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7000000035

第35章 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多次考察西部地区之后,明确提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这不仅是向全国和全世界作出的公开政治承诺,而且更是21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2000年3月朱镕基同志在全国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推进西部大开发”。

一、西部大开发与“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意义、原则与新模式(一)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项发展战略完全可以与20年前开始实施的沿海发展战略相比拟。它的目的是要改变西部的落后面貌,提高西部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使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东西部关系是我国生产力布局中的基本关系。目前的格局,是在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的。邓小平指出:“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两个大局”的思想是邓小平分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分配理论的核心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运用在东西部关系上,就是让东部先发展起来,进而推进西部的开发。我国改革开放20年的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的分配理论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相比差距太大,导致我国形成了明显的三大发展差距,即经济发展差距、人的发展差距和知识发展差距。我国是一个地区发展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家,地区间既存在着经济发展差距,也存在着人类发展差距和社会发展差距。而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发展差距更加突出,西部开发的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应由以往的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转向以开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为主,使知识要素成为促进西部地区发展最重要的要素,同时成为推动改革、促进社会转型的最重要的因素。

朱镕基同志在讲西部大开发的时候谈到,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考虑的是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民族因素。因为我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分布于西部地区,5个自治区全部在西部地区,而30个自治州中有27个州地处西部地区;二是贫困因素。我国成片的贫困地区大部分是在西部地区,其中相当一部分又是少数民族地区;三是边境因素。我国2.1万千米的边界线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没有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就没有边疆地区的稳定。

由此可见,加快西部开发是国家在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助于抑制地区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而且还有助于推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更有助于中国政治上长治久安。

(二)加快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意义:有利于扩大内需,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西部地区地域广大,人口将近3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开发首先有利于提高3亿西部人民的收入水平,既刺激了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扩大了东部制成品的输出,从而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开拓巨大的商品市场。(2)西部大开发的社会意义: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有利于东中西部协调发展。(3)西部大开发的政治意义:防止国家分裂,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中国和平崛起。(4)西部大开发的生态意义:根本改善和保护西部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对我国乃至东亚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5)西部大开发的地缘战略意义:确保我国的国家安全,促进“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和“睦邻、安邻、富邻”政策的贯彻。(6)西部大开发的国际意义:全面推进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GMS合作、“10+1”合作、“10+3”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合作等,更加积极广泛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原则

1.放弃原则

放弃资源开发型战略:一是西部拥有自然资源优势,但是自然资源优势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目前除了少数地区以外,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没有给西部地区带来经济繁荣。相反,许多地区,随着资源的开采,不是越来越富,而是越来越穷,出现“富饶的贫困”。二是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过度开发资源,或者处理不当、保护不得力,就有可能引起更大范围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很难自然恢复,而且还会对黄河、长江、澜沧江中下游20多个省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目前,西部地区正处在人口不断增长、经济较快发展、自然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发展阶段,但是普遍存在“边开发、边破坏、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资源破坏的代价超过了资源开发的收益,环境污染的速度超过了环境治理的速度,是“得不偿失”的大开发。三是西部开发还面临着诸多限制因素和复杂的矛盾: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相当脆弱且日益恶化,西北严重缺水,西南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严重短缺;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国有企业转型十分困难,市场竞争能力差,亏损面大;城乡差距十分显著,农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十分突出。因此,从根本上调整发展思路,是西部地区应对各类挑战的最好办法。

2.立足区情原则

应立足于西部的基本区情,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分工的积极因素,依据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换调整,立足丰富“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优势,建立区域性的特色经济,力争在国际、国内分工中取得更为有利的地位。

3.富民为本原则

应优先使贫困人口、少数民族、社会弱势人群受益,在注重以富民为本、社会发展优先的基础上,努力解决好人力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等问题,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等关系到人民生存与发展的产业或建设项目。

4.发挥已建成项目效益原则

应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各类投资项目,特别是要发挥特大型水利和水电设施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于那些未达到预期效益的项目要限期达到预期目标;加快或至少按时完成在建项目,使其尽快投产并发挥效益,只有在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够考虑批准新的建设项目,否则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不再批准新报投资项目。

5.不急于求成原则

西部开发不能急于求成,要避免盲目上新项目、重复建设。目前,西部开发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西部各省区出现了新一轮争上新项目、跑大项目,甚至有的省区上报项目开价数目惊人,多达几百个,要求投资数额高达数千亿元,这有可能会再度出现新一轮的大规模重复建设。二是一些项目立项盲目性大,往往是凭借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立项审批,或根据某些领导的主观意愿,先有结论,后找依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不能按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科学规律办事,这必然导致西部开发一开始就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生态破坏、盲目发展,尤其是那些综合性的大型建设项目,如果未经严谨的科学论证,一旦上马则会对生态环境破坏影响更大。三是过去投资数百亿元的已建成项目,普遍超概算、超工期(据财政部对21个在建项目的调查表明,项目平均超概算投资为85%,超工期平均达23个月),许多项目建成之后就陷入了严重的亏损状态。这样的投资项目搞得越多,国家背的包袱就越大。从国际经验来看,重大公共工程建设项目,往往是腐败滋生的重要场所。产生腐败的大项目,一是超概算,有意过多支出;二是压低实际成本,降低施工质量。如果新上项目仍然是一批低效率的大项目,弄得不好将会造成新一轮腐败现象的产生。四是长期以来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尤其是诸多大项目开发,多以资本密集型项目为主,缺少劳动密集型项目,尤其是缺乏能够直接改善当地人民生活,特别是能够使贫困人口、少数民族、社会弱势人群普遍受益的建设项目。

