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2000000007

第7章 战国(2)

神医扁鹊

我国的医学有独到的诊治疾病的方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很高的医治水平了。被称为“开山祖师”的扁鹊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最有名的医生。

扁鹊,本来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名医。到春秋后期,有个叫秦越人的医生,因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就被人们以“扁鹊”相称,他的真名却被一般人忘记了。扁鹊是齐国人,年轻的时候当过客店掌柜,后来得到老名医长桑君的指点,学会了看病治病,就开始行医了。

扁鹊是齐国渤海郡人,他在北方各地走过许多地方,到了一个地方就给当地人看病,对于普通百姓,尤其关心。老人、妇女、儿童的病,他都治得好。这样,他的名声渐渐传开了,人们都很尊敬他。

有一次,扁鹊到了虢(虢音ɡuó),走到国君的宫殿门口,听说太子刚刚死了,就急忙打听是得了什么病。有人告诉他:“太子是气血不顺,内脏受害,突然气绝身亡的。”扁鹊又详细问起病人是什么时候死的,收殓了没有。然后,他郑重地说:“请转告贵国大王,我可以把太子救活。”那人不相信,扁鹊告诉他:“我看病,向来是以表知里,以里知表的。刚才听你说的这些症状,我就知道,太子没有真死,他现在下半截身子肯定还是温热的。”国君听说名医扁鹊来了,亲自出来迎接,愁眉苦脸地请他为儿子看病。扁鹊来到太子跟前,为他切脉,又检查了各个部位,然后安慰国君说:“太子的病叫‘尸厥’,是阴阳失调的结果。其实没有死,只是一种假死。不要紧,我能治好。”说完,扁鹊让弟子们用针刺太子的几个穴位。不一会,太子果真苏醒了。扁鹊又用灸烧燎他的两肋,太子就能坐起来了。再服汤药,又过了十多天,太子完全复元了。

扁鹊还擅长望诊和切脉。他给齐国国君桓公午看病的事,就证明了这一点。那一次,扁鹊见到桓公午,观察了一会儿,说:“大王已经有病了,如果不治就会加重的。”桓公午却不高兴地说:“我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怎么会有病呢?”过了五天,扁鹊又见到桓公午,看过以后有些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进入血脉了,要赶紧治好才行。”桓公午更有些生气了。又过了几天,扁鹊第三次到见到桓公午,吃惊地说:“您的病已经进入肠胃,再不治就危险啦!”桓公午听着厌烦,理也不理。两个人第四次见面的时候,扁鹊看了桓公午一眼,不说话,扭头就走。桓公午觉得奇怪,忙派人追上他问原因。扁鹊说:“大王的病,一开始在皮肤上,后来发展到血脉,又进了内脏,这些都可以热敷、扎针、吃药的办法治好,可今天,我看他的病已进入骨髓,没法医治了。所以我只好离开。”

过了几天,桓公午果然发病,再派人去请扁鹊,他已经离开了齐国。桓公午不久就死了。

扁鹊行医,不但会用药物、针灸,还特别重视病人的心理状态,他认为有些病主要不是肌体的毛病,而是人的心理和生活失调。像为人骄傲任性,拼命追求财富,不锻炼身体等都对人体有害,遇到这样的病人,他是不给治的。特别是对那些相信迷信巫术的人,他坚决不治。

扁鹊晚年,曾到秦国行医。秦武王想请他看病,可秦国医官李醯(音xī)非常忌妒扁鹊,怕他给国君治好了病,影响自己的声誉和地位,竟派人把一代名医扁鹊刺杀了。

扁鹊的医术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疗水平,也奠定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基础。到今天,“望、闻、问、切”,针灸,汤药,仍然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手段。传说他的著作有《扁鹊内经》等书,可惜现在已经失传了。

孙庞较智

春秋时著名军事家孙武死后100多年,至战国中期又出现了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孙膑。他出生于齐国,是孙武的后世子孙。在年轻时,他与魏国人庞涓都求教于当时的著名学者鬼谷子学习兵法战策,以兄弟相称。孙膑年长为兄,庞涓稍幼为弟。

其时,魏惠王正大肆张榜礼聘天下豪杰,也要学秦孝公那样,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庞涓对孙膑说:“老师传授我们本领,为的是使我们报效君王。我乃魏人,正当为国效力,兄长虽齐人,如不弃,待我得意之时,当接兄长下山共事魏王。”

不久,庞涓果得魏王赏识,拜为将军,连破卫、宋,又摒齐于国门之外,一时名声大震。孙膑则一边认真研习其祖孙武留下的兵法,一边耐心等待庞涓的消息。终于,庞涓书信传来,邀孙膑赶赴魏国。其实,庞涓深知孙膑才能远胜于己,本不想引荐他,无奈有好事的禽滑厘(墨子的徒弟)极力向魏惠王推荐。惠王责备下来,庞涓不得已而为之。

庞涓不想让孙膑出头,故而在魏惠王面前假意曲说,只让孙膑当了有职无权的客卿。孙膑浑然不觉,还真心感激师弟庞涓的巧妙安排,不断托庞涓向魏惠王献计,却都被庞涓扣压住。庞涓知道长此下去不是办法,于是想出一条陷害孙膑的毒计。

一日,孙膑正在馆驿读书,忽有一位说齐国口音的汉子求见,带来孙膑失散多年的堂兄家信,信中尽诉离别之情,并劝孙膑一同回齐国效力。孙膑认为受庞涓照顾多日,没能报答恩情,实在过意不去,预备替庞涓为魏惠王出些好计谋后再回齐国不迟。他把这想法写信告诉了堂兄,并托送信人带回。送信人并未将信带给孙膑的堂兄,而是交给了庞涓。原来这正是庞涓想出的毒计。庞涓拿到孙膑的家信,立即命人以此笔体伪造了一封孙膑急欲弃魏归齐内容的信,由庞涓密呈给了魏惠王。

庞涓对魏惠王说:“孙膑乃奇才,如被齐国重用,必对魏国不利。为了国家的利益,我忍痛请求大王您将孙膑处死吧。”

魏惠王思忖良久说:“不可!孙膑本是我请来的,现在却要杀了他,天下人会耻笑我的。”庞涓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对魏惠王说:“不如我先去劝劝他,他若肯留,则请大王重用他;如他坚持要走,请大王允许我来处理他的问题吧。”魏惠王允诺。

庞涓来到孙膑处,闲扯家常时谈起孙膑收到家书的事,庞涓建议他向魏王告假省亲。孙膑言道:“我刚到魏国,寸功未立,就提出省亲,怕不妥吧?”庞涓答道:“兄长请放心,魏王那里自有小弟担待,只需过几日呈上告假奏章即可。”

离开孙膑居所,庞涓又来见魏王,说:“启奏大王,孙膑去意已定。”不几日,魏惠王果然接孙膑的告假奏章,庞涓的话完全应验了。惠王不由大怒,下旨意拿下孙膑,刀斧手手起刀落,剜去了孙膑的两个膝盖骨,孙膑惨叫一声,昏死过去。刀斧手乘机又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

待孙膑再醒来的时候,已是躺在庞涓家里了。庞涓两眼含泪亲自给孙膑上药,把孙膑感动得热泪涟涟。他想:师弟对我恩重如山,本想重重报答,可惜身体已坏,看来惟有将先祖传下来的兵法13篇默写出来赠给师弟作为报答了。

孙膑强撑起残躯,伏在书案上吃力地刻写起来。既要回忆,又要刻写,重伤在身的孙膑工作的速度自然很慢。庞涓渐渐有些不耐烦了。侍奉孙膑的小书僮看出来了,悄悄一打听,才知庞涓只因为要得到孙膑所学的兵法才留他一条命。

小书僮于心不忍,将所听到的一切都告诉了孙膑。闻听此言,孙膑如雷轰顶,想想前后的经历,猛然醒悟过来:这禽兽一样的庞涓,兵书绝不能传给他!可不刻写,庞涓是不会放过自己的,怎么办?孙膑陷入沉思中。

孙膑忽然疯了!庞涓不信,认为孙膑是装疯。他急忙来到孙膑的居室,看到孙膑衣服脏破,发髻散乱,跪在地上像牛马一样地转圈。“你要干什么!”庞涓喝斥道。孙膑抬头见是庞涓,“蹭蹭蹭”地爬过来抱住庞涓的腿,喃喃地说:“鬼谷老师,你可来救我了,这下魏王不能把我怎么样了。”边说边用流着口水的嘴去亲吻庞涓的鞋子。庞涓厌恶地一脚将孙膑踢开:“你是个疯子。来人,把他拖到猪圈去。”

庞涓并不相信孙膑真疯了,他派人到猪圈去打探。派去的回来说,孙膑整天在猪圈里爬来爬去,饿了抓起猪粪就在嘴里塞,困了倒头便睡,庞涓这才有些相信了。

渐渐地,庞涓对孙膑的戒备松懈了,不仅允许他常爬到大街上去晒太阳,甚至有时一连二三天也忘了查问孙膑的行为举止。

一直暗中关心孙膑动向的禽滑厘终于等到了机会。趁齐国派使臣访魏的机会,他说服齐使,悄悄地将孙膑藏带出魏国。

因为接待齐国特使,庞涓忙得好几天都没功夫过问孙膑的事。送走齐使,一天早上梳妆时,庞涓问手下人孙膑的近况。手下人答道:“几日没见孙膑的面了,有人说他掉到河里淹死了。”“真死了吗?”庞涓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没往深里追究。

孙膑到了齐国,沐浴换装,面貌一新。齐王早知孙膑的大名,如今一见,真是相见恨晚,当时就要不顾“刑徒”终身不能为官的礼制,赐孙膑高官厚禄。孙膑言道:“大王不可,我寸功未立,不能受赏。再者,如庞涓知道我还活着,一定会来攻打齐国。不如请您允许我藏而不露,待到国家有事时,我再效全力不迟。”齐王允诺。

公元前353年,庞涓领魏惠王命率大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人向齐国求救。齐王向孙膑问计,孙膑认为应该出兵。齐王想拜孙膑为大将领兵救赵,孙膑说:“我乃刑余之人,领兵带队恐辱大王脸面,不如请田忌大夫为大将,我辅佐他好了。”齐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

孙膑向田忌建议道:“我料赵军非庞涓对手,如按原计划救赵,恐怕我们还未到时,邯郸就已被魏军攻破了。不如我们声东击西,直接攻打魏国的都城安邑,这样,庞涓必定回兵救援,我们再在半路上埋伏好,打庞涓一个措手不及。既解了赵国之围,又可打击魏国的气焰,减少它对齐国的威胁。不知将军意下如何?”田忌说:“就依先生。”

庞涓包围了邯郸,正得意之时,忽有探马来报说齐国攻打安邑。庞涓一愣,心想齐国必藏有高人,才能想出如此妙策。他顾不得休整部队,急忙回师救援。听说国都危难,魏军人人心乱,加上连日征战,人马未歇,此时回援的魏军,丢盔卸甲,士气低落,犹如失败之师。

好容易回到魏国,看看离国都已不太远,庞涓刚想喘口气,却不料在桂陵地方中了齐军的埋伏。由于事出意外,魏军毫无防备,被齐军杀得大败。败走间,庞涓远远看见齐军阵中大旗上斗大的“孙”字,心中大惊,暗道:莫非是那瘸子不成?遂急令撤兵。庞涓败回,多方打探,知孙膑确在齐国效力,大呼上当,一时不敢轻易犯齐境。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令太子申与庞涓领兵伐韩国。庞涓接受从前攻赵的教训,劝说魏王留下足够的兵力守国,免得像上次那样被孙膑钻了空子。

魏国的大军去攻韩国,齐国的军队果然如庞涓所料故伎重演又出兵去围攻魏国的都城了。庞涓闻报,急令大军回师合围齐军。庞涓的打算,早在孙膑预料之中,他对齐军主帅田忌说:“庞涓此来,必有防备,我们只有使他骄傲轻敌,才能出其不意战胜他。”田忌素知孙膑才能,便依计而行。

