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2000000024

第24章 明朝(1)

明朝(1368~1664)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统一王朝。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明。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专政制度,从而使明朝中央集权专制空前强化。朱元璋废除隋唐以来的中书省,取消丞相制,集军政大权于皇帝。同时设置翰林院大学士为顾问,后形成内阁制度。中央设置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种三法司体制对清代有重要影响。

明代社会经济发达,农产品丰富,手工业生产具备很高水平,陶瓷业、丝棉纺业、冶炼、建筑等闻名世界。16世纪隆庆、万历年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若干手工业行业中出现。

明代对外交往活跃,郑和先后七次率大型船队下西洋,行迹遍及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明代科技文化在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背景下,较之唐宋成就较少。思想家李贽、王守仁等人学说对后世影响较大。文学作品产生了《牡丹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著名作品。同时出现了《三言》、《二拍》等短篇小说集及长篇通俗小说《金瓶梅》。科技著作则以《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流传于世。明成祖倡导编著成的《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

明代末年,政治腐败,天灾频繁,剥削惨重,崇祯初年陕北爆发农民起义,不久发展为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明亡后,明残余势力曾在江南建立过短期的政权,史称南明。

朱元璋登基封王

自从刘福通死后,朱元璋把小明王接到滁州,名义上还接受小明王的领导。到了这时候,他做皇帝的思想膨胀起来,觉得留着小明王对他是个障碍。公元1366年,他用船把小明王接到应天,趁小明王在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过江的时候,派人暗暗凿沉了船,把小明王淹死。

第二年,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割据势力,接着,命令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过了两个月,徐达的军队旗开得胜,占领了山东。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即位称皇帝,国号叫明建元“洪武”。他就是明太祖。

明军乘胜进军,元兵节节败退。这年八月,徐达率领大军直捣大都,元顺帝逃往上都。统治中国九十七年的元王朝终于被推翻。

至此,朱元璋统一了中国。

创业容易守业难。朱元璋把应天府改称南京。立其结发妻子马妃为皇后,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当年朱元璋41岁。当上皇帝后,朱元璋就想如何才能让他的子孙永远当皇帝,让朱家皇朝,传之千秋万世。

他的第一个办法是把儿子封王。朱元璋的后妃们一共给他生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其中长子朱标封为皇太子,还有一个皇子朱楠,中途夭折,其余24个皇子,全都封为亲王(也叫藩王),让他们的封地遍及全国,去主宰那里的一切。比如他将二儿子朱樉封到西安(今陕西西安),这里是古代秦国,朱樉便被封为秦王。三儿子朱棢封在太原(今山西太原),这里曾是古晋国,便封为晋王。四子朱棣封在北平(即元大都),称为燕王。以此类推,这二十四王就像一个特大的蜘蛛网,把整个中国都笼罩在朱家的势力范围之内。

亲王府内设置官署,由“相国”主持。还有护卫的军队,有着很大的权力,可以控制当地驻军的调动指挥权。不过当中有一条限制,被分封的各亲王不能干预地方的民政,除王府以外,都归各级地方官吏治理。

第二个办法是大封功臣。所谓功臣是指跟随他打天下的文官武将。这些开国元勋多是有才能的人,笼络住他们,就可以保卫着他的政权。这些功臣封公的7人,封侯的28人。当初随朱元璋起兵的二十四将,除已死的外,都得到封侯。比如徐达封为魏国公、常遇春封为鄂国公、李善长韩国公、李文忠曹国公、冯胜宋国公、邓愈卫国公、汤和信国公。

朱元璋别出心裁,设立了一个特务机关“锦衣卫”,随时监视大臣们的行动,向皇帝报告。百密还有一疏,国家那么大,人员又那么多,再加上一些贪官污吏从中挑拨离间,自然会生出事来。而朱元璋随着年纪的增大,性格也发生变化,原先那种坦诚待人的长处不见了,变得刻薄、猜疑、凶残、好杀。特别是他看到太子朱标很像他的母亲马皇后,性情朴实,待人宽厚。他怕太子将来驾驭不了那些功臣,从而威胁朱家的皇位,于是朱元璋狠狠心,决定把一些一意孤行、擅权妄法、行动跋扈,能够影响朱家王朝安全的全部杀掉。

洪武十三年、二十六年,朱元璋两次借丞相胡惟庸和凉国公蓝玉谋反案,杀掉了几万人。死于两案的功臣有李善有、陆仲享、费聚、唐胜宗、张温、曹震、陈桓等人,甚至连元帅徐达也不例外。朱元璋杀红了眼,对自己的亲戚也不客气,他的亲侄子朱文正被他用乱杖打死,外甥李文忠被他派人毒死。“二十四将”中,除花云等少数早期战死的以外,其余的几乎都被他杀死。只有一个汤和,看徐达、李文忠先后被毒死,急忙跑去见朱元璋,主动交出兵权,回家养老,才得以幸免。真是伴君如伴虎,可怜,当年轰轰烈烈的“二十四将”,只有此人得以善终。

逃脱朱元璋毒手的功臣,还有一个刘基(刘伯温),当年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功劳不在李善长之下。朱元璋原来也想封他为“公”的,但他坚拒不受,请假回原籍去了。因为他聪慧过人,与朱元璋相识十多年,深知这位朱元璋的为人,所以故意远离皇帝,以图免害。

皇后马氏是个忠厚人,听说朱元璋滥杀元辜,便加以劝阻,但朱元璋不听。马皇后郁郁不乐,后患病拒绝就医,于洪武十五年去世。

太子朱标,性格仁厚,很像他的母亲,眼看父皇暴虐,几次进谏,都被斥退。为了讽谕太子,表明自己的隐衷,朱元璋故意丢一根棘杖在地上,要朱标拿起来,朱标面有难色朱元璋语带双关地说:“你怕刺不拿,我替你把这些刺拔掉,然后再交给你,你不就敢拿了吗?”

朱元璋见朱标过于柔弱,倒是四皇子燕王朱棣聪颖勇武,有些像他自己,他曾打算把太子朱标废掉,立朱棣当太子,跟几个大臣商量,大臣们都认为废长立幼,不合宗法,都不同意。但朱标知道后,明白父皇不喜欢自己,终日惶惧不安,于洪武二十五年因病去世。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依据宗法原则,便立朱标长子朱允炆为帝位继承人。

明太祖是农家出身的,对农民生活多少有点了解。他即位以后,也注意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告诫地方官员说:“现在天下刚刚安定,百姓财力困乏,好像初飞的鸟,不能拔它的毛;新种的树,不能摇它的根。”他要官员们廉洁守法,不能贪赃枉法,加重人民负担。以后,他又招集流亡农民,开垦荒地,免除三年的劳役和赋税;要各地驻军屯田垦荒,做到粮食自给。他还兴修水利,奖励植棉种麻。所以,明朝初年的农业生产有了很明显的发展。新建立的明王朝统治也巩固下来。

胡维庸案件

胡维庸是安徽定远人,他是在朱元璋攻取和州的时候前来投顺的,到明朝建立后,他从一个地方的小官吏做到了中书省丞相。

胡维庸做了丞相以后,仗着皇帝对他的宠任,在朝廷中大肆结党营私,组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淮人官僚集团,排斥那些和自己政见不合的官员,稍有不满就招致杀身之祸。由于地位至丞相,不仅自己操纵着生杀大权,有些重大的事性也不向皇帝奏闻总是自己独断专行。在朝廷上下那些专会阿谀奉承看人眼色行事的人纷纷投靠在他的门下,为他奔走效劳。胡维庸身后有一大批追随的人,他做起事来就更肆无忌惮了,大量贪污受贿,把一些金银败宝、名马器玩都据为已有。

胡维庸这种行为,引起了朝中一些忠直大臣的不满,其中魏国公徐达就很嫉恨胡维庸的奸雅言行,便向朱元璋揭露他的种种胡作非为的罪行。胡维庸听说后,一直怀恨在心,就企图通过收买徐达的看门家人,陷害徐达。尽管他苦心积虑地想了很多方法,但最终还是没有得逞。就这样,朝中不管官员地位的高低,只要对自己稍有不满,胡维庸便想方设法把他除掉。

胡维庸这种胡作非为也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尤其是在朱元璋执政的第九年的时候,由于把行中书省改为布政使司之后,地方的控制指挥权都集中到了中书省,胡惟庸的权力也就更大了。这样,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感觉到大权旁落,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又加上皇太子朱标的性格比较仁弱,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朱标治不了这些拥权自重的元勋宿将,存在着军事叛变的可能性,便决心为他除去这些障碍。

公元1380年,丞相胡维庸被告发叛国谋反,明太祖毫不留情地把胡维庸满门抄斩,追究他的同党。这一追究,竟株连文武官员一万五千多人。明太祖一发狠心,把那些有胡党嫌疑的人全杀了。这个案件,成了朱元璋政治斗争的工具。

学士宋濂,是明朝开国初期跟刘基一起受明太祖重用过的人;后来,又当过太子的老师。宋濂为人谨慎小心,但是明太祖对他也并不放心。有一次,宋濂在家里请几个朋友喝酒。第二天上朝,明太宗问他昨天喝过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备了哪些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明太祖笑着说:“你没欺骗我。”原来,那天宋濂家请客的时候,明太祖已暗暗派人去监视了。后来,明太祖在朝廷上称赞宋濂说:“宋濂伺候我十九年,从没说过一句谎言,也没说过别人一句坏话,真是个贤人啊!”宋濂六十八岁那年告老回乡,明太祖还送他一幅锦缎,说:“留着它,再过三十二年,做件百岁衣吧!”

胡维庸案件发生后,宋濂的孙子宋慎也被揭发是胡党,于是株连到宋濂。明太祖派锦衣卫把宋濂从金华老家抓到京城,要把他处死。

这件事让马皇后知道了。马皇后劝明太祖说:“老百姓家为孩子请个老师,尚且恭恭敬敬,好来好去,何况是皇帝家的老师呢。再说,宋先生一向住在乡下,他孙子的事他怎么会知道?”