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加快实现西部开发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避免开发过程中产生新一轮争抢项目、重复建设,必须要谨慎上项目,特别是要谨慎上资本密集型大项目,以防止盲目建设给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产生新一轮的腐败现象。

(四)建立西部开发新模式

西部开发不是以往开发模式的继续,必须根本转变开发模式,确定新的开发模式,即由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导向、市场保护、效益低下、资源耗竭、环境污染、资本密集、少数人受益”的传统开发模式,转变为“市场导向型、市场开放型、效益优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劳动密集型、人民受益型”的新型开发模式。这一新模式的核心就是以“富民为本”,使贫困人口、少数民族、社会弱势人群优先受益,使西部开发一开始就全方位关注人民生存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真正投资于人民,为人民谋福利。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观念与构想

(一)建立全球的全面综合发展观

1.从“可持续发展”到“全面综合发展”

21世纪的发展问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观念和战略的重大转变,即确立综合的发展观和新的发展战略。这一转变旨在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不断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一个从“增长至上”或“增长优先”到“发展目标社会化”,从“可持续发展”再到“全面综合发展”的演进历程。传统发展观把发展的目的简单地理解为提高GDP,以“物”为中心,是单纯以追求GDP增长为核心的“增长优先”战略,其手段是加速资源开发,增加资本积累,增加资本投入。但是,发展并不等同于增长,发展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变革,即促进各种传统关系、传统思维方式、传统生产方式、传统生活方式朝着更为“现代”的方向转变的变革过程。

2.新世纪的综合发展观

新世纪全球新的综合发展观是着眼于更加全面长远的发展,寻求把国家发展的社会、结构、人类发展与宏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将它们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予以重视。社会结构方面是指廉洁、高效的政府,有效的法律体系和司法系统,组织良好、监管有力的金融体系,良好的社会安全网;人类发展方面是指教育发展、科学和技术发展,传播知识,为落后国家或地区赶超先进国家或地区提供了可能性;物质方面是指提供清洁用水和排污设施,提供充足可靠、价格适当的能源,提供便捷的道路交通和通讯系统;战胜人类贫困,为广大社会弱势人群提供更为广泛的选择机会和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新的发展战略,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是以追求生活条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其目标是扩大人们的就业机会、增强人们的发展能力、发展机会,其手段是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面向21世纪新的发展战略不是单一目标的发展战略,而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战略;不是一个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而是追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综合战略;不是一个仅仅寻求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而是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创新、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发展战略,更是一个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战略。

(二)以“富民为本,投资于民”为宗旨

1.西部开发的根本宗旨

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发展,是中共中央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最大利益作出的重要决策和具体体现。西部开发的根本宗旨是:富民为本,投资于人民,为人民谋福利,消除人类贫困,保障人类安全,使西部人民共同富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长治久安,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家园。其中,消除人类贫困既是西部开发的战略性任务,也是西部开发的长期性任务。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的开发战略,是追求以“物”为中心,实行“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重视“硬件投资”,忽视“软件投资”;只着眼于兴办资本密集型产业争上大项目,忽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兴办民众普遍受益的小项目;重视资源大开发、优先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忽视资源保护、采后复垦和环境保护。如果继续沿袭以往的开发模式,西部开发中贫困人口、少数民族不仅难以从中受益,而且还会加剧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的边缘化程度,不仅不能缩小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而且还会拉大西部地区内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

2.西部开发的阶段性目标

西部开发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能急于求成。由于西部地区发展基础相对较差,地域广阔,内部差异甚大,今后10年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能很快。为此,西部开发应实现三个阶段性目标:一是打好基础阶段。西部开发的前10年即2000年至2010年是打好基础阶段,应坚持“富民为本”的开发宗旨,围绕消除人类贫困这一核心任务,打好人力资源开发基础、产业结构调整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生态环境改善基础与制度创新建设基础,为西部地区未来的经济起飞、人民生活富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二是经济起飞阶段。西部开发的中期阶段,大约需用20年时间,即2010年至2030年是加速经济发展阶段,以使西部和东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缩小。三是共同富裕阶段。西部开发的后期阶段,大约用20年的时间,即2030年至205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成为较高人类发展水平地区(人类发展指标大于0.8),使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阶段,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已全部解决,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人口教育文化程度、卫生健康指标等均大幅度提高,人民生存条件、生活质量也得到根本改善。

(三)西部未来重点区域规划的构想

1.重点发展4条一级经济带和4条二级经济带的构想

重点经济带一方面是空间开发重点的象征,另一方面也是具体经济活动集聚地以及不同中心城市之间空间联系的载体和通道。它的选择既要反映现实的空间结构,也要体现发展规划的战略思想;既要考虑现实的综合运输通道及其附近的经济发展状况,也要考虑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地区和促进重要区域联系和区域发展的必要性。因而,重点经济带要么是由目前的综合运输通道联系起来的西部经济重心所在,要么是根据宏观发展环境应该着重建设且具有发展条件的地区。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对西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交通基础设施以及主要运输通道现状和规划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促进西部重点地区发展的目标,确定了西部开发的4条一级经济带和4条二级经济带。

