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2000000011

第11章 三国鼎立

公元220年东汉灭亡,进入三国时期。三国是继东汉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国割据鼎立而得名。三国从公元220年魏国曹丕代汉称帝起至公元265年晋国代魏止。但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政治集团,是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形成的,所以历史学家习惯上将东汉末年30年(190至220年)的历史归入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各地军阀割据一方,在激烈混战中,曹操的势力发展最快,公元203年,他挟持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取得巨大优势。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208年,曹操亲率大军长驱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刘备、孙权等势力。孙刘结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迫使曹操退回北方。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称帝,建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世称蜀。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建立吴国。此后南北之间战争不断,但由于蜀吴联盟,力量平衡,三国鼎足之势维持了40余年。

公元263年,魏国大军兵至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蜀亡。历二主,43年。265年,魏国司马炎废魏帝曹奂,建立晋朝,魏亡。280年晋军大举伐吴,吴国灭亡,共历四帝,52年。东汉末年出现的割据局面结束。

袁绍杀宦官

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失败了,但是东汉王朝也保不住了,各地的军阀乘机大量地招兵买马,扩充了自己的势力。在都城,东汉王朝本来已经摇摇欲坠,到汉灵帝一死,外戚和宦官两个集团更是水火难容,更加速了东汉王朝的崩溃。

公元189年,年才十四岁的皇子刘辩即位,这就是汉少帝。按照惯例,由何太后临朝,外戚大将军何进掌权。宦官蹇硕,原是禁卫军头目,想谋杀何进,没有成功。何进掌权以后,把蹇硕抓起来杀了。

何进手下有个中军校尉袁绍,是个大士族的后代。他家祖上四代都做过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级的大官,许多朝廷和州郡的官员是袁家的门生或者部下,所以势力特别大。蹇硕被杀以后,袁绍劝何进抓住机会,把宦官势力彻底除掉。何进不敢作主,去跟太后商量。何太后说什么也不答应。袁绍又替何进出谋划策,劝何进秘密召集各地的兵马进京,迫使太后同意除宦官。何进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决定召各地兵马来威胁太后。

何进的主簿陈琳听了,连忙阻拦说:“将军手里有的是兵马,要消灭几个宦官,还不容易。如果召外兵进京城,这好比拿刀把子交给别人,不闹出乱子来才怪呢。”何进不听陈琳的劝告。他想起各州人马中数并州(今山西大部、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牧董卓的兵力雄厚,准备找他帮忙,就派人给董卓送了一封信,叫他迅速带兵进洛阳。

这个消息,很快让宦官知道了。几个宦官商量后,决定先动手。他们就在皇宫里埋伏了几十个武士,假传太后的命令,召何进进宫。何进一进宫,就被宦官围住杀了。

袁绍得知何进被杀的消息,立刻派他弟弟袁术攻打皇宫。袁术干脆放了一把火,把皇宫的大门烧了。大批的兵士冲进宫里,不分青红皂白,见了宦官就杀。有的人不是宦官,只是因为没有胡须,也被错认为宦官杀了。

经过这场火并,外戚和宦官两败俱伤。何进召来的董卓却带兵进了洛阳。董卓本来是凉州(约当今甘肃、宁夏和青海、内蒙古一部)的豪强,在凉州结交了一批羌族豪强,称霸一方。黄巾起义以后,他又靠镇压起义军,升到并州(约当今山西大部和内蒙古、河北的一部)牧的职位。他本来有侵占中原的野心。这次趁何进征召的机会,就急急忙忙带了三千人马来了。

董卓进了洛阳,就想掌握大权。可是人马太少,仅三千人怕压不住洛阳的官兵。他就玩弄一个花招,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人马悄悄地开到城外去。到了第二天白天,再让这支人马大张旗鼓地开进来。这样一连几次进出,洛阳的人都闹不清董卓到底调来多少兵马。原来属何进手下的将士看到董卓势力大,也纷纷投靠董卓。这样一来,洛阳的兵权就全落到了董卓手里。

为了独揽大权,董卓决定废掉汉少帝,另立少帝的弟弟陈留王刘协。他知道洛阳城里的士族官员数袁家的势力大,就请袁绍来商量这件事。

董卓说:“我看陈留王比现在的皇帝强,我打算立他为帝,您看怎么样?”袁绍回答说:“皇上年纪轻,刚刚即位,也没有听到有什么过失。您要废他,只怕天下的人不服。”董卓把手按着剑把,威胁着说:“大权在我手里。我要这样做,谁敢反对?难道你以为我董卓的刀不够快吗?”

袁绍不甘示弱地说:“天下的好汉难道只有你姓董的一个人!”一面说,一面拔出佩刀,走了出去。他怕董卓不会放过他,就匆忙奔往冀州。袁绍的弟弟袁术听到消息,也逃出洛阳,出奔南阳。

袁绍兄弟走了以后,董卓又用钱财买通了有勇无德的吕布,让他杀了长官丁原,管理洛阳治安的吕布原是丁原的部将。之后,董卓就召集文武百官,宣布废立的决定。刘协即了皇位,这就是汉献帝。董卓自己当了相国。

董卓为人极其残忍。他担任相国之后,纵容兵士残杀无辜的百姓。有一次,洛阳附近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举行庙会。百姓齐集在那里赶集。董卓派兵到那里,竟把集上的男子都杀死,还把掳掠到的妇女和财物,用百姓的牛车装载着,耀武扬威地回到洛阳。一路上高呼万岁,说打了大胜仗回来啦。

董卓的倒行逆施,造成洛阳城一片混乱。一些有见识的官员纷纷离开洛阳,其中包括洛阳的典军校尉曹操。董卓怕黄巾军的余部威胁洛阳,听从谋士的主意,决定迁都长安。当时,他并不怕各地的军阀,不把袁绍、孙坚等人放在眼里。

迁都的时候,董卓派好多军队把洛阳及其附近二百里的老百姓上百万人编成小队,每一小队由一队士兵押送,有谁敢反抗,便就地处死。这许许多多小队在一片哭声、骂声中,向西押去。为了断绝人们重返家园的念头,董卓派人把宫殿、房屋全部烧光。

洛阳是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一座好端端的城市就这样被毁灭了。

曹操起兵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封国,相当于郡)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他的父亲曹嵩本来姓夏侯,叫夏侯嵩,后来过继给大宦官、中常侍曹腾做养子,才改姓曹。他曾经在东汉朝廷担任过司隶校尉和大司农。

曹操自幼接受封建教育。可是他却更喜欢驾鹰驱狗、骑马射箭。他从小就爱写诗,以诗来表达自己想治理国家的志向和敢于奋争的气魄。他看了许多书,尤其爱读兵书。他将各家兵法汇集成《摘要》一书,还给我国著名的《孙子兵法》作了注解。年纪轻轻的曹操很快有了名声,就连汉末大名士乔玄也当面赞扬他是“可以安定天下的能人”。

曹操20岁时就被举为孝廉,担任了皇宫的侍从官。不久,他被调任洛阳北部尉,负责洛阳北部的治安工作。“尉”这个官职挺小,曹操却有很大的决心,要整顿好京都的秩序。当时的洛阳,外戚、宦官仗势欺人,弄得乌烟瘴气。曹操命令部下将二十多根用五种颜色油漆的大棒挂在衙门口左右,公开声明说,有谁敢违反他颁布的“夜禁令”,就用五色棒惩罚他。

有一天晚上,曹操亲自带着一队士兵出去巡罗,检查“夜禁令”的执行情况。当时已经很晚了,四下里静悄悄的。曹操巡逻了一会儿,迎面碰上了宦官蹇硕的叔叔——人称蹇叔的恶霸。他平时依仗侄儿的势力,为非作歹。这天晚上他又想去干坏事,结果给曹操碰上了。曹操早就想惩罚一下这个恶霸,这下可有了借口,他大喝一声:“来人!抓住这批歹徒!”巡逻队一拥而上,把这帮人带回了衙门。他们将蹇叔按倒在地上,用五色棒狠狠地揍了他一顿。消息像风一样传向了四面八方,那些坏人再也不敢到曹操的属地胡作非为。曹操的名声也随着大了起来。

宦官们对曹操怀恨在心,总想找个办法治治他。正巧,曹操的堂妹夫得罪了宦官。他们利用这件事,将曹操也罢了职。但曹操一直不屈服,坚持和他们斗争。后来他复了官,当上了议郎。黄巾起义时,曹操任骑都尉。因为他有功,又被封为济南相(相当于济南的郡守),于是曹操又到济南上任去了。

济南是个大郡,属下有十多个县。大多数县令都倚仗宦官权势,勾结地方豪强,贪赃枉法。而且他们还修了许多寺庙,借以骗取百姓的钱财。曹操一上任,就免掉了8个县令的职,接着又下令拆毁全部祠堂。这样,济南的贪官大大减少了,封建迷信活动也有所收敛。

董卓进洛阳的时候,曹操正担任典军校尉的职务。董卓想拉他入伙,任命他为骁骑校尉,董卓越信任曹操,曹操心中越是不安。具有政治头脑的曹操早就看清了董卓的面目。别看董卓现在百官都不敢得罪他,但他的倒行逆施必然会使他遭到失败。曹操不但不想投靠董卓,反而下了反对董卓的决心。因此,曹操改换衣服,更换姓名,带着几名随从,骑着快马,从洛阳跑了出来。

曹操离开洛阳后,没日没夜地跑了500多里,一直跑到了陈留。陈留一带从上到下都反对董卓。而且曹嵩在这儿有一定的根基,积累了一部分财产,很快,曹操就招募了5000义兵。他开始有了自己的一支队伍,便公开打出了讨伐董卓的旗帜。曹操的威信使很多有才干的人来投靠他。例如曹仁、曹洪和夏侯淳、夏侯渊两对兄弟。曹仁、曹洪是曹操的叔伯兄弟,都有一身好武艺。夏侯淳、夏侯渊不仅是曹操的同乡,而且还是同族兄弟。曹操的队伍越来越大。

公元190年,他带兵参加了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军,讨伐董卓。关东军虽然打着反董的旗号,实际上却按兵不动,对董卓的迁都不加制止。曹操对此十分气愤。在一次关东军诸将领的集会上,他慷慨陈辞,并分析了此时进军的好处。尽管他讲得义正辞严,头头是道,但袁绍却不予理睬,其他将领更是无动于衷。曹操实在忍不住了,就独自带着部队从酸枣向西进军了。

董卓迁都长安后,仍在洛阳驻兵。他听说曹操独自带着人马来了,根本不放在眼里,派大将徐荣堵在汴水(今河南省荥阳县北)。等到曹操带着军队赶到汴水时,徐荣早就布好了阵势。曹操同敌人奋战到天黑,却终不是对手。曹操拨转马头就跑,徐荣在后面紧紧追赶,箭像雨一样射过来,曹操的肩膀被射中了。

当他带着箭伤回到营地时,其他将领正在饮酒作乐。曹操激动地说:“各位将军如此不图进取,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大家根本不理他,仍然吃着喝着。只有陈留太守张邈说了一句:“孟德呀!还是先养好你的箭伤吧!”

曹操经过这次讨伐战斗,觉得跟这些人一起,根本成不了大事,就带着部队到了兖州,有曹仁、曹洪和夏侯淳兄弟辅佐,兵不多将却强。他在兖州的势力有了飞速的发展。曹操在东郡得到了一位大谋士荀(yù)。荀帮曹操出主意说:“董卓的暴虐到了极点,他必定会在****中丧命。”他建议曹操专心在兖州方面扩张。曹操接受了他的意见。

此时,青州的黄巾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浩浩荡荡地从青州涌入兖州,杀死了兖州刺史刘岱。可是黄巾军只会流动作战,不懂得把兖州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刘岱死后,兖州就群龙无首了。消息传到濮阳,东郡太守曹操他派出谋士陈宫去说服兖州官员。这样,曹操不费一兵一卒,轻易地当上了兖州牧。

曹操深知,若想称霸四方,最重要的是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他派兵和青州黄巾军作战,打了几场胜仗,黄巾军一遇挫折,就给曹操写来一封信。信中说:“以前您在担任济南相时,毁掉了600多座邪神祠庙,得到老百姓拥护。您应该看出汉朝的气运已尽,黄天当立,这是天意,不是您的才力所能挽回的。”曹操从黄巾军的来信中看出他们没有斗志,而且对自己还挺钦佩。于是,他以军事进攻为主,以诱降为辅。青州黄巾军缺乏能干的统帅,放下武器投降了。曹操从这支农民军中挑选出青壮年30万人,称为“青州军”。从此,青州兵就成为了曹军的骨干。

从东郡太守到兖州牧,从将多兵少到收编了30万青州兵,曹操成了一个势力超群的大军阀。投靠他的谋士良将越来越多。他不仅脱离了袁绍,成为一支独立的势力,而且也渐渐敢于和袁绍较量了。

公元196年,曹操把逃难洛阳的汉献帝迎到了许城(今河南许昌),打那时候起,许城成了东汉临时的都城,因此称为许都。

曹操在许都给汉献帝建立了宫殿,让献帝上朝理政。曹操自封为大将军,开始用汉献帝的名义向各地州郡豪强发号施令。

曹操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又采用屯田办法,解决了军粮问题,还吸收了荀攸、郭嘉、满宠等一批有才能的谋士,他的实力就更加强大起来了。

王允设计除董卓

董卓迁都长安以后,认为可以凭借天险,进则收复洛阳,退则回老家凉州,可谓收发自如。他根本不理会百姓的怨言,照样过着奢侈的生活。同时又费巨资在郿修建“万岁坞”,又称郿坞。此坞靠山而建,城墙又高又厚,易守难攻。而且内存大量粮食、兵器以及金银珠宝,足可支持20年。宫殿富丽堂皇,美女不计其数。自此,董卓更加残暴狂妄,自称尚父。

一天,董卓在宫中设宴。酒酣耳热之际,董卓把吕布叫到身边耳语几句。吕布听后抓起正在喝酒的司空张温便走出殿外。不一会儿,又托了一个木盘进来。盘内装的竟是张温的人头。董卓见百官目瞪口呆,大笑着说:“张温私通袁术,想杀我。谁敢对我有二心,张温就是你们的下场!”众官急忙跪地称是。因为他们知道,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

董卓的所作所为深深激怒了司徒王允。一方面王允千方百计地接近董卓,骗取信任;另一方面,又积极策划设法除掉董卓。王允知道要想除掉董卓,同他寸步不离的吕布是最大的障碍,于是决定,从吕布入手,离间两人。回到府中后,一条妙计已经被王允想好。但是他仍然装作愁眉苦脸的样子,等待离间计的主角——貂蝉主动上钩。

貂蝉从小无父无母,被王允收养。因她聪明美丽,便被王允收为义女。

貂蝉见义父一连几日唉声叹气的,于是上前问道:“义父有何难事,不知女儿能不能分担?”谁料王允听后“扑嗵”竟跪倒在地。貂蝉吓得急忙回拜说:“义父,有什么事您尽管说,这样可折煞女儿了。”王允见时机成熟,就把貂蝉带到密室说:“朝中董贼当政,废汉篡位是迟早的事。大臣们一怕他手中的兵权,二怕那个助纣为虐、武艺高强的吕布,全都无计可施。所以我准备把你先嫁给吕布,后献给董卓,然后你见机行事,离间两人,设法让吕布杀死董卓。”貂蝉说:“女儿的命是父亲给的,无论作什么,女儿万死不辞,女儿守口如瓶。”王允这才放心。

第二天,王允派人送给吕布大量珠宝,并邀吕布到司徒府作客。吕布受宠若惊,以为王允有求于己,便兴冲冲地来到王允府中。王允随即差人摆酒设宴,和吕布推杯换盏,吕布不知不觉多喝了几杯。朦胧间,吕布见一少女翩翩而来,似天女下凡一般来到身边。不禁看呆了。王允微微一笑说:“这是小女貂蝉,从小仰慕英雄。听说将军要来,这不,非争着给您倒酒不可。”吕布问:“不知此女嫁未嫁人?”王允说:“还没有。不过我想把她嫁给吕将军,不知您愿不愿意?”吕布大喜,急忙叩头拜谢。王允接着说道:“等我选个良辰吉日再把女儿亲送府上,今天太晚了,将军先请回吧。”

就这样,王允打发走了吕布。又过了几天,王允又用同样的计策将貂蝉献给了董卓,不过这次是真送,而且让董卓把貂蝉带回董府。吕布听说后,提戟找到王允说:“你既已把女儿许配给我,为何又献给我义父董卓?”王允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说:“董卓看好了小女,我哪敢说个不字呀。”吕布只好作罢。

第二天一早,吕布来到董卓的卧房。正好遇见貂蝉梳头。只见貂蝉紧皱着眉头,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并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心,又指了指吕布的心,吕布看见心上人如此,立刻心如刀绞。董卓一翻身,正撞见吕布目不转睛地盯着貂蝉,大为恼怒。差人将吕布赶出卧房。从此不再用吕布作贴身侍卫。

吕布虽被疏远,很难再看见貂蝉,但他总是设法接近貂蝉。一天,吕布看见董卓正和汉献帝交谈,便直奔相府去找貂蝉。貂蝉领着吕布去了后花园凤仪亭。然后哭着说:“我心中只有将军一人,曾发誓非将军不嫁。可是如今已被董卓占有,无脸再面对将军。”说完就要往荷花池里跳。吕布一把抱住貂蝉说:“只要我活着就一定娶你为妻。”

董卓正和献帝交谈,突然不见吕布,顿时起了疑心。匆匆辞别献帝后便跑回相府。正巧遇见吕布抱着貂蝉。董卓气得大喊一声拔剑就刺,吕布仓惶逃窜。貂蝉委屈地说:“我正在赏花,谁知你那义子竟然污辱我,我要跳水寻死以保清白之身,无奈他死死将妾抱住脱身不得。”董卓大怒道:“非杀了吕布不可!”