刚入魏境,庞涓即探知围魏都的齐军已向东撤退,心中大喜,认为孙膑内心已怯,此时正是歼灭齐军的好机会,便指挥大队人马加快步伐向东追赶。走了一天,来到一个丘陵地带,发现地上密密麻麻全是烧火做饭的土灶。庞涓派人数了数,约有10万眼之多。追到第二天,发现齐军埋锅造饭的土灶减少了近一半;再追下去,灶眼越来越少,到第三天下午,快追到边境的时候,齐军的灶眼竟只剩了3万眼。庞涓大喜,对太子申说:“齐军胆怯,望风而逃,10万大军逃得只剩3万人了。请太子允许我带精兵轻装先行,争取一举追上并消灭齐军。”

庞涓哪里想得到,这减灶正是孙膑为引他上钩所设的巧计。马陵道上,孙膑对田忌说:“我算准今夜庞涓必至,可令一万弓箭手埋伏在山道两侧,一见火光,即行放箭,定使庞涓死无葬身之地。”遂命令士兵将林木尽数砍去,只在道中留一高大粗壮之树刮去树皮一段,上写大字:庞涓死此树下。

不出孙膑所料,庞涓率精兵天擦黑时追至马陵道。庞涓本欲止军扎营,但杀孙膑心切,又看到山道上树木横放堵塞道路,料想齐军已无心恋战,故放下心来挥兵追击。入谷已深,魏军发现孤树,忙报之庞涓。庞涓命举火来照,发现树干上的大字,还未等怒气发作,却闻听四处一阵梆声,箭矢如雨点般射来。庞涓突然明白过来,大叫:“孙膑,又中尔诡计!”急令撤退,却为时已晚,自己已身中数箭。庞涓看看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今番倒成就了孙膑这瘸子的名声!”说罢,拔剑自刎。

庞涓死后,孙膑也没了豪情逸志,他婉言谢绝了齐王的封赏,隐居民间,专心写作其兵法心得《孙膑兵法》。《孙膑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苏秦合纵张仪拆盟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势渐盛,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是联合抗秦,还是与秦修好,已成为其他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于是出现了“合纵”、“连横”两种主张。专门游说“合纵”、“连横”主张的“说客”史称“纵横家”,苏秦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洛阳轩里人(今河南省洛阳),他和魏国人张仪是同学,也是好朋友,二人皆出身寒微,学习刻苦,且善口才。

学习结束后苏秦外出闯荡,决心谋取一官半职。但是走了许多国家都未被任用。两年后,衣衫褴褛、狼狈不堪的苏秦只好回到家中。家里人见他如此落魄,都不理他,认为他不务实,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他的嫂子明知他腹中饥饿,也不肯给他做饭。

苏秦并未灰心,而是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从此苏秦日夜苦读,不思食宿。有时读到半夜实在太困了,就用绳子把头发拴起来系在梁上,这样打瞌睡时一低头,会被绳子拽醒;有时人虽然醒着,精神却振作不起来,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强迫自己振作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就是从此而来的。经过一番苦学,苏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天文、地理、医药、军事、古今法令、各国概况均熟记于胸。于是他再次离开家乡,谋求仕途。

公元前334年,苏秦来到燕国,受到燕文公礼遇。他与燕文公分析当前形势:当今秦国最强,时有吞并各国的野心。燕国之所以未受侵扰,因为赵国抵挡在前,燕国要想永保太平,只有与赵国交好,联合中原各国共同抗秦。燕文公深有同感,便派苏秦合纵燕、赵、韩、魏、齐、楚六国。

苏秦首先到了赵国,向赵肃侯说明合纵之计的好处。赵肃侯完全同意,当下拜他为相国,给他大量财物,请他联合其他四国。苏秦凭借自己出色的口才与智慧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国君歃血为盟。封苏秦为“纵约长”,挂六国相印,掌管联盟之事。

苏秦挂六国相印荣归故里,所到之处均盛情接待,乡亲及家人更是诚惶诚恐,他的嫂子跪地磕头不起,苏秦心中感慨万千。

公元前333年,燕文公去世,燕易公继位,齐国乘燕国办丧事之机,夺走了燕国十几座城池,从此齐燕两国结下深仇。

秦王听说六国合纵之事,决心拆散联盟,首先将魏国夺来的土地又退还回去,然后又将女儿许配给燕太子。魏国和燕国同秦国好起来。苏秦得到消息来到燕国。燕易王对他说了齐国有违盟约的举动。苏秦决定替燕国要回城池,又到了齐国。见到齐威王,苏秦说:“一个人无论有多饥饿,也不会吃乌头籽,因为乌头籽会加速人的死亡。如今齐国就吃了乌头籽。燕国与秦国已联姻,您若占了燕国城池,秦国必然出兵,到那时齐国岂不危险!”齐威王觉得很有道理,燕国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城池。燕易公并没有消除心头之恨,便派苏秦到齐国去,想办法削弱齐国的力量。苏秦佯装得罪燕王,逃到齐国。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齐宣王即位,齐宣王是喜财好色之徒。为了投其所好,苏秦大建宫殿,广罗美女献给齐宣王,齐国的国库渐渐虚空,百姓的赋税大大增加,全国上下怨声载道。许多大臣进谏,劝齐宣王远离苏秦。齐宣王根本听不进去。不久,苏秦遇刺身亡。

此时张仪已到了秦国,得到秦惠文王重用,被拜为相国。在苏秦任纵约长时,张仪曾前去投奔,苏秦激励他应该有所作为,不要心存依赖思想。张仪茅塞顿开,只身去了魏国,在那里并未得到重视,于是又到了楚国,做了昭阳公门客。由于张仪出身卑微很受岐视,一次昭阳的“和氏璧”被偷,大家怀疑是张仪所为,将他打得半死。伤好后,张仪在苏秦的帮助下,来到秦国。

苏秦死后,六国合纵渐渐解散,各国相互征战抢夺地盘。楚怀王见张仪作了秦国相国,担心他会寻机报“和氏璧”之仇,便重新联合六国攻打秦国,几次交锋,六国均惨败而归。

为了拆散联盟,张仪对秦王说,目前齐、楚两国是强国,若拆散这两国的联盟,剩下的一切就迎刃而解了。秦王将此事交由张仪办理。

张仪到了楚国,首先买通了楚怀王的宠臣靳尚,然后见楚怀王,并对他说,如果楚国跟齐国断交,秦国将跟楚国交好,同时把商于一带600里的土地归还楚国。有靳尚在旁怂恿,楚怀王欣然同意。大臣陈轸看出这是骗局,劝楚怀王不要上当,遭到楚怀王斥责。

楚国跟齐国断交后,派使者去咸阳接收商于。张仪拿着地图对使者说:“你们大概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怎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将我自己的封地拿出6里给楚国,而不是秦国的600里。”使者忍气吞声回到楚国。楚怀王气得浑身发抖,立即发兵十万攻打秦国。秦国早有准备,和齐国联手抗楚。楚国腹背受敌,十万人马葬送了七八万。不但商于600里土地没有得到,本国汉中一带的600里土地又被抢走。万般无奈,楚怀王只好委屈求全向秦国求和。至此楚国一蹶不振。

张仪用欺骗手段征服楚国之后,又到其他各国游说,使他们同意“连横”亲秦。苏秦费尽口舌建立的合纵联盟,被张仪的巧嘴尖舌拆散了。

苏秦和张仪做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不辞劳苦游说各国,充分显示了他们卓越的才华。

狡兔三窟

在战国时期,一些国家的重臣喜欢结交和收养各种各样有一定本领的人,做他的“门客”,给他出谋划策,并借此提高自己的声望,维持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这种做法一时成为风气。如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收养的门客都很多,人们称他们为“四公子”,这里我们给大家说说齐国的孟尝君的故事。

孟尝君名叫田文,是田婴的儿子。田婴在孙膑指挥的马陵战役中担任过副将,因作战有功,齐国把他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县东南),称为薛公。田婴死了以后,田文继承了父亲的官位和封地,号称孟尝君。

孟尝君是齐国很有威望的大臣,当年刺杀苏秦的人就是他派去的。孟尝君懂得,收养大量门客,获得很多人的拥护和支持,这对于取得名望、巩固自己的地位是很必要的。于是他到处搜罗人才,不论贵贱,只要有一技之长,都以礼相待。这样,他爱慕贤人的名声就慢慢传开了。别的国家的一些豪杰之士,甚至一些逃跑的犯人也来投奔他,把他当作知己朋友,为他办事。

有一次,一个叫冯谖的人来投奔孟尝君。孟尝君看他那副打扮,一身破衣裳,脚穿草鞋,腰里系着一把剑,连剑鞘也没有,知道是个穷苦人,就问他:“你有什么本事呢?”“我什么本领也没有。”孟尝君笑了起来,说:“那你就先住下吧。”孟尝君手下的人看冯谖这么穷,又没本领,都看不起他,把他安排在下等房间里住,天天给他粗饭吃。没过几天,冯谖拿着那把剑边弹还边唱:“剑啊咱们回去吧,这儿吃饭没鱼虾。”

孟尝君觉得这话传出去,自己没脸面,就让人把冯谖搬到中等房间里住,给他鱼虾吃。没过多少日子,冯谖又唱了:“剑啊咱们回去吧,这里出门没车马。”有人把这话报了孟尝君,孟尝君吩咐再给他一套车马。谁知没过多久,有人又来反映说:冯谖仍旧天天唱哩,什么“剑啊咱们回去吧,没钱不能养活家”。孟尝君挺生气,心想,这个穷鬼怎么这样不知足呢。不过,为了笼络更多的人,他还是派人经常给冯谖的老母亲送钱用。冯谖这才不弹不唱了。

过了一年光景,孟尝君名气越来越大,当上了齐国的相国。这时候,他的门客已经有三千人了。养活这么一大帮人,耗资非常大。尽管他收入不少,可也感到力不从心。他想来想去,想到在薛城还放了一大笔高利贷,已经多年没收上利息来了,决定派人去收一下。这收债可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还得懂一套会计业务,门客没人愿意去,倒叫孟尝君作了难。有人推荐冯谖。孟尝君就把冯谖找来,冯谖很爽快地答应了。带着债券,就出发了。

冯谖到了薛城,那些比较宽裕的人跑来还了利钱,那些还不起债的穷人家早躲得无影无踪了。冯谖很同情他们,便将债户召集在一起,核对债券,然后又以孟尝君的名义将债券烧掉,告诉他们所有债务全免。债户们感激涕零。

孟尝君听到冯谖焚烧债券的消息,不由得火冒三丈,立刻派人把冯谖叫回来。冯谖却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公子您别急!请您想一想,不办酒席怎么能把债户全都找来呢?债户不来,怎么知道谁付得起利钱,谁又付不起呢?现在,付得起的,已经定好期限,到期准能交上。付不起的,就是再过十年八年,他还是付不起。逼急了,他索性跑到别的地方去了,那些债券还有什么用处呢?您要是硬逼着他们,得钱不多,倒落个不好的名声,这划得来吗?我把这些没用的债券烧了,使薛城百姓对您感恩戴德,到处颂扬您的美名,这不是大好的事情吗?我看您这儿金银财宝,山珍海味,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对穷苦人的情义。所以我就把情义给您买回来了。”孟尝君听了真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只好说:“算了,算了,先生休息吧。”从此,对冯谖又冷淡了。

后来齐王听信了秦楚两国制造的谣言,怕孟尝君功高欺主,构成对自己的威胁,就免去了他的相国职务。那些门客一看主人失了势,纷纷离去,只有冯谖还一心一意地跟着他。孟尝君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去闲居。他还没进城,老远就看见人们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他,不由得掉下泪来,对冯谖说:“先生给我买的,今天我感受到了。”冯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保证它的安全呢;现在您只有薛城一个安身地方,哪儿够啊?我再给您找两个安身之处吧:一个在秦国的咸阳,一个就在咱们齐国的都城临淄。”于是,孟尝君给他好多车马和金子做费用,冯谖就到秦国去了。

这时候,秦国的相国死了,位子空着。秦昭襄王一向很佩服孟尝君,当初就想要拜他为相国,后来散布谣言中伤孟尝君,也为的是把他逼到自己这里来。冯谖就利用这一点来游说秦昭襄王。他一见到秦王就问:“大王听说齐王把孟尝君革职的事吗?”秦王说:“听说了。”冯谖说:“齐国能够治理得这么强大,全是孟尝君的功劳。今天齐王这么对待他,他怎么能不怨恨呢?齐国的人事、机密等种种情况,孟尝君都一清二楚,如果让他来投奔秦国,大王就可以拿下齐国,称雄天下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呀!希望大王赶快下手,不然,齐王觉悟过来,重新任用了孟尝君,齐国可又要跟大王较量高低了。”秦王听了很高兴,立刻派遣使者带了黄金千斤、彩车百辆的厚礼,前往聘请孟尝君。