一级经济带包括: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南贵昆经济带;呼包—兰青经济带。这4条一级经济带可以使西部地区开发目标和全国的发展较好地结合起来,使西部各省区市及各部门有明确一致的空间开发方向。

二级经济带4条:川黔沿线经济带;广西西江经济带;昆明—瑞丽经济带及昆河经济带;西藏“一江两河”经济带。

2.以中心城市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的构想

根据可比性原则、可获性原则、中心区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从城市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实力、对外经济联系强度、经济产出密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与全球和全国产业分工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城市经济吸引范围和人口规模等方面出发,选择了城市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发展3个一级指标以及相应的10个二级指标和36个具体指标,对西部城市的综合水平进行了科学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考虑不同地区城市的区位特点和战略意义(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西部开发应该以下面四级共44个中心城市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具体方案为:

一级中心城市(3个):重庆、成都、西安;

二级中心城市(3个):昆明、兰州、乌鲁木齐;

三级中心城市(9个):南宁、呼和浩特、银川、贵阳、西安、拉萨、柳州、包头、绵阳;

四级中心城市(29个):桂林、防城港、梧州、遵义、安顺、六盘水、玉溪、曲靖、瑞丽、攀枝花、泸州、内江、宜宾、万州区(城区)、克拉玛依、奎屯、石河子、哈密、库尔勒、酒泉—嘉峪关、天水、张掖、石嘴山、吴忠、鄂尔多斯、宝鸡、延安、日喀则、格尔木。

通过对主要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确定西部地区重点经济带(区)的一些比较独立的经济空间单元。包括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兰州—西宁—白银地区、银川—石嘴山地区、呼包鄂“金三角”、天山北麓地区、成都平原、重庆、滇中地区、黔中地区、桂北地区(柳州和桂林)以及南北钦防地区。此外,宝鸡、宜宾、六盘水基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远离大的中心城市)可发展为比较独立的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3.三大都市经济区和七个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的构想

确定主要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主要考虑以下原则:中心城市是重点产业带(区)发展的核心和主体;西部经济要融入全国和世界经济体系;突出城市密集区(带)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职能分工,构造协作型城市产业分工体系;充分重视50万—100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的发展,优化城市规模结构,弥补结构“断档”造成的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的缺陷。

三大都市经济区(EMR)应以具有某种竞争优势的核心大城市为依托。具有密切的内部垂直产业分工的都市经济区是全球化趋势下最具有竞争力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西部地区应培育西安、成都、重庆三个具有全国意义的都市经济区,作为西部参与全国和全球经济的主要网络节点。

七个城市群为:兰州—白银城市群、滇中(昆明)城市群、天山北麓(乌鲁木齐)城市群、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城市群、银川—吴忠城市群、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南北钦防)城市群和黔中(贵阳)城市群,使其成为西部经济的主要集聚地和“增长极”。

4.重点经济带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是“强区富民”

陇海—兰新重点经济带: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军事工业和现代技术应用领域为主体,形成能源原材料与现代制造业、畜牧业与经济作物种植业、旅游—金融—物流—商贸业等全面发展的产业体系。

长江上游成渝重点经济带:建设以重庆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和以成都为中心的轻纺工业两大组团,在汽车与装备工业机械电子、生物制药、生态农业与食品加工、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实现新的跨越。

南贵昆重点经济区:建立以三个基地为支撑的特色经济区。即亚热带特色农业与生态型日用轻纺工业生产基地、能源—磷化工—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基地、以旅游开发为龙头的“旅游业—服务业—旅游用品生产”基地。

呼兰—包兰—兰青重点经济带:构筑以可再生能源开发与稀土精深加工等新技术应用产业为先导,以能源与稀土精深加工等新技术应用产业为先导,以能源与高耗能工业、畜牧业及其毛纺—奶肉制品工业、商贸服务业等为支柱的产业结构。

(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1.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依托资源比较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延长产业链;努力推进技术进步,为创造西部产业的竞争优势打好基础;把可持续发展放到突出的重要位置上来;依托优势企业规模扩张,带动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的市场主导,完善政府的功能性调控;西部产业结构发展和结构调整要增强外向性和开放性,与全国产业结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相比,地区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专业性特点。外向性要求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主要以中部和东部市场需求为导向,走类似“三来一补”的出口导向型的道路。开放性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吸引区外和境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参与这一过程;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沿边开放的区位优势,向周边国家扩大对外开放,以境外市场需求带动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各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要重视层次性和协调性;积极推动西部城镇化进程,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2.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优先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建设,为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立足西部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增长资源性产业的产业链,不断缩小与中、东部在产业结构分工上的差距(同时要加强地区间的有效合作,努力避免与中、东部发生产业结构上的趋同),进一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通过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努力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改善市场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信用体系,增强西部地区产业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适当发展有一定基础的高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增强造血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跨越发展。