王允见吕布、董卓翻脸,于是把吕布找至府中密谈一番,吕布稍作迟疑后又连连点头。

王允派人到郿坞,通告皇上有病,请太师回朝议事。董卓回到长安,仍让吕布紧随保护。他还穿上厚厚的铁甲,以防万一。当他带领卫队要进北掖门时,由于门的宽度,他只能带少数亲信通过。只听吕布大喊一声:“奉旨讨贼!”,接着一戟穿透了董卓的咽喉。蛮横一世的董卓就这样结束了可耻的一生。****董卓一死,老百姓太高兴了,长安城一片欢腾。

董卓死后,东汉王朝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大大小小的军阀仍然混战不停,弄得田地荒芜,一片凄凉。

桃园结义

正当曹操的势力日益扩大的时候,刘备的势力也渐渐发展起来。刘备是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字玄德,据说是西汉皇帝的本家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不过传到他这一代的时候,家境已经很贫苦,只能靠和母亲一起编卖草席、麻鞋过日子。后来,靠同族人的帮助,才拜老师读了一点书。可是他不大爱读书,却喜欢结交豪杰。

东汉灵帝末年,社会发生****,刘备得到中山(今河北省定县)富商张世平、苏双的帮助,招募义兵,组织地主自卫武装。关羽、张飞前来应募。

张飞字翼德,是刘备的同乡。他性情暴躁,但为人直率,有什么就说什么。他有一身武艺,好见义勇为。

关羽字云长,是河东解良(今山西省解虞县)人,年轻的时候好打抱不平,常常招惹是非。有一回,他因出于义愤杀了一恶霸,背迫离家逃出潼关。关羽过了潼关,东行到涿郡,结识了张飞。恰好刘备招兵,他俩就去报名了。刘备看他们武艺高强,很有才干,对他们特别亲切。就和他们在花红叶绿的桃园里结拜为兄弟。刘备是老大,关羽是老二,张飞最小。他们对天发誓,表示要同心协力,干出一番事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桃园结义”的故事。

刘、关、张桃园结义后,一边招兵买马,一边打制兵器,扩充自己的武装力量。他们三个带着招募来的士兵,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东汉政府就派刘备做安喜县(今河北省定县)县尉,主管一县的军事。

刘备刚刚上任几个月,代表郡守督察下属各县官吏的督邮就来到安喜。这位督邮大人贪赃成性。刘备没给他送礼,督邮因此拒绝见他。刘备火气大,决定辞官不干,就带上关羽、张飞,拿着县尉的大印,到督邮的住处去了。

督邮以为刘备送礼来了,很高兴地出来见他。结果看到刘备两手空空,脸色当时就变了,轻蔑地问他:“你是什么出身?”刘备毫不含糊地说:“我是汉朝宗室,中山靖王后代,因为平定黄巾有功被任为安喜县尉。”督邮大怒,说:“刘备,你敢冒称宗室,冒领战功!我这次就是受朝廷之命来查处你这种人的!”刘备更不客气,他让张飞冲上去,不由分说地揪住督邮就打。直到刘备看差不多了,才让住手。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去投奔公孙瓒。他们在公孙瓒那儿讨伐了叛乱称帝的张纯、张举,立下战功。朝廷不但免了刘备打督邮的罪,反而任命他为别部司马。后来,又任命他为平原相,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

刘备三兄弟带上赵云,一起去上任了。赵云,字子龙,常山郡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他身强体壮,武艺超群,为人正派。他和刘备哥仨情同手足。一天,他们收到陶谦的求援信。陶谦是徐州牧,他的部将张贪图钱财,抢走了曹操父亲的全部财宝,并杀了曹家老小。曹操恨得咬牙切齿,当即下令,三军戴孝出征,立誓要杀死陶谦。陶谦抵挡不住,便求救于刘备。于是刘备带领三千人马前去援救,逼走了曹操。

陶谦对刘备感激不尽。他认为刘备确是个人才,就给刘备四千人马,请他留下来帮助自己。刘备感到陶谦非常诚恳,而平原又没什么可留恋的,就答应了。陶谦立刘备为豫州刺史,请刘备驻扎在小沛。从此刘备就以小沛为基地,平时注意发展生产,整顿治安,操练兵马。后来,陶谦死了,刘备继任徐州牧。被曹操打败的吕布、陈宫前来投奔刘备。刘备让吕布屯兵小沛。

不久,袁术为了扩充地盘,发兵徐州。刘备安排张飞和下邳相曹豹镇守下邳,自己同关羽进军到盱眙(xūyí)迎战。袁术和刘备交战一个多月,不能取胜,就以20万斛军粮、500匹战马为交换,约请吕布袭击徐州,同灭刘备。吕布本来就是个反复无常的人,看到有利可图,就接受了袁术的条件,乘着张飞酒醉,攻占了下邳。张飞带着少数人去找刘备、关羽。

袁术也是个言而无信的人,他并不是真要给吕布军粮、战马。吕布便与刘备讲和。只不过他们互相换了一个位子,吕布占了徐州,刘备到了下邳。袁术看到吕刘讲和,对自己占领徐州不利,就故计重演,多方拉拢吕布,与其结成儿女亲家,挑拨吕刘关系。吕布听信了袁术,带兵去打刘备。

刘备已经兵损将折,敌不过吕布,就带着关羽、张飞,以及一些亲属官员,连夜逃到许都,投奔曹操,曹操热情地收留了他们。刘备住在曹操那里,心里老想着发展自己的势力,他知道曹操对他放心不下,便装出庸庸碌碌的样子,他从不关心天下大事,整天只知道浇水种菜。关羽、张飞不理解刘备为什么变成这样,十分不满。

有一天,刘备正在菜园里浇水,曹操的部将许褚来找他,说曹公有请,让他这就去。刘备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心里有些害怕,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曹操拉着刘备走到后花园,坐在一个小亭里,一边吃青梅酒,一边畅谈。

曹操问道:“玄德,您周游四方,见多识广,请问,谁称得上是当代的英雄?”原来曹操是想在酒后,套刘备的实话,看他是不是也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刘备对此早有防备,故意说:“我哪配谈英雄!”曹操说:“你不要谦虚,就说说吧。”

刘备只好说:“淮南的袁术,已经称帝,可以算作英雄吧!”曹操笑笑,说:“他呀,不过是坟中的枯骨!”刘备又说:“河北的袁绍,占领了四个州,手下谋士多,武将勇,可以算作英雄吧!”曹操又笑了笑,说:“袁绍表面厉害,胆子却很小;虽然善于谋划,关键时刻却犹豫不决。可算不上是英雄。”刘备又说:“刘表坐镇荆州,被列为‘八俊’之首,可以算作英雄吗?”曹操不屑地说:“刘表徒有虚名而已,也不算不上英雄!”刘备接着又说:“孙策血气方刚,已经成为江东领袖,是英雄吧!”曹操摇摇头说:“孙策是凭着他父亲孙坚的名望,算不得英雄。”刘备又举了一些割据一方的军阀,但曹操都不放在眼中,刘备无奈地说:“我孤陋寡闻,除了这些人,可实在不知道还有谁配称英雄了。”

曹操指指自己,又指指刘备,说:“现在天下称得上英雄的,只有您和我两人呀!”刘备心里一吓,手一松,筷子掉在地上。与此同时,骤然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刘备赶紧弯腰捡起筷子,谎称:“好响的雷呀!把我吓了一大跳!”曹操见打个雷就把刘备吓成这样子,以为他是个胆小鬼,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刘备见曹操对自己有戒心,就想找个脱身机会,正巧曹操准备派人往徐州截堵袁术,就借口自己熟悉那儿的地形,骗得曹操放他出了许都。为了监视和牵制刘备,曹操派了许灵、路招两位将军同行。刘备大军一到徐州,正赶上袁术的军队抵达下邳。刘备指挥大军一路杀过去。袁术大败而归,不久就吐血身亡。于是刘备打发许灵、路招回去报信,实际上把他们支走,以免去监视。刘备乘胜进攻徐州。他们直抵下邳城,把驻守的车胄骗出城,并将其围杀,进而顺利地占领了徐州。

曹操听说以后十分气愤,决定马上出兵讨伐。刘备无力抵抗,只得去投靠袁绍。盘踞在北方广大地区的袁绍,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都很雄厚,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可是曹操占据着中原部分地区,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实力发展也很快。两强对峙,必然要发生尖锐的冲突。

官渡之战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任命沮授为监军,统率10万大军,从邺城(河南安阳北)出发,进攻许昌。袁绍亲率十余万冀州精兵到黄河北岸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建立自己的指挥部。相隔曹操的驻地官渡(河南中军县东北)已不远,袁绍企图一举消灭曹军。

曹操当时是东汉献帝时期的丞相,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巧用计谋,先后打败了吕布、袁术和张绣等军阀。这时北方仅剩的大军阀就是袁绍。他据有冀、青、幽、并四州,兵多将广,谋士很多,粮食充足。他见曹操势力日强,一直想进攻许昌,与曹军决战。曹操则把袁绍视为统一北方的最大障碍,决心要铲除他。双方虎视眈眈,秣马厉兵,寻求机会开战。

曹操在打败袁术以后,在一次议事会上向谋士们询问讨伐袁绍的良策。

著名谋士郭嘉说:“袁绍虽然兵多,但他不会用兵,而且军纪松懈,战斗力不强;谋士虽多,但互相忌嫉;袁绍任人唯亲,爱听谗言,优柔寡断,多谋少决,是非不分。”他认为袁军有这么多不利因素,兵将虽多,但没有什么可怕。与此相反,他认为曹操治军严明,唯才是用,多谋善断,雷厉风行,用兵如神,兵力虽少,定能以少胜多,打败袁军。

谋士们的分析与曹操的估计完全一致,袁绍在曹操心目中早有定论。他在不久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就认为“袁绍色厉内荏,优柔寡断,缺少谋略,大事怕死,小利拼命,不是英雄”。

曹操真是料敌如神,以后的事变进程,完全和他与其谋士们料定的那样:袁绍拥兵数十万,但不会选择战机;谋士虽多,互相忌嫉,袁绍不辨是非,拒纳良策。

当曹操在此以前,用20万兵力攻打徐州时,刘备被困在小沛,派孙乾向袁绍求救,谋士田丰力主趁曹操后方空虚时,发兵突袭许昌,以解徐州之围。但袁绍却以小儿患病,无心过问战事为由,对他的计谋漠然置之不理,气得田丰直跺脚叹气说:“看到别人危难而不顾,心里只有儿子,多好的战机失掉了!”

刘备被曹操打败以后来投袁绍,他一时高兴,便要出兵攻打曹操。田丰认为时机不合适,他冒险进谏说:“现在曹操刚刚胜利,士气正旺,不能现在和他打,应该等待时机出兵。”

袁绍决意不听,田丰急得跪在地上叩头说:“主公如果不听我的话,肯定出师不利!”袁绍听他这样说,勃然大怒,怪他扰乱军心和民心,竟要杀他,经刘备说情,才改为囚禁。

袁军在和曹军作战中,互有胜负,最后,袁绍集中70万大军攻打官渡,企图从这里突破,去攻取许昌。曹操亲自率7万精兵来与他决战。田丰在狱中知道消息以后,又致函袁绍,希望他不要轻易动兵,要等待时机,以免失利。这封信被一个与田丰作对的谋士逢纪看见,他冷言冷语挑唆说:“主人顺应天意伐曹是正义之师,田丰为何说不吉利话?”袁绍听了,更厌恶田丰,又要杀他,经部下劝阻才罢。他恨恨地说:“等我打败了曹操,回来再治他的罪。”

袁军和曹军在官渡对峙达两月之久,初期战斗,互有死伤。袁军曾在城下筑起土山,居高临下,向城中士兵放箭,曹军一度很惊慌,军士们每天被迫躺在地上用挡箭牌防箭,以减少伤亡。曹军有个谋士叫刘晔,他设计了一种“发石车”,又叫“霹雳车”,只要对方一射箭,这里就用发石车对付他们。一声号令,拽动石车,炮石腾空飞起,准确地落在土山上,巨石如雨,把弓箭手砸伤或砸死,吓得袁军士兵以后不敢再利用土山射箭了。

大军作战,粮草先行。双方对峙,从8月到9月底,日期一长,粮草供应异常紧张。曹军渐渐感到疲乏,特别是粮食调运困难,不易及时保证供应。曹操一度想从官渡撤军回许昌,但事关重大,他一时下不了决心,便写信去征询谋士荀的意见。

荀(音hū)很快回信,力主曹操坚持下去,不能撤军。他在信中说:“我军与袁军的对阵,形势有点像当年楚、汉相争的局面,现在正是寻找战机的时候,千万不能退军!”

曹操觉得信中的话说到他心里去了,他命令全军将士一定要死守阵地,他再也不提撤兵了。就在这个时候,曹操的部将徐晃抓到了袁军一个侦探,他供认一个重要消息:“袁绍派大将军韩猛运军粮来了,派我先来探路。”曹操的谋士荀攸知道以后,要曹操派兵劫住袁军运粮车,全部予以烧毁。

袁绍的谋士审配知道粮车被劫烧以后,对他说:“打仗以粮食为重,乌巢是屯放粮草重地,必须派重兵把守。”袁绍立即派大将淳于琼率领两万精兵加强乌巢护粮兵力。但淳于琼是个酒鬼,脾气暴躁,动则鞭苔士兵。他到乌巢以后,每日酗酒,将士们怕他,无人敢劝。袁绍派贪酒将军护粮,结果误了大事。

袁绍帐下谋士许攸,是曹操旧友,他截获了曹操送给许昌荀的密信,信中说:“军中粮草已经用完,望速运粮来。”跑去对袁绍说:“曹操军粮用尽,他的精兵尽在官渡,许昌必然空虚。主公派支军队袭击许昌,曹操老巢即可捣毁。”但袁绍不信任许攸,因为他刚得到审配从邺城发来的文书,其中揭发许攸在冀州任职时受人贿赂,他听许攸献计以后,不但不给予嘉奖,反而怒冲冲地斥责他:“你的行为不端,有什么脸面向我献计?你与曹操是旧交,想为曹贼行骗吗?退下,以后不许见我。”

许攸满以为可以邀功,想不到袁绍给他当头一棒,他退出帐外,仰天长叹:“天啦!忠言逆耳啊!”他反复考虑,觉得袁绍昏庸无能,迟早必败,不值得为他效忠,当晚就潜出营去投曹操。

夜深人静,曹操正躺在床上无法入睡,为军中缺粮发愁,他听说许攸深夜求见,高兴得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光脚出帐迎接,挽着他的臂膀走入大帐,然后朝他拜伏在地上叩头不已。许攸慌忙扶起曹操说:“您是汉朝丞相,我不过是一个平民百姓,您何必这样谦恭?”曹操说:“我们是故友,何必分官职上下尊卑呢?”许攸异常感动:“唉,我不会择主,在袁绍手下谋事,言不听、计不从,今天特来投奔您啊!”

