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字谕纪泽:
十二日接尔初八禀,具悉一切。福秀之病,全在脾亏,余前信已详言之。今闻晓岑先生峻①补脾胃,似亦不甚相宜。凡五脏极亏者,皆不受峻补也。尔少时亦极脾亏,后用老米炒黄,熬成极酽②之稀饭,服之半年,乃有转机,尔母当尚能记忆。金陵可觅得老米③否?试为福秀一服此方。开生到已数日。元徵信接到,兹有复信,并邵二世兄信。尔阅后封口交去。渠需银两,尔陆续支付可也。
义山集似曾批过,但所批无多。余于道光二十二三四五六等年,用胭脂圈批,唯余有丁刻《史记》(六套在家否)、王刻韩文(在尔处)、程刻韩诗(最精本)、小本杜诗、康刻《古文辞类纂》(温叔带回,霞仙借去)、《震川集》(在季师处)、《山谷④集》(在黄恕皆家)首尾完毕,余皆有始无终,故深以无恒为憾。近年在军中书,稍觉有恒,然已晚矣。故望尔等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⑤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
密禀悉,当细察耳。
涤生手示
“注释”
①峻:猛烈。
②酽:浓、稠。
③老米:积年的旧米。
④山谷:即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北宋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⑤拘苦:约束刻苦。
“当代阐释”
读书需讲求方法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说吕洞宾下山,想要寻觅一个不慕富贵而堪传道的弟子。后来他遇上了一个青年。吕洞宾就用指头点石成金赠给那青年,那青年不要。吕又把一块大石头点成金子,他仍不要,最后把一座山点成金子,那青年仍不动心。吕洞宾正以为自己找对了人,便问他要什么?那人说,我不要点成的金,我要你那点金之术。
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那些贪婪的人,但换个角度想,它也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方法总是很重要的,读书也不例外。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说道:“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就是告诉我们,读书之人,不可死读书本,须讲求方法。
曾氏也非常强调读书方法的问题。首先,他认为,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有的人读书,无论是什么书都只随便翻翻,高兴看的时候就看,不高兴看的时候就将其抛开;还有的人则无论什么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这两种方法很显然都有不可取之处。曾国藩认为读书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同的人在读同一种书时方法不尽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应用不同的方法来读书。比如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迅速摄取信息,读书时就要速点速读,不能句句求熟。故而,曾氏在教导儿子曾纪泽读《汉书》时说,“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叶,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每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在学习的高级阶段,温习巩固,目的在于消化和领悟。所以读书时就应该慢读精思。据此,曾氏提出“看者涉猎宜多、宜速;读者宜主讽咏宜熟、宜专。看者‘日知其所亡’,读者‘月无忘其所能’。看者如商贾趣利,闻风即往,但求其多;读者如富人积钱,日夜摩挲,但求其久。看者如攻城拓地, 读者如守土防隘, 二者截然两事, 不可缺亦不可混。”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精读”和“泛读”的区别。
其次,读书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可机械地死背。曾氏认为,读书记性好或坏并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末看明白。此却是大病若着实是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情,则自略记得矣。”
第三,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有些人记性好,有些人则悟性高,那么在读书时则必须用不同的方法,否则效果就不好。纪泽“读书记性不好,悟性较佳。若令其句句读熟,或责其不可再生,则愈读愈蠢,将来仍不能读完经书也。若蛮读蛮记蛮温, 断不能久熟, 徒耗日工而已。”
此外,在读书时还要注重对自己情趣的培养,如果把读书看做一件痛苦的事情去做,前面提到的“有恒”也是不可能达到的,所谓“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
“国学故事”
王国维:读书三境界
王国维,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是杰出的诗人,文艺理论学,国学大师。他在16岁时就中了秀才,文名也开始大噪。但是,他并不喜八股,他用所积蓄的钱买了《史记》、《汉书》等典籍后,开始专心研读。他在学术研究上,能有“三代两汉之古籍,全部烂熟于胸”的基本功,这是小时候苦读书的缘故。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郭沫若先生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王国维最有名的论著就是《人间词话》,他在其中说,读书治学有三种境界,并就此援引了三句宋词名句加以说明。
第一种境界是说初学阶段的人,就像刚从平地登上高楼,眼界顿开,并意识到了自己过去所学知识少得可怜。他用晏殊《蝶恋花》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句子阐述了第一种境界。
第二种境界所说的是在求知欲的驱使之下,专心致志地读书,废寝忘食,致使身瘦衣宽,容颜憔悴,但是为了求知治学,却毫无悔意。他用柳永《凤栖梧》中的句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描写这一境界。
第三种境界所说的是真知实学来自于“千百度”的钻研和探索,一旦有收获便会体会到幸福和欢乐。他用辛弃疾《青玉案》里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形容第三种境界。
王国维在经历了三种境界之后,终于成了一代大师,达到了最高的读书治学境界。
“相关阅读”
培根:《论读书》
绥青:《为书籍的一生》
四 习字作文
“导读”
曾国藩不仅是一个文出桐城,宗法宋诗的文学家,还是个对书法有相当造诣的书法家和书学家。一向以治学严谨著称的他在写字、写作方面有着很多独到的见解,在他的家书中也提到了许多如何写作,如何练习书法的观点,这些观点即使是在现代也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