3.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一是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西部农牧业最大的特色是草原牧业,应当充分发挥这种比较优势,加快西部农业牧业化的进程。这既符合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总方向,也符合西部生态环境的本来要求,宜鼓励西部率先实现肉食化,为改变居民膳食结构作出应有的贡献。西部要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如反季节蔬菜、绿色食品、优质花卉和水果等。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产品的后续加工业,大力促进西部中草药制造的现代化。二是建立在优势能矿(包括水能)资源基础上的采掘业和后续加工业。我国能矿资源保障程度不断降低、开采成本越来越高,一些矿产资源原有的比较优势趋于弱化,西部地区只有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深化资源的后续加工程度,提高附加价值,才能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也才能把潜在的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市场竞争优势。今后,西部培育自己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重点工业应该是:上规模的资源开采业、生态环保产业、国土整治、有色冶金与化工、原材料深加工等。同时,西部后续加工工业要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旅游业。西部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同时,西部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深厚,孕育了绚丽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因此,西部具有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要求西部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注重发展旅游业。西部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有利于西部充分利用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但也要防止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

4.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设想

第一阶段,从2000年到2010年,主要任务是: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推进西部优势资源的规模开发,改善农牧业发展的条件,促进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快速发展。

第二阶段,从2010年到2030年,可以考虑用2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将西部的资源优势彻底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目标,特色经济体系基本建成。草原畜牧业基本实现现代化;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成为西部的支柱产业;在比较完整和全面地掌握西部资源的情况下,西部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资源开发基地,主要能矿资源的规模开采体系、西部资源的加工体系也基本形成。总之,西部工业化水平大大提高,产业结构与中、东部的差距明显缩小。

第三阶段,从2030年到2050年,西部地区将继续把产业的经济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其核心是技术比较优势,基本完成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东西部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素质上的差距基本消除,全国一体化市场形成;西部生态环境不仅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原始状态,甚至建设得更好;制造业的比重开始下降,服务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服务型经济基本形成;城市化达70%左右,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基本实现。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举措

(一)建立新型战略体系

西部大开发,必须建立新型的战略体系,使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战略整体并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相互促进性。战略体系由五大战略组成:

1.知识发展战略

针对西部地区知识资源的匮乏或短缺,必须优先实施知识发展战略,优先提高全体公民获取、吸收、交流知识的能力,提高知识资产和信息知识运用能力。一要设立西部教育专项基金,加速发展各类教育,提高全体公民吸收知识的能力,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二要加速西部地区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全球和全国重大实用性科学技术,创造社会生产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中央政府应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迅速普及、广为扩展和广泛应用的制度环境和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帮助建立和发展本地创新基础和创新能力。三要加快通讯设施建设,扩大民众交流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通讯产业跨越式发展。

2.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一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二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三要鼓励少数民族人口计划生育,采用经济手段激励少生优生,提供更加方便的公共服务。四要实施城乡新的反贫困计划,消除知识贫困、权力贫困、人力贫困和收入贫困等人类贫困。收入贫困指最低收入和支出水平的低下;权利贫困指缺少本应享有的公民权、政治权、文化权以及基本人权;人力贫困指缺乏基本的人类能力,包括识字水平、足够营养、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知识贫困指获取、交流、创造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匮乏。

3.可持续发展战略

严格水资源合理利用与节水,保证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继续推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农民增收工程、因地制宜实施“山川秀美”工程;保护城市环境,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4.开放型经济战略

一要在西部地区率先开放服务市场,大力发展零售贸易、对外贸易、银行、保险、旅游、专业服务、医疗服务、科技服务等;通过开放市场吸引外资开发西部资源等。二要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取消各种人为贸易限制。三要实行投资自由化政策,大幅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四要实行基于规则的外资政策,尽快与WTO有关原则和规定接轨。五要对跨国公司实行友好型政策。六要积极推进GMS、“10+1”合作、“10+3”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合作、南亚合作等,积极参与区域经济自由化与一体化。七要开辟东南亚、南亚、中亚国际大通道,推进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水陆联运网、电力网、通信网及因特网建设与相互联通;建立中缅油气管道及大型储油库等。

5.结构调整战略

一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强化“富民”政策。二要调整资源开发战略。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分工中重新定位;从有什么资源开发什么资源向有什么市场开发什么资源转变;由政府直接开发资源(含能源)向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开发资源转变,政府只提供良好投资环境和基本服务,并降低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从保护市场、维持国有企业垄断地位向开放市场转变,由国内外投资者(市场主体)决定开发等。三要调整传统工业,促进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四要发展新兴产业,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五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商业化管理原则。

(二)以市场化政策体系推进西部大开发

1.现有西部开发政策不足

一是缺乏关于西部开发的法律法规。中央政府应从管理、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科技教育、生态环境、法制保障等方面综合考虑,尽早出台较为系统的规范的政策体系及配套的实施细则,并且加强西部开发的法律体系建设,把政策化为法律法规,使西部开发有法可依,避免政策的随意性。二是现有政策以区域差别政策为主,原则性表述偏多,缺乏足够的约束力。