曹操说:“您肯来我这里,我的事业就成功了,请您教我破袁绍的计谋。”许攸说:“我有一计,可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灭。”他告诉曹操,袁绍的军粮辎重都积存在乌巢,由一个酒鬼将军防守,只要派一支精兵,伪装成袁军蒋奇部去乌巢护粮,就可乘机烧掉袁绍军粮。袁军无粮,不战自溃。

曹操十分高兴,立即亲选五千精兵,伪装袁军,连夜赶往乌巢烧粮。沿途哨兵查问时,他们一律回答说“蒋奇将军奉命去乌巢护粮”,没有遇到任何怀疑和阻拦,顺利通过警戒。曹军在报晓时分到达乌巢,立即击鼓冲入粮仓营寨放火。刹时火光冲天,寨内大乱。守将淳于琼这时正醉倒在床上酣睡,被吵醒后他正要出去查问,立即被曹军捉获。曹军横冲直闯,见粮囤就烧,见袁兵就杀;乌巢粮仓顷刻化为灰烬,护粮军士非死即逃。

袁绍见曹军去乌巢烧粮,估计曹营空虚,便派兵去劫寨,但被曹操预先安排好的伏兵杀得大败而归。袁绍70万大军没有了粮食,立时大乱。袁军内部发生分裂,大将张郃、高览率所属部队投降曹操。曹军趁机发起总攻,把袁军杀得落花流水,袁绍父子仅带800骑兵逃回河北。

官渡之战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后不久,袁绍便气急病死,曹操成为北方首屈一指的领袖人物。

孙策占据江东

曹操和袁绍在北方争雄称霸的时候,孙氏兄弟也逐渐在江东形成了自己的地盘,而且权势也一天天壮大起来,建立了政权。孙氏兄弟在江东的政权是由哥哥孙策打下基础的。又在弟弟孙权的手中得到了巩固。

孙策和孙权的父亲是袁术的部下孙坚。孙坚在年少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成名后他为朝廷立了不少战功。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袁术派孙坚去攻打荆州的刘表。刘表派部将黄祖迎战。不料孙坚却在岘(音xiàn)山(今湖北省襄阳城外)中了黄祖的埋伏,被乱箭射中,战死在沙场上,年仅37岁。当时,孙坚的长子孙策只有17岁,他只能投靠父亲的上司袁术,袁术失去爱将,很是伤心,又见孙策少年英俊,心里很是喜欢。

就在孙策投靠袁术后不久,扬州刺史刘繇(音yóu)以优势兵力侵占孙策舅舅吴景管理的丹阳,情况很是危急。孙策就要求袁术借兵给他去讨伐刘繇,帮助舅舅解脱困境。袁术也认为刘繇的行为损害了自己的江东的利益,于是就借给孙策一千人马。

孙策就在进军江东的途中不断招兵买马,他又得到了好朋友周瑜的援助,补充了粮食及其他必备的物资,加强了自己的力量。在进攻刘繇的过程中,他在牛渚(今安徽省当涂县采石矶)打败了刘繇的部将张英;又在秣陵打败了笮(音zé)融;最后终于赶走了刘繇,解救了处境困难的舅舅吴景,并且控制了江东的一大块地盘。为了争取民心,取悦于江东人民,他严格了部队纪律,不许士兵抢劫百姓的财物,也不许虐待俘虏。十几天的工夫,就有两万多人投奔孙策。孙策在江东人民的鼓励和支持下,乘胜攻下了吴郡,占领了会稽和其他四个郡,自任会稽太守。从此,他就与袁术断绝了一切联系,开始在江东称霸。

年轻有为的孙策是不满足于仅仅占领江东六郡的,他想要渡江与曹操争夺地盘。吴郡太守许贡看出了孙策的心思,就悄悄地派人给曹操通风报信,不料,送信人在渡江的时候被孙策的士兵查出来了,孙策得到报告以后,就想了个办法把许贡骗了来,拉出去杀了,许贡的家属和奴仆慌忙逃命,更是一心想报仇雪恨。

一天,孙策带了一些士兵在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郊外打猎,忽然,他看见一只鹿在前面跑,就赶快催马追了上去。追到树林的深处,却看见了三个持枪带弓箭的人等在那里。孙策正想开口盘问他们,其中一个已经举枪刺杀过来。孙策赶快挥剑应付,砍倒了他,却不防脸颊中了另一个人一箭。那个人大声地叫道:“为我们的主人许贡报仇!”当孙策的卫兵赶来杀死了刺客时,孙策已满面流血,伤势严重。

由于刺客的箭头上涂了毒药,所以孙策的伤势越来越重起来,他也知道活不了多久了。一天,他把弟弟孙权、长史张昭叫到跟前,吩咐后事。他对弟弟孙权说:“我大概活不多久了,江东的事业以后就由你来掌握了,你应该时时想起父亲和我创业的艰难,一定要多依靠张昭、周瑜,遇到什么大事情一定要常常与他们商量。一定要重用有才干、有能力的人,不要在强暴面前屈服,千万要记住我们创业的艰辛,要用一切力量保住江东的势力!”说完,他用手示意印绶挂在孙权的脖子上,孙权强忍巨大的悲痛,劝慰着哥哥。

在孙策死后,年仅19岁的孙权,在长史张昭的帮助下逐渐开始掌握起军政大权。不几天,孙策的好朋友周瑜也从巴丘赶回吴郡,来辅佐年轻的孙权。当时,周瑜正担任守护军、江夏太守,兵权在握,是一个很有实力的人物。周瑜见孙权是一个年轻而又不骄傲自满的人,很是高兴。他认为孙权很可能是个大有作为的人,他谦虚了一番,又向孙权推荐了临淮东城人鲁肃,说他相当有才能。孙权就赶忙派周瑜把鲁肃请来,于是孙权的身边又添了一个出谋划策的帮手。

孙权开始掌握江东政权的时候,江东刚刚经过战乱,政局却不很稳定,百姓也不相信这个年轻的首领,所以人心惶惶,这对孙权来说确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江东许多有名望的人都对孙权持观望态度,有人怀疑他的统治能否长久,甚至有人进行了公开的反叛。庐江太守李术就是公开反叛的人之一。在这个紧要的危急关头,孙权迅速调动了军队,一举消灭了李术,把李术部下的3万多人全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灭掉李术这件事使大家看出孙权的气魄、胆略和决策的果断。于是江东的局势就稳定下来了。

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派使者到江东,要孙权送一个儿子到许昌去做人质,以表示两家和好。孙权召集文武官员商议。长史张昭是个文官,很害怕打仗,他主张把人送过去。但周瑜反对他的意见,就说:“如果按照长史的意见,送人质到许昌去,那么我们就成为曹操的附庸,就受他控制了。”他顿了顿,转脸对孙权说:“您哥哥也曾说过不要向任何强暴屈服,才能完成称霸江东的大业。现在,如果我们送去人质,就违背了你哥哥的遗愿,我们称霸江东的大业也要断送了。现在我们占有江东六郡,这里物产丰富,兵粮充足,而且人心稳定,我们有什么理由要给曹操送人质呢?”孙权也同意周瑜的观点,他认为不应当在曹操的威胁之下屈服,周瑜这一番话,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他坚决拒绝了曹操的要求。

在这些文官武将的精诚辅佐下,孙权用心管理政事,努力增强军事实力。从此,由孙策开创的称霸江东大业,在孙权的手中逐渐得到了巩固。

诸葛亮隆中对策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在荆州住了几年,刘表一直把他当上等宾客来招待。但是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刘备心里总在考虑着长远的打算。为了这个,他想寻找个好助手,帮他完成大业。

他听说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司马徽很客气地接待他,问他的来意。刘备说:“不瞒先生说,我是专诚来向您请教天下大势的。”司马徽听了,呵呵大笑起来,说:“像我这样平凡的人,懂得什么天下大势。要谈天下大势,得靠有才能的俊杰。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刘备急着问卧龙、凤雏是谁,司马徽告诉他: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刘备向司马徽道了谢,回到新野。正好有一个读书人来见他。刘备一看他举止大方,以为他不是卧龙,就是凤雏,热情地接待了他。经过一番谈话,才知道这个人名叫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告诉刘备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从徐庶那里知道了诸葛亮的情况,原来诸葛亮不是本地人,他的老家在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水县南)。他少年的时候,父亲死了。他叔父诸葛玄跟刘表是朋友,就带着他到荆州来。不久,他叔父也死了,他就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定居下来,搭个茅屋,一面耕地种庄稼,一面读书,过着他恬淡的生活。那时,他年纪只有二十七岁,但是学问渊博,见识丰富,朋友们都很钦佩他。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诸葛亮得知刘备要来拜访他,故意躲开。刘备到了那里,扑了个空,跟刘备一起去的关羽、张飞都感到不耐烦。但是刘备却记住徐庶的话,耐着性子去请,一次见不到,第二次再去;两次不见,第三次又去请他。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刘备把关羽、张飞留在外面,自己跟着诸葛亮进了屋子。趁屋里没有人的时候,刘备坦率地说:“如今汉室衰落,大权落在奸臣手里。我自己知道能力差,却很想挽回这个局面,只是想不出好办法。所以特地来请先生指点。”

诸葛亮虽然在隆中居住了10年,但他却根据自己对天下大事的精心观察、分析,形成独特的政治见解。诸葛亮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不能打他的主意应与他联合。”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着听着,禁不住地说:“先生的话真是开了我的窍。我一定照您的意见干。请您一定要助我。”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热情诚恳,就高高兴兴跟着刘备到新野去了。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诸葛亮的佳话也一直流传到今。从此以后,刘备把诸葛亮当老师对待,诸葛亮也把刘备当作自己的主人,用他全部的智慧和才干辅佐刘备。

刘备得到了孔明,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实力发展很快,打了一系列胜仗,夺取了许多城市,建立了巩固的立足基地。

刘备在曹操夺取他一度占领的徐州之后,投奔当时的荆州牧刘表,被安排在新野暂时栖身。孔明来了以后,建议刘备组织民兵,由他亲自操练,培训了三千精兵,为抗曹作了准备。不久,曹操派夏侯惇率兵来攻新野,刘备十分担忧。孔明说:“主公休急,兵来将挡,我自有办法退敌。”

诸葛亮到新野后,曾对周围地形作过周密观察。他知道博望坡左边有座豫山,山右有片安林,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林木丛杂,两边尽是芦苇。这次曹军来犯,孔明决定诱敌入山,实施火攻。他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升帐以后,命关羽率一千士兵埋伏在豫山,命张飞率一千人埋伏在安林,命关平、刘封带五百人在博望坡后两边等侯,敌军到时就放火,然后,关羽率兵专烧敌军粮车,张飞率兵迅速出击。夏侯惇果然中计,被大火烧得无处藏身,死伤不计其数。

孔明初出茅庐,第一次调兵遣将打仗,获得大捷,众将佩服得五体投地。关羽和张飞原来怀疑孔明是否真有才能,见刘备特别器重他,心里不服。现在见他足智多谋,出奇制胜,不禁伸出大拇指冲他高喊:“您真是英杰!”

初战告捷,孔明料定曹操必然率大军前来报复。新野弹丸之地,无法抵挡。他建议刘备撤走,退往江夏,然后设法与东吴孙权联合抗曹。

这时,曹操亲率数十万大军逼近东吴,孙权也想联合刘备兵力,共同破曹,特派大臣鲁肃来试探意向。孔明趁机与他过江,进行联兵抗曹的外交活动。他单身一人,凭着雄辨口才,先舌战东吴的主和派,后智激孙权和周瑜,终于实现了联吴抗曹的策略。周瑜在刘备和诸葛亮配合下,火烧赤壁,大败曹军数十万,创造了辉煌战绩。

赤壁战后,刘备用孔明计谋,乘胜派兵攻占荆州、南郡和襄阳,接着向南进兵,攻占了武阳、桂阳、零陵和长沙等地,占领了大片地区,从此改变了刘备无立足之地的局势。

不久,刘备按照孔明原定攻取西蜀战略,向蜀中进兵,逼迫刘璋拱手让出益州,为后来建立蜀国奠定基础。接着,又进兵汉中,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大片土地,取得了作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刘备自封为汉中王,与曹操和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赤壁水战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就统一了北方,发展生产,增强军事力量,下一步他就打算进军南方,消灭驻守在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全国。

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直逼荆州。而此时,驻守荆州的刘表刚刚死去,次子刘琮承袭了他的职位,胆小怕事的刘琮暗地里投降了曹操。受刘表派遣驻守新野一带的刘备,见曹军来势凶猛,想抵抗也来不及了,就匆匆忙忙地向江陵退却。江陵是一个军事重镇,又是兵力和物资的重要补给地,曹、刘双方都为争夺此地而日夜兼程,在长坂(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北)曹操赶上了刘备,并且打败了刘备,占领了军事要地江陵。

刘备只好从小道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刘表的长子刘琦相遇,合兵一处,约有2万人。而且在夏口,刘备碰到了孙权的谋士鲁肃。原来,孙权在得到曹军南下,刘表去世的情况后,就接受了鲁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的建议,并派鲁肃以给刘表吊丧为名,和刘备取得联系。在夏口,鲁肃向刘备坦诚地说明了来意,希望孙、刘两家能够联合抗曹,这正符合了诸葛亮在隆中同刘备讲的对策。刘备当即决定派诸葛亮为代表,同鲁肃前往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面见孙权共商联盟破曹之计。

孙权爱慕诸葛亮的才华,诸葛亮见孙权气度不凡,两个人谈得非常投机。孙权首先向诸葛亮请教,诸葛亮说:“现在天下大乱,曹操占据北方,而且有吞并天下之势。而将军您占据着江东,刘豫州刘备一心想振兴汉室,两位都有和曹操争夺天下的气势,真是志向相同啊!”诸葛亮一句话就将孙、刘拉到了共同抗曹的立场上。但他见孙权在联合抗曹上仍有些犹豫不决,就对孙权说:“曹操占领了荆州,名声震及四海,现在他顺江而下,直逼江东。将军您应该根据自己的力量作出决断。刘豫州是汉朝的宗室,才能是他人所无法比及的,许多人都仰慕他,归顺他,如果他抗曹不能成功,那也是天命;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向曹操投降的。”诸葛亮的几句话分明在激励孙权作出正确的决断。

这时恰巧曹操写信恐吓孙权,说他率80万大军讨伐江东。曹操书信来后,孙权在一次议事会上宣读,要众臣讨论,商讨对策。一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以张昭为代表的文官主张求和投降,以黄盖为代表的武将则力主抗曹。大臣鲁肃,是个主战派,他力主联合刘备势力共同抗击曹军。他见孙权对和战的态度暖昧,非常着急,在散会后他对孙权说:“张昭的话,主公千万不能听,你身为东吴之主应当三思!”

孙权说:“我何尝不知道和与战的利害关系,只是事关重大,一时难下决心。”鲁肃说:“曹军眼看就要进攻,主公要当机立断。最好先听听周将军的意见,早作抉择。”

孙权猛想起孙策临终遗嘱来,立即派人去通知周瑜回来议事。周瑜这时正在鄱阳训练水军,听说曹操大军来到,未等得到孙权通知,已经连夜赶回柴桑郡,要求见他议决军机大事。

鲁肃见周瑜回来,首先向他讲了和与战的争论情况,希望他促使孙权下决心抗曹,张昭等文官知道周瑜的意见举足轻重,也来求他支持和谈。他们走后,黄盖等武将又来要求坚决抗曹。周瑜听后非常高兴,激动地说:“我正要与曹操决战,决不投降。诸位将军请回,明日见主公后,自有定议。”

第二天,孙权主持东吴百官再议和战问题。周瑜先发言:“听说曹操来书,要我们归降?主公如何定夺?”孙权将曹操的信给他看,要他发表意见。周瑜看后冷笑一声说:“曹操欺我东吴无人,竟敢如此侮辱!”