明太祖正在火头上,不肯饶恕宋濂。当天,马皇后陪明太祖吃饭。她呆呆地坐在桌边,不沾酒,也不吃肉。明太祖感到奇怪,问她是不是身子不舒服。马皇后难过地说:“宋先生犯了死罪,我心里十分难受,在为宋先生祈福呢。”

马皇后是跟太祖年青时候共过患难的夫妻,明太祖平时对她比较尊重,听她这一说,也有点感动,才下令赦免宋濂死罪,改罚充军茂州(今四川茂县)。七十多岁的宋濂,禁不起这场惊怕,再加上路上劳累,没到茂州就死了。

过了十年,又有人告发李善长和胡维庸往来密切,明知胡维庸谋反不检举揭发,犯了大逆不道的罪。李善长是第一号开国功臣,又是明太祖的亲家。明太祖大封功臣的时候,曾经赐给李善长两道免死铁券。这一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了,明太祖下令把李善长和他的全家七十几口全部处死。接着,又一次追查胡党,处死了一万五千多人。

自从胡维庸案件发生以后,明太祖觉得把军政大权交给大臣不放心,就取消了丞相职位,由皇帝直接管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的尚书(官名,部的长官);又把掌握军权的大都督府废了,改设左、右、中、前、后五个都督府,分别训练兵士,需要打仗的时候,由皇帝直接发布命令。这样一来,明朝皇帝的权力就大大集中了。

事情并没到这里结束。过了三年,锦衣卫又告发大将蓝玉谋反。明太祖杀了蓝玉,追查同谋,又有文武官员一万五千多人受株连被杀。

这两桩大案,几乎把朝廷一些功臣一扫而空,明太祖的专制和残暴在历史上也就出了名。

明太祖严惩贪吏

明朝建国之后不久,官吏贪赃枉法的事到处发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想出了一个惩治贪官污吏的办法。他让各府、州、县和卫所在衙门的左边,修一座小庙,里面供土地神;在官衙大堂公座的左边,悬挂着一个人皮楦(音xuàn)满草的袋子,叫“皮草囊”,据说全国都是如此。土地庙到处都有,为什么这座小庙必须修在官府衙门的左面呢?原来这庙是扒贪官皮的场所,因此人们叫它“皮场庙”。

用这种手段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吏,看起来的确有点残酷,但是也说明了明太祖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心情。明太祖深知“官逼民反”的道理,他从元朝的灭亡中总结出一条经验,他说:“元朝因为宽容放纵贪官污吏,把江山丢掉了,如今我得天下,若不用严刑峻法便不足以矫正积弊!”因而他建国以后,多次严申惩治贪官之令,法禁十分森严。规定官吏贪赃80贯钱(每贯一千文钱,约折银一两)的便绞死示众,然后剥皮实草,做成人形袋子,挂在当地衙门的大堂上,以儆效尤。明太祖还颁布了一道命令,允许乡亭老人(里甲编制中负责水利兴修、风俗教化以及民事纠纷的人)有参议政事的权利。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派人对所有官吏进行考查,杀了一大批贪婪的官僚,尤其杀了那些污吏。因为这些人把持了舞弊,勒索乡民。可是杀了这些官吏,谁替国家征收赋役呢?明太祖想了个新办法。他叫主管赋税的户部查堪百姓的土地,以赋税一万石为一个单位,选其中地多的当粮长,由粮长负责征收所管范围的赋税,上纳国库。但是没过多久,明太祖察觉到这些粮长并非良善。他们为了躲避赋役,把自己的田产假托在亲戚、邻居、佃户和仆人的名下,和官吏勾结,乡里欺骗州县,州县欺骗府,使国家税收受损失。他们巧立名目盘剥百姓,甚至吊打百姓替他们缴纳税粮。在编册的时候,又从中捣鬼,多派加征,以至谎报灾情,贪污中饱。明太祖发现这种情况,非常生气,一次就杀死了不法粮长160名。

一次,明太祖听说福建参政(协助主持地方政务的布政使)魏鉴、瞿庄用鞭子打死了一个官吏,非常高兴,亲自写了一封玺书嘉奖他们。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三月,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郭桓案”。郭桓在洪武十七年五月当户部尚书,第二年一月降为户部侍郎。在头一年收缴浙西(今浙江省北部)秋粮的时候,他和地方官黄文通、奸吏边源等人相互勾结,通同作弊,大搞贪污活动。本来,浙西税粮应上缴国家粮仓四百五十万石,他们只缴了六十万石,另缴八十万锭银子给国库,以当时银价和粮价折算,这八十万锭可以顶二百万石粮食,其余的一百九十万石粮食都被他们贪污了。他们还合伙私分浙西各府钱钞五十万贯。郭桓又和官吏张钦合伙吞没应天等五府所属州县十万亩官田的夏税秋粮。

郭桓利用自己是征收赋税最高主管官员的有利条件,上述几桩大的贪污罪行都没有暴露。他胆子越来越大,竟然把军用粮仓里的三年积蓄盗卖一空。当时全国除京师应天外,总共有十三个布政使司(相当于今天的省),他利用职权,和十二个布政使司的官吏相勾结,盗卖存在仓库里的粮食,还和管理贮存金银钱钞的府军官员范朝宗、张裕合伙偷盗金银,假借名义窃取钱钞六百万张。如果把郭桓贪污盗窃的金银钱钞折成粮食,加上他合伙贪污的粮食七百万石,总共达二千四百余万石精粮,这个数字和当时全国的秋粮实征总数几乎相等。

这个案子使明太祖大为震惊。他不是不知道官吏有贪污行为,郭桓案发生之前,他就反复琢磨,官吏刚提拔的时候,还忠诚廉洁,可是在任一久,便都奸诈贪污,很少善始善终,多是贪赃枉法被杀,这是什么缘故呢?他想,六部和府州县官多是儒生,不懂这一套,多是奸吏捣鬼,拉官员下水,所以他让当时的刑部(主管法律、刑罚的机构)尚书开济把记载铺粮数目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作壹贰叁肆伍陆染捌玖拾陌阡,防止奸吏涂改帐目,从中贪污。后人又把“陌阡”写作“佰仟”,这就是至今还在沿用的大写数字的由来。这次郭桓贪污案数目这么大,审案中又发现这个案子和户部侍郎胡益、王道亨,礼部尚书赵瑁,兵部侍郎王忠,刑部尚书王惠迪,工部侍郎麦志德等以及整个六部上下大小官员几乎都有关系,这就无法用奸吏捣鬼来解释了。突然发现朝廷大小官员都是些贪婪之徒,便狠了狠心,下令把赵瑁、王惠迪、主犯郭桓以及从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员都杀了,江南不少富户也牵连被杀,总共杀了几万人。

杀了这么多人,引起了地方和官僚的不满。可是他们不敢说盗卖官粮合法,也不敢说杀那些贪官污吏不对,就把矛头对准具体处理这个案子的御史和法官,一时议论纷纷,咄咄逼人。

明太祖心里明白这是对着他来的,觉得这个矛盾再发展下去,对自己非常不利。他就在公布郭桓等人的罪行的同时,把审判此案的法官吴庸等人也杀了,还下了一道诏书,名为“大赦天下”,对此案不再追究。他又对地主官僚进行安抚,从而结束了这个案子的蔓延。

为了进一步防止贪污案件的发生,明太祖还亲自编写了《大诰》,其中有不少法律是针对贪官污吏的。经过一番整治,贪赃枉法的事情少多了,同时吏治和社会风气也有了一些改变。

施耐庵著述《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作者施耐庵是明初著名的小说家,原籍江苏兴化县白驹场(今属大丰县),他本名可能叫施彦端,元末由于战乱,他曾流寓浙江,明初回到故乡,死后葬在兴化县施家桥,墓地至今尚存。施耐庵和刘伯温的交情不错,他们曾拜大儒郑复初为师,成为郑复初最看重的弟子。

《水浒传》是施耐庵在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再创作。宋江等36人在水泊梁山的农民起义是其创作的历史根据。在戏曲发达的元代,出现了一批水浒戏,人物故事日益丰富起来,水浒英雄也由36人增至72人,又发展到108人。施耐庵在这一基础上,广泛搜集民间传说,加以联缀改编,写下了这部不朽巨著《水浒传》。

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共100回。全面反映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斗争由产生到发展,最后以失败告终的全过程。故事的开始是具体描写各路英雄遭受种种迫害,纷纷被逼,走上梁山聚义的经过;接着写众好汉聚众起义,攻夺城池,与官军苦斗的历程;小说的最后写起义军在宋江的影响下,接受朝廷的招安,并被派征战辽兵。

在小说的开始,作者深刻地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全面地描写了起义发生的现实背景。北宋末年,宋徽宗昏庸无能,“浮浪破落户子弟”高俅因踢得一脚好球,就受到徽宗的赏识,没半年功夫,就提拔他为殿帅府太尉职事。从此,高俅营结私党,与蔡京、童贯之流的奸佞狼狈为奸,把持朝政,无恶不作。高俅的螟蛉义子高衙内依仗高俅之势,在东京任意淫污他人妻女,大肆搜括民脂民膏,无法无天,为所欲为。处于社会基层的一帮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如张都监、蒋门神、祝朝奉、毛太公以及西门庆之流,也是横行霸道,欺压百姓,在如此黑暗的社会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忍无可忍,揭竿而起,一场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气势磅礴地展开了。

接着,小说描写了众英雄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其中,以林冲的故事具有典型意义。林冲原是东京80万禁军教头,为人忠厚耿直,后来遭高俅陷害,被逼无奈之下杀死仇人上了梁山。