2.正确运用区域差别政策

一要区分西部开发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应以降低西部与东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速度为主,长期目标则是消除西部与东部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发展平衡。二要区分西部开发政策与扶贫政策。所谓扶贫政策,是指扶持较贫困者的政策。而西部开发中的部分政策,是扶持较贫困的地区,这部分政策属于区域政策。区域政策和扶贫政策有时是交叉的,比如两者都可以资助某一落后地区的某一贫困家庭、新建企业。但两者的目标取向是不一样的,区域政策是推动一个区域的发展和增长,扶贫政策是为了贫困群体的脱贫。一方面,要区分上述两种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强两者的协调。区分开发政策和扶贫政策的一个标准是政策性金融的运行原则。不管是组建西部政策性银行,还是设立西部发展基金,都只应对预计有发展前途的、在未来能够在市场上立足的企业提供投资,或对预计有偿还能力的个人发放贷款。政策性银行和西部发展基金必须能够做到不赔钱,它们虽然是政策性的,但要按照商业原则来运作,而不是赠款,这就要求设立一套科学的贷款程序。三要区分经济发展差距和生活福利差距,注重协调配合。西部开发,不但应重视西部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更应重视西部居民的社会生活福利差距。为调控西部与东部的社会生活福利差距,可以加大对西部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提高西部人才素质,稳定西部人才资源;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西部基础教育工程,使一部分重点中学、职业学校和大学的教育设施现代化;适当提高大专院校西部学生生源比例,提倡东部各级各类高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西部班”,加快西部人才的培养;加快西部卫生事业的发展,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西部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四要把一部分政策上升为法律,建立相应的西部开发法律法规。

3.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构建和完善市场化政策体系中的作用

一是政府布局应以地方政府的市场化政策体系为主,中央政府的区域差别政策为辅。二是高度重视城市发展政策,政府政策的任务一方面是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激发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是负责为城市的有效运作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为开发人力资源、改进生产力及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标准提供公共服务,规范那些影响居民公共福利、健康及安全的私人行为,提供服务和便利用于支持生产性活动,并使私营企业能够在城市领域有效运作。三是注重扩大西部地区自身市场容量。

(三)大力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发展

1.加速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意义重大

一是西部地区工业化建设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西部地区必需借助西部大开发之机,实现新型工业化。没有西部地区的工业化,也不会有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二是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是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主题。西部地区的任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都离不开工业化的发展。没有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就没有西部的城镇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三是西部地区工业化滞后于经济发展、产业链条短、附加价值低等问题需要加速工业化进程。目前农产品加工系数东部1.6,西部仅0.4;农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东部45.3%,西部23.1%;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东部70.3%,西部仅11.8%,加上大量低水平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小钢铁、小煤矿、小电力、小纺织、小炼油厂、小酒厂遍地开花;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总量达8000万人以上,而且劳动供给仍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增加,所有这些使西部地区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别无选择。

2.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一是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中实现西部工业化。要走“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之路,把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把西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农业、农村经济大调整结合起来,实现工农业联动互促,是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必由之路。二是加快西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三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实现传统工业现代化。四是西部地区工业化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五是西部地区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应坚持走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道路。

(四)发展西部对外开放与经济合作

1.发展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

一要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规划第二个十年战略框架》的有关内容合作:一是按5个战略推进参与合作,即通过跨领域的措施加强基础建设、网络建设;促进便利跨境贸易与投资;扩大私营部门的参与和提高其竞争力的合作;开发人力资源和技能运用能力合作;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共享自然资源的使用合作等。二是参与11个旗舰项目的合作,其中有关云南、广西的主要有:南北经济走廊项目合作,即中越方向的昆明—河口—海防经济走廊,中泰方向的昆明—万象—曼谷经济走廊,中缅方向的昆明—曼德勒—仰光经济走廊;电讯骨干网合作;电力骨干网及电力网的贸易与合作;便利跨境贸易和投资有关软硬项目的合作;人力资源开发项目合作;战略环境框架的有关项目合作;水资源管理和洪水控制合作;旅游发展合作等。二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抓住机遇,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合作,包括抓住《框架协议》带来的新机遇发展贸易合作、关税减让及便利化带来出口增加的合作、产业分工合作、投资合作;发展电子商务,等等。三要参与“10+3”合作,即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3国的合作。

2.参与中亚合作

主要是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西部省区内蒙古、新疆、甘肃与中亚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5国的合作;内蒙、新疆、甘肃与蒙古国的合作;以新亚欧大陆桥为基础的中国—中西亚经济圈的形成合作,等等。

3.参与中国—南亚经济合作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中,可以以中印缅孟毗邻地区经济合作为主,这种合作既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的一个新创造、新形势,也是西部地区发挥地缘优势参与中国与南亚经济合作的良好机遇。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地缘优势的发挥受交通不畅的制约。但由于中印缅孟地区既存在较大的互补性,也有着明显的趋同性,但主流是互补性。通过各方努力合作,促进互补性与竞争性的相互转化,可使基于资源互补的商品交换为主逐步转向以资源互补和产业结构互补为基础的直接投资的技术转让和商品交换三位一体的新形态。

4.参与“泛珠三角”9+2合作

西部地区的云、贵、川、黔、渝、桂六省区既可以通过“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实现对外开放,还可以以云南、广西为纽带联动“9+2”与“10+1”合作。