周瑜见文官们害怕曹操势大,又详细分析敌军弱点。他认为曹操虽然善于用兵,但这一次大军南下,违反兵家常规:曹军在南方久经征战,疲惫不堪;马腾、韩遂等在北方作乱,有后顾之忧;曹军士兵来自北方,只善陆战,不会水战;隆冬严寒,水土不服,易生疾病。周瑜充满信心说:“曹军人数虽多,但天时、地利、人和都在我方,只要君臣同心,团结对敌,完全可以打败曹军。”

周瑜主战的理由和对敌我力量的透彻分析,获得了武将们的坚决拥护,说得主和派文官们哑口无言,孙权不断微笑点头,表示赞赏。周瑜说完以后,孙权双目扫视了一下分站两列的文臣武将,断然拔出佩剑猛砍下桌子一角,斩钉截铁地说:“从今天起,只准言战,不准言和。谁再主张降曹,请看桌子下场。”

孙权虽然下了抗曹决心,但一想到曹军有80万之多,东吴只有几万精兵,相差过于悬珠,能否打胜,没有信心,当晚急得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周瑜早料到孙权的心事,深夜前来求见。他开门见山地说:“主公不要担心曹操兵多,80万大军是吹嘘吓人的数字,曹操从北方带来的军队大约只有十五六万人,劳师远征,疲兵再战,我军以逸待劳,可以稳操胜算。荆州地区降曹军队不过七八万人,人员复杂,士气低沉,不堪一击。我只请求主公拨给几万精兵,保证打败曹军。”

孙权听了周瑜对曹军的具体分析,心中焦虑顿时消失,高兴地说:“你和鲁肃主战,正合我心,有你们这样英明的将领,何愁曹军不败。”孙权于是拨给3万人马,任命周瑜为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与刘备的两万军队结成联军,协助作战。

曹操的军队在长江北岸赤壁一带扎营,与孙刘联军隔江相对峙。正如周瑜所料,曹军果然不擅水战。冬天寒风怒吼,江上波涛汹涌,船舰不断颠簸,无数士兵晕船,呕吐厉害,加上水土不服,病号日益增多。曹操与谋士们商量,设法用铁链把战船联结在一起,铺上木板,使船保持平稳,减轻了风浪颠簸,晕船人数大减。

有一天,周瑜和鲁肃带领一批武将和谋士来水寨高台上观察曹营情况,见连环战船一排一排紧密相连,恰似水上小宫殿一般,气势壮观,心中暗自发笑。他想:曹操只知防水,没想到防火,我给你来个火烧连环战船,定叫你全军覆灭,大败而归。周瑜回营后,与谋士们商议破曹策略,决定实行火攻,但是江面宽阔,要接近敌船纵火,谈何容易。正在周瑜感到为难时,东吴老将黄盖主动请战,他也建议纵火烧船,并且要求承担最艰险的纵火任务。

周瑜见黄盖与他想到一起,非常高兴,但马上说:“火功虽好,无法接近敌船,也是枉然。”黄盖也早想到这一点,他自告奋勇,愿去曹营诈降,趁机纵火烧船。

为了骗取曹方信任,黄盖甘愿承受皮肉痛苦,伪装与周瑜计谋不合,受到严厉惩罚,被打得全身皮开肉绽,然后投奔曹营诈降,执行所谓“苦肉计”。

曹操接到黄盖降书后,开始也不相信,但经安插在吴军中的内线证明,黄盖遭受毒打属实,也就深信不疑。黄盖按着曹操约定的暗号标志,时间和地点,率领20条小舟,装满干柴芦苇,浇上鱼油,铺上硫磺和焰硝等引火易燃品,向驻扎在赤壁的曹方水寨飞快驶去。黄盖站在为首一条船上,高插一面大旗,上写“先锋黄盖”四字,他全副披挂,手握利刃,好不威风。说也碰巧,这一天东风猛吹,波涛翻滚,曹操在军中高处遥望隔江,自以为不可一世。他说:“黄盖来降,是天助我也!”

20条船离曹营越来越近,曹营有个观察水上敌情动静的武将指着黄盖所率船只对曹操说:“来船有诈,休教近营。”曹说:“你怎么知道?”他说:“黄盖说乘粮船来,如船中有粮,船必稳重,观看来船,轻而且浮,今夜又有东南风猛吹,如果来船假降,是来纵火,就难对付了。”曹操猛然醒悟,立即派巡逻船去制止来船。但已经晚了,黄盖用刀一挥,前船立即发火,风助火势,火趁风威,船如箭发,烟焰冲天,20条火船,一齐撞入水寨,曹营所有船只猛然着火,烈焰腾空,烧得满江通红。

曹营水寨士兵对突如其来的火攻,毫无思想准备,吓得惊慌失措。战船紧紧相连,根本无法分开,只能眼巴巴瞧着战船烧沉为止。大火很快从船上蔓延到驻扎岸上的曹营,江面上和江岸上到处一片火海。

周瑜挥动令旗,东吴将士们一个个如出山猛虎,奋勇出击,曹军士兵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战船上一片混乱,互相践踏,争相逃命,最后不是被火烧死,就是被水淹死。在孙刘联军的追杀下,曹军20多万人马,损失惨重。曹操见败局已定,只好收拾残兵败将,逃回许昌去。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胜,曹军大败,为曹刘孙三家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周瑜指挥有方,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败强的著名战例,不愧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关羽水淹七军

刘备占领了益州以后,东吴孙权派人向他讨还荆州,刘备不同意。双方为了荆州成为仇人。后来听说曹操要进攻汉中,益州也受到威胁。刘备和孙权双方都感到曹操是他们强大的敌手,就讲和了。把荆州分为两部分,以湘水为界,湘水以西归刘备,湘水以东归东吴。

刘备稳定下了荆州后,就专心对付曹操,请诸葛亮坐镇成都,亲自率领大军向汉中进兵,叫法正当随军谋士。

曹操马上组织兵力和刘备对抗,他亲自到长安去指挥汉中战事。双方相持了一年。到了第二年,在阳平关一次战役中,蜀军大胜,魏军的主将夏侯渊被杀。曹操不得不退出汉中,把魏军撤退到长安。刘备在益州的地位更加巩固了。公元219年,刘备在他手下一批文武官员拥戴下,自立为汉中王。

诸葛亮早已设计的战略是打算从两路进攻曹操的。这一次西面的汉中打了胜仗,就得乘这个势头,再从东面的荆州直接攻打中原。镇守荆州的是大将关羽。关羽有勇也有谋,就是骄傲自大。刘备做了汉中王,派人带了官印封他为前将军,关羽有些不满意。

刘备命令关羽进攻,关羽派两个部将留守江陵和公安。自己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樊城。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向曹操求救。曹操派了于禁、庞德两员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曹仁让他们屯兵在樊城北面平地上,和城中互相呼应,使关羽没法攻城。

正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樊城一带下了一场大雨。汉水猛涨,平地的水高出地面有一丈多。四面八方大水冲来,把于禁带领的七军扎在平地的军营全淹没了。于禁和他的将士不得不泅水找个高地避水。

关羽早就抓住于禁在平地上扎营这个弱点。他趁着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率领水军向曹军进攻。他们先把主将于禁围住,叫他放下武器投降。于禁被围在一个汉水中的小土堆上,逼得无路可退,就垂头丧气地投降了。

庞德带了另一批兵士避水到一个河堤上。关羽的水军向他们围攻,船上的弓箭手一起向堤上射箭。庞德手下有个部将害怕了,对庞德说:“我们还是投降了吧!”庞德骂那部将没志气,拔剑把他砍死在堤上。兵士们看到庞德这样坚决,也都跟着他抵抗。庞德不慌不忙拿起弓箭回射,他的箭法很好,蜀军被射死不少。双方从早打到中午,从中午打到午后。庞德的箭使完了,就叫兵士们一起拔出短刀来搏斗。他跟身边的将士说:“我听说良将不会为了怕死而逃命,烈士不会为了活命而失节。今天就是我死的日子了。”

这时候,大水越涨越高,堤上露出的地面越来越小。关羽水军的大船进攻更加猛烈,曹军的兵士纷纷投降。庞德趁着这乱哄哄的时候,带了三个将士,从蜀军兵士中抢了一只小船,想逃到樊城去。不料一个浪头袭来,把小船掀翻了。庞德掉在水里,关羽水军赶上去,把他活捉了。

将士们把庞德带回关羽大营。关羽劝他投降。庞德骂着说:“魏王威震天下;你们主人刘备,不过是个庸碌的人,怎能和魏王相敌。我宁可做国家的鬼,也不愿做你们的将军!”关羽大怒,一挥手,命令武士把庞德杀了。

关羽消灭了于禁、庞德的七军,乘胜进攻樊城。樊城里里外外都是水,城墙也被洪水冲坏了好几处。曹仁手下的将士都害怕了。有人对曹仁说:“现在这个局面,我们也没法守了,趁现在关羽的水军还没合围,赶快乘小船逃吧!”

曹仁也觉得守下去没希望,就跟一起守城的满宠商量。满宠说:“山洪暴发,不会很久,过几天水就会退下去。听说关羽已经派人在另一条道上向北进攻。他自己没有敢进兵,是因为怕咱们截他的后路。要是我们一逃,那么黄河以南,恐怕就不是我们的了。请将军再坚持一下吧。”

曹仁觉得满宠说得有理,就鼓励将士坚守下去。

这时候,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百姓孙狼发动起义,杀了县里的官员,响应关羽。许都以南,其他响应的人也不少。关羽的威名震动了整个中原。

魏王曹操到了洛阳,得到各方面的警报,非常着慌。准备暂时放弃许都,以防关羽乘胜攻击。

谋士司马懿劝他不要这样做,他说:“大王不必担心。我看刘备和孙权两家,表面很亲热,实际上互相猜忌得厉害。这次关羽得意了,孙权一定不乐意。我们何不派人去游说孙权,答应把江东封给他,约他夹攻关羽,这样,樊城之围自然会解除了。”

曹操听了司马懿的意见,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派使者到孙权那里去游说。后来,吴国与蜀国的分歧越来越大,以致于孙权的政治砝码开始倾向于魏国。

吕蒙白衣渡江

吕蒙是东吴名将。他从小就练得一身好武艺,年轻时候立了不少战功,受到孙权的器重。

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的责任重了,应该抽时间读点书才好。”吕蒙说:“在营里事务那么多,哪儿有时间读书呢?”孙权笑着说:“你说事情多,总比不上我多吧!我自己就有这个经验,读了一些兵法、历史,对自己很有帮助。你不妨试一试。”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一有空就认真读书。渐渐地,吕蒙变得谈论风生,见解精辟,就连鲁肃那样有学问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了。

后来,吕蒙接替了鲁肃的职位,率军驻扎在陆口(在今湖北嘉鱼西南)。吕蒙和鲁肃的主张不同。他认为关羽有兼并东吴的野心,向孙权上书要求出兵对付关羽,说:“刘备、关羽君臣,都是反复无常的人,不能把他们当盟友看待。”孙权接到了吕蒙的信,也觉得关羽狂妄自大。孙权曾经派人去向关羽求亲,希望关羽把女儿嫁给他儿子。关羽不但不答应,反而把使者辱骂了一顿,使孙权很气愤。

正好在这个时候,曹操派使者来联络,要他夹攻关羽。孙权马上复信,表示愿意袭击关羽的后方。

关羽也听说吕蒙厉害,虽然他亲自率大军进攻樊城,但对于他背后的吕蒙并没有放松防备,在蜀吴交界一带,布置得严严实实。关羽不想自己的防区有什么闪失。

吕蒙计划着如何使关羽放松警惕。吕蒙本来经常有病。这一回,他就装作旧病发作,而且说得病得很厉害。孙权也正式发布命令,把吕蒙调回去休养。另派了一个年轻的陆逊去接替吕蒙。这个消息很快传到樊城。关羽听到吕蒙病重,又听说陆逊是个年轻的书生,心情就放松多了。

陆逊从陆口特地派人拜见关羽。关羽接见使者,使者献上了书信和礼品。信中大意是说,听说将军在樊城水淹七军,俘获于禁,远远近近哪个不称赞将军的神威。我是个书生,很不称职。今后还得靠将军多多照顾呢!关羽看了陆逊的书信,觉得陆逊态度谦虚、老实,也就放了心,把原来防备东吴的人马陆陆续续调到樊城那边去了。

陆逊把关羽人马调动的情况,随时报告给孙权和吕蒙。这时候,关羽在樊城接受了于禁的投降兵士几万人,粮草供应发生了困难,就把东吴贮藏在湘关的粮食强占了。孙权得知湘关的米被抢,就派吕蒙为大都督,命令他迅速袭击关羽的后方。

吕蒙到了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把所有的战船都改装作商船,选了一批精锐的兵士躲在船舱里。船上摇橹的兵士扮作商人,一律穿上商人穿的白色衣服。就这样,一列又一列商船向北岸进发了。到了北岸,蜀军守防的兵士一看都是穿白衣的商人,就允许他们把船停在江边。没想到一到晚上,船舱里的兵士一齐出来,偷偷摸进江边岗楼,把蜀军将士全部抓住,把岗楼占了。

吕蒙大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占领了北岸,进军公安。留守公安、江陵的蜀军将领本来对关羽很不满意,经吕蒙一劝降,都投降了。吕蒙进了城,派人慰问蜀军将士家属,并且吩咐东吴将士严守纪律,不许侵犯百姓。有一个东吴兵士,是吕蒙的同乡,因为天下雨,拿了老百姓家的一顶斗笠遮盖铠甲。吕蒙发现后,认为这个兵士违犯了军令。虽说是同乡人,但是犯了军令不能不办罪,就把他杀了。这样一来,全军将士都震动了,谁也不敢违反军令。

这时候,曹操派去的徐晃率领的援军,已到了靠近樊城的前线。徐晃把孙权答应曹操夹攻关羽的信抄写了许多份,射进关羽营寨里。关羽得知吕蒙袭击后方的消息,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徐晃发起进攻,打败了关羽,使关羽不得不撤去对樊城的包围。

关羽派使者到江陵去探听情况。使者一到江陵,吕蒙派人殷勤招待,还叫使者到蜀军将士家去看望,这些家属都说东吴的人待他们不错。使者回到自己的军营后,兵士们向他探问家里情况,他就照实说了。大伙儿一听东吴人好,就不愿意再跟东吴打仗,有些兵士甚至偷偷地逃回江陵去了。

关羽到这时候,才知道对东吴的防备太大意,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他只好带了人马逃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

孙权进军麦城,派人劝关羽投降。关羽带着十几个骑兵往西逃走。孙权早已派兵埋伏在小道上,把关羽十几个骑兵截住,活捉了关羽。孙权知道关羽不肯投降,下令就地把他杀了。

曹操认为孙权立了大功,把孙权封为南昌侯,到了曹丕即位称帝以后,又封为吴王。

陆逊火烧连营

赤壁大战以后,曹操对孙权和刘备的威胁暂时解除了,孙、刘之间的矛盾却激化起来。孙权认为荆州应该是东吴的地盘,而刘备却占据不让。后来,刘备去益州,让大将关羽守卫荆州。关羽带兵北上,去攻打曹军,不想孙权却派人从后面袭击,夺取了荆州,又杀了关羽。

刘备和关羽情同手足。他发誓要灭了东吴,为关羽报仇。他即位称帝那年(公元221年)七月,不顾诸葛亮的反对,带领蜀汉的大部分人马,对东吴发动了大规模战争。

孙权得到这个消息,几次派人向刘备求和,都遭到拒绝。这时候东吴的大将周瑜、鲁肃和吕蒙等,都已经先后去世了,孙权只得任命年轻的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徐盛、韩当、孙桓等五万人马去抵抗刘备。吴国的文武大臣,对陆逊就任大都督议论纷纷。有的说陆逊声望不高,怎么能指挥打仗?有的说陆逊才能不够,担当不起统帅的重任。孙权知道陆逊为人忠厚,才能出众。他力排众议,坚决把统帅的重任交给陆逊。