书中其他被逼上梁山的英雄们,虽被逼迫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所遭受的苦难、屈辱是一致的。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这群梁山好汉在宋江的领导下,与官兵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取得了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等一系列的辉煌胜利。在取得胜利之后,起义军却出人意料地走向了接受朝廷招安的结局,以至招安以后,死的死,散的散,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从此销声匿迹了。

《水浒传》中义军接受招安的结局正是历史上农民起义失败的一种形式,这种结局的产生在故事的前70回情节中已埋下了伏笔。

随着梁山革命事业的发展,一大批统治阶级中的人物由于各种原因被逼上梁山,他们加入革命队伍的目的,大多只是暂找一个安身之处,等候日后招安。起义军的领袖宋江是这类人物的代表。作为义军领袖,他自有过人之处。他反对强暴,同情人民疾苦,喜欢救济穷人,急人所难,因而外号“及时雨”。他为人精明干练,懂得斗争策略,并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上至官僚地主,下至江湖好汉,与他均有深厚情谊,所以,只有他才能将梁山好汉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但是,他的阶级立场和他的忠君思想,使他最终将义军引向招安之途。

作为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对历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污蔑、攻击的起义英雄作了生动出色的描绘,在他的笔下,诞生了一大批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光辉形象。李逵和鲁智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李逵纯朴天真,对贫苦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时也有简单、鲁莽之嫌;鲁智深做过提辖官,天生具有好打抱不平的仗义胸怀。他救援被欺凌者,从不考虑个人得失,这位单纯、朴实的英雄在全书中独具光彩。

施耐庵曾在张士诚幕府任职多年,经历了火与血的洗礼,为他写作《水浒传》中那个刀光剑影的世界,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础。施耐庵博古通今,才气横溢,读遍诸子百家之书,熟记骚人墨客之句。天文、地理知识、医卜、星相之术,无所不晓。他隐居讲学期间,投奔到其门下的弟子络绎不绝。业余时间,他从未间断《水浒传》的写作。

《水浒传》一经问世,人们争相传阅,爱不释手。

施耐庵的《水浒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书中的反抗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明清时期的农民起义。无数个起义领袖从中获得巨大的力量,学习到丰富的斗争经验和方法,以至于引起封建统治阶级对此书的痛恨,明清两代都曾将它列为禁书。《水浒传》中一个个光辉的英雄人物,一直活在人民的心中。无论如何的禁毁,这部作品已在人民群众中间深深地扎下了根,其巨大的影响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都抵制不了的。

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水浒传》对后世的小说、戏剧、民间文艺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它不仅为后世的文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且,它的创作手法、结局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细节描绘、场景渲染等方面均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地方。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无愧于是一颗璀灿的文学明珠,永放异彩。

罗贯中重写三国史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也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罗贯中,名本,表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浙江钱塘)。他生于元代末年,逝于明朝初年。他聪明机智,富有谋略,胸怀天下,并有一定军事才能、政治斗争经验。据说,罗贯中曾作过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生活的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颠沛流离,他过着避无定所的日子,四处漂泊。在义军领袖张士诚被朱元璋打败以后,罗贯中就退而从事历史小说的创作,《三国演义》是他的代表作。

早在晋代和南北朝时期,民间就广泛流传三国的故事。唐宋时,有许多艺人表演说唱三国故事。元代,三国故事更被大量地搬上舞台,今存最早的一部元代刊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已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书中有大量的不同于正史的附会与传说,这一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文笔粗糙,叙事简略。

正是在这些民间作品、传说、戏曲的基础之上,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利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本人丰富的斗争经验,写成了这部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184年至公元280年间共97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书的开篇写东汉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昏庸,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大起义。其次写大小军阀对农民起义军的镇压,董卓的凶残暴戾以及十七镇诸侯联合声讨董卓。董卓败亡之后,曹操权势日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稳固了北方之后,进兵江南,准备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魏、蜀、吴三国鼎立对峙,相互争斗。最后西晋代魏,消灭蜀、吴,三国尽归司马氏,长期的分裂局面结束,中国复归统一。

在此书中,罗南中通过对三国纷争离合的故事情节描写,刻划了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典型人物。有人赞誉他塑造人物有三绝,即曹操奸绝,刘备义绝,诸葛亮智绝。作者从正统观念出发,表明了拥刘反曹的思想趋向,故而,他将刘备描写成宽厚仁爱,坚守信义的典型。刘备初作安喜县尉时,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在新野,老百姓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他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对贤士推心置腹,受人敬仰。比如,他初见赵云之时,就起敬爱之心。在长坂坡,张飞等人都怀疑赵云去投奔曹操了,刘备却毫不怀疑地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对待诸葛亮,他的始终敬爱信任,更是人所共知的,从三顾茅庐到临终时的白帝城托孤,无不体现他对诸葛亮的由衷信赖。

曹操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在杀吕伯奢全家时说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他一生的为人准则。《三国演义》中奸雄曹操残酷、诡诈的性格与刘备的宽厚、忠义形成鲜明对比。曹操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大杀百姓,还掘墓鞭尸。他为了追查在许都纵火的耿纪的余党,用讹诈的卑鄙手段将300多人尽行斩杀。再如,他痛恨祢衡,却借黄祖之手杀之;忌恨杨修,却加之以扰乱军心的死罪。他生性阴险、残忍、善疑,为防范行刺而“梦中杀人”,所有的行为,都体现了他那一代奸雄的本性。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一书中光彩四溢的人物。这位手持羽扇,温文尔雅的书生,不同于那些“笑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文人,他神机妙算,具有惊人的智慧和绝世的才华。对政治、军事、外交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初出隆中,就向刘备提出据蜀、联吴、抗魏的长远战略思想。赤壁之战,他有胆有识,孤身来到吴国,舌战群儒,终于争取到强有力的同盟。他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了天下大业,“鞠躬尽卒,死而后已”。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典型,是忠贞和聪明智慧的象征。

《三国演义》在重要战役和战争场面的描写上极富特色。官渡之战、夷陵之战、赤壁之战等都非常精彩。《三国志》中有关赤壁之战的文字甚为简略,不过寥寥数语。但到罗贯中笔下,则用八个回目,四万字左右的篇幅将这一战役渲染得波澜壮阔、淋漓尽致。从决策阶段的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周瑜联合抗魏,到备战阶段,周瑜分析曹操派人诈降均被周瑜识破并加以利用,而诸般妙计都不出孔明的意料。最后写火烧赤壁的场面,硝烟弥漫,刀光剑影,一片火海,场面壮观,情节紧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这种磅礴气势充分显示了罗贯中丰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三国演义》对后世的影响是惊人的。它的出现,标志着历史小说的辉煌成就。从此,历史小说大量兴起,层出不穷。在戏曲中,也由此出现大批三国剧目,历代盛演不衰,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书中的奇谋妙计,战略战策,对后世的农民起义产生很大的启发,张献忠、李自成及洪秀全等人皆从中得到不少启示。这部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小说,体现了作者罗贯中高度的智慧、惊人的才华及独具的匠心。罗贯中和他的《三国演义》将永远流传在世间,魅力永存。

靖难之变

朱元璋65岁的时候,太子朱标病死,其子朱允炆以长孙的地位,被立为皇太孙。各地的藩王大多是朱允炆的叔父,眼看皇位继承人落在了侄儿手里,个个心里很不舒服。众藩王中,实力最强的是燕王朱棣,他智勇过人,经常出寨巡边,筑城屯田,用兵八万,还管制着守卫边境的各支部队。听到这一消息,朱棣心里很不是滋味。

朱允炆对此也有所察觉,心中总想着有什么好办法来对付这些兵权在握、虎视眈眈的叔叔们。有一天,他独自坐在东宫的东角门口,双眉紧锁,忧虑重重,不时长吁短叹。他的伴读老师,太常寺卿黄子澄刚巧从这儿走过,连忙走上前去,问:“殿下,您有何事发愁?”朱允炆回答道:“现在我的几位王叔都重兵在握,将来我当了皇帝,怎么能管得了他们呢?”

黄子澄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先举了个例子,说:“想当初吴、楚七国,虽然势力非常强大,但是当他们发动叛乱时,汉景帝一出兵,他们纷纷垮了。诸位王叔虽然用有护卫兵,但只能自守,难以进攻。如果万一闹事,只要兴师征讨,完全可以歼灭。您是皇上嫡孙,顺应天理,将来不必怕他们造反。”朱允炆听后,心总算放宽了一些。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明惠帝,历史上又叫建文帝。

朱允炆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几位王叔的事总让他有些心神不宁,从此添了心病,总怕自己的皇位不牢固,而且,京城中一直在传说几位藩王正在互相串联,准备谋反。听到这些,他更加害起来。一天,他把黄子澄找来和大臣齐泰一起商议此事。齐泰认为诸王之中,数燕王兵力最强,野心最大,应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首先削夺燕王的兵权,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

黄子澄不同意这个做法。他认为燕王信居北平,握有重兵,而且早有准备,如果先从他下手,容易打草惊蛇,反而会逼得燕王联手其他几个藩王共同谋反。这样一来,成功的机会太小,风险太大。他认为,不如先把实力稍弱的几位藩王搞掉,然后再收拾燕王。到那时,燕王孤掌难鸣,事情就好办多了。他还建议,先从周王身上下手。因为周王朱是燕王朱朱棣的同母弟弟,与燕王最为亲近,实力很有限,如果拿他开刀,他决不敢反抗,一定会旗开得胜!朱允炆听了他们的意见,感到很满意,马上就派人到河南把周王朱抓起来,押到南京,削去王位,充军到云南。接着,他又派人去逮捕湘王朱柏,朱柏见大势不妙,自焚而死。他又设计把齐王朱诓骗到应天,软禁起来。随后,又把代王朱桂削职为民,幽禁在大同。

