琪罗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大卫》雕像上完美的艺术表现力,使米开朗琪罗获得了极大荣誉。在作品完成的第二年春天,佛罗伦萨的大艺术家委员会决定把它竖立在一座宫殿的前面,作为保卫这座美丽城市的英雄象征。
艺术上的成功,更加激发了米开朗琪罗的创作热情。接着,他以前所未有的毅力和气魄,历时四年,在罗马西斯廷教堂高高的天花板上,独立完成了巨幅天顶画《创世纪》。
1516年,他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创作出雕像《摩西》,借以反抗西班牙军队对意大利的占领。几年后,西班牙与罗马教皇相勾结,向佛罗伦萨共和国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在保卫佛罗伦萨的战役中,米开朗琪罗负责城市的保卫工作,管理和加固城防工事。结果,佛罗伦萨战败,米开朗琪罗受到种种屈辱,甚至被统治者派去雕刻坟墓。后来,他逃亡到国外。
在西斯廷教堂壁画的部分
待米开朗琪罗回国时,罗马教皇强迫他走进西斯廷教堂,要他就在天顶画《创世纪》下,再制作一幅大型壁画。米开朗琪罗被逼无奈,只好天天画。整整画了七年,画出了一幅高10米,宽9米,有二百多个人物的气势雄浑的壁画。这就是著名的《最后的审判》。
画完成后,他挥手走出了教堂。教皇信步走到这幅巨画面前一看,气得勃然大怒,立刻派人把米开朗琪罗抓了回来。
教皇对米开朗琪说:“你现在就要将这幅画给我全部涂掉。”
“不行!”米开朗琪罗不予理睬。
“要不,你对这幅作重大的修改。”
“这是为什么?”
“因为你亵渎了神明!”
教皇为什么发火呢?因为米开朗琪罗故意在画中将耶稣表现得非常狂暴,他的母亲玛利亚神情麻木,似乎铁石心肠。画中的所有人物都是全身赤裸,一丝不挂。很明显,米开朗琪罗将教会奉若神明的耶稣和圣母化作全身一丝不挂的凶煞恶神,意在影射教皇和他那帮为非作歹的教士。他作这幅画之前,已有思想准备:可能坐牢或者被驱逐出境。
教皇见米开朗琪罗骨头太硬,只好硬着头皮另找一个画家来改画。那位画家花了近一年时间,才给众神“穿”上遮羞布。
硬汉米开朗琪罗活到了89岁。这位杰出的艺术大师生前参与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加必多利广场的建筑群,在他逝世后拔地而起。米开朗琪罗的精湛作品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艺术达到的高峰,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拉伯雷与《巨人传》
拉伯雷1494年出生在法国中部都兰省的希农城,父亲是个有钱的法官。他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了自由自在而快乐幸福的童年。十几岁后,他父亲想把他培养成一个循规蹈矩的修士。拉伯雷被迫接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的宗教教育,之后又进修道院当了修士。
修士的生活,刻板乏味,又受清规戒律的束缚,这使拉伯雷非常反感。他开始学习希腊文,通过希腊文了解希腊和罗马的古代文化。当时,修道院反对学习古代文化,认为学习希腊文是追求异端学说,所以修道院搜走了拉伯雷的所有书籍。拉伯雷愤怒之下换了一下修道院。
在新修道院里,他幸运地遇上一个也喜欢古代文化的主持人,加上他们又是老相识,拉伯雷终于可以自由地研究古代文化了。后来,拉伯雷跟随大主教出使罗马,游览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意大利,访问了许多名人和古迹,学习了宗教、哲学、数学、音韵、法律、考古、天文等许多知识,终于成了一个博学的人。为他后来创作《巨人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530年,拉伯雷进大学攻读医学,这时他已36岁了,但他用了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获得了学士学位,当上了医师。1535年,他又到巴黎学医,不久又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1537年,他还勇敢地解剖了一具被绞死的囚犯的尸体。这种追求科学的举动,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因为这会触怒天主教会。
拉伯雷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的长篇巨作《巨人传》。1532年,《巨人传》第一部出版,一年后又出版了第二部,署名是那西埃。书出版后,受到了城市资产阶级和社会下层人民的热烈欢迎,但又受到了教会和贵族的极端仇视,并被法院宣布为禁书。
格朗古杰国王的儿子卡冈都亚出世了,不过他是从母亲的耳朵眼里钻出来的。孩子一出娘胎,便大声地喊了起来:“喝呀!喝呀!”声音响似洪钟,震动四方。正在喝酒的国王听到儿子的叫声,不禁脱口赞叹道:“高康大!”意思是“好大的喉咙!”于是孩子就叫高康大了。高康大(即卡冈都亚)身躯巨大,食量惊人,每人要喝17000多头母牛的奶,一件衬衫要用布1700米,一双鞋底用了1100张牛皮,戴的项链也有5800公斤重。到了读书的年龄,国王把他送到教皇去接受经院教育,谁知他越学越傻。国王吓坏了,怕唯一的儿子会变成傻瓜,将来不能继承王位,于是赶紧想法子,让他接受据说可以让人聪明起来的人文主义教育。结果卡冈都亚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马上变得聪明伶俐起来。有了这个经验,以后卡冈都亚的儿子一开始便接受人文主义的教育,变得比上一代更加聪明、更加幸福。
1545年在国王的特许发行证的保护下,拉伯雷以真名出版了《巨人传》的第三部。但国王不久死去,小说又被列为禁书,出版商被烧死,拉伯雷被迫外逃。直至1550年才获准回到法国。
回国后,拉伯雷担任了宗教职务,业余时间为穷人治病。后又去学校教书。在学校教书期间,他完成了《巨人传》的第四、第五部。这部小说的创作前后经历了20年的时间。《巨人传》出版后风靡一时,两个月内的销售数额超过了《圣经》九年销售数的总和。一千多年来,它用各种文字出了200多个版本。
《巨人传》揭露了中世纪教会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资产阶级空上性解放的追求。在拉伯雷的理想社会里,人性是善良的,人民是纯朴的,他的理想的行为准则就是:“你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在读拉伯雷的《巨人传》时,人人可以快意地笑,爽朗地笑,尽情地笑,这就是他被人们誉为“伟大的笑匠”的原因。