这时候,冯谖又抢先赶到齐国都城临淄,求见齐王,气喘吁吁地说:“大王听说秦国要把孟尝君接去当相国的消息吗?”齐王说:“还没听说,是真的吗?”冯谖说:“我亲眼看见他们派彩车百辆,带着黄金千斤往咱们这里来了。孟尝君不去还好,真要当上秦国的相国,咱们齐国不就完了吗?大王应该马上重新任用他为相国,再多给他点封地。他是齐国的老臣,不会不答应的。到那个时候,秦国虽然强大,也不能拉走人家的相国呀?”齐王一听,半信半疑,派人去察看秦国的使臣是不是真的来了,等到听说已经入境,这才慌了手脚,连忙派人把孟尝君接来,重新拜他为相国,又另外给他一千户的俸禄。秦国的使者赶到薛城,扑了个空,知道孟尝君重新当了齐国的相国,也无可奈何,只好空手回国去了。

那些走掉的门客听说孟尝君重新当上了相国,又来投奔他。孟尝君很恼火,对冯谖说:“我失势的时候,他们不帮助我,都溜了。多亏先生竭力奔走,我才得以重新担任相国。他们有什么脸再来见我呢?”冯谖说:“公子大可不必这样做。您现在做相国正需要大家扶持,可不能赌气,把宾客赶走了,那样谁还给您办事呐?不如还像当初一样热情地招待他们,也显得您的度量大。”孟尝君说:“先生的话,我敢不听吗?”由于得到许多门客的支持,孟尝君又稳稳当当做了好几年相国。

冯谖烧债券的故事说明,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高利贷。当时,商业有了很大发展,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已经广泛使用货币。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国东北与东胡、燕国接壤;东与中山国、齐国接壤;北、西北与胡林、楼烦、匈奴接壤;西南、南与秦和中原国家接壤。战国以来,赵国经常遭受强国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凌。特别是赵武灵王继位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大,并且不断蚕食邻近各国的土地,把矛盾也指向了赵国。面对这种不利的战略态势,赵武灵王决心实行军事改革,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国家的安全,扩大赵国的势力。

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正月,群臣朝拜信宫后,赵武灵王召大臣肥义共同商讨天下大事,五日而毕。接着,赵武灵王在北方边界巡视了中山国的一些地方,还亲自登上了黄华山。赵武灵王感慨万千:既想到先辈们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所作出的不懈斗争,也想到了目前在军事上的困境。

他召大臣楼缓共同谋划国家的未来,并对他说:中山国处于我国腹心之边,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但我国没有卫疆之兵,这是要亡国的呀!虽然有高世之名,也不免要受流俗的束缚。我想推行胡服。楼缓说:这样好极了。然而,群臣都反对这一做法。

春秋以来,骑兵虽已出现,但数量很少,在军队中不占什么地位。然而骑兵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兵种,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擅长骑射,他们对赵国的威胁也很大。因此,赵武灵王希望发展骑兵,但是赵国传统服装是宽袍大袖,不适于骑射,而胡人服饰短装紧身,整装皮带,穿皮靴,很适合马上训练、作战。他于是大力提倡改穿胡服。

一天,赵武灵王又与大臣肥义共同谋划推行胡服骑射,以教化百姓。他对肥义说:“凡为人臣,有孝悌长幼顺明之节者,得贵宠;有补民益主之功业者,为达理。如今,我欲继承先王赵简子、赵襄子的事业,拓疆辟地,但世间并没有见到有补民益主的忠臣。如果我们推行胡服骑射,敌人必困弱,这样耗力少而功大,也可以少让百姓受累。有独到见解的人,必然会遭到傲慢之民的责备怨恨。我现在准备实行胡服骑射,以教化百姓,天下人必然会议论我,怎么办?”肥义回答说:“大王既然决心不顾衣冠礼义的习欲,就不要担心天下人的议论。常言道,有高尚道德的人是不会随波逐流的,成就大业者绝不会人云亦云。愚顽之辈是预见不到成功的大事,而智者则可以预见,大王有什么担心的呢?”于是,在肥义等忠臣的鼓励下,赵武灵王带头穿上了胡服。

尽管如此,赵国上下都不愿改穿胡服,认为这样有伤风化,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则干脆称病不来上朝。赵王便派人去传达自己的旨意说:“在家里听从父亲,在朝中听从国君,这是古今之公理。现在我决定变易服饰而叔父大人却不肯更换,我担心天下人会因此而议论我。治国有常规,就是要以利民为本;参政也有原则,就是要积极执行上面下达的政令。现在我要推行胡服,并不是为了养欲乐志,而是要干一番大事业。况且我听说,‘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因此我想仰仗叔父的威望,来成就胡服骑射的大业。”赵武灵王的慷慨陈辞,使公子成心悦诚服,第二天便身着胡服上朝。

公子成是赵国很有影响的人物,他对胡服骑射改革的支持,使赵武灵王有信心和能力将这一改革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于是,他向全国发布改穿胡服的命令。

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为赵国的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赵军攻略林胡、楼烦,辟地千里,建立云中郡、雁门郡。次年,赵国大举进攻中山,攻取许多土地。赵武灵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3年),赵国再度进攻中山国。战国后期,赵国之所以发展成为唯一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强国,是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密不可分的。战国后期各国逐步以骑兵代替车兵成为军队主力,也是深受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影响。到了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还扩大了好多土地。赵武灵王就打算同秦国比个高低啦。

赵武灵王经常带兵在外打仗,把国内的事交给儿子管。公元前299年,他正式传位给儿子,就是赵惠文王。武灵王自己改称主父(意思是国君的父亲)。

赵主父为了要打败秦国,把国内的事安排好以后,决心亲自到秦国去考察一番地形,并且观察一下秦昭襄王的为人。他打扮成赵国的一名使臣,带着几个手下人,上秦国去。

到了咸阳,赵主父以使臣的身份拜见秦昭襄王,还向他报告了赵武灵王传位的事情。

秦昭襄王接见了那个假“使臣”后,觉得那个“使臣”的态度举止,既大方,又威严,不像个普通人,心里有点犯疑。过了几天,秦照襄王又派人去请他,发现那个“使臣”已经不告而别了。客馆里留着一个赵国来的手下人。秦昭襄王把他找来一问,才知道他接见的原来就是有名的赵主父。秦昭襄王大吃一惊,立刻叫大将白起带领精兵,连夜追赶。追兵到函谷关,赵主父已经出关三天了。

赵武灵王这一趟秦国行,彻底摸清了秦昭襄王的底细,为赵国今后的发展制定了切合实际的部署。过了几年,赵国就成功地崛起了,成为原来“三晋”中最有实力的大国。

将相和

秦昭襄王听说赵惠文王得了无价之宝“和氏璧”,又从一位玉工的口中了解到,和氏璧不但隐藏了一段卞和哭玉的故事,而且此玉颜色光润,纯洁无瑕,夜间生光,冬季温暖,近旁可以不生火炉,夏季凉爽,百步之内不近蚊蝇。他就很想将和氏璧占为己有,其中自然含有他的政治目的。

公元前283年,秦王派使者带国书去赵国。国书大意是秦国以15城池换取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王召众臣商议。大家普遍认为:送去和氏璧,恐怕不会得到15座城池;不送和氏璧怕秦王怪罪,惹他不起。只能派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带上和氏璧去秦国,等得到城池后再交出玉璧。一个叫缪贤的大臣向赵王推荐他的门客蔺相如。

赵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说:“秦国以15座城池换一块玉璧,出价够高了。如果赵国不答应,赵国理亏。大王若把玉璧送去,秦国不交城池,秦国理亏。我们宁可让秦国占理亏的一面。”赵王点点头说:“如果秦王不讲信用,我们怎么办?”蔺相如坚定地说:“秦国交出城池,我就留下和氏璧;如果秦国失信,我会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护送回国。”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咸阳。他呈上和氏璧。秦王接过璧玉,爱不释手,自己看了半天又交给近侍传看。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很久,见秦王只字不提交出城池之事,知道秦王并无诚意。可是璧已在对方手中,又不能硬抢,怎么办呢?蔺相如急中生智,对秦王说,“此璧有个微小的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并未发现斑点,很想知道在哪儿,便将璧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将和氏璧拿在手中,往后退了几步,靠在一根柱子上,怒气冲冲地说:“赵王诚意派我将璧送来,大王却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中,大王若再相逼,我的头和璧玉将一起撞碎在石柱上!”说着,便将和氏璧举起来。

秦王慌忙解释说:“先生误会了,我怎么没有诚意呢?”接着命人拿过地图,将准备给赵国的城池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说:“赵王送玉之前,斋戒5天,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大王若诚意换玉,也应斋戒5天,再举行接玉仪式。”秦王满口答应。

蔺相如回到馆舍,将和氏璧包好交给随从,化妆后偷偷跑回赵国。5天后,秦王在咸阳召集有关大臣举行接璧仪式。蔺相如上前施礼道:“秦国自穆公以来,先后20几个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就在前不久,张仪又骗了楚国。我也怕受到欺骗,所以把璧玉送回赵国了。”

秦王一听勃然大怒:“你让我斋戒五天,举行接璧仪式,我一切听你的,你却把璧送回赵国,这分明是戏弄于我!”

蔺相如从容地回答:“众所周知,秦强赵弱。只有秦国欺负赵国,而赵国绝不敢欺负秦国。倘若秦国真的诚意以城换玉,那么请先交出15座城池。我立即回国取回和氏璧,决不敢背信弃义!”

秦王见蔺相如又正辞严,悻悻地说:“无非是一块璧,不要伤了两家的和气。”

秦王放回蔺相如。他并不真心想以城换璧,只不过想借此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赵惠文王很高兴,拜他为上卿,处理国事。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在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人送信给赵惠文王,约请他到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境)会面,签署修好条约。

赵王有些犹豫,就召集众臣商议,有人说秦国向来不讲信用,此行恐有诈,不去为好。

蔺相如、廉颇主张去,不然会叫秦国看不起,还给他找到进攻的理由。赵王只好硬着头皮去冒险。为防万一,廉颇辅助太子留守本国,大将李牧率5000人马与赵王同行,平原君带5000精兵在渑池30里外接应,蔺相如随驾前往赴会。

会上,秦王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他命人取来一张瑟递到赵王面前,说:“听说赵王通晓音律,请弹奏一曲为大会助兴。”赵王感到很难堪,但慑于秦王的威严,只得勉强弹奏一曲。曲罢,秦王命御史记录:“秦昭襄王二十八年,赵王为秦王鼓瑟。”赵王面红耳赤,大臣们面面相觑。

蔺相如不慌不忙站起来,将一个瓦盆递给秦王说:“秦王擅长秦国的乐器,请大王击缶与大家同乐。”秦王面露愠色,不去理他。蔺相如很气愤,他大义凛然地说:“秦国未免太欺负人了,你们国家虽然强大,但在五步之内,我可以把自己的血溅到大王身上。”秦王见蔺相如怒发冲冠,咄咄逼人,只好随便地敲了一下瓦盆。蔺相如命赵国御史记录:“赵惠文王二十年,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见没有占到什么便宜,高声说:“请赵国割15座城池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不甘示弱,朗声道:“请秦国把咸阳献给赵王祝寿!”

