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汉以来一直备受中原的高度重视。唐朝建立后,随着大统一进程和纵横交错的民族斗争,河西重要的政治、军事战略地位再次突显。河西不但是维系西北各民族的重要纽带,而且具有屏蔽关陇、开拓西域、南制青海、北控漠北的重大战略地位。为此,唐王朝从当时的全局出发,全力以赴进行经营。武德二年(619年),河陇初平,高祖李渊即封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为“左武侯大将军、使持节、凉、甘等九州诸军事,凉州总管”。虽然这是遥领,但已充分说明唐王朝对这一地区的高度重视,而且实际委派了曾在隋朝任甘州刺使,“素习边事,深悉羌胡情伪,推心驭下,人吏悦服”的黄门侍郎杨恭仁安抚凉州,尔后又任他为凉州总管。当时,为加强对河西的管理,曾设置3个总管府(武德七年改总管为都督府),经过多次调整,贞观以后基本维持2个都督府建制,即凉州都督府和瓜州都督府(简称河西二府),成为唐朝对河西地区实行分区管理的高级行政机关。此后,随着与突厥、吐谷浑、吐蕃等民族军事斗争的展开,为适应新的客观形势,河西地区的行政、军事管理体制不断调整。至开元、天宝中,凉府都督兼充河西节度使等使职,专制河西地区的军事行动,且兼制瓜府,并逐渐成为河西地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其职掌是“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墨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境,治凉州,兵七万三千人”。地位更为显赫和重要。
关于凉州都督府都督兼任河西节度使,据《唐会要》的记载: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四月,委任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府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时起始有“河西节度使”之号。河西节度使是在凉州都督府的基础上由“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演变而来的。“节度使”职名始见于此,后遂沿承不改,而且成为唐朝置立节度使司制度的滥觞。此后,“节度使”、“节度大使”之名大量出现。自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贺拔延嗣贺拔延嗣担任第一任河西节度使始至德宗贞元二年(786年),由于安史之乱后西北诸军东进平叛,吐蕃乘河西、陇右兵力空虚,先攻破西平郡(鄯州),继而越过祁连山脉攻占河西地区,“河西军镇多为吐蕃所陷”,凉府、瓜府及河西节度使司建制相继解体,至孤城沙州陷落,期间约七十五年,先后担任(或遥领)河西节度使官员有三十余人。现根据相关史料辑考如下:
1、贺拔延嗣
《通典》卷32《职官典》:
自景云二年四月,始以贺拔廷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其后诸道因同此号。
《唐会要》卷78《诸使中》:
景云二年四月,贺拔廷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新唐书》卷56《兵志》:
景云二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自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
贺拔廷嗣,两《唐书》均无传。《元和姓纂》言其父为后魏贺拔尔头,“自武州为河南人,生拔。”贺拔廷嗣累官度支郎中、右金吾将军。自景云二年(711年)四月任河西节度使,至开元二年(714年)四月止。
2、杨执一
《唐会要》卷78《诸使中》:
景云二年四月,贺拔廷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至开元二年四月,除阳执一,又兼赤水九姓本道支度营田等使。