(五)东中西协力联动,推进西部大开发

1.东中西合作大有可为

一要对口支援。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的省、市与西部欠发达的省、自治区结成帮扶对子,进行无偿支援,如广东1997年至2002年无偿拨款和捐赠帮扶西藏、新疆、广西、贵州和重庆等23亿元;上海、福建仅“九五”期间无偿援助对口帮扶地区分别达到7.3亿元和3.2亿元,帮助云南、西藏、新疆和宁夏等兴建希望小学、保健中心、少年宫、体育场馆和蓄水井窖等。二要互利互惠的经济技术协作。包括三部分:区际商品与服务贸易;跨区域要素流动含区际劳动力流动、区际资金流动、区际技术贸易与技术扩散;产业区际转移。三要互利双赢,促进东中西合作健康发展。

2.完善政策,推动东中西合作上新台阶

2006年我国将进入“十一五”时期,西部大开发将进入第七个年头。除继续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外,壮大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培育一批竞争力较强、品牌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完善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功能,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等等都将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东中西合作宜围绕西部大开发新阶段的重点任务,以下述方面为优先领域,全面展开。

一是鼓励东中部投资主体参与西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承包荒山、荒坡从事生态建设,土地承包期可以比东中部地区长一倍,以60年为期。

二是鼓励东中部投资主体到西部农村兴办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东部地方政府采用贴息等方式予以支持,西部地方政府从减免税费上予以优惠。

三是鼓励东中部投资主体特别是民营资本以参股、收购、兼并等多种方式,参与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制改组。西部地方政府在对被兼并重组企业的历史债务、富余员工的处置等方面依法予以优惠。

四是鼓励东中部投资主体,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西部资源开发、发展能源、原材料基地;欢迎东中部优势企业借助品牌优势,发掘西部潜在市场,到西部建厂或收购兼并西部现有企业,变“产地销”为“销地产”。欢迎东中部制造业转型升级,并将有关生产环节向西部延伸。

五是鼓励东中部流通企业、金融企业营销网络向西部地区延伸,促进西部地区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加快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在西部地区的普及推广;畅通西部特色产品进入东中部市场的渠道;以低廉的交易费用向西部城乡消费者提供品种齐全的商品。

六要将东中西合作与对外开放相结合,鼓励东中部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参与西部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将产业链向西部地区延伸;鼓励东中部投资者以多种方式参与西部陆路边境口岸经济的发展,利用边境口岸地缘优势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四、西部大开发实施效果评价

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于2003年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3年多来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这项研究对“十五”后期以及未来西部开发的努力方向,具有参考价值。

(一)关于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的评价

(1)关于指导方针:一是重点切入准确。把“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经济、科技教育”作为西部大开发的4个重点以带动西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时依托这些重点区域带动、辐射周围地区和农村发展。二是起步积极稳妥。近几年相继开工的西部重点项目不仅反映了现实的迫切需要,而且经过了反复的科学论证。从投资来看,近几年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每年都高出东部和中部地区,但西部投资占三大地带投资总额的比重并未显示大幅度上升,1999年至2002年4年提高2.4个百分点。三是政府职能到位。

(2)关于战略目标:总体上,进展成效“最好”的是一个主目标“基础设施状况的显著改善”和4个子目标,即交通、能源、通信设施建设和首府城市基础设施状况的改善。进展成效“较好”的是一个主目标“重点治理区域生态恶化初步遏制”和8个子目标。进展成效“较差”的没有主目标,而是4个子目标,即传统工业改造、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对外开放和缩小与东部人均收入的差距。

(二)关于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效果的评价

(1)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只是“适度超前”,没有“过度超前”。(2)近几年来,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3)存在的主要问题。西部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薄弱,今后建设任务任重道远;一些“标志性”重大工程对当地的带动作用不够理想,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投资融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财政和国债基金;应高度重视那些使农民直接受惠的中小项目,如教育、卫生、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以缓解西部尖锐的“三农”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使广大居民直接受惠,基本享受到大体一致的公共支出和生活服务水平。

(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施效果的评价

1.现有政策还需细化并结合当地实际

无论是退耕还林还草还是退牧还草,关键是要“退得下、禁得了、稳得住”。然而,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有的地方尊重自然规律不够,不能因地制宜确定造林模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种乔木,致使造林成活率低,劳民伤财。为了取得更好的政策效果,现有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要注意结合当地实际,让具体措施落实到千家万户。

2.要注意将生态恢复与农民的利益结合起来

近年来,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认识上存在着片面性。有的地方把退耕还林单纯地作为扶贫工程,忽视生态目标,搞照顾、“撒胡椒面”,致使江河两岸、水库湖泊周围的陡坡耕地等重点区域得不到保障;有的地方把退耕还林当作单纯的植树造林,没有把生态目标与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问题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而且从长远看,退耕还林的成果也难以巩固。

(四)农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效果的评价

(1)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特色农业及农业产业化有进展;但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产业进程缓慢,竞争力不足,加入WTO后,我国面临国际强势农业的冲击和国际化大公司的挑战,西部农业形势十分严峻。