这时候,刘备已经领兵从秭归进抵秭亭(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深入吴境五六里。蜀军从建平(今四川省巫山县)到亭,沿路扎营,绵延几百里。蜀军在与夷道(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围困了吴国的先锋孙桓。吴军将领要求陆逊赶快派兵去援救孙桓。陆逊详细地询问了前线的情况之后,胸有成竹地说:“孙桓将军一向受到士兵爱戴,一定能够坚守城池,现在不必去救他。等我打败了蜀兵,他自然解围了。”将领们又要求陆逊赶快出兵迎击刘备。陆逊说:“刘备带兵东下,连连得胜,气势正旺,并且占据高处,我们很难攻破他。如果我们出师不利,就会挫伤士气。这是关系全局的大事。我们应当勉励将士,布置防御,等待时机,后发制人。”蜀军多次挑战,陆逊总是置之不理。这样,吴蜀两军从第二年二月相持到六月。

刘备见一时不能取胜,心生一计,命令吴班带着一万多老弱兵士,到靠近吴军的地方去扎营,自己率领精兵八千,在山谷里埋伏起来。吴班领士兵挑战,耀武扬威,不断辱骂吴军来引诱吴军进攻。吴军将领十分气愤,都要求跟蜀军拼一阵,陆逊说:“这里头一定有假,咱们不能盲目进攻,以免中计。”他命令吴军照旧坚守阵地,不要理睬蜀军的挑战。过了几天,刘备知道自己的诱敌之计已经被陆逊识破,只好从山谷里撤出伏兵。

当时正是盛夏委节,天气异常炎热,蜀军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气,叫苦连天。刘备只得让水军离船上岸,和陆军一起,靠着溪沟山涧、树林茂密的地方,扎下互相连接的四十多座军营,以便躲避暑热,休整军队,等到秋凉后再向吴军大举进攻。陆逊看到了蜀军战线拉得过长,兵力分散,士卒疲乏,士气低落,认为进行反攻的条件已经成熟。他仔细拟定了破蜀的作战方案,写成报告,向吴主孙权请示。孙权看了看报告,高兴地说:“东吴有了这样的将领,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一天,陆逊召集大小将士,宣布了出兵破蜀的计划。为了使反攻有把握取得胜利,陆逊先派出一小部分兵力,对蜀军的一个营寨进行试探性进攻,战斗结果吴军吃了亏,可陆逊已经找到了攻破蜀军的办法,那就是用火攻。陆逊命令水路士兵,用船只装载茅草,迅速运到指定地点;陆路士兵,每人手拿一把茅草,在茅草里藏着硫磺、硝石等引火物,一到蜀营,就顺风纵火。

吴军又是火攻,又是突然袭击。蜀军毫无防备,顿时乱成一团。各路吴军乘着大火,同时发起反攻,接连攻破了蜀军的四十多座营寨。蜀将张南、冯习抵挡不住,被吴兵杀死。在慌乱中,刘备拨马向夷陵马鞍山逃走。吴军乘胜追击,杀死大量蜀军,夺得了许多军用物资。

刘备逃到马鞍山。陆逊的大队人马把马鞍山团团围住,从四面放火烧山。刘备只得带着残兵败将,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包围,向西逃跑。吴军紧紧尾追,刘备赶忙命令沿途驿站的人员,集中军用物资和士兵抛弃的盔甲,堆在要道上,放火烧着,堵塞山道,阻挡追兵。担负断后的蜀将傅肜(音rón),坚持战斗,率领部下往来冲杀,身受重伤,奋力死战,才使刘备摆脱追兵,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这时刘备因为忧愤悔恨而病倒了,在病势沉重的时候,刘备派人去成都,把丞相诸葛亮等人请到白帝城来安排后事。

刘备让诸葛亮坐在床边,对他说:“我有了丞相,才有今天的帝王事业。可是,我的知识浅陋,没有听丞相的话,自讨失败。想来又悔又恨。如今眼看我就要死了,儿子刘禅软弱无能,我只好把大事托付给丞相。”他一边说,一边把事先写好的遗嘱交给了诸葛亮,并且要求他尽力辅佐太子刘禅。诸葛亮向刘备表示,一定要尽一切力量辅佐少主,不辜负刘备的重托。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去世了,死的时候六十三岁。

曹操求贤若渴

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败曹操。这次战争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重大战役。战后,曹军元气大伤,曹操统一全国的计划受到了挫折,他不得不接受失败的教训,集中力量经营北方;孙权在江东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后来发展为吴国;刘备也在荆州站住了脚,并向益州地区进军,后来发展为蜀国。这样三国鼎立的局面便逐渐形成了。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当时作为胜利者的孙、刘两家也在积极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曹操清楚地看到,若要再和孙、刘重新开战,必须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做好充分准备才行,这绝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办到的。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权力,他与同时代的其他政治家一样,十分重视严明刑赏,举贤任能。赤壁之战使他军事上遭到挫折,感到前途多艰,壮志难酬,更需要奖功惩过,提拔英才,励精图治。在他有生之年,身当纷争之世,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争取实现一统天下的大业。

东汉时用人,实际上存在着“任子”制度。安帝时下了一个命令,让公、卿、校尉、尚书的儿子做郎。这样,做了大官的世家豪族,就有世代做官的权利。那时公开选拔的办法,是察举征辟。所谓察举,也是要经过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强的评议,他们认为符合儒家名节、孝义标准的人,才能被推举出来担任要职。操纵察举的豪强,以钱多为贤,以势大为上。有钱的可以出钱买爵,有势的可以仗势做官。这样挑选出来的人,只会空发议论,没有一点治国的才能。

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

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

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年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务,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没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他在这两道令中,又再次提到陈平,说陈平并没有较好的品行,但他却能和萧何、曹参及韩信等人辅佐汉高祖成就功业,留名千古。

除陈平外,曹操还提到战国时的吴起、苏秦。说吴起贪图为将,竟杀死他的齐国妻子而取信鲁君;又说他曾为求官而散尽千金,母亲死了也不回家。可是他在魏国为将,使秦国不敢东侵;他在楚国为相,使韩、赵、魏三国不敢南犯。说到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曹操认为他虽然反复无信,但却能扶持弱小的燕国,合纵六国以抗秦,做出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因此,曹操再次希望把那些哪怕是有污点的,或是不仁不孝的,但是却有治国用兵才能的人,统统举荐出来,这充分反映了曹操为谋求统一大业而急求人才的迫切心情。

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曹操起用了大量出身微贱而有才干的人,把他们放在重要的岗位上。他手下第一位谋士荀,祖父、父亲、叔父原来都是一般百姓,妻子也是宦官的女儿。公元191年,荀投靠曹操时,只是个县令,曹操却马上把他提为司马。建都许昌后,曹操自己出征时,就把中央大权都交给荀。汉末的官制,秘书监是掌管机密的,历代都是用最受信任的人充任这个职务。但曹操却用了不是名门大族的刘放、孙资。曹操身边的其他文武大员,如荀攸、郭嘉、满宠、张辽、仓慈、徐晃、庞惠(德)、张既,都是出身寒族地主或一般官吏,因为有功,被曹操提拔起来的。

建安初年,曹操经过荀的介绍,起用了寒族地主杜袭做西鄂长。那时,经过豪强长期侵扰,土地荒芜,粮食都吃光了。杜袭就动员人民分散到田里去耕种。后来,荆州的刘表出动步骑一万人来攻城,城里有的官吏吓得躲在家里锁上了门,还用被子蒙住头。而杜袭却组织了几十个人去守城,自己也带箭参加战斗。因为力量悬殊,城被攻破。杜袭又带了少数人冲出城来,再召集城外的人民,继续战斗。曹操很赏识他,魏国一建立,就把他提拔到中央。当曹操西征回来时,要挑选人镇守长安。负责安排的人挑了半天也不知选谁合适。曹操说:“你们把好马放掉了不乘,还乱挑乱找什么?”于是亲自任命杜袭担任了这个要职。

曹操也不是一概排斥豪强出身的人,如果能为统一事业出力,曹操也能重用他们。他手下有好多大将,如许褚、李典等,原来都是豪强。许褚投靠曹操后,把自己门下的一批侠客,都给了曹操作卫士,成了有名的“虎士”。李典投靠曹操后,也放弃了在家乡的地盘,把家族都迁到了许都来。他们在战争中,都立下了很多战功。曹操也很信任他们。

曹操选用人才,首先是那些有治国用兵才能的人,其次就是一些有才华的文人。当时文坛上最有名望的“建安七子”中,除孔融外,王粲、徐斡、陈琳和刘桢,都是曹操的幕僚。曹操授给他们一定的官职,发挥他们的才能。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文,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理,还照样任用他。著名的女诗人蔡文姬,在军阀混战中被乱兵掳去,流落匈奴,曹操派人用金银玉璧把她赎了回来。因为曹操重视和提倡文学,汉末以来文坛上消沉冷落的现象顿时改观了,大量作家和作品涌现出来,在文学方面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后来,人们常把这一时期看作是文学的黄金时代。

曹操虽然没有亲自完成统一的任务,但是终于削平了北方的割据势力,恢复了黄河南北的封建秩序,为后来西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所以,曹操不愧为我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

蔡文姬归汉

建安时期著名女诗人蔡琰,字文姬,陈留郡圉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蔡文姬的一生经历极为痛苦和凄惨,她是社会大****的见证人。作为诗人,她援笔抒情,为后世流传下了五言和七言《悲愤诗》以及《胡笳十八拍》等三首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

蔡文姬自幼受诗礼熏陶,有很好的文化教养,十几岁便成了一代才女,史书上记载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传说有一次蔡邕在家弹琴,不当心弄断一根琴弦,文姬在一旁听见,立即说断的是第二根,她父亲为了试她,又故意弄断一根,蔡文姬马上就判断出是第四根,结果她的判断是正确的。

190年,军阀董卓进占洛阳。不久,逼迫献帝迁都长安,朝中大臣及百姓随军西行。这时,蔡文姬随着父亲蔡邕第一次来到长安。后来,司徒王允买通吕布杀死了董卓,董卓的部将兴后复仇,又杀死了王允。长安于是成了军阀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战场。在这场社会大****中,蔡邕死于非命,蔡文姬则被董卓的乱兵和少数民族奴隶主劫持而去。

蔡文姬五言《悲愤诗》中描述了自己被劫持时的见闻:野蛮凶残的乱兵,不但杀人遍野,而且把妇女和财宝作为战利品带走,即“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文姬离开长安时,她遥望终南山,俯瞰渭河水,哀叹着自己的不幸遭遇;悲歌当哭,为同命运的姐妹发出撕心裂肺的号呼,“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在监视和打骂之中,蔡文姬求生无路,求死无门,最终流落于南匈奴的部落之中,被迫成为南匈奴左贤王的姬妾,在南匈奴苦度了12个春秋。在这12年里,“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古人重视乡土之情,在患难之中,这种思念更为深切。

蔡文姬之所以能够忍辱偷生,只是为了一个信念:有朝一日重回故国。正如她在《胡笳十八拍》诗中所写的:“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损身兮心有以。生能冀得兮归乡梓,死能埋骨兮长已矣!”曹操统一了北方后,对多年来侵扰边境的乌桓、匈奴奴隶主贵族大张挞伐,斩杀了塌顿单于,招安了乐土归顺的部落酋长,蔡文姬的丈夫左贤王也在归顺之列。

曹操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当年曾有文字之交,对这位大学者也非常敬佩。他痛伤蔡邕绝后,便派出使者,携带黄金白璧,赎取文姬。喜讯传来,蔡文姬欣喜若狂。她在《胡笳十八拍》中写道:“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在五言《悲愤诗》中,更是直接:“懈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在蔡文姬的心目中,尽管自己是个孤女,是个流落异国的不幸者,但祖国没有忘记自己,不论是素不相识的“汉使”,还是天子丞相,都和骨肉一样亲。

重返祖国,固然是蔡文姬梦寐以求的夙愿,但她毕竟在南匈奴生活了12年,已与左贤王生了两个儿子。回国,意味着母子的永远分离。当蔡文姬留居匈奴时,两个孩子是她的安慰,一旦割舍,又造成生离死别的痛苦。对祖国的思念和母子之情交织在一起,使她心如刀绞,肝肠寸断。蔡文姬在感情上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面对这种摧心裂腑的痛苦,她忍住巨大的悲伤,终于割断了母子之情,毅然登程回国。

曹操亲自作媒,将蔡文姬嫁给了她的同乡董祀为妻。董祀是一位富于才学的官员。曹操任命他为长安典农中郎将,管理长安一带农业,聚军屯垦,恢复生产。

哪儿知道时隔不久,董祀犯了法,被曹操的手下人抓了去,判了死罪,眼看快要执刑了。蔡文姬急得不得了,连忙跑到魏王府里去求情。正好曹操在举行宴会。朝廷里的一些公卿大臣、名流学士,都聚集在魏王府里。侍从把蔡文姬求见的情况报告曹操。曹操知道在座的大臣名士中不少人都跟蔡邕相识,就对大家说:“蔡邕的女儿在外流落了多年,这次回来了。今天让她来跟大家见见面,怎么样?”

大家当然都表示愿意相见。曹操就命令侍从把蔡文姬带进来。蔡文姬披散头发,赤着双脚,一进来就跪在曹操面前,替她丈夫请罪。她的嗓音清脆,话又说得十分伤心。座上有好些人原来是蔡邕的朋友,看到蔡文姬的伤心劲儿,不禁想起蔡邕,感动得连鼻子也酸了。

曹操听完了她的申诉,说:“你说的情形的确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有什么办法呢?”蔡文姬苦苦央告说:“大王马房里的马成千上万,手下的武士多得像树林,只要您派出一个武士,一匹快马,把文书追回,董祀就有救了。”

曹操就亲自批了赦免令,派了一名骑兵追上去,宣布免了董祀的死罪。那时候,正是数九寒天。曹操见她穿得单薄,就送给她一顶头巾和一双鞋袜,叫她穿戴起来。曹操问她:“听说夫人家有不少书籍文稿,现在还保存着吗?”蔡文姬感慨地说:“我父亲生前给我四千多卷书,但是经过大乱,散失得一卷都没留下来。不过我还能背出四百多篇。”

曹操听她还能背出那么多,就说:“我想派十个人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你看怎样?”