这样一来,没用多长时间就把这四个亲王的兵权削掉了,朱允炆暗暗高兴。下一步,准备削夺燕王朱棣的权力。其实,燕王早有觉察。他看到几个兄弟一个个被削去王位,看来自己也不能幸免。于是,便以朝贺朱允炆改元为名,带上儿子朱高炽等人,昼夜兼程,亲自前往应天探听虚实,以寻求对策。为使朱允炆放心,朱棣回北平时,故意把朱高炽留在应天。

朱棣回到北平后,假装得了疯病,成天胡言乱语,有时候几天都卧床不起,甚至躺在地上睡觉。朱允炆起初不相信,几次三番地派使臣前去探病。

一次,使臣刚进燕王府,就见燕王一个人拄着拐杖在院里慢步闲走,见了他们就像没看见人一样。下人扶燕王走进房子。当时正是盛夏,燕王却直喊“好冷,好冷!”给他搬来一个炉子,他紧围着炉子,仍然缩着身子,浑身打着哆嗦,不住地喊冷。使臣们都相信,燕王是真的疯了,回去后向朱允炆如实禀告,朱允炆信以为真,还允许朱高炽回到父亲身边。其实,燕王一直在暗中加紧练兵,作好了夺取中央政权的准备。

狡猾的齐泰、黄子澄对燕王的病情有点怀疑多次劝朱允炆要有所警惕,朱允炆也加紧调兵遣将,加强了对朱棣的防备。

1399年6月,燕王府护卫百户倪谅到应天告发燕王图谋反叛。朱允炆马上下令逮捕燕王府的官员和燕王的家属,还特令北平驻军谢贵、张率军围攻燕王府,约定燕王府的一些官员作内应,秘密命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带兵逮捕朱棣。

张信早已站在燕王一边,他给燕王通风报信。燕王一得到消息,马上就密谋布置。首先把谢贵和张两人诱入府中,杀掉。然后把燕王府里充当内应的官员都抓了起来。他来了个先发制人,宣布起兵。

燕王是个十分精明的人,他深知朱允炆是个名正言顺的法定皇帝,如果自己公开打出反叛的旗号,对自己不利。于是,他搬出了明太祖朱元璋在《祖训》中所说的话:“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他以“清君侧”为理由起兵,说要帮助建文帝朱允炆除掉奸臣黄子澄、齐泰。

燕王领军南下,直指京都应天。朱棣本是一位具有丰富带兵经验的宿将,手下又有一支经过长期严格训练的精兵。再加上他驻扎北平已经很久,多年苦心经营,附近的各郡县卫所都受他的统辖节制,所以他一起兵,就得到各方响应,纷纷前来投奔,士气十分旺盛。他率兵很快就攻取了蓟州、怀来、永平、通州等地。

朱允炆虽然处于正统的有利地位,但他是个迂阔懦弱、优柔寡断的人,远远不是燕王的对手。而且,明朝的许多开国元老们都被猜忌多疑的朱元璋诛杀殆尽,他手下缺少精兵强将。手下的许多官员,皇宫里的许多太监,见大势不妙,纷纷投靠了燕王。朱允炆害怕了起来,连忙撤了黄子澄、齐泰的职,并派人求燕王退兵。

燕王哪里肯就此罢休,他率兵一路冲杀,势如破竹,意欲直捣黄龙。燕军节节胜利,士气越来越高。1401年,燕王率军大举南下,直向应天而来。翌年4月,燕军攻打庆壁,遇到了南军的顽强抵抗,双方打得难解难分,十分激烈。这时,燕军有些踌躇不前,有些将领提出暂时撤兵。燕王坚决不同意。斩钉截铁地说:“这次进军,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没多久,燕军发起突然袭击,打得南军一败涂地。

朱允炆无计可施,只好再派人和燕王议和,愿意割让土地,请求燕王退兵。燕王眼看京城唾手可得,自然不愿就此罢休,一口回绝,同时加紧了进攻。

这年六月初三,燕军誓师渡江,直指应天。朱允炆看兵临城下,形势危急,命令手下将士死守。但没过几天,应天守将王景隆打开京师金川门投降,城被攻破。

燕王率领军士进城,威武壮观,文武百官纷纷在道路两旁跪着迎接。燕军进城后,只见皇宫大火熊熊,正在燃烧。燕王马上派人把大火扑灭,已经烧死了不少人。接着,他查问朱允炆的下落。有人报告说,燕军进城之前,建文帝朱允炆下令放火烧宫,他和皇后都跳到火里自焚而死。也有人报告说,他已经从地道逃出了京师。究竟他是死是活,很难确定,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解不开的谜团。

历史上把明朝的这次内战叫做“靖难之变”,靖难是指平定内乱的意思。至此,经过三年作战,燕王朱棣终于在1402年6月夺得了梦寐以求的皇位。这就是明成祖。到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自那时候起,北京一直成为明朝的京城。

成祖励精图治

明成祖朱棣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不仅有军事才能,同时也有政治远见。明成祖对那些跟随他同舟共济的功臣,采取了完全不同于他父亲的办法。他对功臣们说:“君臣之间不能善始善终,原因是互不信任。如果彼此不相信,就是父子也会闹翻的,何况君臣呢?我对功臣宽厚诚恳,经常看好的一面,不夸大缺点,根据才能任用。”事实也是这样,只要是他选中的人,他就相信不疑。永乐的时候,御史弹劾西宁侯宋晟专权,不经报告就处理事情。明成祖对这位御史说:“任人不专能办成事情吗?况且一个大将远在边关,怎么能要求他事事都根据朝廷的旨谕呢!”随即上了一道敕令,叫宁晟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一切事宜。

明成祖对有功之臣也不是一味姑息,如果有人真正犯了法,他也不容情。有个武官犯罪,刑部官员说他曾立过功劳,请论功定罪,明成祖很不高兴,说:“执法应该公正,赏罚应该分明,不能以功劳掩盖过错,不能以私情废了公平。过去有功,已经给了奖赏今天犯法不治罪,那是纵恶,纵恶怎么能治天下?不是论功定罪,而是要依法治罪。”

明成祖很讨厌阿谀奉承。一次贵州市政司上奏说,皇帝颁发的恩诏到了思南府(今贵州省思南县)的时候,听到太岩山间有呼万岁声在回荡,这是皇上的威德远加山川的灵验。大臣们听了这段话都来祝贺。明成祖对他们说:“呼噪山谷之间,虚声相应,这是常识,有什么可奇怪的。当大臣的不能辨明是非,想用阿谀讨我的欢心,不是贤人君子的行为!”那些大臣碰了一鼻子灰。

明成祖主张天下事不可不周知,人生艰难不可不涉历,闻见广而涉历多,自然心胸开阔。这样处理事情便会得当一些。所以他不让皇储老呆在宫里,经常派他们到山东、河北一带去视察。一次,他的儿子朱高炽视察河南,看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下马走进路旁一家农民的家里,眼见土屋窄小,大人衣不蔽体,小孩光着屁股,吃的是糠茶做的窝窝,一个个面黄肌瘦。这位太子竟然掉了几滴眼泪,叫当地官府周济了他们。朱高炽回来之后把这事儿告诉了他的父亲。明成祖叫来户部大臣,训斥说:“河南民饥,有司不据实报告,竟然虚报丰收,如此欺罔!”于是下令处治了当地官吏,而且还通报全国各地方衙门:“自今以后,凡民间水旱灾伤不上报者,一律治罪,决不宽容。”

为了治理好天下,明成祖还没有忘记“人君一衣一食,皆民所供”这个事实,所以他很注意人民的休养生息。一次通政司(管章奏的机构)的官员报告说,山西有人上报介休县(今山西省介休县)出五色石,做器皿极为好看。明成祖说:“这家伙想当官。这些年来打仗、灾荒,百姓够苦了,还要给他们增加负担吗?要知道官求一物,百姓就要受一害。况且这种东西有什么用,把这人赶走!”

后来他叹息说:“我要什么没有?就是一天换十件新衣,也是有的。但是,人在福中要知福,懂得俭省。记得过去我母亲虽为皇后,总是亲自缝补旧衣服穿。我实在不敢忘记过去。”说罢还心酸地落了泪。

明成祖在位期间,除了早朝之外还有晚朝。晚朝常在右顺门内,百官奏事退朝后,他把六部尚书等近臣留下来,再商量一些事情。他觉得早朝奏孤的事情较多,没时间深入交谈,晚朝事情少,君臣之间可以深入讨论,畅所欲言。

明成祖很重视人才的选拔,喜欢别人直言。他认为要把国家治理好,“必资贤才”,一定要靠有才能的人,而且任用时要根据特长安排。他特别告诉吏部,选人时要辨别好坏,衡量时要做公正,不能感情用事。他还提醒吏部,在用人上要强调德行。他说:“君子为了国家不计个人得失,所以敢直言,不怕丢官丧命;小人为了个人不考虑国家,所以溜须拍马,只想升官发财!”