秦王早就领教过蔺相如的厉害,知道再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想翻脸,赵国又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百般无奈,只好与赵国签订了友好协定。

赵王见蔺相如为他争足了面子,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便拜他为相国。

廉颇见蔺相如仅凭一张嘴,眨眼间职位就爬到他的头上,而自己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却位居他下,心里很不服气,决定找机会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处处躲着廉颇,有时还称病不肯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门客出去,看见廉颇的车迎面而来,忙将自己的车退进小巷里,让廉颇的车过去。蔺相如的门客觉得憋气,埋怨蔺相如不该胆小怕事。

蔺相如笑笑说:“你们说廉将军跟秦王比,谁的势力大?”门客答:“当然秦王势力大。”

蔺相如接着说:“天下诸侯都惧怕秦王,而我却敢当面责备他,秦国之所以不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在,倘若我与廉将军不和,秦国定会趁机来犯,所以我情愿忍让廉将军。”

后来,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感到无地自容。

一天,蔺相如正在书房读书,一门客急匆匆地跑来说:“廉将军找上门来了。”蔺相如愣住了,不知廉将军此来何意,忙出门迎接。

廉颇裸着上身,背上绑了一根荆条,见到蔺相如便双膝跪倒,说道:“我心胸狭窄,请相国责罚我吧。”蔺相如慌忙扶起他,二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蔺相如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凉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两人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从此,二人齐心协力,共同保卫国家,秦国十几年不敢侵犯赵国。

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

蔺相如和廉颇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秦国不敢轻易去侵犯。可是秦国从楚国和魏国却得到了不少土地。那时候,秦国的实权操在秦国的太后和她的兄弟穰(音rán)侯魏冉手里。公元前270年,穰侯要派兵去打齐国。

正在这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落名叫张禄,说有重要的事求见。

张禄原是魏国人,原名叫范雎。本来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有一回,须贾带着范雎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挺有才干,背地里派人去见范雎,送给他一份厚礼,范雎坚决推辞了。这件事让须贾知道了,须贾怀疑他私通齐国。回到魏国以后,向相国魏齐告发。魏齐将范雎严刑拷问,打得他几乎断了气,肋骨被打折,门牙也打掉了两颗。最后,魏齐叫人用破席把他裹起来,扔在厕所里。天黑下来,范雎才从昏迷中醒过来,只见一个兵士守着他,范雎恳求他帮助。那个守兵偷偷地放走了他,却向魏齐回报,说范雎已经死了。

为了怕魏齐追捕,范雎更名换姓,自称张禄。那时候,正好秦国有个使者到魏国去,范雎偷偷地去见使者。使者就把他带到秦国。

范雎到了秦国,给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昭襄王约定日子,在离宫接见他。到那天,范雎上离宫去,在宫内的半道上,碰见秦昭襄王坐着车子来了。范雎故意装作不知道是秦王,也不躲避。

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大王来了。”

范雎冷淡地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

正在争吵的时候,秦昭襄王到了,只听见范雎还在那儿嘟囔:“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哪儿有什么大王?”

这句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他急忙把范雎请到离宫,命令左右退出,单独接见范雎。秦昭襄王说:“我诚恳地请先生指教。不管牵涉到谁,上到太后,下至朝廷百官,先生只管直说。”

范雎就议论开了。他说:“秦国土地广大,士卒勇猛,要统治诸侯,本来是很容易办到的事,可是十五年来没有什么成就。这不能不说相国(指穰侯)对秦国没有忠心办事,大王也有失策的地方。”

秦昭襄王说:“你说我失策在什么地方?”

范雎说:“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大王要出兵打齐国,就算一帆风顺把齐国打败了,大王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我替大王着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远交近攻。对离我们远的齐国要暂时稳住,先把一些临近的国家攻下来。这样就能够扩大秦国的地盘。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把韩、魏两国先兼并了,齐国也就保不住了。”

秦昭襄王点头称是,说:“秦国要真能打下六国,统一中原,全靠先生远交近攻的计策了。”

秦昭襄王就拜范雎为客卿,并且按照他的计策,把韩国、魏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过了几年,秦昭襄王把相国穰侯撤了职,又不让太后参预朝政,正式拜范雎为丞相。

魏王受到秦国的威胁,十分惊慌。相国魏齐听说秦国的丞相是魏国人,就派须贾到秦国去求和。

范雎听到须贾到了秦国,换了一身破旧衣服,到客馆里去见他。须贾一见范雎还活着,惊讶地问:“你现在在干什么?”范雎说:“我就在这儿给人家当个使唤人。”

须贾见他身上穿得单薄,冻得打哆嗦,就拿出一件茧绸大褂来,送给范雎,并且留住他一起吃饭。

须贾说:“听说秦王非常重用丞相张禄。我很想见见他,不知有没有人能够给我引见?”

范雎说:“我的主人倒跟丞相相识。大夫要见丞相,我就伺候你去见他吧。”

范雎陪须贾到了相府门口,对须贾说:“大夫等一会儿,我去通报一下。”范雎进去不久,里面传出命令:丞相升堂,叫须贾进去。须贾问守门的侍者说:“刚才同我一块儿来的范叔,怎么还不出来?”守门的说:“哪儿来的范叔,刚才进去的不就是咱们的丞相吗?”

须贾这才知道丞相张禄就是范雎,吓得一身冷汗。他进去后,跪在地上爬到范雎面前,连连磕头,说:“我须贾瞎了眼睛,得罪了丞相,请丞相把我治罪吧。”

范雎把须贾狠狠地数落了一顿,接着说:“你今天见了我,给我这件绸袍子,总算还有点人味儿。看在这个份上,我饶了你的命。”接着,他又叫须贾捎信给魏王,要魏王杀了魏齐,才允许魏国割地求和。

须贾回到魏国,把范雎的话回报了魏王,魏王情愿割地求和。魏齐走投无路,只好自杀。魏国求和,秦国就按照范雎远交近攻的计策,先向韩国进攻。

燕昭王求贤

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手里,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机打进燕国,燕国险些亡国。后来燕国军民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你能不能推荐贤人来助我雪耻呢?”

郭隗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在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便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

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准备伐齐。乐毅劝道:“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一定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

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一起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齐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王逃回临淄去了。

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乐毅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王不得不出走,最后在莒城被人杀死。

燕昭王认为乐毅立了大功,亲自到济水边犒劳大军,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田单临危救国

自公元前386年形成了七雄相互对抗的局面,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剧烈、频繁,直到战国中期齐国仍然是势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在齐王时期,齐国因连年征伐,国力衰退,百姓怨声载道。齐王骄傲自大,不理国政,戒备松懈。燕昭王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赵、魏、韩、秦等国,大举伐齐。以燕军为首的联军长驱直入,大破齐军,连克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没有攻破。

在齐都临淄被攻破时,齐王出奔安平,在拥挤、混乱不堪的途中,田单发现车轴外过长,行动不灵活,而且易被折断,于是他让家人把车轴两端突出部分锯掉,并用铁皮包住轴头。不久,燕军攻破平安,百姓争相逃命,路上车辆夺道而行,以至于车轴撞断,无法行走,只好束手就擒。唯有田单家族的车辆经过改造,顺利逃到即墨。从此,田单的名字便在即墨传开了。足智多谋、谙熟兵法的田单很快被推举为守城将领。

田单走马上任后便采取了新对策。他认为敌强我弱,只能采取守势以劳其师,不能轻易与燕军交锋。在田单的有力指挥下,危在旦夕的即墨一变而为坚强的堡垒。乐毅围攻两年不克,只好撤围,后退九里扎营对峙。不久燕王病故,燕惠王即位。燕昭王在世之时,对乐毅绝对信任,言听计从,相处甚好。而燕惠王在做太子的时候就与乐毅不和,现在继位了,对乐毅更不放心。因此,当田单得知惠王继位后欣喜若狂,认为机不可失,决定利用反间计造成燕惠王与乐毅彻底决裂。

田单派齐国间谍到燕国,到处散布谣言。有人说:“当初乐毅力主攻齐国,就心怀叵测,想占领齐国的土地,而自己称王,齐国七十余座城既然都被他轻而易举地攻下,而今只剩下莒和即墨迟迟没有攻下,这并不是齐军有什么抵抗力,而是由于乐毅故意拖延时间,以待局势变化。现在新王即位,乐毅知道自己曾得罪过他,不敢回国,所以有意不克两城,以拥兵自重,统治齐国,南面称王。”也有人说:“齐国不畏乐毅,而是怕其他燕国将领;如能另派将领,即墨会被夷为平地。”

惠王听了这些谣言后勃然大怒,决计要撤换“这种不忠于国家的妄人”,派一位亲信充当燕军主帅。惠王选择了骑劫。乐毅得知被革职,自知惠王对自己嫉恨在心,便从齐国逃到赵国。燕军自从大将乐毅被撤换后,士气低落,军心涣散。这就为田单全面反攻燕军创造了条件。

虽然田单认为时机已到,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了,但他不急于与骑劫交手,而是积蓄力量,制造假象,麻痹敌人。田单先告诉即墨百姓说:“为了纪念祖先,我们每天吃饭时,必须在院子里当空奠祭一番,以求祖先默佑。”城中百姓自然遵照他的话去做。每当他们在庭院中当空祭奠之时,四处飞鸟见有食可吃,都按时纷纷飞来。城外燕军见状,以为一定是城中百姓因饥饿而大批死亡,飞鸟便群至啄食死尸,因而断定城破在即,不胜欢喜。田单又向外放风说:“齐国人最怕燕割掉降卒的鼻子,如果要把俘虏的齐兵的鼻子割掉,交战时放在最前列,齐军必将惊恐而降,即墨便不攻自破。”“齐国人最怕燕军挖他们的祖坟,毁坏他们祖先的尸骨,那样,即墨人会寒心的,也无心守城。”骑劫听后十分高兴。为了镇住齐军,解心头之恨,他如法炮制,割掉被俘齐兵的鼻子,掘坟烧尸。齐守军见燕军如此残暴,愤慨不已,决心死守,决不投降。

这时,田单乃召集全体军民宣布:“报仇雪耻是我们大家的事,只要你们听从指挥,不但先祖之仇可报,已失去的国土亦可全部收复,成败就在此一举了。”于是,田单把全城男女老幼全部组织起来,他的妻子儿女也都编入军队,准备出击。同时,他又让人在城墙上竖起白旗,派几位富豪携带十万两金子到燕营去,佯称“即墨的壮士都死光了,粮食也早完了,我们实在不愿被活活饿死,决心投降,谨献上全城所剩的财物,请将军大发慈悲,饶我们一命。”骑劫向来轻视齐军,便信以为真,约定三天之后进城受降。全体燕军无不为此而欢欣雀跃,痛饮狂欢,毫无戒备。

而在即墨城里,田单正在巧设火牛阵。他在城内收集了千余头牛,牛身上披着五彩龙纹的红绸,牛角上绑着两把尖刀,牛尾巴上扎着浸油脂的芒苇,并在城墙根挖了几十个洞口,把牛伏在里面。田单又挑选了五千名壮士,手持锋利的兵器,身着五彩花衣,脸上涂上奇怪花纹。到半夜时,田单下令全面出击,把牛尾上的芦苇点燃,牛尾被烧,发怒地直奔燕军,五千多凶神似的壮士跟在牛后,一齐向燕军军营杀去。燕军在睡梦中惊醒,被这一群群凶猛的怪兽吓得魂不附体,四处乱窜。这时,城中百姓也击盆敲鼓助威。一时间,刀光火影,金鼓齐鸣,惊天动地,燕军来不及抵抗,溃不成军,主将骑劫也死于齐军乱刀之下。田单乘胜追击,一举收复被燕军夺去的七十余座城,把燕军赶出了国境。

田单收复田土,报仇雪耻之后,又亲自到莒城去迎接在那里避难的齐襄王,请他还都临淄,主持国政。为表彰他的卓越战功,齐襄王封他为安平君。

齐国从几乎亡国的境地中恢复过来,从此转危为安,但国力已衰,再也无法与秦国争霸天下了。

赵括兵败长平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为赵国带来了十几年的和平生活。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即位为赵孝成王。孝成王4年,秦军进攻韩国,包围了上党。上党守将冯亭无力抵抗,心想,若被秦破城,不如投降赵国,与赵国联合攻秦。便遣人献上上党地图给赵王。

赵孝成王见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上党地区的17座城池,欣喜异常,连大臣们警惕的忠告也听不进去,忙着命人登记造册,准备接收上党地区,仍命冯亭为太守。

秦王听说冯亭已将上党地区献与赵国,气得要死,命令秦军加紧进攻。这样一来,秦对韩国的进攻,变成了秦国对赵国的进攻了,赵国不得不派兵守卫上党。冯亭借献城以逼赵抗秦救韩的计策得以实现。

赵孝成王派去上党的守军,是由廉颇老将军率领的20万人马。秦赵两军刚一交战,赵军即告失利。廉颇深知秦军目前士气正旺,不可正面决战,遂引军退守长平,深沟筑垒,坚守不出。