《全唐文》卷26载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夏四月《命薛讷等讨吐蕃诏》:
(薛)讷便特于凉州住,凉州都督杨执一为副大总管;(郭)虔瓘于并州住,并州长史王君为副大总管。宜排比兵马,精加教练,幽州有事,即令虔瓘将和戎兵马,从常山土门与甄道一计会,共讨凶逆,其同华等兵,及精骑健儿并鞍马等,依三月十五日制,仍令远探,量事续遣。
《大唐故金紫光禄大夫杨执一墓志铭》:
(开元三年九月十五日)今上载怀王业,将幸晋中晋阳,起府君为汾州刺史……征拜凉州都督兼左卫将军河西诸军州节度督察大使……殆五六年矣……乃加兼御史中丞……久之,转原州都督,未赴,复授凉州,寻复右卫将军,余官如故。
杨执一,两《唐书》均无传。据《杨执一墓志铭》载,杨执一,字太初,生于662年,死于726年。自开元二年(714年)四月任河西节度使至开元四年(716年)正月止。
3、郭虔瓘
《资治通鉴》卷211,开元二年(714年)七月条:
寅壬,以北庭都护郭虔瓘为凉州刺史、河西诸军州节度使。
《新唐书》卷164《郭虔瓘传》:
(开元二年)迁凉州刺史、河西节度大使,进右威卫大将军。
郭虔瓘,齐州历城人。开元初,录军阀,迁累右卫骁将军,兼北庭都护、金山道副大总管。郭虔瓘除河西节度使,即杨执一转原州之时,杨执一实未离凉州,郭虔瓘亦实未上任。
4、杨敬述
《全唐文》卷253,苏颋《命恭薛讷等与九姓共伐默啜制》:
右羽林军将军兼凉州都督赤水大使杨敬述……可西道大总管。
《资治通鉴》卷212,开元八年十一月条:
辛未,突厥寇甘、凉等州,败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掠契苾部落而去。
《文献通考》卷343《四裔考》二十:
(开元八年冬)暾欲谷回兵,因出赤亭以掠凉州羊马。时杨敬述为凉州都督,遣副将及判官元澄出兵邀击之。暾欲谷曰:“敬述若守城自固,即与连和。若出兵相当,即领军战。我今乘胜,必有功矣。”敬述下兵至那契丹遇贼,元澄令兵士揎臂持满,仍急结其袖,会风雪冻裂,尽堕弓矢,由是官军大败,元澄脱身而走。敬述坐削除官爵,白衣检校凉州事。
《资治通鉴》卷212,开元九年正月条:
制削杨敬述官爵,以白衣检校凉州都督,仍充诸使。
杨敬述,两《唐书》均无传。苏颋《命恭薛讷等与九姓共伐默啜制》,据《大诏令集》卷130为开四年正月二日制,可知其任河西节度使始于开元四年(716年)正月。开元九年(721年)正月削职。
5、郭知运
两《唐书》均有传,然未有其担任河西节度使的记载。但据《旧唐书·郭知运传》,开元三年(715年),因破吐蕃有功,拜“鄯州都督、陇右诸军节度大使”。开元九年(721年),“卒于军,赠凉州都督”。
《资治通鉴》卷212,开元九年十月条:
十月,河西、陇右节度大使郭知运卒。
由此可知郭知运曾一度担任此职,时间当在开元九年(721年)二月,任期约八个月。
6、王君
《旧唐书》卷103《王君传》:
初,(王君)为郭知运别奏,晓勇善骑射,以战功累除右卫副率。及知运卒,遂代知运为河西、陇右节度使,迁右羽林军将军,判凉州都督事。
《资治通鉴》卷212,开元九年十月条:
十月,河西、陇右节度大使郭知运卒。知运与同县右卫副率王君,皆以骁勇善骑射著名西陲,为虏所惮,时人谓之王、郭。遂自知运麾下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判凉州都督。
王君,字威明,西州常乐人,以战功累迁右卫副率。开元九年(721年)十月,郭知运死后,代为河西节度使,约一年半时间。
7、张敬忠
《资治通鉴》卷212,开元十一年(723年)九月条:
先是,吐谷浑畏吐蕃之强,附之者数年,九月,壬申,帅众诣沙州降,河西节度使张敬忠抚纳之。
《唐会要》卷78《诸使中》:
景云二年四月,贺拔廷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之号。至开元二年四月。除阳执一。又兼赤水九姓本道支度营田等使。十一年四月,除张敬忠,又加经略使。
《唐故朝散大夫守巴州别驾上柱国朱公墓志铭并序》:
秩满转舒州司马,河西节度使凉州府都督张敬忠奏请充判官。
张敬忠,两《唐书》均无传,开元十一年(723)四月任河西节度使,至十二年十月王君接任。
8、王君
《唐会要》卷78《诸使中》:
开元十二年十月,除王君□(河西节度使),又加长行转运使。
《资治通鉴》卷213,开元十五年(727年):
