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澄侯四弟左右:
二十八日由瑞州营递到父大人手谕并弟与泽儿等信,具悉一切。
六弟在瑞州,办理一应事宜尚属妥善,识见本好,气质近亦和平。九弟治军严明,名望极振。吾得两弟为帮手,大局或有转机。次青在贵溪尚平安,惟久缺口粮,又败挫之后,至今尚未克①整顿完好。雪琴在吴城名声尚好,惟水浅不宜舟战,时时可虑。
余身体平安,癣疾虽发,较之往在京师则已大减。幕府②乏好帮手,凡奏摺、书信、批禀均须亲手为之,以是不免有廷阁③耳。余性喜读书,每日仍看数十叶,亦不免抛荒军务,然非此则更无以自怡也。
纪泽看《汉书》,须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叶。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热,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甲五经书已读毕否?须速点速读,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终身未能读完经书。吾乡子弟未读完经书者甚多,此后当力戒之。诸外甥如未读完经书,当速补之。至嘱至嘱。
再,余往年在京曾寄银回家,每年或百金或二百金不等。一以奉堂上之甘旨④,一以济族戚之穷乏。自行军以来,仅甲寅冬寄百五十金。今年三月,澄弟在省城李家兑用二百金,此际实不能再寄。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橐⑤。余不能禁人之不苟取,但求我身不苟取。以此风示僚属,即以此仰答圣主。今天江西艰困异常,省中官员有穷窘而不能自存者,即抚藩各衙门亦不能寄银赡家,余何敢妄取丝毫!兹寄银三十两,以二十两奉父亲大人甘旨之需,以十两奉叔父大人含饴⑥之佐。此外,家用及亲族常例概不能寄。
澄弟与我湘潭一别之后,已若默然不复相关,而前年买衡阳之田,今年兑李家之银,余皆不以为然。以后余之儿女婚嫁等事,弟尽可不必代管。千万千万!再候近好。
国藩再叩
“注释”
①克:能够。
②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
③延阁:即延搁,拖延耽搁。
④甘旨:指对双亲的奉养。
⑤私橐(tuó):私人的钱袋。
⑥含饴:指哺育幼儿,形容亲子之情。
“当代阐释”
精读与泛读是读书的两翼
精读与泛读历来是学问家读书的焦孟之法,从来没有哪个人一生只靠博览群书而最终学有所成的,更没有哪位大哲先贤平生只读一本书而成名成家的。
然而古人似乎更偏重于“精读”,因为这里包含着一种刻苦钻研的态度,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就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而且历史上还流传着这位才子,抄录《汉书》、《史记》的故事,并传之为美谈。
对于这种精读的作法,曾氏似乎并不以为然,他在指导儿子读《汉书》的时候,说道:“须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叶。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热,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甲五经书已读毕否?须速点速读,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终身未能读完经书。”
这种观点自是有其高明之处的,当人们惑于读书“在精不在多之说” 时,必定蹑手蹑脚,总恐于自己读书不够“精”,不够透彻而踟蹰不敢前行,最终甚至一辈子都读不完一本经书,这一点大概不是曾氏的杞人之虑,因为有事实可以为证“吾乡子弟未读完经书者甚多”,大概多是苦于那种没必要的顾虑吧!
所以我们提出“精读泛读不可偏废”的观点,就如同现代著名散文家秦牧所主张的,读书要学会“牛嚼”和“鲸吞”。鲸吞当然无异指大量的泛读,牛嚼自然是精读了。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
泛读精读是读书的两翼,哪个也偏废不得,只有二者结合使用才是真正的读书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