秦军围长平二年不克,加之粮草给养要靠国内派人跋山涉水远道送来,十分不便,将士倦怠情绪日重。

秦昭襄王知道廉颇会用兵,要想拿下上党,必须施“反间计”,使赵国将廉颇撤换掉才行。于是,他派心腹之人偷偷潜入赵国的国都邯郸,以重金收买了赵王身边的亲信,通过他们传言给赵孝成王说:“廉颇将军太老了,已没有歼敌的士气。还是让年轻有为的赵括将军去替换他来击败秦军吧。”

赵孝成王本来就对廉颇守城不战不满,现在听宠臣一说,便立刻将赵括召来问道:“寡人欲使你替换廉颇老将军,不知你能否有把握打败秦军?”赵括微微一笑说:“秦国名将白起前来,还能跟我能打两下,现在既然是他告老称病,其他秦将没什么。待我率军出击,定能将秦军打跑!”赵孝成王一听,非常高兴,当即决定再派20万大军到长平,交由赵括统一指挥,一举击退秦军。

赵括的父亲赵奢,本是与廉颇齐名的同辈将领,赵括从小就跟父亲读兵书,学兵法。由于他聪明、记性好,居然背会了不少兵法战策,跟他父亲议论起用兵打仗来,头头是道。到后来,连赵奢也难不倒他了,赵括的名声,也因此渐渐大起来。

听说赵王任用赵括为大将替换廉颇,赵括年迈的母亲求见赵孝成王,对他说:“赵括的父亲赵奢临死前再三嘱咐,说:‘打仗用兵是最危险的事,它关系到生死存亡。我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每回出征,还如履薄冰,丝毫不敢大意。赵括目空一切,只会夸夸其谈,要是真让他去领兵打仗,非葬送赵国的军队不可。’亡夫遗训,不敢忘记,我请大王慎重考虑,不要派赵括去领兵打仗吧。”赵孝成王说:“此事已定,勿再多言。”赵括母亲叹息而退。

病重卧床在家的蔺相如也派家人向赵孝成王递上奏折,称赵括并无实战经验,此战替换廉颇,恐怕赵国凶多吉少。但赵孝成王决心已定,命赵括带20万大军进驻长平。

赵括与廉颇办完交接手续,赵括下了一道命令:“秦国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一定要把他们杀得片甲不留。”他将所带的20万人马与原来驻守长平的20万人马合兵一处,日日操练进攻战法。看到“反间计”成功,秦王即刻派武安君白起到前线担任总指挥。为了麻痹赵括,还特别下令:“有敢泄露武安君为帅者,斩!”

白起秘密到达长平,立即布置人马到赵营前试探。他命令领兵将领想方设法激怒赵军出战,且只许败不许胜。

赵括在城上看见几千秦军在长平关前又叫又骂,非常气恼,立即亲率一万军队出城迎战。秦军且走且败,让赵括兴奋得不行。这样几次,赵括急躁起来,派人去秦营下战书,要求同不中用的秦军决战一场,让自己早些成就功名。

白起以前只是耳闻赵括谈兵侃侃而无实战经验,此番几回试探,方知此言不差。又见赵括遣人来下战书,不由心中大喜,顺水推舟答应下来。白起为赵军布置了一个“口袋”,只等赵军来钻。口袋底是秦军主力,口袋两边,埋伏着精兵2万多人,口袋前面,1万人马作引子,用来诱惑赵括,另有5千骑兵,埋伏在道路两旁,预备冲入赵军中间,将他们前后割断。赵括也作了战前总动员,号召赵国士兵奋勇杀敌,乘胜追击,将秦军全部消灭。

两军一交战,秦军没几个回合就开始败退,赵括遣军追赶。正追赶间,斜刺里又冲出一队秦军拦住交战,没几个回合又退,如此这般,赵军已追出数十里。上党太守冯亭等疑秦军有诈,劝说赵括不要再追。赵括哈哈大笑着说:“秦军怯阵,我正当扬名,焉有穷寇不追之理?诸位请放宽心,击杀秦军就在此役。”言毕,指挥大军继续追杀过去。到了一座大山前,猛听得四周鼓号齐鸣,无数的秦军从四面八方向赵军杀来,旗帜上斗大的“白”字使赵军胆丧。赵括这才知上了秦军的大当,急令撤军,却如何走得脱?一直杀到天黑,人困马乏,却依然在秦军的包围之中。

秦昭襄王得知白起已将赵军40万围在长平,便发大军赶往长平助战,切断了被围赵军与赵国间的联系。赵括现在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部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完全陷入绝境。

这样被围了46天,赵括看看援兵没有指望,兵士们又饿到了互相残杀吃肉的地步,便决定突围。他将军队分成四部分,向四方突围。怎奈面黄饥瘦的赵军根本不是兵精粮足的秦军的对手,连着几次突围都没成功。赵括绝望了,他挑出一队还能跑路的兵士作为敢死队,杀了几匹马,让他们充饥,随后,率领他们拼死冲锋,作最后一搏。

这最后的突围很快就失败了,赵括自己也战死了。听说主将已死,早已饿得打晃的赵军士兵,纷纷扔下武器投降了。如何处置这40万之众的降军,成了白起的一大难题。他思忖良久,终于下定决心:全部杀掉!

当天晚间,赵军将士人人分到了一份红烧牛肉,一大碗白酒。一个多月来从未吃饱饭的赵军将士一见如此美食,个个笑逐言开,拼命吃喝起来,有许多人未能尽兴,还又去讨要了一些酒肉。夜深了,赵军将士酒足饭饱都已酣然入睡。三更时分,他们突然被一阵疼痛惊醒,睁眼一看,自己已被秦军捆绑起来。原来,秦军趁赵军将士狂饮之际,已悄悄挖好了一些大坑,将要把他们活埋掉。

公元前260年,战国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长平之战,也是战国史上最残酷的一次屠杀,秦将白起,将投降他的赵军将士40万人,全部坑杀了!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率兵继续向赵国腹地攻击,大军直指赵国的国都邯郸。

白起的卓著战功,给自己引来了灾祸。因听信馋言,秦昭襄王将白起撤回,使秦国失去了消灭赵国的好机会。昭襄王虽不久即悔悟,但为时已晚,白起也不愿再领兵出战,加之不断有人进馋言陷害,公元258年11月,秦昭襄王终于赐剑让白起自尽。死前,白起望着天空,喃喃地说:“这是报应,是我坑杀40万赵军的报应!”说完,刎颈而亡。长平之战的胜利者和失败者,都没落得好结果。

毛遂自荐

长平之战,由于赵括纸上谈兵致使40万大军被活埋,从此,赵国一蹶不振。过了两年,秦军又向赵国发起进攻,占领了很多地方,连赵国国都邯郸也给包围了。形势十分危急,赵国的国君孝成王见国都被围,又急又怕,就忙着把平原君找来想对策。

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叫赵胜,是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孝成王的叔叔。和齐国的孟尝君一样,他也喜欢收养门客,靠着门客给他出谋划策,在当时有很大名声。平原君见了赵王说:“现在国都被围,形势危急,光靠咱们赵国自己的力量恐怕难以保住国都,只好向楚、魏求救。魏国和我们关系还可以,而且我和魏公子信陵君交情很深,我写封信去,估计会派救兵来。只是楚国离我们较远,楚王又害怕秦国,不一定会答应出兵。但楚国是大国,举足轻重,必须争取它的帮助,我打算亲自到楚国去一趟,说服楚王派兵,您看如何?”赵王一听非常高兴,就点头同意了。

平原君回来把这件事同门客说了,决定在门客中挑选20个文武双全的人跟他一起到楚国去说服楚王出兵救赵。平原君挑来挑去,只选出了19个人,别的人不是没有口才,就是武艺太差,平原君感慨万分,说:“唉,花了几十年,养了这么多门客,如今连20个管用的人也挑不出来,全才实在太少了。”

这时从后面角落里传来一个声音:“公子,您看我能不能凑个数啊?”平原君并不认识说话的人,就问:“先生尊姓大名?”回答说:“姓毛名遂。”平原君想了想,好像不记得有这么一个门客。毛遂接着说他已经给平原君当了3年门客了。平原君不由得冷笑着说:“我听说有才能的人,不管到什么地方,他的才能就像锥子放在口袋里一样,锥尖马上就会扎破口袋露出头来。如今先生在我这呆了3年,我不知道您,看来是没什么本事,跟我去又有什么用?”众门客都嘲讽地笑起来。毛遂并不介意,从容地说:“问题是公子您一直没有把我放在口袋里,要不然我的才能早已像锥子一样全部显示出来了。岂止是只露个尖呢?”平原君见他机敏过人,就同意他加入了去楚国的队伍。到了晚上,平原君和门客们化装悄悄溜出了城外直奔楚都去了。

平原君一行来到楚都,第二天一早就去拜见楚王。平原君让毛遂等人在殿外等候,他自己进去先和楚王谈判,可谈来谈去,一直到中午,楚王仍然不答应派兵援赵,在殿外等候的毛遂按捺不住,大步流星地冲进殿去。

楚王一见闯来个外人,很是恼火,就喝问他是何人,平原君说:“这是我的门客毛遂。”楚王一听,更为恼火,斥责道:“我跟你主人议事,你来干什么,赶快给我退下去!”毛遂不但不后退,反而手按长剑,走到楚王跟前,说:“合纵抗秦是天下大事,大家都可以议论,大王凭什么不许我说话,还赶我出去?告诉您,如果我想的话,随时都能见到您的血!”楚王一听,吓得胆战心惊,连忙陪着笑脸请毛遂说话。毛遂于是侃侃地说道:“贵国拥有土地500里,兵士上百万,具有成就霸业的优越条件。可是,秦国却多次欺负你们,这种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都替您感到羞耻,你们却装着看不见,今天我的主人屈驾前来跟大王商议合纵抗秦之事,不只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了贵国,试想如果我们赵国被秦国灭了,你们楚国难道能逃脱同样的命运吗?”一席话说得楚王连连头称是,答应立即派楚军去赵国解邯郸之围。

回国后,平原君歉意地对毛遂说:“先生这次去楚国,凭三寸之舌搬来了救兵。先生的才能远不是锥子的锋芒所能比的,过去是我有眼无珠,没有看出来。”从此平原君把毛遂奉为上等门客。

信陵君救赵

楚国派兵救赵的同时,魏国也接受了赵国求援的要求。魏安厘王派大将晋鄙率兵救赵国。

秦昭襄王一听到魏、楚两国发兵,亲自到邯郸去督战。魏安厘王深怕秦军进攻魏国被吓唬住了,连忙派人去追晋鄙,叫他就地安营,别再进兵。晋鄙就把十万兵马驻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按兵不动。

赵国派使者向魏国催促进兵。魏安厘王想要进兵,怕得罪秦国;不进兵吧,又怕得罪赵国,只好不进不退地停着。赵孝成王十分着急,叫平原君给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写信求救。因为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两家是亲戚。信陵君接到信,三番五次地央告魏安厘王命令晋鄙进兵。魏王说什么也不答应。信陵君没有办法,对门客说:“大王不愿意进兵,我决定自己上赵国去。”当时,不少门客愿意跟信陵君一起去。

信陵君有个他最尊敬的朋友,叫做侯赢。信陵君跟侯赢去告别。候赢说:“你们这样上赵国去打秦兵,不是白白去送死吗?”信陵君叹息着说:“我也知道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侯赢支开了旁人,对信陵君说:“咱们大王宫里有个最宠爱的如姬,对不对?”信陵君点头说:“对!”候赢接着说:“听说兵符藏在大王的卧室里,只有如姬能把它拿到手。当初如姬的父亲被人害死,她要求大王给她寻找那个仇人,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后来还是公子叫门客找到那仇人,替如姬报了仇。如姬为了这件事非常感激公子。如果公子请如姬把兵符盗出来,如姬一定会答应。公子拿到了兵符,去接管晋鄙的兵权,就能带兵和秦国作战。这比空手去送死不是强多吗?”