明成祖鼓励臣下敢说话,说真话,他不止一次地给大臣们讲:“每个人的才识都不同,长于此或短于彼。我也一样。因此,如果我有了什么过,你们就明确指出来,我绝不责怪。”他对敢说真话的人就奖励,对不直言的就责备。永乐初年,浙江义乌县教谕上表,陈说了几件地方上当办的事情,希望皇帝能“虚心纳言”。明成祖通令嘉奖了他,并把奏折拿给六部大臣们看,他说:“远在下南的官员都能存心国事,你们在我左右,更应该如此。”

在明成祖励精图治之下,永乐年间的文治武功都是卓有成效的,除了个别地方,大部分地区经济情况良好。1403年,集中了将近三千人修了一部两万二千多卷的类书《永乐大典》,这部大型类书把经史子集、百家之书,以及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各类言说,按字、句、篇名、书名分韵收录。其中有许多元代以前的珍贵文献。明成祖开“四夷馆”,选年少生员学习外文,开设了贵州布政使司,又设置哈密(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等三百多个卫所。当时全国幅员广大,疆域辽阔。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名三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县)人。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朱元璋的大将沐英出兵云南,年仅10岁的郑和被明军掳走,后辗转送至燕王朱棣身过,成了燕王府中的一个小宦官。

朱棣起兵篡夺帝位之时,将三宝派到军中,因他足智多谋,精通兵法,立下了不少战功。朱棣即位之后,晋升他为内宫太监,对他宠信有加,还亲自书写了一个大大的“郑”字赐给三宝为姓,从此,他便叫郑和。

郑和家世代信奉回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航海去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圣。郑和既信伊斯兰教,又熟悉佛教,还有个“福吉祥”的法名。

明成祖朱棣通过武力夺取帝位以后,遭到许多人的非议。另外,有一件事总让他心里不太踏实。皇宫大火扑灭后,并没找到建文帝,那么建文帝是真的死了还是做了和尚或是逃到国外,总之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或是为了调查这件事,他派了不少使臣出使邻国宣扬国威。“西洋”各国一直没有人出访过。那时候,把现在苏门答腊岛以西的整个印度洋都称作“西洋”,西洋海路险远,沿岸各国基本是信奉伊斯兰教或佛教的国家。气宇轩昂、聪明能干,既是伊斯兰教徒又精通佛教教义的郑和就成了下西洋最合适的人选。

郑和接受了明成祖的特殊使命,开始着手筹备一支拥有208艘大船的出使西洋的船队。巨大的楼船就有62艘,一律长44丈,宽18丈。他招募了众多的水手、担任翻译的通事、修理器械的匠人、以及医生、伙夫等人员,加上随行的将士共约27800人。随船装载的除自备的粮食、淡水、药材以及日用器皿之外,还有大量的绸缎、瓷器等中国特产,作为予所到各国的贸易品和赏赐品。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6月15日,出使西洋的船队在苏州刘家港启锚远航。路经福建长乐,稍事停留之后,由闽江口五虎门驶向南洋。一路上,风急浪高,但200多艘船只在郑和的指挥下井然有序地向前行进。顺利地到达了占城(今越南南部),然后经爪哇的苏鲁马益,再到苏门答腊岛南部的旧港。船队一路战狂风,斗恶浪,历经千辛万苦才抵达旧港,谁知在此遭遇了一场与海盗的恶战。

旧港的酋长陈祖义,原是广东人,洪武年间跑到南洋,纠集了一伙流氓占领了旧港,以劫掠过往的各国商船为生,烧船杀人,无恶不作,一直无人能制服他。当郑和的船队经过这里时,陈祖义见对方船多兵众,于是假意投降,阴谋劫取船队。哪知郑和早有防备,严阵以待,陈祖义率领海盗船攻来时,郑和的船队突然炮轰箭射,直杀得海盗四散奔逃,烧毁海盗船10艘,杀死海盗500余人,活捉陈祖义,后被押解进京处死。歼灭了海盗陈祖义,郑和为各国商人除了大害,促进了各国的海上贸易。

船队继续向前驶去,到达了马来亚半岛的满剌(音là)加(马六甲)。为了今后航海的便利,郑和在此设立了一个据点,修建仓库,并派兵驻扎此地,全体人员在这里修整了一段时间,然后再次扬帆启航,先后顺利到达苏门答腊国、锡兰山、葛兰(今印度西南沿海阿勒皮一带)和古里(今印度西南沿海科泽科德一带)等地。郑和拜访了每一个地方的酋长、国王,向他们表达了明朝与他们通商友好的诚意。所赠送的礼物令各国的首领欣喜若狂。郑和还与当地的商人做生意,他将随船载来的大量货物与各国进行公平交易,当船队返航时,来时的满船丝绸、瓷器等已换成了异国的象牙、香料、宝石、胡椒、琉璜、染料等,甚至还带回了狮子、驼鸟等珍禽异兽。各地酋长与国王所回赠的礼品也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经过三年多的艰辛航行,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的9月,郑和奉命率领船队成功地结束了初次远航,返回中国,满载而归。明成祖兴奋异常,厚赏了郑和诸人。意犹未尽的明成祖继而再次命令郑和奉命出使西洋。

郑和奉命出使锡兰山,锡兰地处当时印度洋东西航路上的要塞。郑和代表明朝政府向锡兰的一座寺高庙赠送了很多金银供器、织金等礼物,还为此立了一座碑,即“郑和锡兰碑”。1409年7月返国。同年9年,郑和三次出使西洋,路过此地。国王亚烈苦奈儿见中国船队携带了那么多的金银珍宝,顿起贪心。他装着很热情的样子,将郑和诱骗到国中,然后一面向郑和强行勒索金币,一面派5万人劫掠郑和船队。情况万分紧急,郑和异常冷静,他立刻派人探听对方虚实,得知敌人倾巢出动前去进攻船队,他马上果断地下令,不去救援船队,而是直接攻打敌人的老巢。

敌人的都城虽然空虚,但是,郑和的身边士卒也只不过2000余人,要想克敌制胜,必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是,郑和率领士兵们抄小路直奔敌人的都城,将士们一往无前,很快就抵达敌人城下。以为稳操胜券的亚烈苦奈儿正在等待捷报传来,没料到郑和已兵临城下。郑和精通兵法,他在城下指挥久经沙场的士兵,将士们吹竹伐树制成云梯,一部分人发射弓弩射击城头守兵,一部分人奋勇攀登云梯,不一会儿,明军冲入了城中,直奔皇宫,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妾、儿子等人全部被活捉。

海边的故军正在袭击船队,突然听到都城被占,国王被掳的消息,慌忙撤兵,准备返回救援都城。船中的明军见状,士气大增,跳上岸来,直杀得敌人落花流水,全军覆没。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6月,郑和率船队返国,亚烈苦奈儿一行被押解进京,明成祖饶他一死,训斥了一番,就将他们释放回国了。明朝的国威大振,前来朝贡的四方国家络绎不绝。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2年),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回航时路过苏门答腊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亚齐),当天夜晚,却发生了数万人偷袭船队的事情。

原来,苏门答腊国曾在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与位于它西边的花面国发生战争,苏门答腊国的国王中箭身亡。王子年幼,无法报仇,王后就对国人宣布,谁要是能领兵打败花面国,她就嫁给他,并让他当国王。一个渔翁自告奋勇,领兵攻入花面国,杀了花面国国王。王后信守诺言,渔翁娶了王后,并当了苏门答腊的国王。老国王的儿子长大后,竟杀了渔翁,夺取了王位,而渔翁有个儿子叫苏干剌,他想报杀父之仇,也想争夺王位,但实力相差悬殊,被打败后逃到邻山,自立一寨。此次郑和来到苏门答腊,给国王献了厚礼,苏干剌就非常气愤,所以夜间率众数万,袭击船队。郑和指挥将士沉着应战,苏门答腊军队密切配合,苏干剌的几万军队被杀得溃不成军,苏干剌被活捉,后来被押解至北京处死。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05至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28年的航海生活,耗尽了他的心血,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3月中旬,这位伟大的航海家病逝于他最后一次远航的归途中,在印度半岛西南部的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病逝。

郑和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伊朗、麦伽、索马里的摩加迪少和肯尼亚等地,在世界航海史上,他是打开从中国到东非航道的第一人。作为出色的外交使节,郑和为发展中国与当时“西洋”各国的友好往来作出了世大的贡献。今天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爪哇、泰国、斯里兰卡等地,依然留存着三宝城、三宝井、三宝塔等地名和古迹,充分表明了当地人民对这位杰出的航海家与友好使者的永久怀念。

郑和教事农桑

中国南海西部有个马来亚半岛,在半岛的西岸有个马六甲,前面有道海峡叫马六甲海峡,地势险要,是航海的要冲。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我国杰出航海家郑和带着远洋船队,就是从这地方过去,到达印度洋西去的。不过当时,马六甲不叫马六甲,叫满剌加。在满剌加半岛的主峰上,立有一块大理石碑,石碑上有碑文,刻写着中国大明皇帝册封满剌加国王的诏书。碑文的结尾还有一首诗,据说是明永乐皇帝朱棣所作,石碑是郑和下西洋时带来,并亲自到山上撮土奠基和宣读皇帝册封拜里迷苏刺为满剌加国王的诏书。

原来满剌加以前曾臣服于暹逻(今泰国)。为了争取独立,永乐元年,拜里迷苏刺派使者到中国去见明朝的皇帝,希望明帝能封他作满剌加国王。朱棣派中官(即太监)尹庆随使者前去视察,并赏给拜里迷苏刺织金文绣等物品。拜里迷苏刺向尹庆提出,希望中国皇帝把半岛上的主峰,给以封赐。尹庆复命后,朱棣很高兴,便让工部制作了一方“满剌加国王”的金印,还有国王服用的袭衣、黄盖等物,并题写了封赐的碑文,让石匠刻到大理石制成的碑上。郑和出使时,便让郑和一起带来。

拜里迷苏刺当时便宣布,这一天便是满剌加的国庆日。当日,全岛狂欢,日以继夜,到处是一簇簇篝火。岛民们邀请船队的将士和水手登岸,将士们把随船带的舞狮和龙灯耍起来,岛民则表演当地的歌舞,一直欢乐到第二天的黎明。

第二日下午,满剌加国王里迷苏刺带着群臣上船答谢郑和。拜里迷苏刺说:“上国的船队里有粮船,能不能把你们的粮食卖些给我们?”

郑和说:“把我们船队的粮食分出一些是可以的。但贵国人口众多,全靠买粮度日,终是受制于人。贵岛土质肥沃,为何不自力更生,自己生产粮食呢?”

“我们祖祖辈辈只会打鱼捞鲜,不会耕种!”

“不会可以学吗!在古代,我们的祖先,也是靠渔猎为生的,后来发展了农业,才进了一大步。”

“可谁来教呢?”新国王又犯了愁。

郑和想了想说:“这样吧,我们的将士大多是农民出身,我选出一些人来教你们,再从我们的食粮稻谷中,选出些好的作种子;船上又有木匠和铁匠,让他们给你打造些农具,你就把农业发展起来。怎样?”