1553年4月9日,拉伯雷在巴黎去世,临终时他笑着说:“拉幕吧,戏做完了。”他去世后不久,《巨人传》的第五部问世,又引起了轰动,人们在争相阅读中,深深地缅怀这位勤奋耕耘的文学大师。
“画圣”拉斐尔
在德国德累斯城的一座艺术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幅意大利的名画——《西斯廷圣母》。虽然这幅画已经经历了4个多世纪,但是,那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发人深省的构思,至今仍然使全世界人们感到钦佩。它的作者,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圣”——山蒂·拉斐尔。
拉斐尔的油画《椅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作于1513年,是拉斐尔为意大利北部波依河畔配森萨修道院绘制的祭坛画。这幅画的题材,来自《圣经》的故事。画面正中,站立着手抱婴孩的圣母——玛丽亚。她慈祥、沉静、庄重,眼睛里放射着深邃的目光,双手抱着她的爱子——耶稣。小耶稣活泼、健壮,天真的双眼,圆睁睁地看着前方,好像正对着所有的人们,十分逗人喜爱。
据说画中的两个小孩是拉斐尔有一天在面包房前偶然看到的。当时两个小孩正在玩耍,他们活泼可爱的神态吸引了他。于是,他敏捷地把他们天真烂漫的样子画下来。
《西斯廷圣母》大意是说,圣母玛利亚为了拯救世界,不惜把自己的爱子奉献给全人类,让他在世上代替人们受苦,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拯救千百万受苦受难的百姓。在拉斐尔的笔下,圣母已经不是高不可攀的“神”,而是内心充满着感情的“人”;是一位温良贤淑的母亲,又是一位不惜牺牲自己最宝贵的一切来达到理想的巾帼英雄。作者以宗教故事为题材,描绘出人间的高尚情操,使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1483年,拉斐尔生于意大利中部高原乌尔比诺城。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拉斐尔从小就跟名师学画,获得了很好的成绩。21岁时他来到佛罗伦萨。在那里,他仔细地揣摩了艺术大师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的创作,艺术上产生了飞跃。1508年起,他受教皇的聘请,为梵蒂冈宫绘制了一组室内壁画,整整画了五年多。现在,梵蒂冈宫签印室四壁的四张大壁画,就是400多年前拉斐尔的真迹。
当时教皇的要求是,画“神学”、“哲学”、“文艺”、“法律”四幅寓意壁画。但是,拉斐尔摒弃了过去画宗教题材的古板画面,而将复兴古希腊文艺的思想内容灌注进去,形成了奇特的,别出心裁的构思。
在拉斐尔创作的《神学》这幅画中,人们看到的,不是一群严肃冷酷的神职人员,而是许多生动的、有血有肉的学者形象。他们聪明,富于智慧,正在思索着问题。尤其令人惊讶的是,虽然画面上出现的,是教会史上不同时代的著名教士,但是,他们却组成了类似在希腊那样的“辩论会”,好像是众多的古希腊哲学家在通过争辩来阐明真理。
又如,在《哲学》这幅画中,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座巨大的建筑物,由近及远,伸向深远的一系列拱门。两位伟大的哲学家行进在前面,他们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后面跟着的,是苏格拉底、阿基米得等许多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象征着古希腊文化思想后继有人,青出于蓝。
拉斐尔又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家。他受教皇聘请绘制壁画的同时,还主持设计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他对大教堂建筑的总体规划,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一直在罗马负责这一巨大工程的进行,为此贡献出他的毕生精力。可惜的是,在1520年,即他37岁的那年就过早地去世了,没能看得见圣彼得大教堂的建成。
拉斐尔的画尽管带有很浓郁的宗教色彩,但透过宗教的外衣可以体验到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所积累的才能和智慧。他画中所描绘的圣母和圣婴并不是呆板苍白、枯燥乏味的偶像,而是活生生、让人感到亲切的人。
莫尔和“乌托邦”
莫尔于1478年生在英国伦敦。父亲当过英国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4岁就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当时牛津大学是英国人文主义的中心,莫尔在那里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强烈影响。16岁那年,他转学法律,不久成为伦敦很有名声的律师。
由于莫尔主持公道,廉洁奉公,在伦敦展露头角,26岁时就被选为议员。32岁时,他担任伦敦市副执行官,43岁时被任命为副财政大臣,不久又当选为下议院议长。1529年,他51岁时,被任命为大法官,成为国王下面的一位要人。可以说,他官运亨通,步步高升。
然而,他的职务又使他能够看到老百姓的困苦,以及圈地运动带来的新灾难。他认为,这一切都根源于私有财产制度,所以主张根本废除它。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了一部名叫《乌托邦》的书。书中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并且描述了一个他理想中的美好的社会——乌托邦。
“乌托邦”是拉丁文的音译,意思是“乌有之乡”,也就是“空想”。这本书采用莫尔同一个海外归来的水手谈话的形式,由那个水手讲述他亲眼看到的乌托邦社会的种种情况,谈起来非常生动有趣。
乌托邦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社会呢?
这个社会建立在海水环绕的岛屿上。全岛有54个宏伟壮丽的城市,他们的语言、风俗、制度、法律完全一样。首府设在岛的中央,因此各城代表聚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