蔡文姬说:“用不着。只要大王赏我一些纸笔,我回家就把它写下来。”后来,蔡文姬果然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章都默写下来,送给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满意。

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卫温远航台湾

孙权当了皇帝后,很想扩充自己的地盘,可他的北面是魏国,几次发兵攻打都失败了,西面是蜀国,已经结成盟国,于是他只有向东面和南面发展,这两面都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孙权听说海中有个叫夷州(今台湾)的地方,那里一年四季如春,无雪无霜,生长着许多奇花异草,秦始皇曾派人到那寻找过长生不老的仙药,孙权决心要找到夷州这块宝地。

于是他派将军卫温,出海远航,寻找夷州。吴国当时的造船业已经十分发达。他们制造的长江上的战船,上下五层,可载3000人,但这样的船只适合在江河中航行,为了能够安全的航海,吴国又制造了20余丈长的大海船,可以载六七百人,载货可以达到一万斛(约五百吨)。

吴大帝黄龙二年(230年)卫温和诸葛直带领着一支万人的船队,浩浩荡荡地出海寻找夷州去了。船队从章安(今浙江省临海县东南)起航,向南行进,到达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后,开始东渡。卫温带领船员劈波斩浪、历经艰难险阻,终于看到前面的林木葱郁的美丽岛屿,这就是夷洲。可他们刚刚上岸,就遭到当地土著高山族人劈头盖脑的攻击。这时的高山族还处在氏族社会阶段,男子打猎捕鱼,保卫本部落的安全,女子采集,各部落之间不得相互侵犯。他们见卫温带着他的队伍上来,遇到这么多的陌生人,当然要进行抵抗了,可高山族人哪里是吴兵的对手,吴兵轻易地就打败了他们,于是卫温命令士兵立即安营扎寨,躲在树林后的高山族人惊奇地看着这一切。吴兵的营寨安顿好后,卫温和诸葛直商量,对岛上的居民采取安抚的手段,与他们和平相处,渐渐地高山族人发现这些外来人对他们并没有恶意,便不像以前那样敌视他们了。吴兵又送给高山族人许多礼物,高山族人也给吴兵送来了一些当地的产品。两方开始了友好的交往。可不幸的是吴兵到了夷洲后水土不服,又流行疫病,以至在半年的时间里就死了几千人。卫温和诸葛直只好返航,有几千名高山族人和他们一同回到了东吴。

卫温出航夷州胜利归来,使孙权大为高兴。孙权接着又派聂友、陆凯出航,到达了珠属(今广东省徐闻县西)、儋耳(今海南岛)。孙权还派朱应、康泰为使臣,出使海南各国,与林邑(古越南)、扶南(古柬埔寨)建立了友好的睦邻关系。

东吴北面的辽东太守公孙康死后,由于他儿子公孙渊年纪尚小,大权便落到了他弟弟公孙恭的手中。公孙渊是个很有心计的人,长大后又从叔父手中夺回了大权。曹睿为了控制辽东,封公孙渊为扬烈将军,可野心勃勃的公孙渊不甘心对魏称臣,便通过海上与孙权取得了联系。在吴嘉禾元年(公元232)派使者来到了建业,希望投靠孙权。孙权大喜,当即便派张弥、许晏为使臣去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老臣张昭知道这件事后,极力反对,孙权坚持要派张、许二人出使辽东。张昭见不能劝动孙权,生气地回到家中,以生病为借口,不再来见孙权。

张弥、许晏二人奉命带着金银财宝乘船来到辽东,公孙渊被封为燕王后高兴了几天,可是,他想起了25年前,曹操北伐乌桓的事,担心自己称王后,如果魏国来讨伐他,吴国远在江南,到时远水救不了近火,这么一想觉得还是不和吴国联系的好,于是下令杀了张弥、许晏,并把他们的头给曹睿送去,表示自己对魏是忠心耿耿的,是吴国要挑拨他们的关系。

张弥、许晏被杀的消息传到建业,孙权后悔当初没有听老臣张昭的劝告,便下诏书去慰问他。孙权把张昭接进宫中,向张昭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终于得到了张昭的原谅,君臣重归于好。

诸葛亮集思广益

公元223年四月,蜀主刘备去世了。十七岁的刘禅,在成都继承了皇位,改年号为建兴元年,加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从此,蜀汉政治上的一切大小事情,都由诸葛亮决断。为了把蜀汉治理好,诸葛亮不仅重视选拔人才,而且还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他曾经把一个国家比做房子,把人才比做支撑房梁的柱子。他说:柱子如果细小脆弱,房子寿命就不会长,顶梁柱要选用好木材,政府官吏也要选拔正直的有才能的人。粗大结实的木材,要经过挑选才能得到,正直有用的人才,也应该经过选拔才能够得到。诸葛亮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联吴抗魏,本是诸葛亮的重要战略决策。可惜亭一战,蜀吴联盟遭到破坏。诸葛亮担心孙权乘刘备刚刚死去的机会,发动突然袭击,正考虑派人去和东吴修好,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一天,邓芝来见诸葛亮,说:“目前,主上年幼,初登皇位,民心未安。如果要完成统一大业,就应该抛弃旧怨,和东吴联好。没有东顾之忧,咱们才能北上进取中原。不知道丞相是怎样考虑的?”诸葛亮一听邓芝的话,十分高兴,觉得邓芝很有见解,而且邓芝正是完成这一使命的理想人选。他笑着对邓芝说:“我对这件事已经考虑了很久,可惜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担当联合东吴的使命。今天我可找到这个人啦。”邓芝赶忙问这个人是谁?诸葛亮答道:“你既然明白联吴的好处,那一定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使命。”他马上决定任命邓芝为出使东吴的使臣。

邓芝到了东吴,求见孙权。由于魏国也派使者到东吴,要孙权联魏攻蜀。孙权正犹豫不决,因此不肯接见邓芝。邓芝写信给孙权说:“我这次来,不光是为了蜀国,也是为了吴国的利益呢。”孙权这才接见了邓芝。邓芝给孙权分析当时的形势,说:“吴国有长江作天险,蜀国有山川为屏障,两国和好,互为唇齿,力量就大了。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如果东吴要和魏国联盟,就必然要向魏国屈服称臣。要是不听他的话,魏国就要借口讨伐东吴。那时候,蜀国也可以顺流而下。江南的广大地区,就不会再是大王所有的了。”孙权听邓芝说得有理,回答说:“我是愿意跟蜀国和好的,只恐怕蜀主年轻懦弱,在魏国的压力下中途变卦,不能始终如一。既然先生这样说,我就放心了。”

从此,吴国和蜀汉又结成了抗拒曹魏的联盟,并且多次派遣使者互相访问,不断发展友好联盟关系,从而使得三国鼎立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邓芝在离开东吴的时候,遵照诸葛亮的意见,要求孙权送回张裔。这张裔本是成都人,很有学问,办事果断,善于治理政事。在刘璋统治四川的时候,他就做司马的官了。刘备攻进四川以后,任命张裔为巴郡太定。不久,益州豪强雍(音kǎi)与孙权勾结,把张裔绑架到东吴。诸葛亮爱惜张裔的才能,让邓芝向孙权交涉,要回张裔。张裔临走的时候,孙权和他谈了一次话,发现张裔很有才干。事后,孙权很懊悔把张裔放走,赶紧派人去追。但是张裔日夜兼程地赶路,早已到了蜀汉境内,没有让东吴人追上。

张裔到了成都,诸葛亮并没有因为他原来是刘璋的部下而另眼相待,而是根据张裔的学识才干让他做参军、从事。后来,诸葛亮带兵北上进攻曹魏,还让张裔和蒋琬一起做丞相府的长史,代自己掌管蜀汉政事。由于人才选用得当,诸葛亮虽然常年在外征战,蜀汉内部治理得很好。

提起蒋琬,也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蒋琬在跟刘备入蜀以前,只是一个州衙门里缮写文书的小吏。入蜀以后,蒋琬做了广都县令。有一次,刘备因事到广都,看蒋琬什么事都不管,既不欢迎他,又喝醉了酒。刘备非常生气,要判蒋琬死罪。诸葛亮很了解蒋琬,知道他很有才干,办事公正,勤勤恳恳,就对刘备说:蒋琬有治理国家的才能,这一次是偶然的过失。他以安定百姓的生活为根本,踏踏实实地为百姓办事,不能因为这件事判他死罪。刘备很尊重诸葛亮的意见,就免了蒋琬的死罪,但是仍然罢免了他的官职。

蒋琬虽然被刘备免官,诸葛亮却依然认定蒋琬是个人才,决定提拔重用。他任命蒋琬做了尚书郎和东曹掾(yuàn),后来又提拔他和张裔一起代理丞相的职务。诸葛亮几次北伐,由于有蒋琬负责军队的给养才没有后顾之忧。诸葛亮还写信给蜀后主刘禅,建议在自己死后,让将琬来接替他的职务。后来蒋琬逐渐成为蜀汉政权中出色的人物。

诸葛亮十分重视发挥部下的智慧和才能,他常说: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只有“集众思,广忠益”,才能把事情办好。“集思广益”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诸葛亮喜欢敢于直言的官吏,他特别赞扬了徐庶、董和两个人,给部下树立榜样。他说:“人们难得把自己心里的话都说出来,只有徐庶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董和与我共事七年,我办事有不周到的地方,他就反复提出来,要求重新考虑。如果大家能够学到徐庶的十分之一,又能像董和那样忠直勤恳,那么,我的过失就可以大大减少。”

由于诸葛亮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重视选拔人才,敢于不拘一格用人才,使得蜀汉政治呈现一派新的气象。

马谡失街亭

蜀汉巩固了在西南地区的统治以后,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在公元228年,发动了北伐曹魏的战争。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次战争的末尾。

马谡,字幼常,是刘备在荆州时,伊籍向他推荐的谋事。此人天资聪颖,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但恃才自傲,不能谦虚待人。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托孤时,曾对诸葛亮说:我看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要深入考察。虽然诸葛亮当时点头称是,但未改变对马谡的好评,而且在刘备死后更加器重他。

魏国皇帝曹丕死后,曹叡继位,任命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统率雍州、西凉等州的兵马。诸葛亮知道他善用兵,想先发制人讨伐他。但马谡认为,蜀军南征凯旋回师,急待休整,不宜劳师远征,不如采用反间计,散布司马懿要废新君、另立皇帝的流言蜚语,使曹叡怀疑他,不信任他,甚至杀掉他。诸葛亮采用反间计以后,曹叡果然怀疑司马懿谋反,剥夺了他的兵权。这件事又增加了马谡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

当诸葛亮平定南方后,回师北征要攻取长安时,曹叡知道自己误信反间计,又起用司马懿率兵迎战蜀军。

当时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边有个列柳城,这两个地方都是汉中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在部署进军路线时,司马懿对部将说:“我军直接攻打街亭,拿下这个地方,就离阳平关很近,可以切断蜀军粮道,蜀方陇西一线就难守住。蜀军一定会赶忙撤回汉中,我军把守住各个小路要塞,蜀军无粮,月内必乱,诸葛亮就可被我军活捉。”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率兵前来迎战,料定他会来取街亭,决定增兵防守。他在营帐中问:“谁敢领兵去守街亭。”马谡立即说:“我愿意去!”诸葛亮见是马谡答应,心里满意,但仍严肃地说:“街亭虽小,事关重大,如果街亭失守,我们的大军就算完了。你虽然深通谋略,但那个地方无城池,又无险阻,把守极为困难。”

马谡很自信地说:“我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一个小小的街亭岂能守不住?我敢立军令状,如果守不住街亭,杀我全家!”

诸葛亮虽然同意马谡去守街亭,让他领25000精兵前往,但仍不放心,又叫大将王平去协助他。诸葛亮说:“你生平谨慎,可要小心把守街亭,扎寨一定要在要道上,使魏兵不能偷过。凡事都要商量,不可轻率决定。如能确保街亭,可算攻取长安第一功。千万小心!”

诸葛亮命令两人领兵去后,反复思考一番还是放心不下,又派高翔和魏延领兵去接应他们,以防万一,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做了说明,这才稍微放心。

马谡到街亭看地形以后,感到好笑:“丞相为什么那么多心?像这么偏辟的山野地方,魏军如何敢来?”王平说:“丞相再三嘱咐,要小心防守,尽管魏兵可能不敢来,但还是在五路总口扎寨为好。命令将士赶快砍树作成栅栏,作为长期防备。”马谡说:“要道哪里是扎寨地方?你看旁边有座孤山,异常险峻,林木遍地,是个天然屯兵的好地方。”

王平极力反对说:“如果在要道上扎寨,筑起城垣,魏军纵有十万也休想越过。要是屯兵山上,魏兵突然杀来,四面围住,街亭就难保住。”马谡大笑,说他不懂兵法:“兵法书上说过: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如果魏兵敢来,我就杀他个落花流水,有来无回!”王平耐心地劝说:“我多次随丞相出征,受益很多,眼前这座山是个孤立无援的绝地,如果魏军四面围来,断绝水道,我军会不战自乱。”

马谡依然不听,继续说:“你不懂兵法。孙子说过:‘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魏兵切断水道,蜀军士兵就会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拼命死战。我熟读兵书,丞相很多事都要问我,你别妨碍我,别再争论了。”

王平见无法说服马谡,只好说:“如果参军坚持要在山上扎寨,请给我一部分人马,我到山的西面扎个小寨,好与你互相呼应,万一魏兵来攻,可以互相支援。”

马谡不肯分兵给他。但就在这时,山中居民蜂拥而来,说魏兵大队就要冲杀过来。马谡见王平要走,很勉强地说:“好吧!你不愿听我的命令,我给你五千人马自己去扎寨吧!等我打败了魏军,你在丞相面前可别争功!”

王平在离山十里的地方扎了一个小寨,并画成图本,派人速送诸葛亮,报告马谡不听劝说,坚持扎寨山上的情况。诸葛亮一见图本,知道马谡放弃要道,占山为寨,不禁拍案大惊:“马谡无知坑害了我的军队了!”他对左右的人说:“如果魏兵四面包围,断了水源,不要两天,我军不战自乱。如果街亭失守,后路切断,如何安全撤退?”正在诸葛亮着急时,有人来报紧急军情:“街亭失守!”诸葛亮气得顿足,叹气说:“败局已定,大势已去,都怪我用人不当,过错真大啊!”他只好采取紧急措施,应付突然事变,命令蜀军先撤回汉中。

原来司马懿决定直取街亭以后,立刻派他的儿子司马昭带兵察看了前路情况,知道马谡未在要道扎寨,而是据孤山防守,立即调兵四面包围街亭,切断水源,蜀兵果然不战自乱,无法坚守,三天之内司马懿就轻易地夺取了这个战略要地——街亭。

马谡与王平败回汉中,诸葛亮先要王平入帐问话,责问他为何不劝阻马谡。王平只好将自己如何劝说,马谡顽固坚持己见和战斗经过详述一遍。最后说:“丞相不信,可问各路将领。”

孔明命王平退下,传马谡入帐。马谡知道违了军法,无法活命,自己缚了自己,跪在帐前。诸葛亮一见到他,脸色立变,责备他说:“你自命饱读兵书,熟知兵法,我多次告诫你,街亭是我军根本。你以全家性命担保,接受重任。你如果听从王平劝告,就不会有此结果。如果不严明军纪,怎能服众?你今犯法,不要怨我。你死以后,你家老小生活我会安排照管。”然后命令推出斩首。

突然,参军蒋琬从成都来见诸葛亮,见要斩马谡,连忙入帐为他说情:“从前楚国杀了名将成得臣,晋文公高兴。现在天下未定,用人之际,杀去谋臣,岂不太可惜了!”

孔明泪水盈眶说:“历史上孙武能战无不胜,无敌于天下,就在于法度严明。现在天下纷争,战争方起,如果法纪废弛,如何打仗?马谡死罪难饶,一定要杀!”

一会儿,武士将马谡斩首,献上首级,孔明见了,又痛哭不停。蒋琬深感纳闷不禁问道:“马谡已经斩首,丞相为何痛哭?”

孔明说:“我不是哭马谡之死。我想起先帝在白帝城托孤时叮嘱我:‘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天果然如此。我深恨自己没有知人之明,想起了先帝,因此痛哭!”

