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从初创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发展为大公司后,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管理规范逐步健全,管理经验不断丰富,管理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时,在结构上主要采取多层次、金字塔式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控制,以保证组织有序和稳定;同时官僚主义倾向开始萌发,现有事业呈现盛极而衰的兆头。为保证公司持续成长,对创建新事业的需求也日渐迫切,各种形式的新事业开始涌现。然而对新事业的管理往往采取管理已有公司的方法,结果影响新事业的正常发展;而那些未雨绸缪的企业,会及早地培育新事业,在新事业管理上也有一套独到的方法。本章将探讨新事业管理与已有公司管理的差异,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以及相应的解决途径。
与独立创业相比,公司创业的运行环境更为复杂。它除了要受到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之外,还受到母体组织内部环境的影响。
公司创业行为一般与创新活动相联系。创新过程被认为具有不确定性、知识密集、竞争行为过程以及非线性等特征。创新及创业活动不是简单的系统或行政机制,而是创造了在创新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悖论,因而是矛盾调和体。
新事业的形成通常被看做是一个独立的阶段,是组织演进和持续发展必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创新事业的研究,学者们大都从与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相关性分析,比如从多元化视角研究新事业与母公司在市场和技术方面的差异,探索企业在创新事业的形成、发展和管理的影响因素、具体做法和战略规划等,并形成了一系列观点和学说,成为新事业管理与公司管理比较研究的基础。
5.1.1 新事业的概念
对“新事业”的界定,Ginsberg和Hay认为发展新事业即是在已有企业中,生产及开拓新技术、产品、市场。Kanter则强调新事业是指发展“新的”或“不同的”产品。Sykes则进一步指出新事业是形成新的部门或是为现有部门的新产品线。
根据学者们的定义以及初步研究,我们将新事业的概念区分为静态的新事业与动态的新事业。
所谓静态的新事业,就是在将目前尚未成为成熟事业部门的单位,其产品、技术或服务与母体组织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相对独立权利和义务,且隶属于母公司的内部组织单元称为新事业。
从发展和动态的观点看,组织总是处于创新和变革过程中,所有组织对未来的组织形态和内容来说都是不稳定和不成熟的,因此,对于那些创新型组织或企业家型组织来说,组织的各个部分或者各个小的组织单元都是新事业,而这些新事业共同构成了一系列新型的组织形态。具体表现形式如细胞组织、模块化组织、大脑型组织等等。
上述新事业的概念界定,有助于我们在分析新事业管理时,从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观点来看问题,避免孤立地进行判断,影响新事业管理的科学分析。
5.1.2 新事业与公司创业
5.1.2.1 新事业与公司创业的联系与区别
新事业是企业组织的一种重要形态,它或者表现为新产品、新服务,或者新开拓的市场,或者新创办的企业。新事业与公司创业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
我们认为,公司在其内部或外部创办的事业,无论是独资的,还是合资的,还是联盟等形式,都属于新事业。
除了公司内部创办的新的企业形态外,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创新和创业活动,也都属于新事业范畴。因此,从这种观点看,新事业与公司创业是一致的。
但新事业不仅仅存在于公司所从事的活动中,新事业还可以是那些独立的个人,或者几个人结合起来的团队从事的创新和创业活动。因此,两者之间又有不同。从组织形式看,区分为独立创办新事业和公司内部创办新事业。分析其不同点,发现其相互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事业的本质特征。
5.1.2.2 独立创办新事业与公司内新事业的比较
独立创办新事业(独立创业)是由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不依赖于现有公司和组织,独立创设新事业的过程。独立创建的事业是新事业的一种形式。独立新创事业与公司新创事业,都属新事业管理范畴,在本质上是相同的。Stevenson等认为创业是一种管理方法,是不局限于现有资源而追寻机会的过程;创业不仅被运用于个人新创建事业,同样适用于已有公司。独立新创建事业的管理与公司创建新事业管理有以下共同点:
都包含对机会的认知和识别;
都需要采取产品、服务或过程的特殊的商业概念;
都是由一个在团队中的倡导者推动将概念变成现实;
都需要企业家有能力平衡愿景与管理技能,激情与实用主义,以及超前性与忍耐之间的关系;
在初期阶段都具有脆弱的特性,因而需要经过时间的适应;
都需要在机会之窗关闭之前使概念资本化;
都需要对顾客创造价值并对顾客负责;
创业者都会遇到阻力和障碍,要有毅力并有能力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都需要承担风险,需要风险管理战略;
创业者都需要为整合资源而采取开发创新战略;
都有很强的模糊性;
都需要实施收获战略。
公司内新事业与独立的个人或团队创建的新事业,也存在着差异,Morris和Donald F。Kurarko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比如,独立创建的新事业具有更多的自主性,而资源相对匮乏;公司创建的新事业则具有相对小的自主性,但却具有相对强大资源的支持,具体差异。
从上分析,独立创办的新事业与公司创办新事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不限于当前资源而去追寻机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但两者还有很大差异,由于公司创办新事业是在现有的组织内部中进行,与个人或团队的“白手起家”创办新事业(独立创业)相比增加了一个“内部环境”的约束,但另一方面却可以得到独立创业无法获得的资源支持。
5.1.3 新事业管理研究的意义
根据企业成长理论,企业从创建开始发展到鼎盛时期,存在着由小到大,由盛至衰的“生命”规律。通过新事业管理的研究,以及与成熟事业的比较,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其运行特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比较可以揭示两种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管理的变化规律,发现其内在的矛盾、冲突和本质联系。因此,我们认为,新事业管理研究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5.1.3.1 有利于通过对新事业与现有事业的比较分析发现管理的变化规律
通过对新事业与现有事业的比较,发现现有事业与新事业的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们普遍认为新事业在初创时,具有实力弱小、质量和特性不稳定,未来发展方向不明确,以及风险大等特点,因而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新事业管理的具体特征,以及管理的独特规律等。
5.1.3.2 有利于走出对多元化好坏的争论
从新事业与原有事业的关系来看公司的发展,就可以避免陷入单纯争论多元化是好是坏的陷阱。企业所进行的事业无论开始时多么有生机和活力,等发展到一定程度,都面临着成熟和衰败,如何保持企业的长久发展,不是抱住一个产品、一个市场、一个模式不放,而是需要不断开展创新和创业活动,需要发展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创建新事业。过去多元化争论的焦点往往在于是否与主业相关,多数人认为相关多元成功的机会大,而不相关多元成功的机会可能小。这种分析主要是从企业现有经营的经验、资源的共享性等方面出发的。实际上,新事业的发展可以与原来已有的事业相关,也可以不相关。实践中我们很容易找到例子进行佐证。问题的关键不在是否相关,而在于管理的方式方法如何运用。如果运用管理已有企业的方式和方法来管理新事业,那么即使相关多元化也很可能失败;而如果运用不同于管理已有事业的方法来管理新事业,那么即使无关多元化也很可能成功。
5.1.3.3 有助于研究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结合问题
由于新事业是一种创新和创业活动,对其所进行的管理,本质上就是创业管理。而已有事业的管理,更多地采用现有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这种管理更多地体现为对成熟事业的管理,带有更多成分的一般管理的性质和特征。因此,研究新事业的管理问题,分析新事业与公司管理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从新事业角度来研究创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关系问题,因而对于本研究的主题来说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