拜里迷苏刺高兴得手舞足蹈。他说:“那可太好了,我们满剌加将永远忘不了你们!”

当场议定,由船队选派年纪较大或身体较差的100名出身农家的将士,留在满剌加,教给当地人种田。种子由船队供给。再派部分铁匠和木匠,抓紧时间打造一批农具。

岛上居民听说要学种粮食,许多人纷纷报名。郑和又发动整个船队,除留少数人看守船只外,其余的人全都上岛开荒三天。全岛居民一看,也都自动来了。一时满剌加主岛和附近岛屿上,到处是欢声笑语,明军将士和水手,说着刚学会的几句当地土语,跟岛民咿咿哑哑地聊天,显得是那么融洽。

郑和脱下官服,换上短衣,也来参加开荒。拜里迷苏刺惊讶得眼睛瞪得老大,想不到地位这么高的船队主帅,也会干农活儿!他也把新穿上的王服脱下来,拿一把铁镐,站在郑和身边,学着郑和的样子,一下一下刨起来。三天的开荒结束了,满剌加从半岛的尖端起,直到内地的一段距离,开出一片片平展展的农田。拜里迷苏刺乐的双手合十,谢了又谢。

接着到了中国农历的新年。船队大小船只悬灯结彩,油漆一新。国王拜里迷苏刺带着大臣到船上拜年,许多岛民也上船来参观。郑和吩咐在62艘“宝船”上大摆宴席,款待这些本来的“主人”的“客人”。大家开怀畅饮,笑语喧天如同一家人。

从第二天开始,郑和便指挥属下的买办、办事、书算手等人,将货物般到岸上,搭起各色的帐篷,请岛民来购买或交换。这些货物大多是绸缎、瓷器之类。同时又收购当地的珍珠、玛瑙、香料、胡椒和药材,双方公平交易,彼此都很满意。

永乐四年二月,郑和的船队离开满剌加,继续西行。国王拜里迷苏刺和全岛居民都来送行。郑和给满剌加不仅带来了友谊,更为当地的生产带来了种子,从此,满剌加农业开始发展,现在已成为南亚农业大国。郑和留下的100名“老师”,也在当地居住下来,与岛民和睦相处,有的娶妻生子,成为现在的华人。

苏禄国王访中国

在我国东南面的大海中,隔着巴士海峡和我国的湾岛相望,有个美丽富饶的国家,就是被人们称作“东方海洋中的明珠”的菲律宾。它的最南端有一大群岛屿,便是以盛产珍珠而举世闻名的苏禄群岛。

公元10世纪(相当于我国唐末到宋初这一时期)的时候,这个群岛上出现了一个苏禄国。在我国的明朝初年,苏禄国同时有三个国王,即东王、西王和峒王。其中东王势力最大,最强盛,因而地位也最尊崇。

郑和下“西洋”后苏禄东王知道了中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既强大又很友好,便决意找机会访问中国。后来又听说很多国家都争派使者前去访问,甚至有的国家的国王还亲自去明朝访问,于是,便和西王、峒王商量好,三人一起访问中国。

以东王为首的苏禄三王,率领着由王妃、王子及其随行人员三百四十多人组成的大型友好使团,携带珍珠、宝石、玳瑁等礼品,漂洋过海,长途跋涉,终于在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八月一日到达北京。

苏禄东王一行,受到明成祖的热烈欢迎和隆重接待。在明朝官员的陪同下,他们游览了正在大兴土木的北京城。

北京是个大都会,人群熙攘,车水马龙,这时正是秋高气爽,景色宜人的季节。西山红叶,海子碧波,点缀了北京的无限风光。那方圆四十里的巍峨城墙,一座座高耸的城楼,和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使北京城更加壮丽。这对一些外国来访者来说,该是多么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的事情呀。

北京城的建设规模和雄伟的气派,使东王一行十分赞叹,极为钦佩。由于中国百姓的友好情谊,明朝政府的周到安排,他们在北京访问了二十七天之久。

当深秋来临的时节,长期生活在靠近赤道的苏禄客人,有点不适应塞外刮来的寒风。八月二十七日,他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北京。临行之际,明成祖赠送给他们大量的珍贵礼物,有黄金、白银、玉带和丝织品等等,还亲自委派官员护送。

那时候南北交通主要靠运河,所以,东王一行先乘车到通州,然后再乘船南下。沿途经过各州县时,都受到当地官员、卫所军队和人民的款待与热情迎送。

当苏禄客人的船队将到德州的时候,天气突然恶化,彤云密布,寒风凛冽。苏禄东王本来体弱畏寒,又加上旅途劳累,急病发作,不幸于九月十三日病逝。噩耗传到北京,明成祖异常悲痛,亲自撰写祭文,并派官员赶到德州吊祭,还亲笔写了慰问苏禄东王长子都麻的信,同时命令州地方官员为苏禄东王修造墓穴。十月三日,为国王举行了隆重葬礼,将苏禄东王安葬在德州的北郊。

苏禄东王的长子回国继承王位。东王妃子葛木宁和二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喇等十余人要求守墓,自愿留在德州。中国政府批准了他们的请求,并拨出二百三十八亩地作为祀田,免去赋税,收成作为祭祀东王的费用;还命令州地方官吏每年清明和仲秋按时祭祀。为了尊重苏禄东王和守墓人的宗教信仰与生活习惯,明朝政府特地从德州和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拨了三户回民去协助守陵并照料他们的生活。又指令地方官员在墓前修造享殿,供奉苏禄东王画像,同时还修了配殿、牌楼等建筑。在墓道两侧立起石人、石马、石虎、石豹,陵墓周围也栽植了苍松翠柏。在苏禄东王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明成祖又命令地方官为苏禄东王修庙树碑,还亲自撰写了碑文。

那些留居德州的苏禄国人,原计划守墓三年而后回国。三年光阴匆匆地过去了,他们谁也不想再提起回国的事儿。东王妃葛木宁在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回国一趟,但是第二年又回到了德州。所有留下来的苏禄人,后来都死在中国,葬于德州。苏禄东王墓后面的三个坟间,就是东王妃子葛木宁、二子安都鲁和三子温哈喇的墓葬。他们的后人也从此世代定居在德州的北郊。

到后来清朝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苏禄国王苏丹来中国访问的时候,特地瞻仰了苏禄东王墓。东王的后代提出加入中国国籍的要求,希望苏禄国王代为呈请。清政府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于是在德州的东王八世孙安汝奇、温宗楷等便以安、温两姓入籍中国。从此以后,苏禄东王的后代就成了中国人民的一部分了。

现在安、温两姓的后代除在德州市北营聚居以外,还散居于山东各地以及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北京、天津等省市。

苏禄国王访问中国的故事,很久以来当作历史佳话广泛地流传在两国人民中间。它生动地说明了,我国与菲律宾这两个近邻,有着悠久的友好关系和深厚的传统友谊。

明成祖卫国亲征

朱棣登基之后,特别重视边境的安全。在东北地区,他设立了奴尔干都司,那时黑龙江南北、乌苏里河东西,包括苦兀岛(即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奴尔干司的辖境,先后设置了130个卫所。西方则设了哈密卫,连结西域各国,把哈密建成统治西域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重心。

在南方,朱棣出兵安南,打击了屡次侵扰边境的安南国王胡,使其再也不敢蠢动。只是在北方,蒙古有鞑靼,瓦剌和朵颜三卫的兀良哈族三股势力时时威胁着大明国的安全。开始他利用“分则易治,合则难图”的策略,有时拉拢,有时打击。但到了永乐七年,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杀了朱棣派去的使者。朱棣派淇国公丘福帅师北伐。丘福轻信敌人的谣言,中了埋伏,全军覆灭。朱棣见事态严重,便决定亲征。

永乐八年正月,朱棣命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留守。又命户部尚书夏原吉辅助皇长孙朱瞻基驻守北京。他自己亲率50万大军,于当年二月,离开北京,向北进发。

五月,大军过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朱棣骑马站在土丘目,见明军的几万骑兵,分成若干小队渡河。在沙漠地带奔驰了半天的战马,看到清凉的河水,个个低下头去饮。一时长河上下布满了饮水的战马。有些马应声附合,原野上回荡着雄壮的马嘶声。朱棣看着“哈哈”大笑。他回头问清远侯王友:“这条河叫什么名字?”

“胪朐河,又叫驴驹河。”

“叫驴驹河不好,我给这条河另起个名字吧,就叫饮马河。”

大军过了饮马河,扎营休息。并派出许多小队哨骑,探听本雅失里的下落。有一个小队捉到了一名鞑靼兵,经审问供出说本雅失里闻风潜逃,现驻在兀古儿扎河(即乌勒吉河)。兀吉儿扎河在饮马河以北400里。朱棣怕大军行动缓慢,不等开到,敌人又会向北逃窜。就决定选出两万名轻骑兵,带20天干粮,由他自己率领,去追袭敌人。

两万名轻骑兵,两万匹快马,在荒漠上风驰电掣般地猛奔,终于在斡难河(即鄂嫩河)将本雅失里追上。本雅失里见逃不脱,只好返身来战。鞑靼兵仓猝迎战,还没等列成阵势,明军已经杀到。朱棣率领两千骑前锋跑在最前面。他自己挺着长矛,身先士卒,直冲入敌阵中。鞑靼兵抵挡不住,那本雅失里怯起阵来,拨马便逃。鞑靼军跟着主帅向北逃去,朱棣长矛一挥,明军一部分在后追击,一部分抢前堵截。偏偏前边斡难河涨水,把鞑靼兵和辎重等隔在河这岸。结果本雅失里只带着七骑,游过斡难河,逃了性命。鞑靼太师阿鲁台听说本雅失里被明军追击,便带5万骑兵来救,但晚了一步,在回军途中也被明军消灭了。阿鲁台也右臂受伤,骑马逃走了。

朱棣大获全胜,回到饮马河大营,休息了几天,凯旋班师。六月,正是漠北的酷夏,朱棣拣早晚时行军,中午搭起帐篷休息。有时饮水不多,他让将士们先饮;吃饭时也是等将士们开饭了,他才肯动筷子。大军人多,缺少肉类,他也吃起素来。他的这些与士卒们同甘共苦的作法,充分表现了一个统帅的风格。明军班师,行到擒狐山。为了纪念这次北征,朱棣命令在山顶上勒石刻碑,碑文是:瀚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风尘,永清沙漠。走到清流泉,又在泉边的山上树一座碑:于铄六师,禁暴止侮。山高水清,永彰我武。

这年七月,大军回到北京。待到秋凉,朱棣才返回首都南京。朱棣卫国亲征的业绩永垂史册。

解缙组编《永乐大典》

朱棣是明朝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不只注重国防建设,发展经济,而且对文化事业也很重视。驰名中外的《永乐大典》就是他指示编纂的。

永乐元年,他对翰林院侍读学士解缙说:“天下古今许多事物,分散记载在各书中,查看起来实在不容易。朕想编一类大书,把有书契以来的经史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凡是有关的著作,都分别编纂到一起,查阅起来不就方便了吗?”