信陵君听了,如梦初醒。他马上派人去跟如姬商量,如姬一口答应。当天午夜,乘着魏王熟睡的时候,如姬果然把兵符盗出来,交给一个心腹,送到信陵君那儿。信陵君拿到兵符,再一次向侯赢告别。侯赢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已经给公子考虑好了。我的朋友朱亥是魏国的大力士。公子可以带他去。到那时侯,要是晋鄙能把兵权交出来最好;要是他推三阻四,就让朱亥来对付他。”

信陵君带着朱亥和门客到了邺城,见了晋鄙。他假传魏王的命令,要晋鄙交出兵权。晋鄙验过兵符,仍旧有点怀疑,说:“这是军机大事,我还要再奏明大王,才能够照办。”

晋鄙的话音刚落,站在信陵君身后的朱亥大喝:“你不听大王命令,想反叛吗?”还没等晋鄙说话,朱亥拿出一个四十斤重的大铁锥,向晋鄙劈头盖脑砸过去,结果了晋鄙的性命。

信陵君拿着兵符,对将士宣布一道命令:“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独子没兄弟的,回去照顾父母;其余的人都跟我一起救赵国。”很快,信陵君就选了八万精兵,出发去救邯郸。他亲自指挥将士向秦国的兵营冲杀。秦将王讫没防备魏国的军队会突然进攻,手忙脚乱地抵抗了一阵,渐渐支持不住了。

邯郸城里的平原君见魏国救兵来到,也带着赵国的军队杀出来。两下一夹攻,秦军纷纷败退。

秦军撤退了,信陵君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十分感激,亲自到城外迎接他。

楚国春申君带领的救赵的军队,还在武关观望,听到秦国打了败仗,邯郸解了围,就带兵回楚国去了。

屈子行吟

屈原,名平,字原,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战国中期楚国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杰出的思想家和爱国者。

屈原出生在巫峡边依山傍水的小县秭归,他天资聪颖,文章出众,抱负远大,弱冠之年即开始受人瞩目。楚怀王即位后,年轻的屈原即被召入宫中,任左徒(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兼管楚国的内政外交。每逢怀王问政,屈原总能侃侃而谈,见解独到,因此深得怀王信任。

那时候,楚、齐、韩、燕、赵、魏六国,正在苏秦的奔走游说下“合纵”抗秦,一时使强秦不敢轻举妄动。趁着列国间战事较少之机,屈原向楚怀王提出整顿吏治,改革律令,限制旧贵族权力,奖励军功、农耕,学习商鞅变法图强。屈原的主张得到楚怀王的支持,他命屈原起草新法令——宪令。

屈原的改革主张遭到以上官大夫靳尚、公子子壮为首的旧贵族势力的极力反对,靳尚通过怀王宠妃郑袖不断向怀王进谗言,贬损屈原。渐渐的,楚怀王不再信任屈原,罢免了他的左徒之职,贬为专管宗庙祭祀事务的三闾大夫,宪令也因此流产。

屈原并未因此灰心沮丧,他满怀抱国激情,依然不断上书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怎奈楚怀王已完全宠信靳尚、郑袖等人,对屈原的奏折理也不理,到最后,竟连他面也不想见了。屈原万般无奈,悲愤地目睹了楚怀王在靳尚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相张仪巧言欺骗,破坏与其他五国“合纵”之事,痛苦无助地眼睁睁看着虎狼般的秦国军队打进了楚国。

屈原的心在流血,悲愤的怒火在他的胸膛熊熊燃烧,他把自己的感受都倾注于笔端,写下了《离骚》等许多万世不朽的伟大诗篇。特别是《离骚》,长达370多行,共计3400多字,是我古典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在此诗里,诗人感情最激烈、最气愤的是对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和流放自己的不满,以及对小人嫉贤害能的揭露。诗中表现了诗人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为了追求真理,“九死未悔”的求索精神。

屈原的诗歌,在写作方法上,吸取了楚国民歌的精华,运用了楚国方言声韵,叙写了楚国风土物产,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被后人称作“楚辞”。它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公元前296年,糊涂昏庸、屡屡上当受骗、最后竟被强秦囚禁起来的楚怀王,终于羞愧地死在了秦国。当他的尸体运回楚国的时候,早已有名无实的屈原再也无法按捺心中的激愤,他激烈地连上几道奏章给正式继位为顷襄王的太子熊横,痛斥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卖国求荣罪行,要求将他们法办,并苦劝顷襄王以其父为鉴,立即改弦易辙,任用贤人,革新内政,抓紧练兵,以图报仇雪耻。

这些奏章却全落到把持朝政的令尹子兰手里,他立即与上官大夫靳尚密谋,到顷襄王面前去诬告屈原。顷襄王跟他的父亲楚怀王一样是个昏庸无道的君王,他听信了子兰、靳尚一伙的谗言,将屈原罢官流放到江南楚国的边疆去了。楚国的南疆,就是现在湖北省南部和湖南省北部一带,当时这片地方多是无边无际的草原林莽,尚未开发,人迹稀少。屈原从郢都出发,沿着长江东下,在洞庭湖和湖南、沅水流域的广大地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屈原在政治上失势,就用诗歌来抒发情感。在长期的流放生涯中,屈原走遍了鄂南湘北,亲身体验了劳动人民的甘苦,目睹了祖国大好河山被践踏,更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心和政治上的失意感,他怀着悲愤交集的心情,接连写出了《天问》、《九章》、《九歌》等伟大诗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一年一年地过去了,屈原衣服破烂,身体消瘦,面色灰黑,可他还在等着楚顷襄王回心转意招他回宫。他对自己的姐姐屈须说:“楚国弄成这个样子,我心里真像刀割一样!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如今把我放逐在这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疯了。”姐姐哭泣着离去。

十几年的流放过去了,屈原已从一个精力正旺的中年汉子变成了一个伤病缠身的花甲老人。

公元前278年春天,屈原被楚顷襄王流放的第19个年头,秦国的大将白起,率大军一举攻下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京城一片火海,楚王的祖坟被秦兵挖掘、焚毁,顷襄王仓皇出逃,迁都陈城(今河南淮阳县)。

屈原的心破碎了,屈原的梦破灭了。62岁的他踉踉跄跄地挪到汩罗江边,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老泪纵横。他撕扯着自己的头发,双手高举向天空,大声地责问:“天啊,你怎么这样的不公?难道你真的要灭亡楚国,灭亡我屈原了吗?”他决定以身殉国,希望以自己的一死来促使楚王及人民猛醒,进而奋起挽救国家的危亡。他最后写了一首抒情诗《惜往日》,这是诗人在临死前对往日的遭遇,国家的政治所作的一次痛苦的回忆。全诗陈词恳切,简直是一篇向顷襄王发出的呼吁书。

屈原写完这篇绝笔作品后,在救国无门,走投无路情况下,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忧愤地投入湖南东北部的汩罗江,与楚国人民永别了。

人民一直怀念着屈原,每当旧历五月初五,屈原殉国的日子,人们就用赛龙舟、吃棕子的方式来纪念他。这就是端午节,屈原当年投江殉国的日子。

李斯谏逐客

秦国虽然在邯郸打了一次败仗,但是它的实力还很强,稳居七雄之首。在强秦的不断打击下,关东六国疲于奔命,朝不保夕。公元前256年秦国又进攻韩、赵两国,打了胜仗,后来,索性把挂名的东周王朝也灭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后,他的孙子秦庄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仅十三岁的太子嬴政即位。当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

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从别国来的。

战国时期有许多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历史上把这种情况称做“百家争鸣”。吕不韦自己不会写书,他组织他的门客一起编写一部书,叫《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还派人把它挂在咸阳城门上,还发布告示,说谁能对这部书提出意见,不论添个字或者删掉个字,就赏金千两。这一来,他的名气就更响了。在吕不韦代秦执政期间,秦国不仅没有停止攻伐六国的战争,反而越战越强。

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又逼他自杀。吕不韦一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别国的人跑到秦国来,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

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李斯在奏章上说:“从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业。现在到大王手里,却把外来的人才都撵走,这不是帮助敌国增加实力吗?”

秦王政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连忙派人把李斯找回来,恢复他的官职,还取消了逐客令。之后,秦王政一面加强对各国的攻势,一面派人到列国游说诸侯,还用反间、收卖等手段,配合武力进攻。韩王安看到这形势,害怕起来,派公子韩非到秦国来求和,表示愿意做秦国的属国。

韩非也是荀况的学生,跟李斯同学。他在韩国看到国家一天天削弱,几次三番向韩王进谏,韩王就是不理他。韩非没被重用,就关起门来写了一部书,叫《韩非子》。他在书中主张君主要集中权力,加强法治。这部书传到秦国,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赞赏,说:“如果我能和这个人见见面,该多好啊。”

不久,韩非受韩王委派来到秦国,看到秦国的强大,上书给秦王,表示愿为秦国统一天下出力。秦王还没考虑重用韩非,李斯倒先着急起来,怕韩非夺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大王兼并诸侯,韩非肯定要为韩国打算;如果让他回国,也是个后患,不如找个罪名把他杀了。”秦王听了这话,有点犹豫,下令先把韩非扣押起来,准备审问。韩非进了监狱,想辩白也没机会。李斯给他送来了毒药,韩非只好服药自杀了。

秦王政扣押了韩非,也有点后悔,想命人把韩非放出来,可是已经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恼。正在这时候,有个魏国人缭到秦国来,秦王政同他一谈,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任用缭为秦国尉,后来人们称他尉缭。

荆轲刺秦王

公元前238年,21岁的秦王嬴政亲政。他首先清洗了政治上反对势力,诛杀了毒,逼死了吕不韦;接着,集中精力进行对六国的征服战争。公元前230年,嬴政首先派内史腾率大军攻陷了韩国,活捉了韩王安,把韩国改为秦国的颍川郡;接着,又派王翦领兵伐赵,于公元前227年攻占赵都邯郸,将赵国改为秦巨鹿郡。至此,关东六国还剩了四国。

秦国灭了赵国后,原本与秦不接壤的燕国一下子成了秦的邻居。燕国的太子丹,早年曾做人质客居秦国,了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认为若想阻止秦国吞并六国的步伐,非得将秦王嬴政杀掉不可。当他找了个机会化妆潜逃回燕国后,就四处寻找猛士,为实施他刺杀秦王的计划做准备。

他听说有个死囚犯叫秦舞阳,13岁的小小年纪就怒杀侮辱自己的无赖。于是,燕太子丹就从监狱中赎出秦舞阳,并给他优厚的待遇。这一下,他求贤若渴的消息传开去,连躲藏在深山里的秦国叛将樊於期也来投奔他。勇士来了不少,但却没有特别令燕太子丹中意的。

一日,太子丹正在街上散走,忽听一家酒肆中传出高吭激昂的歌声。他走近一瞧,见一8尺大汉立在桌前引吭高歌,另一汉子正在桌旁击筑伴奏,那歌声时高时低,动人肺腑。太子丹见二人神情威武豪迈,又是一副武士打扮,心中一动,便留下侍卫打听二人的去处,自己回到宫中。过了半日,侍卫来报,说二人喝完酒后,到田光家中去了。太子听说,暗暗高兴。

田光早年本是燕国著名勇士,为人豪爽坦诚,专好结交天下侠义之士。太子丹设宴请田光,向他问起酒肆中唱歌击筑之人。田光道:“我正想向太子推荐。那击筑的叫高渐离,武功不错,那唱歌的叫荆柯,本是卫国人,乃文武全才,勇敢机智过人,武功之强,更胜过我当年。”

燕太子丹沉吟片刻,果决地对田光说:“我看刺杀秦王,非荆柯不可!”又叮嘱说:“此事机密,除荆柯外,先生万不可泄露给别人。”田光点头应允。

田光找到荆柯,说明来意,荆柯慨然道:“事关国家兴亡,义不容辞。太子既然选中了我,我愿前往。”田光紧握荆柯的手,含笑道:“如此,我死也瞑目了。”言毕,拔剑自刎。荆柯望着田光遗体,心中立誓,一定不负田光重托,拼死也要刺杀秦王。

燕太子丹为了进一步打动荆柯,还在易水河边为他造了豪华的住宅;美女佳肴供他享受;用纯金做成弹子满足他爱打弹弓的嗜好;杀了千里马以应对他的一句笑谈:“不知千里马肝是何味道?”荆柯大为感动,他对燕太子丹说:“您的心情我完全了解,但我迟迟没动身到秦国去,是等侍合适的机会去见秦王,以使他不疑心我的动机。”