春,正月,辛丑,凉州都督王君□破吐蕃于青海之西。
九月,丙子,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攻陷瓜州,执刺史田元献及河西节度使王君□之父,进攻玉门军。
闰月,庚子,吐蕃赞普与突骑施苏禄围安西城,安西副大都护赵颐贞击破之。回纥承宗族子瀚海司马护输,纠合党众为承宗报仇。会吐蕃遣使间道诣突厥,王君□帅精骑邀之于肃州。还,至甘州南巩笔驿,护输伏兵突起,夺君旌节,先杀其判官宋贞,剖其心曰:“始谋者汝也。”君帅左右数十人力战,自朝至晡,左右尽死。护输杀君,载其尸奔吐蕃;凉州兵追及之,护输弃尸而走。
王君正式担任河西节度使一职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十月,至开元十五年九月在甘州战死,任职三年。
9、李琮(潭)
《旧唐书》卷107《李琮传》:
(开元)十五年,遥领凉州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二十一年加太子太师,改名琮。二十四年拜司徒。天宝元年,兼太原牧。十一载薨。
《旧唐书》卷8《玄宗上》:
(开元十五年五月)癸酉,以庆王潭为凉州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
李琮,唐玄宗长子。开元十五年,遥领凉州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实不任职。
10、萧嵩
《旧唐书》卷8《玄宗上》:
(开元十五年闰九月庚申)回纥部落杀王君于甘州之巩笔驿。制检校兵部尚书萧嵩兼判凉州事,总兵以御吐蕃。
《旧唐书》卷99《萧嵩传》:
(十五年王君□遇难)玄宗以君勇将无谋,果及遇难,择堪边任者,乃以萧嵩为兵部尚书、河西节度度使,叛凉州事。
《资治通鉴》卷213,开元十六年(728年)七月条:
吐蕃大将悉末郎寇瓜州,都督张守珪击走之。乙巳,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大破吐蕃于渴波谷。
《资治通鉴》卷213,开元十六年(728年)十一条:
癸巳,以河西节度副大使萧嵩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
萧嵩,曾任洺州参军、醴泉尉、殿中侍御史。开元初,为中书舍人,历宋州刺史,三迁为尚书左丞、兵部侍郎。开元十五年(727年)九月至十六年(728年)十一月任河西节度使。
11、牛仙客
《旧唐书》卷99《牛仙客传》(《新唐书·牛仙客传》略同):
及君死……俄而萧嵩代君为河西节度,又以军政委于仙客。仙客清勤不倦,接待上下必以诚信。及嵩入知政事,数称荐之。稍迁太仆少卿,叛凉州别驾事,仍知节度留后事。竟代嵩为河西节度使,叛凉州事……开元二十四年秋,代信安王祎为朔方行军大总管,右散骑常侍崔希逸代仙客知河西节度事。
牛仙客任河西节度使之职当在开元十六年(728年)十一月至二十四年(736年)秋,任期约八年。
12、崔希逸
《旧唐书》卷99《牛仙客传》:
开元二十四年秋,(仙客)代信安王祎为朔方行军大总管,右散骑常侍崔希逸代仙客知河西节度事。
《资治通鉴》卷214,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二月条:
己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袭吐蕃,破之于青海西。
《资治通鉴》卷214,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三月条:
吐蕃寇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破之。
(五月)丙申,以崔希逸为河南尹。
崔希逸,两《唐书》无传,自开元二十四年秋任河西节度使至二十六年五月任河南尹,任期一年零九个月。
13、李林甫
《资治通鉴》卷214,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五月条:
乙酉,李林甫兼河西节度使。丙申,以崔希逸为河南尹。希逸自念失信于吐蕃,内怀愧恨,未几而卒。
《旧唐书》卷9《玄宗下》:
(开元二十六年)五月乙酉,以李林甫遥领河西节度使,兼判梁州事。