解缙说:“陛下所言极是。只是编纂这类大书,人少了可不成。”朱棣很信赖这位有名的大才子。

“那就由你领头来编吧!想调谁参加都成,朕跟礼部和翰林院打个招呼,让他们支持你。”

于是解缙就成了主持编写《永乐大典》的组织者。

解缙字大绅,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他幼年就聪颖好学,才思敏捷。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第一名。那时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于是人们也就习惯地叫他“解解元”。

洪武二十一年,解缙考中进士,任庶吉士。建文帝时,他被任命为翰林院待诏。朱棣登基后,他和胡广等人均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入值文渊阁。当时的学士官职较低,只有正五品,也没有实权,不过是皇帝的顾问可以时时接近皇帝。所以,朱棣才让他主持编写《永乐大典》。

当时解缙领了皇帝朱棣旨意,从各处调来146人,开始了编纂大典工作。他们查阅了大量书籍,搜集了大量资料,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于永乐二年十一月编成一部书,呈给乐棣。朱棣给书题了书名叫《文献大成》。对包括解缙在内的147位编书人,都赏给钞银。但他还嫌这部书简略,又让太子少师姚广孝(即道衍和尚)和刑部侍郎刘季,协助解缙在原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补,务使一切典籍都包罗在内,无一遗漏。

道衍和尚是皇帝亲近的人,他的参与,要钱要人谁也不敢驳回。于是在文阁设立了编书馆,让礼部拣派有文才的官吏和四方老儒来担任纂修,选派一些书法好的国子监学员和一些外府县学中的生员,担任缮写工作,前后竟动员了3000多人。由光禄寺供给膳食。这次花了将近三年时间,到永乐五年十一月,全书编成。朱棣根据自己的年号,把这部书命名为《永乐大典》,还亲自写了序言。

这部大书共计2.2937万卷,装订成1.1095万册,总计37000多万字。全部用工整的蝇头小楷写成。

朱棣在《序言》中说:“纂集四库全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集群书,著为奥典。”

《永乐大典》在南京编成。朱棣在迁都时,用船运到北京宫中,藏到宫中的“文楼”里,成为稀世名著。

《永乐大典》的组编者解缙因为人品倔强正直,少于心计,本着一片忠心连连对皇帝进言,结果触怒龙颜,永乐五年贬到广西,后下狱,在狱中被杀。

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朝廷才为解缙平反。

“仁宗之治”

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永乐皇帝朱棣在北征途中患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多伦西北)。遗命把帝位传给皇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继承皇位,定年号为“洪熙”。那年他47岁,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可是他只在皇位上坐了一年,第二年便死去了,高炽的庙号为“仁宗”。把朱高炽称为“仁宗”,这“仁”字用得确实十分恰切。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像他那样关心百姓疾苦,体恤民生的实在不多。

朱高炽继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节省国库开支,减轻全国老百姓负担。明朝开国以后,由于朱元璋和朱棣实行了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经济得到复苏,国库也颇为殷实。但因为边界争执,较频繁地进行战争,又加上建都北京,疏通运河等大项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还有宝船下西洋,到交趾采办珍珠,去西域收购良马等等费用,样样都要国库开支,而最终又必然要转嫁到老百姓的头上。所以朱高炽登基的当天,第一道命令,就是追回郑和的远洋船队,召回在交趾采办珍珠的中使和在西域买马的官员。对派出为皇宫进行采购、烧铸、进贡等一切花钱的事宜,一律暂时停止,等以后整顿了再说。

朱高炽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赈济灾民。

朱高炽一当上皇帝,首先想到的就是赈济灾民的大事。他先后下令开仓救济了于僭、乐清、舞阳、清河、睢宁、乐亭、连城、莱芜、蓬莱、黄岩、昌邑、邢台及河南的4州22县的灾民,使不少人免于饿死。

朱高炽做的第三件事是整顿朝政,提倡法制。朱高炽长期作太子,当时虽然不掌握政权,但冷眼旁观,对一些大臣谁好谁坏心中有数。他做了皇帝之后,便把那些少德无才的人调开,另选德才兼备的人作大臣。如夏原吉、蹇义,人称“蹇夏”。他还选“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为内阁大学士,让他们在自己身边,有事便和他们商量。

清理冤案,把过去一些无辜入狱的官员放出,招回充军到各地的官员家属。他还下了一道诏书,大意是说:“刑罚的作用是禁暴止邪,导民于善,诛杀并不是目的。过去由于役吏对法律歪曲附会,以致造成一些冤案,朕深悯之。从今之后,一切罪罚必须依照法律来判刑。即使朕过于嫉恶,法外用刑,有关法司也可提出反对意见,一直到公允为止。今后对犯人不许使用宫刑。不是谋反的案子,不要连累家人。有的人对国事发表议论,一些坏人往往乘机诬蔑诽谤,陷人入狱。今后取消诽谤罪,有告发的一律不准。”

从朱高炽登基做的一些好事来看他倒称得是个明君,可惜的是他体弱多病,仅仅当了十个月的皇帝便去世了。

公元1426年朱瞻基继承父位当上了皇帝,那年他28岁。年号是“宣德”。宣宗朱瞻基也像他父亲朱高炽一样,是一个比较清明的皇帝。所以人们常把他父亲仁宗的政绩和他联在一起,合称为“仁宗之治”。这是明朝最开明的一个时期,人们常以之跟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相媲美。朱瞻基体恤民情,减税赈灾的事情是很多的,这里举个他试耜犁的例子。

宣德五年的清明节,宣宗文武百官到长陵和献陵扫墓。归途中,看到有几个农民在田里犁地。他当然早已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一类的《悯农诗》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农民到底怎么个苦法,皇帝并不真正知道。朱瞻基决定亲自尝试一下,他让车驾停下来,自己走到农民们身边。农民看见皇上来了,个个跪下叩头。他让大家起来,并亲自挽起一个白发的老农夫,问道:“你推的这个,是叫犁吧!”“是!”老农恭恭敬敬地回答。“你操作一下,让朕看看。”

两个年轻农民走过来,拉起犁杖,老农在后边推着,走到地头又走回来。宣宗从老农手里接过犁柄,对拉犁的农民说:“你们拉吧,我来推。”

宣宗看那犁杖在老农手里,似乎不用费多大力气。但等他亲自一推才发现这东西不但沉重,而且不好驾驭,不是左右摇摆,便是铧头从土里跳出来,在地面上滑行。他用两手拚命按着,走到地头,胳膊酸了,汗也出来了。他松开手喘息着对旁边的大臣们说:“我只推了一下,已经不胜劳累,何况农人们要常年操作呢!农人真是太辛苦了。”

宣宗回头吩咐太监赐给农民钱币,对一路经过的农户,也都给予赏赐。回宫以后,晚间躺在床上,觉得胳膊和腰腿都不舒服,爬起来走到书桌前,提笔写了一篇《耕夫记》,告诫各地的官吏,务必体恤农民的艰苦,加以爱护。

第二天早晨起来,内监给朱瞻基送来早餐。一共是十碗,内中有燕窝、银耳、莲羹等贵重食品。朱瞻基想起昨天看到的农夫的辛苦和穷困,便把尚膳监的负责太监找来,对他说:“来,你把这十碗东西都吃下去,一点不许剩!”