(2)产业结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较低。尽管西部地区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但农业发展的基础却十分薄弱。同时,工业发展滞后,工业化程度较低。二是采掘、原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产业链条较短,产品加工层次低。三是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配套条件差,形不成集聚规模经济效应,难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四是企业规模小,产业组织分散,技术设备陈旧落后,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五是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中低档产品过剩积压,高新技术产品短缺。六是支柱产业的作用与地位不突出,竞争优势不明显。

(3)高新技术产业仍然十分薄弱。目前,西部12省市区共有13个国家级高新区,从发展趋势看,2001年西部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比上年增长57.9%,完成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42.3%,既高于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更远高于中部地区。2002年,乌鲁木齐、绵阳、杨凌、贵阳4个高新区,出口增长率都超过了3位数,增长速度迅猛。然而,由于发展基数较小,目前西部高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仍然很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同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尽管西部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其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程度仍然较低。

(五)科技教育与社会事业实施效果的评价

1.促进科学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是增加了对西部的科技投入。二是围绕重点开发领域实施科技攻关、示范、推广。三是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特色资源开发。四是形成有辐射带动力的科技创新重点区。五是通过重大项目实施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和培养了一支较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六是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

2.促进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西部科技发展要重视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科技与产业的脱节问题。西部在许多产业领域拥有一定技术优势,但由于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的渠道不畅,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能力较弱,以致其科技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二是西部的科技成果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和国家科研机构,即使在应用型科技研究开发领域,企业也不占据主导地位。在西部3712家大中型企业中,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只有1259个,仅占33.92%。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主要环节,科研、生产独立运行的体制和机制导致了科技与产业相脱离的现象。未来西部地区科技发展的主导方针,应当是强化科技与西部特色产业发展的结合,并通过科技把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

3.教育和人才开发成效

一是加大对西部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二是教育政策明显向西部倾斜,实施扶持西部地区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西部教育开发工程”。三是采取对口支援等多项措施,为西部提供智力服务和师资培训。

4.教育和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体现得还很不够。在一些边远地区、山区、牧区和贫困地区,目前还远未实现“两基”目标,适龄儿童未入学率有的还高达30%以上,特别是女童的入学率更低,“普九”的任务还很重。二是作为培养实用性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未得到应有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可以调整乃至缩短学制,减少受教育者的学习费用,对于西部众多低收入家庭无疑是非常适宜的,也与西部普及推广适用技术所需人才相适应。三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仍很不健全。在全面推动农村税费改革的同时,应当把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建立一个稳定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由于西部地区的特殊困难,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应考虑将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由国家包起来,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中小学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以及新建、扩建校舍投入,统一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由中央和西部省市各承担一定比例,中央占大头。同时制定《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法》,依法保障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持续稳定地发展。

5.其他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成效与问题

一是为了使西部地区各族人民都能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国家不仅大力支持西部的教育发展,对于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如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就业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推进。二是目前西部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还很多,比较突出的还是西部农村的医疗问题。西部社会事业的发展要进一步突出卫生事业的重要地位,加强西部农村卫生保健体系的建设,切实完善县、乡、村三组卫生服务网,特别是重视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卫生扶贫”,彻底改变这些地区的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尽快实现西部地区“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基本目标。

(六)政策措施的评价

关于增加资金投入的政策。一是现行对西部地区增加的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入,是与始于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分不开的,它带有明显的阶段性、临时性的特点;“提高用于西部地区的比重”等政策表述,不易体现对西部地区支持的力度,也难以对政策进行后评估。二是实施西部开发3年来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增加,不是一种专门的政府发展援助机制。一旦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出,如何保证西部地区有持续资金投入,特别是中央财政资金投入不会减少,将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当然,随着西部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工程的收尾,中央的财政投入不可能一直保持现有的强度,但必须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持续投入机制,比如欧美很多国家采用的“落后地区开发基金”,这样才能确保西部大开发这项长期战略的有效投资供给。三是早些时候,有关部门曾经提出向中西部倾斜的三个“70%”的比例(即包括国债资金在内的财政性建设资金的70%、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的70%、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的70%),由于担心难以达到而不再提及。但是,这种政策指标的量化方法是可取的,不应放弃。它不仅可以使得政策透明化,可监控、可评估,而且表明我们的公共政策正朝着科学化迈进。四是财政转移支付是各国政府援助落后地区的主要政策工具,应扩大这部分支持的规模,并尽快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同时考虑实施横向转移支付的可能性;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是实现公共支出和服务水平的区域均等化。五是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政策措施中,共有6条内容几乎全部涉及的是对西部转移支付的适用范围或支持的领域,而没有规模或比例的目标。这说明迄今所实行的转移支付大多是因某些特殊问题的需要产生的,如支持西北地区开展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水土条件和沙尘暴进行监测、预测;对因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影响地方财政收入部分,中央财政在一定时期给予适当补助;以及对退耕还林还草和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困难的乡镇给予补助,等等,这些转移支付都明显具有不确定性和临时性的特点。六是必须明确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入的合理边界,坚持适度投入原则,尽量避免负面效应;金融信贷政策应遵循商业化原则,要严格区分政策性信贷与商业性信贷的关系。

在中央政府的政策工具中,应当尽可能多地使用财政性工具,尽可能少地使用金融信贷工具。在“加大金融信贷支持”中,原则上不应对商业银行提出支持西部的要求,即便提出,也要慎之又慎;信贷支持主要通过政策性银行实施。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研究