《旧唐书》卷106《李林甫传》:
林甫既秉枢衡,兼领陇右、河西节度,又加吏部尚书。
李林甫以宰相身份遥领河西节度使,实未任职。
14、萧炅
《资治通鉴》卷214,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条:
辛丑,以岐州刺史萧炅为河西节度使总留后事。
《旧唐书》卷194《突厥传上》:
(崔希逸迁河南尹),诏以岐州刺史萧炅为户部侍郎判凉州事,代希逸为河西节度使。
《新唐书》卷5《玄宗纪》:
(二十七年八月)壬午,吐蕃寇边,河西、陇右节度使萧炅败之。
萧炅,两《唐书》无传,任职时间两年,开元二十六年六月至二十八年六月。
15、盖嘉运
《资治通鉴》卷214,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六月条:
上嘉盖嘉运之功,以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使之经略吐蕃。
盖嘉运,两《唐书》无传,开元二十八年六月二十九年初任河西节度使。
16、王倕
《全唐文》卷343《游击将军左领军卫大将军兼商州刺史武关防御使上柱国欧阳使君神道碑铭》:
(开元)二十九年,河西节度使奏授晋昌郡户曹参军,摄晋昌令。转张掖郡张掖令,摄司马知郡事。按吏赃罪,罪人诬讼於使司,百姓苗秀、康顺忠等三十人,皆截耳称冤,节度使王捶骇焉,奏与上考,转岳州长史。
《资治通鉴》卷215,天宝元年(742年)十二月条:
庚子,河西节度使王倕奏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
《旧唐书》卷104《哥舒翰传》:
(翰)年十四,遭父丧,三年客居京师,为长安尉不礼,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初事节度使王倕,倕攻新城,使翰经略,三军无不震懾。
《新唐书》卷135《韦安石传附韦抗传》:
(抗)所表奉天尉梁升卿、新丰尉王倕、华原尉王焘为僚属,后皆为显人。升卿涉学工书,於八分尤工,历广州都督,书《东封朝觐碑》,为时绝笔。倕累迁河西节度使,天宝中,功闻于边。
王倕,两《唐书》无传,开元二十九年至天宝二年任河西节度使。
17、李琰
《旧唐书》卷107《李琰传》:
天宝元年六月,遥领兼武威郡都督、河西陇右经略节度大使。
李琰,唐玄宗第四子。遥领,实不任职。
18、皇甫惟明
《资治通鉴》卷215,天宝五年(746年)正月条:
乙丑,以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兼河西节度使。
癸酉,下制……惟明以离间君臣,贬播川太守。
皇甫惟明,两《唐书》无传,任河西节度使未几,即被李林甫所陷害。
19、王忠嗣
《资治通鉴》卷215,天宝五年(746年)正月条:
以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知朔方、河东节度事。
《旧唐书》卷103《王忠嗣传》:
(天宝)五年正月,河、陇以皇甫惟明败衄之后,因忠嗣以持节充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充河西、陇右节度使。其月,又权知朔方、河东节度使事。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六载,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十一月,贬汉阳太守。
王忠嗣,天宝五年(746年)正月任河西节度使。天宝六年,率兵攻打吐蕃石堡城失利,遭到宰相李林甫陷害,十一月,被贬汉阳太守,一年后抑郁而终。
20、安思顺
《资治通鉴》卷215,天宝六年(747年)十一月条:
辛卯,以翰判西平太守,充陇右节度使;以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判武威郡事,充河西节度使。
《资治通鉴》卷216,天宝九年(750年)八月条:
朔方节度使张齐丘给粮失宜,军士怒,殴其判官;兵马使郭子仪以身捍齐丘,乃得免。癸亥,齐丘左迁济阴太守,以河西节度使安思顺权知朔方节度事。
