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字谕纪泽:
日来接尔两禀 ,知尔《左传》注疏将次看完。《三礼》注疏,非将江慎修《礼书纲目》认得大段,则注疏亦殊难领会,尔可暂缓,即《公》《穀》亦可缓看。尔明春将胡刻《文选》细看一遍,一则含英咀华①,可医尔笔下枯涩之弊;一则吾熟读此书,可常常教尔也。沅叔及寅皆先生望尔作四书文,极为勤恳。余念尔庚申、辛酉下两科场,文章亦不可太丑,惹人笑话。尔自明年正月起,每月作四书文三篇,俱由家信内封寄营中。此外或作得诗赋论策②,亦即寄呈。
写字之中锋者,用笔尖着纸,古人谓之蹲锋,如狮蹲虎蹲犬蹲之象。偏锋③者,用笔毫之腹着纸,不倒于左,则倒于右,当将倒末倒之际,一提笔则为蹲锋④,是用偏锋者,亦有中锋时也。此谕。
涤生字
“注释”
①含英咀华:比喻欣赏、体味或领会诗文的精华。
②论策:宋代以来各朝常用作科举考试的项目之一。
③偏锋:书法上指写毛笔字时笔锋斜出的笔势。
④蹲锋:毛笔书写的一种笔势。挑笔时用力一顿随将笔锋上挑称为蹲锋。
“当代阐释”
作字须讲笔锋和换笔之法
写毛笔字是非常讲究笔锋和换笔之法的。此处简单地介绍一二:
在运笔的时候,一般多用中锋。中锋的好处,在于丰实壮健,而无偏枯纤弱之病。所以不论写字作画,都贵中锋。所谓中锋,要求笔尖永远在这一笔的墨痕中间,而不是偏出墨痕边缘,做到万毫齐力,这样不论竖笔卧笔,拖笔逆笔,都是中锋。写字可以用一个执笔姿势,只要中间能换笔,就可以达到中锋的效果。
换笔则是毛笔书法中的另一技巧。常言道:执笔无定法。然不定中也有定的一点,就是用笔要圆。圆的对面是尖薄偏枯,僵硬不糯,断续无气,妄生圭角。要做到圆,第一笔锋必须永远在墨痕中心,也就是中锋。如果转了一个弯,笔锋偏出墨痕边缘,就不圆,就不是中锋,这样必须换笔,那么笔锋又回到墨痕中心来,还是中锋。不论竖笔、卧笔,都是一样。执笔方法,主要有六字诀,曰:指尖、掌虚、腕灵。
曾氏作为一位对书法颇有研究的学者,自然对作字中的“笔锋”和“换笔”有一番自己的见解,所以他教导儿子:“写字之中锋者,用笔尖着纸,古人谓之蹲锋,如狮蹲虎蹲犬蹲之象。偏锋者,用笔毫之腹着纸,不倒于左,则倒于右,当将倒末倒之际,一提笔则为蹲锋,是用偏锋者,亦有中锋时也。”指导弟弟:“古人每笔中间必有一换,如绳索然,第一股在上,一换则第二股在上,再换则第三股在上也。笔尖之着纸者仅少许耳,此少许者,吾当作四方铁笔用。起处东方在左,西方在右,一换则东方向右矣。笔尖无所谓方也,我心中常觉其方,一换而东,再换而北,三换而西,则笔尖四面有锋,不仅一面相向矣。”用“绳索”和“四方铁笔”作比,把抽象的换笔之法讲得形象生动具体,也足见曾氏在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一些方法。
“文化常识”
关于《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一证明《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出来的,可以定为信史。不过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在文字上难免有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对书中的记载的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这类的书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之《春秋左氏传》,公羊高之《春秋公羊传》,谷梁喜之《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被列入儒家的经典。
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左氏传》30卷;《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篇;《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找不到了。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谷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