大小将士听诸葛亮这样一说,都难受得落泪。

马谡被斩首后,诸葛亮对街亭战役中有功的王平给以封赏,让他代替马谡为参军,封为讨寇将军。但他对自己却痛加责备,他上书后主刘禅,请求贬官三等。他还公开发出文告,承担了失败的责任。

诸葛亮这种执法如山,不讲情面的严明公正的作风和严于律己的品质一直被人们传颂着。

五丈原的悲风

公元229年四月,吴王孙权正式即位称帝。蜀汉大臣大多数认为孙权称帝超越礼仪,是僭号(即冒用帝王称号),要求跟东吴断绝盟好关系。诸葛亮却认为,蜀汉眼前主要对手是魏国。他坚持和东吴保持联盟,继续准备北伐。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蜀军经过三年的休整,各方面都已准备充分,诸葛亮与东吴联合开始第五次北伐。曹睿派司马懿率大军迎战诸葛亮,自己率兵对付东吴的进攻。

诸葛亮与司马懿率军在五丈原交战,司马懿又吃了败仗,退回营寨,坚守不出。蜀军到他营前百般叫骂,司马懿吸取了从前的教训,充耳不闻,并命令众将官,不许前去迎战。诸葛亮为长远打算,让蜀兵在渭河南岸的土地上开荒种地,以充军粮。两军就这样相持了有三四月之久。

诸葛亮见司马懿拒不出战,便用一个盒子装了妇人用的头巾和衣服,并写了一封信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司马懿看了以后虽然心里怒火燃烧,但他还是强制住自己,很隆重地招待了来使。为了从来使口中套得蜀军的虚实,司马懿假装热情地对来使说:“诸葛丞相每日忙于军务,身体还好吧?”来使说:“丞相每日都早起晚睡,事事亲为,近来他的胃口不好,只吃很少的饭。”使者走后,司马懿对他的手下说:“诸葛亮每日军务繁忙。可吃饭休息都不好,我料他不能再活多久,我们只要坚守营寨,蜀军自会退去。”

不出司马懿所料,由于过度地操劳,诸葛亮的身体确实越来越差了。这时又传来一个坏消息,东吴攻魏的三路大军,全都吃了败仗,无力而退。诸葛亮长叹一声,竟昏倒在地上,大家急忙把他扶起来,半晌才苏醒过来,诸葛亮对身边的人说:“我知道自己的病,恐怕活不了多久了。”他把姜维叫到身边,把一本写有他平生所学的书传给了姜维,又上表给后主刘禅,告知近况。后主得知诸葛亮病危的消息后大惊,赶紧派李福前往五丈原慰问。诸葛亮见了李福对他说:“我辜负了先帝托孤的重任,即将不久于人世了。我死之后,你们要尽心尽力地辅佐皇上,国家的法制不能更改,我所推荐的官员也不能轻易废掉,我已经写好了遗表,请转交给圣上。”李福拿了遗表急忙赶了回去。

诸葛亮又强支病体吩咐手下将士:“我死之后,不要发丧,以防司马懿乘机攻打。大军慢慢撤回,如若司马懿来追,你们可以把我的木像推到军前,列好阵势准备与他作战,司马懿见后必会惊走。”诸葛亮又一一布置了身后诸事,便不省人事。这时李福又匆匆赶来,他看到昏迷中的诸葛亮,哭道:“皇上命我请问丞相百年后,谁能担当大事,可我来晚了一步呀。”过了一会诸葛亮醒了过来,他看到李福,用十分微弱的声音说:“我知道你的来意,我死之后可由蒋琬来担任大事。”李福又问:“那蒋琬之后谁来继任呢?”诸葛亮勉强说出“”两个字。李福再问道:“之后呢?”却没听到诸葛亮的回答,大家靠前一看,这位令人敬仰的诸葛丞相已经永远离开了他们。

大家按诸葛亮生前嘱咐,暂时没有发布他病逝的消息,姜维和杨仪组织撤军。费到魏延营中秘密告诉他丞相去逝的消息,并让他准备撤军,魏延问费:“现在由谁代理丞相负责大事。”费说:“丞相把大事都托给了杨仪。”魏延一听很不高兴,说:“丞相虽然死了,可还有我在,杨仪怎么能担此大任,他只配送丞相的棺木回州安葬,我要领兵去攻打司马懿。”费说:“丞相有遗命,让我们暂时撤军。”魏延说:“丞相又怎么样,他当时要听我的计策,长安早是我们的了。”魏延没有听从撤军的命令,带着一支队伍,去了南谷口(今陕西省终南山)。

姜维总督大军逐步开始撤退,司马懿得报蜀军全军撤退,对众将说:“一定是诸葛亮死了,我们马上追击蜀军。”司马懿亲自率军追赶,眼看就要追上了,忽然听得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军回身迎战,他隐约看到蜀军中飘扬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大旗。再仔细一看,军前一四轮车上端坐一人,纶巾羽扇,鹤氅皂绦,正是诸葛亮。司马懿大惊道:“诸葛亮还没死,我中计了。”反身要逃,姜维在后面大喊道:“司马懿哪里跑!”吓得司马懿魂飞魄散,催马飞奔,魏军个个丢盔弃甲,蜂拥而逃。

过了两天,司马懿得到消息:蜀军退到谷中后,哀哭声四起,军中扬起了白旗,诸葛亮真的死了,他所看到的只是一个木人。司马懿感叹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呀,我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确定了诸葛亮已死,司马懿率军再次追赶,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蜀军已经走得很远。司马懿说:“诸葛亮已死,我们没什么好担心的了。”于是班师回洛阳了。

姜维、杨仪刚摆脱了司马懿的追击,护送着丞相的灵柩,退到了南谷口,却遇到魏延带着一支蜀军前来堵截,扬言要杀掉杨仪。诸葛亮生前已料到他死之后,魏延会起事端,早就以锦囊授计于杨仪,并派马岱潜到魏延身边,最后魏延被马岱杀死。

姜维、杨仪继续护送着丞相的灵柩回到了成都,后主刘禅为相父挂孝,带领满朝文武出城20里迎接丞相的灵柩。蜀国上下一片哀痛。诸葛亮在遗书中写明将他的尸体安葬在定军山,其他一切从简,刘禅按着他的意思,亲自把灵柩送到定军山安葬,又下诏封诸葛亮为忠武侯。

诸葛亮想统一中原的愿望并没有实现,但是他的智慧和品格,一直被后代的人赞扬。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往往是智慧的化身。

曹丕的文才武略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卞氏所生的长子。曹操去世后,他袭位为魏王,不久代汉称帝,建立魏国。

曹丕是在东汉末年的战火中长大的。他从小随父亲转战南北,文治武功诸方面,都得到父亲曹操的着意指点。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丕18岁时,曹操攻克了袁绍的大本营邺城,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丕便娶了袁绍次子袁熙美貌的妻子甄氏。以后,曹操外出征战,曹丕常代父留守邺城,他和他的同胞弟弟曹植这时都活跃在邺城的文人集团之中,成为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在父亲有意无意的考验中,曹丕都基本上完成了父亲交付的重托,政治上逐渐成熟。

曹丕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较有建树。从政治上来说,对于他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立太子之争中所取得的胜利。

曹操有很多儿子,其长子曹昂,为刘夫人所生,十分勇武忠诚,在讨伐张绣的一次战役中,为掩护曹操不幸牺牲了。按照常礼,立太子非曹丕莫属,可是曹操用人注重才德,办事往往超出礼教的规范。尽管对曹丕的封职超于诸弟,但对于继承人问题,曹操就是迟迟不表示态度。

这个时候,曹操格外喜爱小儿子曹冲,“曹冲称象”的典故就出自这个聪颖超人的小孩子。只可惜曹冲13岁就病死,令曹操哀不胜哀。曹丕在劝父亲节哀的时候,曾遭到曹操抢白:“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丕日后当了皇帝,也还说:“假使曹冲在世,我也不会拥有天下。”

对曹丕真正构成威胁的还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丕的同母弟弟曹植。曹植比曹丕小五岁,他才华盖世,曹操格外欣赏,恩宠有加。但是曹丕毕竟工于心计,政治上善于苦心经营。

每当曹操离开邺城,他的儿子们以及百官总要到城外送行,曹植往往在这个时候凭自己的口才对父亲即席发表一番颂辞,出尽了风头。曹丕的文学修养也很高,但才思不及曹植,看着曹植技压群芳,他只有无奈何恨居下风了。后来,他的心腹吴质为他策划,要他在这种场合不去与弟弟较量口才,而是伏地痛哭,动之以情,倒也博得了大家的好感。

曹丕还会利用自己在兄弟间居长的地位,拢络一些德高望众、尊礼守旧的老臣,呼吁不要破坏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曹丕还费心博得了曹操的宠妃王昭仪的好感。功夫不负有心人,也加上曹植浪漫气质和政治上的不自爱,曹操在去世的前两年,终于正式立曹丕为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故,遵他的遗嘱,曹丕把父亲的丧事办得十分节俭。这年十月,在曹操一生所奠定的基础上,曹丕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建立了魏国,为魏文帝,并把国都从邺城迁到了洛阳。

曹丕即位后,即多次兴兵东伐南征,这些军事行动都是以振奋人心、炫耀武力为目的的,因此也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鉴于东汉外戚宦官干政所造成的政治混乱,曹丕下令后族不得辅政,并规定了宦官的官位极限。在用人问题上,曹丕改变了父亲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接受陈群的建议,设“九品官人之法”,取仕开始制度化、有序化。他复兴儒学,放宽刑律,到民间访贫问苦,使百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休养生息,在他短短五年零七个月的皇帝生涯中,基本上做了一个守成之君。

尽管曹丕表示要效法汉文帝的“宽仁弘厚”,并为此违背了曹操生前要做周文王的意愿,追谥父亲为“武帝”而把“文帝”的名号留给了自己。但是他气量偏狭,一继位,就把在立太子之争中所结怨气发泄在自己的兄弟们身上。曹丕把他们远封各地,不得擅留京师,不得相互通问,不得离开封地,还派了“监国使者”对他们严加督责,使他们动则受咎,人人自危。对待过去的力敌曹植以及因支持曹植而得罪自己的曹彰,曹丕的报复更是毫不留情。这时他们早已丧失与曹丕相抗衡的力量,但曹丕还是在黄初四年把曹彰毒死了。曹植也曾两次被监国使者诬奏,都差一点被议成死罪,只是由于母亲卞错的干予,才幸免一死。过去,曹丕曾向他的族叔曹洪借钱,但是曹洪没有借给他,继位后,曹丕就向自己的这位族叔进行报复。这样,曹魏政权基本上剪灭了宗室的势力而依靠异姓大臣,这也是日后司马氏得以篡权建立晋朝的关键因素之一。

和父亲一样,曹丕较有见地地布置自己的朝制说:“自古至今,没有不灭亡的国家,也没有不被挖掘的坟墓。”所以他选择洛阳的首阳山东麓为自己的葬地,他要求寿陵依山而建,不夺农田,不聚封地,不植树木,不立寝殿,希望换代之后人们不再知道坟的所在。曹丕为了达到薄葬的目的,还把上述关于丧制的诏书抄成几份,分别收藏在不同的部门。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病故于洛阳,享年40岁。于是乎“葬首阳陵,自殡及葬,皆以终制从事”,国内仅服丧三天。

在文学上,史载曹丕创作了上百篇诗文,但现存完整的诗文只有四十余篇。他的诗多反映宫廷生活,也有描写征夫离妇的思念之情和政治军事生活的作品。历史上有人认为曹丕“去植千里”,说他比曹植差之千里,恐怕也有欠公允。曹丕的作品不拘格式,活泼自如,节奏起伏多变。他把两汉民歌中出现的七言诗运用于文人诗作,《燕歌行》是其杰出的代表。比较突出的还是曹丕《典论》中的《论文》篇,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他把文学提到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扼要分析了前人以及时人各自的文学特点,提倡创作的个性,对于后代中国文学、文学批评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机械制造家马钧

三国时期,出现了一位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工巧匠,他就是马钧。马钧,字德衡,魏国扶风(今陕西兴平县》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机械制造家,发明家。

诸葛亮死后,魏、蜀、吴三国的皇家都贪于安逸,好多年没有兴兵打仗。魏国的皇帝叡虽然在军政大事上没取得什么成绩,可在玩乐享受上却是登峰造极。他在许昌兴建了许多豪华宫殿,而在洛阳的宫殿比起许昌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一座“总章观”有十几丈高,为修建这些宫殿,他征集了30余万民夫,不分昼夜的劳动,使百姓怨声载道。偏巧,洛阳的崇华殿又被一场大火烧得只剩下灰烬,曹叡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再建宫殿的好理由。他的老师高堂隆劝他说:“一个国家的国君要以德服天下,所住的宫殿只要对内能避风雨,对外可迎使者,便足够。”这些话曹叡怎能听得进去呢?他还是下诏,在崇华殿的原址上,再修大殿。这座宫殿比崇华殿更加雄伟、精美、殿前引至了洛阳的谷水,并且雕刻了九条栩栩如生的龙,因此得名九龙殿。

曹叡在洛阳还建了太极殿、凌霄殿。可他仍不满足,又想建高台峻阁好与神仙来往,以求长生不老。他命马钧铸造了两个叫“翁仲”的大铜人,立在司马门外。还用铜铸了一条4丈多高的龙,一只3丈多高的凤立在殿前。他的御花园中更是种满了奇花异草,并且还养了许多珍禽异兽。

马钧在当时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机械制造家。他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制造了指南车,车上有一个木人,手臂指向南方,不论车子的方向怎样改变,木人的手臂总会指向南方。他改进的织布机,使生产效率提高了5倍,而且新织机织出的成品,质量也得到改善,很受人们的欢迎,一下子就推广开来,马钧也因此出了名。

曹叡有一种叫“木偶百戏”的玩艺:在一块木板上,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小木人,他们形态各异,十分生动。可唯一的缺点就是他们都是死的,不能动。曹叡便找来马钧,指着木偶百戏说:“你能让他们动起来吗?”马钧仔细地看了一下,信心十足地对曹叡说:“能。”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改造,新的木偶百戏终于做成了。马钧用木材做了一个大圆轮,木轮上面是一个戏台,上面布置了景致和人物,下面转轮和木偶连着,用水流推动木轮旋转,台上的木偶就活动起来了。有跳舞的宫女,击鼓的乐师,还有杂耍的在爬绳、倒立,动作逼真有趣。曹叡对此爱不释手,文武百官也纷纷前来观看,一时间,马钧制造的“水转百戏”名传京城内外。

马钧还发明了灌溉用的“翻车”,也叫龙骨水车。是用一个很长的木槽从高坡一直伸到坡下的水中,上面的那一头,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大齿轮,人踩在上面转动齿轮,低处的水就能流到高处了。这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成为中国农具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一次,马钧又偶然得到一架诸葛亮设计的连弩,他认真地研究了一阵后,觉得如果经过改造,它的威力还会更大。从这以后,马钧对兵器机械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曹操在官渡之战时,曾用“发石车”轰打过袁绍的射箭台。马钧觉得这种发石车还有许多缺点,一是只能单发,二是速度还不够快,三是射程不远。他经过反复的研究改进,终于制造出了一台能连续的抛了出去。最远的能飞出几百步(一步1.45米)。他的好朋友文学家傅玄看了他的发明,便去找主持全国军事的曹爽,希望他对马钧的发明给予支持,可曹爽对此却不关心,他只对流水百戏那样的玩艺感兴趣。由于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马钧设想的这种旋转式抛石机也没有能够推广。

有个叫裴秀的年轻人也很有才华,他擅长绘地图,创立了了不起的制图六体“理论”,可是马钧的名气比他大,他便十分不服,总想找马钧辩论辩论。马钧性情憨厚质朴,不善言谈,就有意躲着裴秀。裴秀这下可高兴了,以为马钧赶不上自己,所以才躲着他。傅玄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他对裴秀说:“人各有专攻,你的特长是言谈,马钧的特长是技巧,你为什么总跟他比呢,这样不是太可笑了吗?”裴秀是个聪明人,被傅玄的一翻话说得醒悟过来,再也不与马钧为难了,专心钻研他的地理学方面的创造发明了。

傅玄很欣赏马钧的创造发明,曾多方为他奔走,希望他的创新设想能够得到试制的机会。但马钧拙于言语,无法向人流畅、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设想,许多极有价值的发明都未受到重视。傅玄深有感触地说:“像马钧这样的天下名巧都得不到重视,更何况没有出名的人呢,后来的人一定要引此为戒!”

曹植卓尔不群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汉代建安文学的优秀代表,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天赋聪慧,从小勤学苦读,博览群书,融会贯通,十岁就能出口成章,落笔成文,他神采飞扬,充满豪情壮志。曹操见曹植气度非凡,诗文写得好,对他非常器重,常在大臣们面前夸奖他。

曹操见曹植能文善诗,又有雄心壮志,一度想立他为世子,曾对曹植和长子曹丕进行过对比考察。

有一次,曹操有意试验曹丕和曹植的应对能力。他命兄弟两人分别走出邺城门去,同时命令守门军吏,不准放两人出去。曹丕先走到城门口,门吏奉命阻挡,不让出去,曹丕只好走回来。曹植见了不知如何是好,请他的师傅杨修出主意。杨说:“你奉王命而出,谁敢阻拦杀掉就是。”曹植照杨修的话去做,杀掉了门吏,走出了城门,曹操认为曹植很有能力。

又一次,曹操率军出征,命曹植担任守卫京都的重任。他对曹植说:“你现在23岁,应当发奋图强,建功立业。我23岁时就当了县官。”曹植觉得父亲非常关心他,很受鼓舞,表示“一定尽力干好”。曹操对他充满信心的回答很满意。

但是,曹植只会做诗写文章,行动举止豪放随意,这个缺陷使他失去了曹操的信任。

有一次,曹植乘马外出,一时性急,只图方便和痛快,纵马沿皇宫驰道迳直跑出司马大门。守门官员见他是曹丞相爱子,不敢阻拦,就让他乘马跑出去了。这一下闯了大祸。按皇室规定,只有帝王车可走驰道。司马门是王宫外门,除帝王和守门官以外,不准任何人随便出入。曹操见曹植如此大胆放肆,竟敢不守皇室规定,便把他叫来狠狠训斥了一顿。从此曹操对他的印象很不好。

曹丕虽然做诗写赋不如曹植,但他为人小心谨慎,又有心计,善于争取曹操的欢心。有一次,曹操出征朝中百官热烈欢送。曹植又即兴赋诗,歌颂曹操的丰功伟绩,祝他早日凯旋。曹丕则急中生智,跑到曹操面前拉住马的缰绳,痛哭流泪,表示孝心,博得了好评,大臣们说:“子建口才虽好,但子桓(即曹丕)孝心可嘉!”