不久,秦王派大将王翦来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对荆柯说:“现在燕国危在旦夕,时机可算是成熟了吧?”荆柯说道:“时机确已成熟,不过还需向秦王送晋见礼。”什么晋见礼?“太子丹问。荆柯答道:此事我想了很久,非得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地方的地图不可。”督亢地方在今河北省涿州、定兴、新城、固安一带,是燕国最富饶且临近都城的地方。燕太子丹说:督亢的地图我可以给你,但樊於期将军避难来到我处,我实在不能做出卖友之事,将他杀害。

荆柯知道再说无益,便径直找到樊於期说把燕太子丹的计划详细地告之樊於期,最后说:“我打算将督亢地方的地图和樊将军您的人头作为晋见礼送给秦王,以便接近他并趁机刺杀他。”樊於期听完,仰天长啸道:“罢了,罢了!我樊於期策动成叛乱不成,侥幸逃到燕国,本就是死人一个,若能以我之头助壮士刺杀了秦王,岂不快哉!”说完,拔剑自尽。

荆柯悲伤地割下樊於期的头颅,将尸体掩埋好,来见太子。太子丹忍不住又哭了一阵,拿出地图对荆柯说:“地图准备好了,里面卷着一把沾满毒的匕首,是欧冶子留下的名世三剑中的‘鱼肠剑’,锋利无比,沾的毒也是毒性无比,只要能划破秦王的一点皮肤,定叫他死无葬身之地。”说完,亲自用锦盒盛奁了樊於期的人头,捧与荆柯说:“燕国的命运与田光、樊於期的重托,全仰仗先生了。”说毕,一躬到地。

易水河边,秋风飒飒,燕太子丹和高渐离为荆柯和秦舞阳送别。他们身着孝衣,把酒而泣。荆柯连饮数杯,猛然将酒杯一扔,叫道:“高渐离,再来击筑一曲为咱送行!”说着,他站起身,回身眺望着燕国的原野,和着筑声高声唱起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秦王听说燕国派使臣来求和,并献上樊於期的人头,惊喜不已,立刻身穿朝服,以最隆重的礼节来接见燕国使节。

荆柯走在前面,捧着装有樊於期人头的锦盒;秦舞阳在后,手捧盛有地图的匣子,二人依次来到大殿上。秦舞阳忽然脸色发白,浑身打颤。两旁站立官员心生疑惑。荆柯不待别人发问,回头笑着看了秦舞阳一眼,对秦王说:“禀大王,这孩子生在北方荒蛮之地,没见过天子威严,故此害怕,请大王原谅。”秦王说:“既如此,孤不怪,请使节一人近前来。”

荆柯让秦舞阳在殿外等侯,他手捧樊於期的人头献于秦王说:“樊於期逃至燕国大漠之中,燕王屡次派人搜捕,方抓到此贼献上,万望大王谅解。”秦王见荆柯言语从容,脸色坦然,便打消了刚才因秦舞阳失态而引起的一丝疑虑。对荆柯道:“把地图呈上来,让寡人看看。”荆柯下殿来,从秦舞阳手中接过藏有匕首的地图匣子,重又上殿捧给秦王说:“大王请看,这就是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

秦王接过地图,边展边看,边听着荆柯的指点。眼看图毕,秦王忽见图中裹着的匕首,不禁脸色更变。就在秦王这一愣神的功夫,荆柯快步上前,右手抓起匕首,左手一抓秦王衣袖,分心便刺。秦王嬴政大吃一惊,忽忙躲闪,一下子将衣袖扯断。秦王脱身,急欲取剑。却因剑身太长一时难以拔出,只得绕柱子躲避荆柯,荆柯却因匕首太短刺不到秦王,便随后追赶。于是,两人围殿中铜柱绕起圈来。

满朝文武没料到会发生这种事,一个个不知所措,秦国法律规定,群臣上殿不得携带任何武器,手持兵器的侍卫们都得站在大殿之下,没有王命不得上殿。这项本来是为了防备有人行刺的法规,此刻却偏偏帮了刺客的忙,因为秦王只顾逃命忘了下令,侍卫们谁也不敢上前相救,除了将秦舞阳剁成肉酱外,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荆柯追杀秦王。亏得一个御医反应敏捷,举起手中的药囊向荆柯砸去,阻挡了一下荆柯追击的速度,才使得秦王赢政有机会拔出剑来回身刺了一剑。

秦王这一剑,正刺在荆柯的左腿上,荆柯顿时踉跄着倒地。倒下去之前,荆柯奋力将匕首向秦王掷过去,秦王急闪身躲过,回过头来又连刺荆柯几剑。荆柯浑身血流如注。秦王又上前连刺几剑,荆柯气绝身亡。

荆柯行刺秦王不成,反而加快了秦国消灭燕国的步伐。公元前226年夏历十月,秦王嬴政派大军攻占燕都蓟城,燕王和太子丹出逃辽东。秦军在后紧追不舍,燕王无奈,只得杀太子丹向秦国谢罪,秦军才暂时收兵。

秦王政灭六国

秦王政消灭了毒和吕不韦两大势力,掌握了秦国的全部政权的时候,秦国已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了。他所统治的地方,不仅囊括了西半部的大半个中国,还深入到中原地区。像韩、魏两国,实际上已经处于秦国的三面包围之中,秦国兼并六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了。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觉得一切都准备好了,便开始向东方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很快,弱小的韩国被灭。

第二年,他又派出老将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去进攻赵国。赵王命令大将李牧率军抵抗,李牧是一个富有经验的老将,曾多次打败秦军的进攻。他团结将士,森严壁垒,严加防守,拒不出战,使王翦很难下手。在两军相持不下的时候,赵王迁却听信了早已被秦收买了的内奸郭开的“李牧蓄谋造反”的诬告,杀了李牧,改派赵葱做大将。不久王翦大败赵军,一举攻战了邯郸。

赵王迁只好向秦国投降。他的儿子嘉带领几百人马逃到代郡(今河北省蔚县),自立为代王。紧接着,王翦又率大军北上去攻打燕国。燕国的太子丹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刺杀未成,反被肢解而死。公元前226年,王翦大败燕军,攻破了燕的都城蓟。燕王喜只好将都城迁到辽东去。

攻打楚国,秦王政开始不听老将王翦之言,错用了年青而又轻敌的将领李信。李信深入楚境后还没来得及和副将蒙恬会师,就遭到楚军的伏击。秦军被拦腰斩断,首尾不能相顾,一败涂地。李信大败的消息传来,秦王从盛怒中逐渐冷静下来。当即决定,亲自去频阳,请老将王翦出马。秦王政到了频阳,见到王翦,行咎自责,恳请王翦率兵出征。王翦见秦王态度诚恳,便带领60万大军出征。秦王政亲自在水边设宴为王翦饯行。

王翦进军到楚国边境,楚国调动了全国的军队来抵御。但是秦军只和楚军遥遥对峙,深沟高垒,并不出战。楚军屡次挑战,王翦却令全军好好休息,坚守不出,养精蓄锐,以待战机。楚军因为秦军多日不肯出战,锐气渐消,楚军大将项燕领军全线东撤。王翦抓住这个战机,在一个晚上,突然发布命令向楚军出击。早就憋足了劲的秦国大军,打得楚军措手不及,四处逃散。王翦乘胜追击,杀死了楚将项燕。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军攻占了楚国都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西南),灭了楚国。

与此同时,秦王政陆续派兵去平定魏地和燕地。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儿子王贲领兵攻破魏都大梁,灭了魏国。公元前222年,王贲又率军远征辽东,俘虏了燕王喜。接着,又回师攻代,俘虏了代王嘉。至此,燕、赵两国也彻底灭亡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齐国了。齐国本来比较强大,可惜齐王听信了已被秦国收买了的内奸后胜的话,不但不援助其它国家抗秦,而且本国也没做防备。秦兼并了五国之后,齐王才急忙派兵去防守西部边界,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进入齐的都城临淄,齐国没有任何抵抗,就向秦军投降了。

这样,秦王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用了十年时间,先后兼并了韩、魏、燕、赵、楚、齐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变动时期,其社会经济基础和人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动,这种变动在思想文化方面反映出来。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对于剧烈的社会动荡都在进行着各自己的分析,努力做出自己的解释,提出治世的药方,批驳别人的思想和主张。一时间,各种学派纷纷兴起,各抒己见。这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各家学派争奇斗艳的现象,就被称作“百家争鸣”。

在争鸣中形成的主要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此外还有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兵家、农家,等等。

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孔子,他的主要学说是“礼”、“仁”和“天命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仁政”思想,他主张对劳动者不要过分剥削,要给他们一定的产业,在丰年可以吃饱穿暖,遇到灾荒也不至于饿死。就是要实行宽严有度的怀柔政策。孟子反对用暴力手段进行统治,而主张采取道德教化去争取人心。孟子把人心向背看作是统治者成败的关键,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著名思想。只要有了老百姓的拥护,就能“无敌于天下。”

孟子还提出了性善论。他举例说,有一个小孩爬到井边,眼看要掉下去,在一旁看见的人,不管是谁,都会下意识地一把将小孩抓住,在他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动机,既不是为了结交孩子的父母,也不是为了在乡里朋友中取得名誉,更不是因为厌恶小孩的哭声,而是出于一种每个人都有的恻隐之心。正是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

战国后期的另一位儒家大师是荀子,他把孔子的“礼”赋于“法”的内容,提出礼法并重。这种礼与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他看来,把礼和法,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就能维护社会秩序,使百姓安宁。他指出天体运行有自身的规律,不能违抗,但也不能消极地顺应,而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地配合、利用,直至加以控制改造,并且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与孟子不同,荀子是主张性恶说的。

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史上,几经演变,构成了一整套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为汉武帝以来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成为我国封建制度的思想支柱。

墨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战国初的墨子,他主张“兼爱”,反动儒家的“仁”;主张“非攻”,反对兼并战争,因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他希望用和平方式统一中国。墨子还主张“尚贤”,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同”,希望有一个贤德的国君,另外还主张“节葬”、“节用”,反对儒家的“厚葬”。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年的老子。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战国时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庄子的政治上主张避世,既不赞成追求仁义,也不赞成追求财物,不要任何名利欲望,他希望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去生活。他认为,仁义礼智破坏了人类的自然状态,是万恶之源。这种与历史潮流不合拍的主张,不可能在战国的政治舞台找到出场的机会。但是他们比其它学派更加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天然生活权利的剥夺和对人的自由的限制,他们更大胆更强烈地追求不要任何政治束缚的绝对精神自由。

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处于非常显赫的地位,被各国统治者所重视。法家前期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和申不害。他们都主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并且亲自领导了所在国的变法改革。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资料,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法制理论,他们主张赏罚分明,能够注意发展生产。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尖锐地批判了儒家效法先王的观点,主张厚今薄古,他把法、术、势结合在一起,为统治者加强统治提供了有效的武器。但也为以后历代统治者争权夺利,玩弄阴谋诡计,制造了评论根据。他提出的“严刑重罚”是要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和剥削,在秦王朝建立的过程中,韩非的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它过分地强调镇压,容易激起人民反抗,所以秦灭亡后,历代君主就不敢再单独打起法家的旗号。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的邹衍。他们对天文、历法、地理有一定的科学知识,邹衍把五行说推衍到历史发展方面来,认为历史发展是受“五德终始”规律支配的。这是一种循环论的历史观。

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是张仪、苏秦,反映他们思想的书有《战国策》。纵横家从事外交活动,倡导“合纵”、“连横”。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激烈动荡,名实不符的现象在当时社会上是一个突出问题。各派思想家都企图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来解决“名”、“实”问题。这就形成了战国时期的名辩思潮,名家就是这一思潮的产物,它是专门研究“名”、“实”问题的一个学派。名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的惠施和战国后期的公孙龙。他们对逻辑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在自然科学上也提出了许多价值的问题。另外,还有以孙武、吴起、孙膑为代表的兵家,总结战争经验和规律。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兼儒、墨、合名、法”,使诸子百家逐渐融合。以许往为代表的农家,主张君民并耕,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色彩纷呈,灿烂夺目,各个学派都在顽强地表现自己,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很大的影响。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的大政治家、思想家。他曾担任过秦国的宰相,为秦统一中国的事业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他还主编了《吕氏春秋》一书。全书分八览、六论、二十纪,览、论、纪的下面又分许多小题目,共26卷,20余万言,是一部自成系统的杂家代表作。

