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得并不实沉。不到五点钟,大脑便开始信马由缰起来。这一年度书香校园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是,中午两点十分小学一至五年级各班的孩子都要诵读《弟子规》。这几天,如何指导诵读《弟子规》的方案从左脑爬到右脑,又从右脑回到左脑。心里总是没谱。
睡不着,便爬起来,已是五点过半。刮胡子,洗脸,已到五点五十。从书架上取下以前买的盗版《弟子规》读本,开始阅读。
算一算,数一数,三字格言,360句,1080字。同现在的白话文比起来,倒也不长。前面的总叙,脱胎于《论语·学而篇》的相关语句,不费劲便能上口。自我感觉良好,有点像古代的夫子。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论语·学而篇》的相关段句也在我脑海里通过联想衔接起来: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规》与《论语·学而篇》里的意思是相通的。这样诵读了近十分钟,又一边看着后面的白话注释,突然感到对推广儿童诵读《弟子规》的信心十足起来。
一路小跑去学校,沿街马路两旁,依稀可见早起上班的行人和下班的矿工师傅们。但凡没人处,我便开始放声背读。到学校,打开电脑,百度搜索。《弟子规》的出处,进一步清晰地显现于眼前。
《弟子规》,原为清代李毓秀撰辑,原名《训蒙文》,经贾有仁(或贾存仁)修订后,改名为《弟子规》,后世遂以《弟子规》名世。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清康熙时山西绛州人,卒于雍正年间,享年八十三岁。秀才出身。生平活动主要是教书。随著名理学家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太极》《西铭》之说。曾创办敦复斋讲学。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后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他的著作有《弟子规》《四书证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因撰写《弟子规》,死后他的牌位也被供奉在绛州先贤祠。
转眼间,到晨会时间。虽然是开学第二天,但孩子们已经养成好习惯。列队整齐,大家静待我讲话。我清清嗓子,三两步走到孩子们面前,说:“同学们,昨天我们各班教室的墙上,多了一点东西。那是学校给大家印发的《弟子规》。这学期,我们每天利用中午上课前的十分钟时间进行午诵《弟子规》。一至五年级的孩子们都要做这件事,而且要做好。也许同学们要问,校长,《弟子规》是何方神圣,校长如此青睐,让我们读呢?(生笑)现在我就来讲一讲。”
接下来,我讲到《弟子规》有多少行,有多少字。它的作者是什么人,他同我一样,是一位教书的先生。他活了83岁,他很了不起。他创作的《弟子规》就是我们老祖先小时候读的课本。讲完《弟子规》的作者及出处,我开始放声吟诵总叙部分。一先一后,拖着悠长的声调,朗朗的读书声从操场上空飘起,引起过往行人的注视。跟操的老师们也不闲着,和孩子们一道大致了解了《弟子规》的概貌。
吟诵完,我的心里很舒服,暖暖的,如春潮涌动。接着,我又一句句讲解,孩子们听得很认真。最后,我又连起来诵读第二遍。
孩子们认真地跟读。
最后,我强调,学校准备每班选一名“弟子规大王”,谁第一个背完这1080个字,谁就是大王。校长还要颁发奖品呢。
这样的考虑起于儿子的启示。春节的晚上,儿子总是要缠着看电视节目。那时,我正在背《论语》。儿子有时监督我背书,当我的老师。他慢慢对深奥难懂的《论语》也有了兴趣。偶尔的一次机会,我和儿子达成共识;每次背论语四段,便可看电视节目到十二点。没想到,由我背诵引路做铺垫,儿子背《论语》的热情空前高涨。不过半小时,论语四段便从儿子的嘴巴里溢出来。
好,就这样。给孩子们奖励,就会在校园里掀起诵读《弟子规》的高潮。
听说要奖励他们,孩子们很高兴。你瞅瞅我,我看看他,大家心里有了期望。
我最后补充道,《弟子规》,我也没背会,现在校长有个决定,要和大家一起背诵呢。
这么一说,四五分钟晨会早已过去,孩子们开始跑步。我校的国学诵读之旅就这样扬帆起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