曹操经过这些考察,权衡两个儿子的优劣长短,最后改变了立曹植为继承人的考虑,正式确立曹丕为世子。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去世。曹丕在邺城,闻讯后急忙赶到洛阳主持丧事,继承曹操王位。这时,曹植尚未来奔丧。

曹丕对曹植的恃才自傲、放浪形骸、早就不满。现在见他不奔父丧,便派人去对他进行质问。曹植当时住在临淄,他有两个知己朋友,一个叫丁仪,一个叫丁,曹丕派人来时,三人正喝得很醉。曹植醉后身不由己,见了使者没有起身迎接,丁仪却仗着酒性把曹丕派来的使者骂了一通。

曹丕得到使者回报以后,立即派许褚率领3000护卫军,将他们抓到京城,先把丁氏兄弟杀了,然后打算严惩曹植。母亲卞氏讲情,才免了死罪,但曹丕还是教训了曹植一次。他说:“你自命不凡,傲慢犯上,炫耀自己的才华。现在让你做一首诗,以兄弟为题,但不许有兄弟字眼,并且要走完七步就把诗做出来。否则,不能轻饶!”

曹植深知曹丕的用心,满腔悲愤,感到自己的处境正如“釜底游鱼”,要“釜底抽薪”,根本解决,实在太难了。曹丕坐在宝座上,恶狠狠地注视着曹植,口中数着他走的步数:“一、二、三……”曹植的脑海这时像波涛汹涌、雷鸣闪电一样,从“釜”想到“鱼”,想到“薪……”灵感一闪,就在曹丕快数到第七步时,他用沉痛的哭泣声,一字一字,吟出了一首血泪交融的五言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形象的比喻,巧妙的联想,悲愤的控诉,把曹丕对付兄弟的一副冷酷、阴险和凶残的嘴脸,描绘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这首千古绝唱佳作,永远传于后世。

曹植念完以后,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站立不住,跌倒在曹丕登位不久的金殿上,痛哭不已。在场大臣凡稍知内幕的,都触目心酸,暗中流泪,深表同情。曹丕见曹植竟在七步之内吟出了一首绝妙的名诗,深感意外,他达不到整他的目的,只好走下殿去扶起曹植,说几句违心话:“吾弟果然才华盖世,为兄委屈你了。”

曹丕并未就此罢休,他嫉忌曹植的才能,不让他做任何工作,把他困在穷乡僻壤的封地鄄城(今山东境内)闲居,使他的才能得不到发挥。曹植闲着无事,平时只能写诗解愁,抒发心胸。他在一首诗中写道:“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他渴望有机会上战场为国捐躯,马革裹尸,不愿过平淡的生活,但是,曹丕就是不允许。

曹丕在位七年就死了,他的儿子曹叡继位,曹植这时才35岁。他希望新皇帝会赐给他发挥才能的机会,谁知这个侄子皇帝对他更加冷酷,连“气节会”也取消了,曹植连每年一次朝见皇帝的机会也没有。他只能呆在封地里,在苦闷和忧郁中度过余生。他刚40岁就因愁病交加,死于陈留。

曹植著述的数量和质量可称建安作家之最。现存曹植诗、文、赋约130篇。他的《白马篇》、《洛神赋》等代表作,对后代文学影响巨大。曹植的作品别具一格,语言精炼,他有许多被后人称道的警句,成为千古绝唱。

司马氏篡权

在蜀国经营西南,吴国开发夷州的时期,魏国的大臣司马氏,却在一步一步地夺取曹魏的政权。

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去世后,他的儿子曹叡继承了帝位,即魏明帝。魏明帝大兴土木、骄奢淫逸,曹叡本来已经修饰了许都的宫殿,后来又更大规模建造洛阳宫殿。其中有一座叫“总观章”,有十几丈高,要用几万民工来修。对于曹叡高堂隆等许多有名的大臣连连上奏,劝他爱惜民力。只有一个大臣从来不反对他的做法,那就是司马懿。

魏明帝的时候,中央政权已经形成曹氏和司马氏两派。司马懿的势力是在对蜀国作战的过程中培植和壮大起来的。曹氏的势力以曹爽为代表。曹爽是大将军曹真的儿子、曹操的侄孙。两派的党羽遍布朝野。曹叡因为荒淫无度,刚刚35岁就要死了。他连个儿子也没有,就从曹氏家族中抱了两个孩子,一个是齐王曹芳,一个是秦王曹询。他立了8岁的曹芳为太子,拜曹操庶子曹宇为大将军辅佐曹芳。同时还让夏侯献、曹爽、曹肇和秦郎一起操掌朝政。

司马派的对此很有意见了。他们趁曹宇不在场和曹叡病危,竟然让曹叡下诏书,免去了曹宇、夏侯献、曹肇、秦郎的职务,不准他们留在宫中,只留下软弱而无能的曹爽为大将军;同时发出诏书,命令司马懿火速赶回洛阳。

当时,司马懿正在和辽东背叛魏国的公孙渊打仗。司马懿打败了公孙渊,得胜回朝。路上,他收到曹叡命他回洛阳的诏书。他预感到京师有了重要情况,就撇下军队,用最快的速度赶回洛阳。这时,曹叡已经奄奄一息了。曹叡握着司马懿的手说:“朕总算等到你了。能向你托付后事,朕就没有遗恨了。”司马懿赶紧叩头,接受遗命。曹叡就把曹芳叫出来,拜见司马懿。曹叡对司马懿说:“他就是皇太子。”又叫曹芳搂住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感动得痛哭流涕,说:“陛下放心吧,我还记得先帝晏驾时,曾经也是这样将陛下托付给臣。今后,我也定对太子尽忠。”曹叡说:“这我就放心了。希望你和曹爽共同辅佐这孩子。”

当天晚上,曹叡就死了。第二天,曹芳即位,大权掌握在曹爽和司马懿手中。曹爽把司马懿当作父辈看待,遇事常常和他商量,并不独断专行。司马懿也故意装得很谦虚,对曹爽很尊重。

曹爽周围有一些青年人,如何晏、李胜等人。曹叡在位时,看不惯他们的行为,不让他们做官。可是曹爽却和他们习气相投。曹爽当权后,就把这些人一一提任高官。这些人害怕司马懿,就千方百计排挤他。曹爽将司马懿调任太傅,太傅地位极高,但无实权。

司马懿心里明白,可是却装作糊涂,去当那有名无实的太傅去了。他知道反击条件还没有成熟,就等待时机,曹爽看司马懿没有什么反应,就又任命弟弟曹羲做中领军,曹训做武卫将军,曹彦做散骑常侍,一家子掌握了军政大权,但是这帮“浮华友”哪里是司马懿的对手。

为了迷惑曹派的人,司马懿后来又装病在家。曹爽这边的人很久没看见司马懿了,就借口李胜由河南尹改封为荆州刺吏,去向他辞行。司马懿正在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商量东山再起的计划,先让司马师代替夏侯玄担任中护军,紧紧抓住一部分兵权不放,下一步再设法铲除曹爽兄弟。忽然听门人报李胜来了,他赶紧扯乱头发,跳上床去,抱住被子,半躺半坐,还故意叫两个使女在旁边扶着,一切准备好了,才请李胜过来。

李胜进来一看,不由得怔住了:怎么几天不见,司马懿竟变成这样子?他连叫几声“太傅大人”,司马懿才睁开眼,问:“你是谁呀?”李胜忙说:“我叫李胜,皇上让我当荆州刺史,特地来向您老人家辞行。”司马懿故意装作听不清楚,支支吾吾,说东道西。李胜信以为真,以为司马懿耳朵聋,神志不清了。李胜回去向曹爽报告,曹爽说:“司马懿死了,我就没有忧虑了。”

司马懿从此不再出门,却天天派人去打听曹爽他们的情况。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皇帝曹芳要去高平陵祭祀父亲,那一天,大小官员都陪皇帝去了。

司马懿探听曹爽兄弟都去了,马上发动兵变。他们首先统领自己的部队,占领并关闭各个城门,然后占据了曹爽和曹羲的军营。这一切行动都是打着对曹爽不满的郭太后的旗号办的,干脆利落。司马懿亲自去见郭太后,只是说:“曹爽乱国,应该革职。”郭太后没加考虑就同意了。他又命令太尉蒋济写表,声讨曹爽的罪行。司马懿自己屯兵洛水浮桥,掌握全局。曹爽知道司马懿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深知大势已去,就答应把兵权交给司马懿。这样,曹爽兄弟才随着皇帝曹芳回到了洛阳。不久,司马懿用灭族的刑罚,杀戮曹氏的家族和党羽。这就是历史上的“高平陵事变。”

事变发生后不久,司马懿就死了,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司马昭做了丞相,更加专横跋扈,继续大肆杀曹氏集团中的人。他还把曹芳给废了,把曹叡的堂弟、年方14岁的曹髦迎来洛阳做皇帝。

曹髦对自己当一个小小的傀儡皇帝十分不满意,每当想起自己祖宗的丰功伟业,想起司马昭如此飞扬跋扈,常常十分伤心。他有感于井中出现黄龙的民间传说,就提起笔来写了首《潜龙诗》来抒发心中的忧愤。

井底龙,真可怜,

再不能,跃深渊。

下不能,临大池,

上不能,飞宇天。

蟠居在,井之底,

鳝鱼舞,泥鳅欢。

藏尖齿,伏利爪,

可怜我,也同然。

这首诗传到司马昭耳中,他带着宝剑大步走进宫里,问皇帝:“你写的《潜龙诗》,里边的鳝鱼和泥鳅就是我吧?”曹髦低着头,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司马昭冷冷一笑,转身就走了。曹髦找来三个大臣说:“我与其坐着等死,还不如带兵和他拼一拼!”大臣当然都劝他要慎重。他却从怀里抽出早就写好的诏书,扔在地上,自己去禀告太后。有两个大臣却立刻就跑去报告司马昭。

曹髦带着兵要进攻司马昭,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司马昭指使的凶手成济杀死了。司马昭听说皇帝死了,故意装得万分惊讶与难过,先命令把曹髦的尸体收起来,又在舆论的压力下灭了成济三族,派士兵去逮捕成济,成济自然不服气,就光着膀子爬上房顶,大喊大叫:“是司马昭让我杀死皇帝的。”这一下,就把司马昭的阴谋抖落出来了。他的野心人人看得很明白,即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了曹操的孙子曹奂做后帝,改年号为景元元年。至此,司马昭篡权活动的重大步骤已经完成,曹魏政权名存实亡,而三国鼎立的局面也行将结束了。

同类推荐
  • 乱世南渡

    乱世南渡

    王孙公子,本是锦衣玉食,无奈一朝遭劫,难回从前,想要重拾从前的生活,又要怎么去争取?-------------我是管平潮的忠实FANS,不知来看这本书的,有没有同好之人?作为一个做文案策划的广告人,居然写不好自己小说的简介,感叹,感慨!平素工作的严谨,或许会让这本书并不会如题目那般沉重,所以各位大可不必抱着苦大仇深的态度去读这本书……求收藏,求推荐,深谢之!
  • 三国之侠骨狼情

    三国之侠骨狼情

    生逢乱世,又父母双亡,一对姐弟犹如激流中的小舟,他们的命运会是什么样的?
  • 三国之执笔丹青

    三国之执笔丹青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丹青素描,淡墨余香。千年时空,英杰流传,观文臣风华正茂,赏武将醉卧沙场,青丝三丈,梦回情殇。
  • 暗宝之西汉权变

    暗宝之西汉权变

    暗宝的背景为西汉时期,汉王朝与异姓王之间的权谋游戏,江湖的大宝藏传说让江湖沸腾,让野心膨胀,让权变腥风血雨,大宝藏花落谁家?而最大的变数是乾少梵的身世和血灵玺持有,他的出现让江湖更加有趣好玩,更加未知变数!
  • 极品侍卫俏佳人

    极品侍卫俏佳人

    身怀佛门绝世武功,却阴差阳错的成为唐朝一个俏皮小姐的侍卫。身为侍卫的主角能干嘛?家主见了,“少侠,你若想要,我王家上下都是你的!”王家三少见了,“逸哥,那醉香楼又新来了个姑娘,要不?”武林人士见了,“盟主,又出来执勤啊!”少林方丈见了,“施主,你看何时方便来接手我这方丈之位啊?”番邦见了,“大侠饶命,我们也是大唐子民啊!”主角林逸:“别闹,我只是小姐的侍卫...”一个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婴儿的到来,将会给这个时代带来怎样的变化?是随波逐流,泯然于众。还是迎难而上,缔造传奇!
热门推荐
  • 美狄亚的女巫

    美狄亚的女巫

    她,21世纪青浦家族的小小姐,却因一场事故魂穿古代,成为古代人人讨厌的废材……他,寒家的最优秀的继承人,因事故和她一同穿越古代,却成为了风靡万千少女的清王……
  • 九王传说之妖王

    九王传说之妖王

    白羽因为母亲惨死在人类手中,父亲被人类镇压,发誓要杀光人类,让人类成为妖族的盆中餐,成为妖族的奴隶,但是后来阴差阳错之下既然爱上了人族的女孩,白羽该如何选择,继续让人族便成妖族的奴隶,盘中餐还是让妖族与人族和平共处
  • 御虚界

    御虚界

    尘世中点点滴滴如过眼云烟,如果那一天,没有做出那个决定,恐怕一辈子也无法脱离尘世的困扰。那年他只有十八岁,与‘那个’世界签订了契约,开始了一段异彩纷呈的人生旅途。从平凡,到非凡,他的人生,再一次又一次的任务中发生变化,直至他可以自由穿梭于两个世界之间,这才发现,原来自己谜一样的身世竟然......
  • 吸血鬼少女

    吸血鬼少女

    一个在阳光下的少女,她孤独一人,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也没有多彩的生活,可她有不涸的青春,不老的容颜,还有那被诅咒了的不死灵魂。她渴了,可水无法让她润喉,她饿了,可食物却是难以下咽,她累了,可大地也不愿接收她,让她安静的长眠。
  • 快穿:月城之缘

    快穿:月城之缘

    美丽的姑娘被剥夺了全部的记忆。强大的主神在三千世界寻找一个人。病毒的控制者竟然也在寻找亲人?混乱的世界。混乱的人们。“你,将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消逝……”
  • 剑锋侠客传

    剑锋侠客传

    一人一剑入江湖,百转千回不曾叹;花开花落君尚在,斗转星移梦已迁。有朝一日惊天下,气吞山河定乾坤;试问谁能真豪杰,还看剑锋侠客传。
  • 琼华无尘

    琼华无尘

    无尘:“师父养育我十年,我便是守护师父一世!此间誓言,天地可鉴!我在一天,要伤我我师父,先踏过我的尸体!”师门:“孽缘!”邪魔:”好小子,有我的风采!“琼华:“······”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第七预言

    第七预言

    玛雅人的预言到底隐藏着怎么样的秘密?当末日降临,究竟地球人何去何从?当整个地球都是被遗弃被封印的宇宙的瑕疵,幸存的地球人如何自处?追杀,围捕,地球上最后一群人,为了心中的信念,经历着怎样的磨难?他们越发强大,越发知道一点一滴的关于地球,关于宇宙的秘密······
  • 画个世界

    画个世界

    这是一个喜欢画画的人,得到了一本能将画实体化的画册的故事。(这本小说包含了都市,校园,玄幻,二次元等众多题材,入坑需谨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