《吕氏春秋》一书,适应了战国末年思想界百家交融的趋势,容纳百家之长,加以综合贯通,是一部经过精心规划,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写成的著作。其内容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自然科学等作品个方面,比较突出地反映了吕不韦统一天下的思想。显然,这是为秦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和做舆论准备。

《吕氏春秋》把儒家思想作为骨干,它在很多篇章里,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正面的阐述。但是《吕氏春秋》所阐述的儒家思想,并非完全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时的儒家思想,而是经过吸收后,加进了新内容的儒家思想,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变化。比如,它把儒家维护“君权”的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主张拥立新“天子”,即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对法家、墨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吕氏春秋》也给予充分的重视。它比较集中地吸收了法家的“法”、“术”、“势”三派学说,但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所选择。由于墨子的“非攻”思想不利于统一战争的需要,《吕氏春秋》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驳。《吕氏春秋》对道家的“修身养性”之道感兴趣,对道家的“虚无”、“寡欲”思想,也根据当时需要作了解释。

《吕氏春秋》在文化史上有相当高的价值,它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史实,特别是不少古代农业技术史料,至今仍然值得我们珍视。

在先秦时期,专门记载农业生产方面的文献比较少,而《吕氏春秋》中却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4篇专门讲农业的文章,在其它篇中也有关于农业的论述。最值得一提的是:《吕氏春秋》总结了一套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对土壤的性能、施肥、农作物的耕作技术、播种时节等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总结。这些经验,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得来的,当时农家学派的著作,对这些经验有一些记载,但已经失传。《吕氏春秋》不仅吸收了农家的一些看法,而且把这些经验进一步系统化,加以提高。在今天看来,它就尤其宝贵。

《吕氏春秋》不仅保存了先秦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史料。而且为了阐述书中所提出的论点,还搜集了先秦时期很多佚文佚事。这些故事大都篇幅简短,语言精练,情节叙述得也很生动,而且又富有启发性。

还有些故事则揭露了贵族统治者的凶残、昏庸和愚蠢。像《齐王烹文挚》写高明的医生文挚,大胆而奇特地医治好齐王的病,救了他的命,结果齐王以怨报德,反而活活煮死了文挚。

另外,还有像我们在前面讲到过的孔子周游列国时受困于陈、蔡的故事;在商鞅变法中提到了的公叔座向魏惠王推荐卫鞅的故事,成语“唇亡齿寒”,“刻舟求剑”,这些在《吕氏春秋》中都有记载。可以说《吕氏春秋》这部书是先秦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

李冰修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在今天的四川省灌县附近,是一个把灌溉与防洪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它座落在美丽富绕的成都平原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一古老工程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家李冰。

岷江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的岷山,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岷江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西边往往江水泛滥,东边却常常发生旱灾。因此,征服岷江,变水害为水利,便成为当时人们的迫切愿望。

李冰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被任命为蜀守,他亲眼看到水旱灾害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听到人民的强烈呼声,感到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解决人民的苦难,发展生产。为此,李冰决定治理岷江。到任不久,就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带着他的儿子二郎,还请了几位有经验的老农,沿岷江两岸考察,摸清了水情、地质等情况,听取了群众意见,制订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吸收了前人治理岷江的经验,决定在玉垒山开个大口子,引一股江水,到东边去,这样可以西边分洪、东边浇地。然后采取中流作堰的办法,在宝瓶口上游的岷江中心筑一道分水堰,使江水流到这里便分成两股,达到分洪的目的。

工程开始后,李冰带领上万民工开山凿石,但是,由于山石坚硬,工程进度缓慢。大家都很着急,这时有人出了个高招:先在岸石上凿些沟槽,放上柴草,再架满树枝,木柴,点火燃烧,使岩石爆烈。这一招果然很灵,进度一下子加快了许多,很快就劈开了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引水渠道。这是控制江水流量的咽喉,因为其形状象个瓶口,所以就取名为“宝瓶口”。

接着,李冰又带领成千上万的民工,来到灌县西边的岷江上游,建造分水堰。开始采用在江心抛石筑堰的办法,但是筑起的石堰接连几次都被洪水冲垮了,没有成功。怎么办呢?大家都在动脑筋想办法,李冰看到岷江盛产竹子,并且受到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盛东西的启示。于是就让大家用竹子编成大竹笼,里面装满鹅卵石,再把它们连起来,每段大约有二三丈长,然后一层层放到河中堆积起来。同时,还在洲滩两侧用大型鹅卵石垒起两道护堤。这样,一道牢固的分水堰终于筑成了。由于大堤前端形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了鹅卵石护堤,靠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的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是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它建成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害了。

为了使内江的防洪作用更有保证,李冰又带领大家用竹笼装石筑堤的办法,在内金刚堤的南端筑了一道堤坎,叫“飞沙堰”。它的堰顶比内金刚堤低一些,如果洪水太大,内江水过多就可以溢出“飞沙堰”,流到外江,再沿着岷江流出去。这个办法使内江灌溉区,既能经常保持有水,又不会因水量太大泛滥成灾。

为了彻底解决岷江水患,必须解决泥沙沉积,淤塞河床的问题。为此,李冰决定:每年霜降时节(十月下旬),要进行一次淘江整修,叫岁修。为了使江水断干,方便淘挖,李冰集中群众的智慧,采用杩槎(mǔchā母差)挡水法断水。杩槎是用3根6~8米长的大木条扎成的三脚架,每个三脚架下面都用装有石头的竹笼卡住,把很多三脚架连在一起,在迎水面上绑上竹席再糊上粘土,就筑成了一道临时的挡水坝,阻断水流。淘江时,先用杩槎的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内江,然后淘挖外江及其各灌溉渠道淤积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淘沙完毕,把杩槎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内江河槽,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淘沙工程。清明节前后,内江淘沙完毕,撤除杩槎,开始放水灌溉。每到这时候,都要举行盛大的传统放水仪式,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聚集在江边观看放水的盛况,欢庆征服自然的胜利,同时也表达了对李冰父子修堰治水巨大贡献的纪念。

都江堰虽然修建在两千多年前,但是它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方法,都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它能按照灌溉和防洪的需要,合理控制内、外江的水量。当天旱的时候,能够放水灌溉,到雨季就堵塞闸门,洪水季节大部分水量可以从外江泄走,使内江灌区免遭水灾。到了枯水季节,大部分水量又可流入内江,保证灌溉用水。一年四季,无论旱涝,农田用水都可以进行调节。都江堰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成都平原10多个县的农业生产面貌,把原来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富饶粮仓。从此,成都平原就获有“天府”的美称。

李冰在四川除了兴建都江堰工程外,还治理了其它一些河流,使四川人民得到了不少好处,因此人民一直怀念他。四川人民尊李冰为“川祖”,并在都江堰建造了一座“二王庙”,里面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人们常到那里参观,赞扬李冰的功绩。

同类推荐
  • 穿越之三国异界

    穿越之三国异界

    一位20世纪的大学生,因意外穿越到了三国世界,在哪里开始了他艰难的三国历程。在一开始,他没有地盘,没有兵马,也没有人才,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有一个有超级召唤的系统,历史猛将任他差遣!想看历史穿越的同学们尽管来吧。想多了解的朋友加群:568969455。谢谢大家支持!
  • 三国浪迹人

    三国浪迹人

    现代的军人,浪迹在三国这个大时代的一些故事。在这个汉民族最辉煌也是最悲哀的时代,见证那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崛起与没落。(新人,业余,保证不太监,没有其他任何承诺,本书不求钱财,只是为了打发工作之余的时间,所以不保证更新,用手机打的所以错别字多,尽量避免了)
  • 谁家江山

    谁家江山

    一场战争让他失去了一切,而这复仇之路他有会失去多少?(新人发书,练笔,求支持)
  • 民国烽火岁月

    民国烽火岁月

    懒散不羁的小人物意外穿越回民国时期,虽有心振作大干却无力回天,只能尽力做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职责。
  • 万历之王侯

    万历之王侯

    "士农工商"最古老的四大阶级,但是在这个时代有卵用呢?笑贫不笑娼,在哪个时代都是一样。人们不会看见你做的有多龌蹉,只会羡慕你过的有多好。在任何时候阶级都是权力的产物,他们会用手里的权力来得到一切,他们会用权力得到江山、美人、财富、一切的一切,甚至生命...
热门推荐
  • 萌物追夫记:赖个神医做相公

    萌物追夫记:赖个神医做相公

    没死透,她从坟里爬出来,为了能够活命,拖着病弱的残躯一路乞讨打探玉栏山想找到玉栏神仙救命,体力不支半路昏迷被正好路过的玉栏神医夏云开捡回来了玉栏山救活了并治好了病。可是她喜欢上了夏云开给的温暖迷迷恋着不想离开,想夏云开的仆人福伯的唆使下开始了爆笑又温馨的漫漫追夫路………绿衣:“主人,你娶我可好!”夏云开:“不好。”绿衣:“为什么?”夏云开:“你太小了。”绿衣:“绿衣哪里小了?”夏云开:“哪里都小。”夏云开:“主人,你难道喜欢的是比你大的性感姐姐,比如怡红院………”夏云开:@#$%^&*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男神今天直播了吗

    男神今天直播了吗

    自家boss是自己的粉丝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对此,季明靖的回答是:没啥感觉。毕竟那个比禁欲系还要禁欲系,比闷骚还要闷骚的溪昱晋,就算把他挤扁了,也会连屁都不放一个,季明靖不奢望这样的他会在自己面前表现得像一个迷弟。无所谓,反正她的迷妹迷弟多得是,她逐个撩也能撩一辈子,哪里轮得到他。直到有一天,季明靖被溪昱晋叫上了家里,之后她就再也不敢乱撩粉丝了。
  • 穿越之恋仙缘

    穿越之恋仙缘

    一位科学家的女儿意外穿越,她来到了神魔两界大战地点,被神将带回神界。神帝尊她为神女,她又阴差阳错接受了一个重要任务。她便逃走,却又误打误撞的认了魔界之主做父亲。当她玩转六界时,谁又会是她的真爱。
  • 魔界BOSS宠毒妻

    魔界BOSS宠毒妻

    一个神秘的戒指,一个神秘的父母,一个肮脏污秽的家族……紫芯璃,被下毒,被囚禁,,最终亲手手刃仇人。存在,只是需要证明的吗?一个神秘的白色小猫,牵扯出两个世界的真相还有父母留给他的戒指,引得多少人觊觎穿越到异界,父母到底是何许人也。一桩桩一件件神秘的事情。看他如何在异界,主沉浮。。。
  • 异界星辰传

    异界星辰传

    离奇旳穿越,在强者林立的大陆上,他能否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无数的明争暗斗,一个巨大的阴谋缓缓浮出水面,是生是死全在一念之间,他能否成功站在大陆顶峰,请关注异界星辰传
  • 如来在金棺嘱累清净庄严敬福经

    如来在金棺嘱累清净庄严敬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异世天道永恒

    异世天道永恒

    当渡劫失败的绝世高手创越异世界,又将给止戈大陆带来怎样的波澜?一个个敌人倒在洛天衣脚下,他抬眼望天,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红颜若雪,相思苦短,今生定要爱恨情仇尽如我意!
  • 何觅方舟

    何觅方舟

    我一直在找一个人。他身上有淡淡的沉静,淡淡的忧郁,还有淡淡的松香。他嘴角总噙着淡淡的笑,眼尾有一颗淡淡的痣。他总是淡淡的,像拂过海面的风,像清晨竹叶上滴落的露珠,像一株清馨独立的栀子花。我一直在找他。我的世界里,唯有不变的他。你能帮我找到他吗?他是我,曾经,遗失,再也,找不回的——恋人。
  • 3岁就要知道的创富术

    3岁就要知道的创富术

    《3岁就要知道的创富术》近几年自己亦到不少大学讲“理财概念”,甚至同小学生家长开研讨会谈理财,但谈个人理财非本人强项,加上个人俗务太多,能够在这方面挤出的时间十分有限。得知香港理财教育协会成立已5年.并已举办了几十场理财讲座,今天结集成书,希望本人“推荐”,自然义不容辞。记得2000年出任证监会投资者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之时,已向证监会强调教育群众理财的重要性,在证监会资助下自己曾到各中学讲此一课题,亦提倡中学教科书内起码有几课涉及个人理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