尚膳太监不知皇帝为什么这样,急忙跪下叩头说:“奴婢该死,不知皇上为何发怒?”宣宗说:“我并没发怒,只是嫌你太浪费了。我一个人怎么能吃进这么多东西,这不是白白糟蹋了吗。以后早餐两碗,中、晚餐各四碗。各宫也都如此。农人生产粮食不容易,朕昨天是亲试了的。”

宣宗又通知尚衣监、巾帽局等负责宫中生活的衙门,裁减人员,节省开支,提倡节约。这道命令一下,引起宫中的恐惶。胡皇后找到朱瞻基,问他这是什么意思?朱瞻基说:“朕昨天亲试了犁耜,又眼见了农人的穷困生活,深感我们太奢侈了。汉文帝的服裳帐帷都是布做的,上面也没有文绣,历史上称赞他恭俭爱民。我们也应该从俭约来率身示范。”

“听说皇上还节约了饮食。臣妾以为,国事繁重,圣躬的健康不可疏忽。”胡皇后关切地说道。宣宗起来,“试问,皇后案上的饭菜,你每天又吃下几许呢?”胡皇后也笑了。

宣宗又说:“我们作君王的带头节俭,蔚为风气,那么全国便会仿效。这样下来,户口必将日繁,财赋自然也就充足了。”胡皇后赞同地点点头,说:“好吧,这事以后不须皇上操心,便由臣妾处理好了。”

宣宗朱瞻基提倡节俭的同时还大量裁员,这是他采纳塞义提出的建议,并让他负责处理这件事。对于贪官污吏,宣宗严惩不贷。宣宗善于纳谏,他在位的时候,经济繁荣发达,社会也比较安定,一些喜欢奉承的官员不断以“明君”、“圣主”之类的话来颂扬他。宣宗听了这些话很讨厌,就时刻让杨溥指出他的过错,以此来勉励自己。

朱瞻基是个爱民的好皇帝,可惜他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患病不治,卒年才38岁。他死后葬于景陵,庙号“宣宗”。

仁宗和宣宗统治时候,吏治比较清明,并在一定程度上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从而使社会经济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况钟整治苏州府

朱瞻基做皇帝时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曾对大臣们说:“各部、院负责官员,都可以举荐人才,只要你认为该人确实德才兼备,不论级别高低,均可破格提拔。”苏州知府况钟,就是这样被破格提拔上来的。

况钟不是科甲出身,而是由小吏一步步升为礼部郎中,后被杨士奇和蹇义推荐任苏州知府。

苏州原来便是平江,元末时曾作过东吴张士诚的都城。苏州府下辖吴县、常熟、太仓、昆山、嘉定、吴江六县和崇明岛。土地肥沃,河流纵横,因而是有名的粮仓和繁荣的商市。例来,这里的土豪劣绅都和官府中的猾吏勾结,沆瀣一气,欺压百姓。每来个新知府如果是个贪官,他们便拉他下水,同流合污。如是清官,他们便想尽办法把他孤立起来。特别是有的土豪本人家中便有人作官,还有的人在京中也有关系,他们互相勾结,总会想办法把他们不中意的官员排挤走。因此,苏州便以难治著称。

况钟担任苏州知府后,先把苏州情况作了调查和了解,如何治理苏州,心中已经有数。上任的第一天,照例接见属官吏役,从代理知府的同知张徽手中接过印信。这时,管理各项公务的吏役们,纷纷把公文拿了来,向他请示。他微微一笑,知道这些人是考验他来了。况钟假装糊涂。

一个吏役让他判一件杀人案子。他看了看,问:“这件案子以前是你承办的吗?”

“是。”

“那你接着办就是啦!”

“这被告赵王其实冤枉,原告证据不足,显系诬告。”

“依你说怎么办好?”

“被告应无罪释放。”

“好,好!”况钟说着,就在判决上签了字,又问,“那原告既是诬告,该不该处分?”

“这个,不追就是了。”

“好,好!”况钟便又随口答应。

另一件案子正相反,吏役主张将被告严惩。况钟也不细问,仍然“好,好!”地同意了。

况钟的开场戏,就这样进行着。那些猾吏们个个开心,认为这个新的府台大人愚昧可欺,他们又可以为所欲为了。

有一次为了粮运的事通判赵忱跟况钟争论起来,竟出口不逊,说况钟不懂装懂,态度十分傲慢。况钟也不跟他计较。

可况钟私下并没闲着,他有时微服私访,有时让仆役家人出去调查。经过一段时间,他已把苏州府衙的许多弊端,摸了个清清楚楚。

有一天,他召集所有的属员,升堂理事。先唤过那处理杀人案的吏役来,问他:“赵王杀人一案,那赵王究竟杀没杀人?”

“大人明鉴,赵王纯系冤枉,大人那日已断过了。”

况钟问他:“那是我断的,还是你断的?我再问你,赵王家送给你500两银子,却是为何?”说着一拍惊堂木,大喝一声,“讲!”

那受贿的猾吏,听况钟连他得的赃银数目都知道了,还有什么话讲?只好跪下一劲儿叩头。

况钟让他跪到一边,又问第二件案子。这时候那些猾吏们傻眼了,在况钟列举的一件件事实面前,连分辨也用不着,只好一个个低头认罪。这时况钟把皇帝允许他便宜行事的敕书拿出来,摆在公案上,带领大家行礼后,他亲自宣读。然后把六名罪恶严重的猾吏拿下,宣布他们的罪行后,吩咐掌刑衙役:“往死里打!”这六名猾吏被活活打死了。接着又把贪暴的五人监禁起来,将庸懦无能的十余人,全部开除。其余的吏役个个悚然。

半天时间,苏州府衙像天翻地覆一般。老百姓听到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拥在衙前,看着这一切,高兴极了!

苏州府几十年的积弊,就这样开始消除了。大小官员无不凛然守法。于是况钟根据他的考察,把一些烦苛的律令免了,订出合理的制度。他能作主的马上执行,重大的就上报朝廷,请皇帝批准。苏州是产粮区,但租赋过重。那时江苏巡抚周忱已到南京,况钟便到南京去,跟周忱用心计算,奏免了苏州各县农民不合理的负担70万担,使农民大松了一口气。对当地的豪强,不管他们有没有后台,他也不畏权势,把那些横行不法,鱼肉乡里的,分别加以惩处。

况钟有胆有识,没用多长时间,便把苏州整治得井然有序,受到苏州百姓的称赞。他在苏州的许多案例,被后人编成故事,有的搬上舞台,传为佳话。

同类推荐
  • 侠骨柔情安天下

    侠骨柔情安天下

    颛顼大帝为我们描绘了颛顼和共工大战的故事,在故事中,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说中的神兽,为我们再现远古时期中国的优秀文化,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
  • 汉末之逐鹿中原

    汉末之逐鹿中原

    回乱世,自有乱世情;踏征程,自有征程路;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时代,这是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岁月,江山如画,多少豪杰竞折腰!中原逐鹿,看花落谁家。问鼎中原路,驰骋疆场行!
  • 回唐

    回唐

    黑夜里,摇曳的树枝上的蝴蝶的翅膀,随风煽动着,那一骑黑马哒哒的马蹄声穿过光化门,穿过西市,进了怀德坊,宣告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是原本不属于这里的东西,不知道历史的车轮,会因为方炎这个特殊的人的到来,因此而变动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水煮清蒸

    水煮清蒸

    三千年前,你选择了成全大家,而放弃小家!再次转世轮回,你又将作何选择?
  • 明末兴风

    明末兴风

    打破虚空,来到明朝的秦风,看到明末的人间惨剧,带着神威军平定天下:护国神威,血战到底!(书友QQ群:271890617)(崔更的,聊天的,随便来!)
热门推荐
  • 易烊千玺之遇见你是我最大的幸福

    易烊千玺之遇见你是我最大的幸福

    我是一个富家千金,从小父母就没管过我,我也不喜欢当千金,就在2013年我喜欢上了一个明星,他是易烊千玺,我不顾父母的反对,独自一人去了北京,看着这座陌生的城市我会怎么样呢。。。
  • 三世决

    三世决

    敢阴我,看我怎么弄死你,让我告诉你谁才是真正的九界之王。
  • 修大陆

    修大陆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大陆——修大陆,这里的人修行方法各不相一。乃是一个较乱的大陆。不过这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拥有着诸多修行方法。万千大道总归一体。叶七他把诸多大道和修行方法都修炼了一次。和好友走向巅峰之路。
  • 逆天的武神

    逆天的武神

    江湖笑,恩怨了。红尘笑,笑寂寥。仰天笑,却忘不了。滔滔江水,留不住。一身傲情壮志铁傲骨。原来英雄是孤独。
  • 万古常青

    万古常青

    修仙者,练气养生,化气归元,脱胎换骨,凝丹化婴!炼体者,淬体养身,后天纳气,先天孕体,抱丹孕灵!这是个吐纳修仙的大时代,大神通者担山赶月,手可摘星辰!这是个热血澎湃的大时代,诸天万界天才辈出,纳无尽资源为己用!谁言体修无路,且看我誓要体破苍穹!交流群:386435368,各种吐槽催更提意见的大大们,欢迎加群!
  • 菜根谭全书(第二卷)

    菜根谭全书(第二卷)

    本书是一本三百多年前的一位退职隐居官员的人生处世经验的总结。它采用语录体的形式,共360条,文字皆由排比对仗的短句组成。除作者自己的心得外,有些也从先哲格言、佛家禅语、古籍名句、民间谚语中演化而来。本书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人生所能遇到的一切重大问题。
  • 溺爱狂妃

    溺爱狂妃

    一朝穿越,黎卿染穿越到了烟国臭名昭著的废物身上。爹不疼,娘不爱,相府的小姐还轮流欺负?没关系,看废物重生,如何让你们这些蛇蝎心肠的人得到报应。亲爹逼她嫁鬼王?好!嫁就嫁,谁知那令人闻风丧胆的鬼王竟是如此妖孽的人。“夫人,我想睡觉。”“那就去床上睡。”“我想和你一起睡。”“脱。”某王爷屁颠屁颠的脱好了衣服。“出去。”“啊?”“我不想和你睡。”“……”看昔日任人欺凌的废物小姐,如何跻身而上,霸临天下!
  • 陈羽商

    陈羽商

    因为一枚珠子,他从地球穿越到了青玄星,地球上的杀神又在外星球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他是最善良的人,也有人说他是恐怖的恶魔。更有人给了中肯的评价:恩泽苍生济世佛,屠戮天下杀人魔。心中自有一杆秤,且称正义且称恶!
  • 不负时光不负你

    不负时光不负你

    韶华的年纪,每个人都期待爱情的降临,可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遇到那个愿不负时光不负他/她的人存在。如果哪天你遇到了,希望你能足够勇敢,而不是让青春消散了。只留下了白色宛如开水般的青春。
  • 重生之败者为王

    重生之败者为王

    向远——一个名副其实的失败者。三流大学毕业,就业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软件公司。妻子嫌弃他无能,不能让她过上好生活。家里的经济需求让他劳累不堪。一场车祸,让他回到了高三。错误的相遇,错过的真爱,碌碌无为的自己……他发誓,他不会再堕落!他要做一个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