《资治通鉴》卷216,天宝十年(751年)正月条: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石国王、朅师王。加仙芝开府仪同三司。寻以仙芝为河西节度使,代安思顺;思顺讽群胡割耳剺面请留己,制复留思顺于河西。
《资治通鉴》卷216,天宝十一年(752年)四月条:
初,李林甫以陈希烈易制,引为相,政事常随林甫左右,晚节遂与林甫为敌,林甫惧。会李献忠叛,林甫乃请解朔方节制,且荐河西节度使安思顺自代;庚子,以思顺为朔方节度使。
安思顺,安禄山之族兄。天宝六年十一月任河西节度使,十年正月以高仙芝代,但未几即改,复留安思顺,至十一年四月任朔方节度使止。
21、哥舒翰
《旧唐书》卷104《哥舒翰传》:
(天宝)十二载,进封(翰)凉国公,食实封三百户,加河西节度使,寻封西平郡王。
《资治通鉴》卷217,天宝十四年(755年)二月条:
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入朝,道得风疾,遂留京师,家居不出。
《资治通鉴》卷217,至德元年(756年)正月条:
甲子,加哥舒翰左仆射、同平章事,馀如故。
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之后裔。天宝十二年(753年)任河西节度使,十四年因病入朝,至德元年(756年)五月被安禄山所擒。
22、李珙
《旧唐书》卷107《李珙传》:
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幸蜀,至扶风郡,授珙武威郡都督,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支度采访使;以陇右太守邓景山为之副,兼武威长史、御史中丞,充都副大使。
李珙,唐玄宗第二十六子。遥领,实不任职。
23、王思礼
《资治通鉴》卷218,至德元年(756年)六月条:
哥舒翰被擒,以思礼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即令赴镇,收合散卒,以俟东讨。
王思礼,高句丽人。两《唐书》均有传,但未有其任河西节度使的记载。然王思礼自天宝五年随王忠嗣至河西,长期担任节度使押衙、兵马使等要职,在非常时期被任以节度使应是可信的。
24、周佖
《资治通鉴》卷218,至德元年(756年)六月条:
王思礼至平凉,闻河西诸胡乱,还,诣行在。初,河西诸胡部落闻其都护皆从哥舒翰没于潼关,故争自立,相攻击;而都护实从翰在北岸,不死,又不与火拔归仁俱降贼。上乃以河西兵马使周泌为河西节度使,陇右兵马使彭元耀为陇右节度使,与都护思结进明等俱之镇,招其部落。以思礼为行在都知兵马使。
《资治通鉴》卷219,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条:
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九姓商胡安门物等,杀节度使周泌,聚众六万。
《旧唐书》卷10《肃宗纪》:
(至德元载七月甲子)河西兵马使周佖为河西节度使。
(二载正月丙寅)武威郡九姓商胡安门物等叛,杀节度使周佖,判官崔称率众讨平之。
周佖,两《唐书》无传。至德元年七月任河西节度使至二年正月被武威九姓胡所杀,任期半年。
25、杜鸿渐
《旧唐书》卷10《肃宗纪》:
(至德二年五月丁巳)以武部侍郎杜鸿渐为河西节度。
《旧唐书》卷108《杜鸿渐传》:
肃宗即位,授(鸿渐)兵部郎中,知中书舍人事,寻转武部侍郎。至德二年,兼御史大夫,为河西节度使、凉州都督。两京平,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荆南节度使。
杜鸿渐,两《唐书》均有传。唐收复两京,是在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因此,杜鸿渐调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荆南节度使当在此年十月之后,他担任河西节度使时间是至德二年(757年)五月至乾元元年(758年)十一月。
26、来瑱
《旧唐书》卷114《来瑱传》:
(乾元)二年(759年),初除凉州刺使、河南节度经略大使。未行,属相州官军为史思明所败,东京震骇。元帅司徒郭子仪镇谷水,乃以瑱为陕州刺使,充陕、虢等州节度使,并潼关防御、团练、镇守使。