    本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理论形态的内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建构的原则方法与结构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 中国应该对美国说“不”

    中国应该对美国说“不”

    近20年来,中美双方实力的变化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在全球一体化时代,资本超越国界,把全球作为一体,对资源加以重新整合配置以求得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利润最大化,改变了以往以国家为主体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全球经济结构。
  • 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关系的研究

    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关系的研究

    中国政府层级结构、法律地位、功能以及面临的问题决定了当前改革政府层级体制的突破口在于地级市。但是,中国现行的行政层级体制和资源配置模式已经将地级市政府的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制度化甚至法律化了,省级政府已经很难对市县政府的权力和利益作根本性的调整,地方政府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着动力不足、权限不足甚至是合法性不足的多重困境。因此,中国政府间关系的调整必须走出权力收放、无序博弈的局面,从整体上、自上而下地构建制度化分权体制,合理划分政府间的职责权限,用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自主性,使地方政府逐渐从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的“代理机构”转化为地方公共利益的“合法代理者”。
  • 麦克唐纳社会主义新评

    麦克唐纳社会主义新评

    麦克唐纳社会主义新评为作者刘书林的一部论文专著。麦克唐纳社会主义新评,刘书林著,
热门推荐
  • 县长升迁记

    县长升迁记

    这是一部具有黑色幽默的官场小说。山梁县长刘忻到澳大利亚旅游被澳洲奶牛吸引,他一拍板花费三千万元引进千头奶牛,来做为县里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和自己升迁的筹码。谁料,村村进奶牛工程的产业化效果很不明显,着急的刘忻县长一方面组织新闻采访团大造舆论、以赢得市委书记赏识的同时,一方面给奶牛戴眼镜、戴奶罩、听音乐,引发出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而来自省城的商人田地看穿刘忻急功近利想谋取政治资本的空子,打着投资办大型养牛场的幌子,投机取巧地套取了山梁县大片的黄金地皮,办起了狩猎场。当山梁县的奶牛产业宣告完全失败,成群结队的大批奶牛们泪涟涟地被送进屠宰场宰杀时,善良的奶农们方才发现,那个引进奶牛的县长早已被提提拔到外县做了县委书记。
  • 沧海一佛

    沧海一佛

    混沌初开,万年后佛界大战,佛主陨落,邪魔当道,三界陷入混乱,在万古时代,能否出现这样一个人,而这个人又有怎样的经历,万古时代的爱恨情仇是怎样的,等你来解读…………
  • 佛说普门品经

    佛说普门品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霸道总裁之小羊别跑

    霸道总裁之小羊别跑

    一头“狐狸”无意中盯上了小绵羊,这样的距离,如果追赶的话是追不到的,得让他自己过来,乖乖的让我吃掉。腹黑又心机的南宫铭,“老宫”面对防备心很强的肖寿,“小寿”,两个人的内心战正式打响,到底是老宫吃了小寿呢,还是小寿逃跑了呢?一起来关注吧!
  • 千亿小辣妻:总裁,请退后

    千亿小辣妻:总裁,请退后

    (本书大宠文,甜死人)二十岁生日那天以为只是睡了个牛郎,哪知道却是禹城最有权势的薛少,omg,被抓回家天天过着被推倒的生活,财大器粗大长腿,某人扶着吃肉过度的腰高喊要离婚,男人直接推倒,“老婆,我只喜欢你合不拢腿的样子。”
  • 至你离去方懂珍惜

    至你离去方懂珍惜

    只是一个女孩的成长的爱与痛与家人的摩擦纠葛结果嘛自己看呗反正第一本书全书免费
  • 神魔者

    神魔者

    修肉身之力,破天地之束缚,铸不朽身,不灭躯,封印世间一切,瞳术通天彻地。帝者:能提擎天地,可气卷星河。圣者:挥手间法则天地,莫敢不从!百年未现的神魔者,是如传说那般逆天吗?(人物等级人者、灵者、王者、皇者、宗者、尊者、圣者、帝者、神者与魔者,每级分1-9段)
  • 废材七小姐要逆天

    废材七小姐要逆天

    她,世界顶级杀手,玄灵宝珠选定的主人,穿越到了一个未知的朝代,有着一副天生丑颜。零天赋,在这一个尚武的朝代就是个笑话的存在,这个笑话偏偏又和最最尊贵的太子爷联系在一起。看废材七小姐如何踢掉渣男,玩转四国美男........
  • 崩坏维度

    崩坏维度

    维度遭到崩塌,平行遇到扭曲。邪恶感染了世界,崩坏了维度。两个来自同一个世界不同领域的人,摧毁了他的灵魂。我,杀死了他!活在他的身体中。我,也杀了他!和另一个灵魂共存在他的身体中。人类遭受灭绝之灾,最后一位人类灵魂被灭,躯壳被占!崩坏维度……
  • 绝世倾城:废柴也狂妄

    绝世倾城:废柴也狂妄

    她是二十一世纪王牌雇佣兵,任务中被贱人所害。当她穿到痴傻儿身上,风云变色,天下皆惊。神器,上古神兽,万能夫君统统手到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