《资治通鉴》卷221,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条:
丙申,以郭子仪为东畿、山东、河东诸道元帅,权知东京留守。以河西节度使来瑱行陕州刺史,充陕、虢、华州节度使。
来瑱,两《唐书》有传,乾元二年(759年)除河西节度使,未上任。
27、李僅
《旧唐书》卷116《李僅传》:
至德三年四月诏曰……彭王仅可充河西节度大使。
李僅,肃宗第五子,至德二年(757年)封彭王,三年遥领河西节度使,是岁薨。河西节度一职实际由凉州刺史杨预兼掌。
28、吕崇贲
《旧唐书》卷118《杨炎传》:
释褐辟河西节度掌书记。神乌令李大简尝因醉辱炎,至是与炎同幕,率左右反接之,铁棒挝之二百,流血被地,几死。节度使吕崇贲爱其才,不之责。
敦煌文书P.2555《为肃州刺史刘臣璧答南蕃书》:
今我河西节度使吕公,开假奇才,神姿武略……擁旌旄四载,一变五凉,愍战仕之劳,不忍征伐,获明主之国,谨守封疆。
吕崇贲,两《唐书》无传。郁贤皓先生认为,《答南蕃书》中“吕公”即吕崇贲,其任河西节度使四年。《答南蕃书》中仍用肃宗乾元二年至上元元年所用尊号,知其任职在乾元二年以后。因上元元年以前有来瑱、杨某在职,吕崇贲任河西节度使刺凉应始于上元元年,至广德元年被杨志烈接替,首尾四年。
29、杨志烈
《新唐书》卷6《代宗纪》:
(广德)二年十一月乙酉,吐蕃兵溃,京师解严,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及仆固怀恩战于灵州,败绩。
……(永泰元年)十月,沙陀杀杨志烈。
《资治通鉴》卷223,广德二年(764年)十月条:
怀恩之南寇也,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发卒万千……进攻灵州。怀恩闻之,自永寿遽归,使蕃、浑二千骑夜袭文达,大破之,士卒死者殆半……未几,吐蕃围凉州,士卒不为用;志烈奔甘州,为沙陀所杀,凉州遂陷。
杨志烈,两《唐书》无传,广德元年(763年)任河西节度使,永泰元年(765年)十月为沙陀所杀。
30、杨休明
《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
上元年后,河西、陇右州郡,悉陷吐蕃。
《资治通鉴》卷224,大历元年(766年)五月条:
河西节度使杨休明徙镇沙州。(胡三省注:凉州沦陷故也。)
杨休明,两《唐书》无传。永泰元年(765年)杨志烈死后,时任凉州长史的杨休明继任河西节度使,因凉、甘相继沦陷,遂徙河西节镇至沙州。杨休明卒年难以定考,《唐方镇年表》将他列在大历元年至二年的河西节度使任上,而大历三年至十二年(768—777年)所列则是周鼎。
31、周鼎
《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下》:
始,沙州刺史周鼎为唐固守,赞普徙帐南山,使尚绮心儿攻之。鼎请救回鹘,逾年不至,议焚城郭,引众东奔,皆以为不可。鼎遣都知兵马使阎朝领壮士行视水草,晨入谒辞行,与鼎亲吏周沙奴共射,彀弓揖让,射沙奴即死,执鼎而缢杀之,自领州事。城守者八年,出绫一端募麦一斗,应者甚众。朝喜曰:“民且有食,可以死守也。”又二岁,粮械皆竭,登城而诚讠虖曰:“苟毋徙佗境,请以城降。”绮心儿许诺,于是出降。自攻城至是凡十一年。
《旧唐书》卷12《德宗纪上》:建中元年(780年)五月丙申,诏:
故伊西北庭节度使杨休明、故河西节度使周鼎、故西州刺史李琇璋、故瓜州刺史张铣等,寄崇方镇,时属殷忧,固守西陲,以抗期戎虏。殁身异域,多历岁年,以迨于兹,旅榇方旋,诚深追悼,宜加宠赠,以贲幽泉。休明可赠司徒,鼎赠太保,琇璋赠户部尚书,铣赠兵部侍郎。皆陇右牧守,至德已来陷吐蕃而殁故,至是西蕃通和,方得归葬也。
周鼎,两《唐书》无传。据陈国灿先生考证,周鼎实于大历二年(767)担任节度使,保守敦煌十余岁。大历十一年(776年)九、十月,吐蕃围攻沙州,周鼎固守逾年后,因援兵不至,“议焚城郭,引众东奔”,被都知兵马使阎朝等所杀。
32、阎朝
阎朝,周鼎节度帐下都知兵马使。大历十二年(777年)九、十月,杀周鼎自代,率领敦煌军民坚守沙州十年,至德宗贞元二年(786年),终因“粮械皆竭”,与吐蕃谈判以投诚,沙州最终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