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栴天资聪颖,学问广博,宁夏方志称他“英敏好学”,“学问宏深,好古博雅”,“长诗文,工草书”,“草书清放驯雅,绝无俗碍,海内传重,视为拱璧”。可惜,他的墨宝是见不到了,所幸的是,宁夏古代地方志收录了他近40首诗词,让后人从另一个侧面领略了这位王爷的诗人风采。有人这样评价:“他的诗作涉及宁夏历史与文化的方方面面,既有对塞上风情的描绘,又有对人文历史的品评;既有早年青春正盛时的清唱欢歌、豪情壮志,也有中晚年时节励志陶情的力作;既能给人以史鉴史资,又能传人以贤达风范。”可以这样说,如果单以诗而论,在宁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无人能与其比肩的。
朱栴的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绘塞上风光美景的,其中以“西夏八景诗”最为典型,用他在《西夏八景图诗序》中的话说,从这些诗中可以“见(宁夏)风景之佳,形胜之势,观游之美,无异于中土也”。下面逐一录出,以飨读者。
贺兰晴雪
嵯峨高耸镇西陲,势压群山培塿随。
积雪日烘岩冗莹,晓云晴驻岫峰奇。
乔松风偃蟠龙曲,怪石冰消卧虎危。
圪若金城天设险,雄藩万载壮帮畿。
贺兰山是宁夏平原的屏障,逶迤南北,气势雄伟。冬日,雪色明丽,显得更加壮观多娇。凡是到过宁夏的人,均称赞其为宁夏胜景之一。此时朱栴还手握重兵,总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故有“圪若金城天设险,雄藩万载壮帮畿”的豪言壮志。在明代,贺兰山实际上是明朝与蒙古鞑靼瓦剌的边界线,年轻的朱栴此时肩负着戍守西北边疆的重任,自是英气勃勃,他在另一首《贺兰大雪》诗中就抒发了“年少从军不为苦,长戟短刀气如虎。丈夫志在立功名,青海西头擒赞普”的豪情。
汉渠春涨
神河浩浩来天际,别络分流号汉渠。
万顷腴田凭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锄。
三春雪水桃花泛,二月和风柳眼舒。
追忆前人疏凿后,于今利泽福吾居。
汉渠,即汉延渠,宁夏古干渠之一,灌溉数万顷良田,灌区岁岁丰稔。每年三月,桃花水涨时,洋洋大观,引人入胜。诗人在诗中描绘了汉渠的春色融融,称颂前人的开凿之功,直抒他的追念敬仰。同时在诗中亦暗含自励自勉、不能坐享父辈福荫的情怀。
月湖夕照
万顷清波映夕阳,晚风时骤漾晴光。
暝烟低接渔村近,远水高连碧汉长。
两两忘机鸥戏浴,双双照水鹭游翔。
北来南客添乡思,仿佛江南水国乡。
月湖,在今贺兰县张亮堡北。明代,此湖湖水盈积,湖面水平如镜,周围10公里,“远观莹如,照物无遗”,故有“月湖”之称。月湖在夕阳的拂照下,“百顷平湖月样园”,迷人的风光,令人陶醉。可惜,今已不复存在。这首七律诗如果截去末了两句,读来必以为是描写江南水乡的。加上末了两句,自有点题之意。但北来的南客添几多乡思,却并非是失意的惆怅。“仿佛江南水国乡”,感觉上这里就是自己的又一个家,而且与故乡的景致依稀仿佛。
黄沙古渡
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
万里边夷朝帝阙,一方冠盖接咸秦。
风生滩渚波光渺,雨过汀洲草色新。
西望河源天际阔,浊流滚滚自昆仑。
《弘治宁夏新志》载:“黄沙古渡,城东北四十里,元昊时旧渡口。”据考证,距今银川市7.5公里的横城古渡就是黄沙古渡。有人说,由于横城之北有个地名叫黄沙嘴,所以又把横城渡称为黄沙古渡。当年这里沙鸥翔集,芦花飞白,轻舟短棹,漂浮水面,是过往旅客过黄河的必经渡口。诗人从古渡的繁忙与津渡通达四方的地理意义引申到自己经管的这一方军事要冲的政治地位和作用。朝东望,黄河的那一头就是帝阙京城啊!再扭头西望,水天一线,云高天阔,黄浪滚滚,不觉豪气充膺!
灵武秋风
翠辇曾经此地过,时移世变奈愁何。
秋风古道闻笳鼓,落日荒郊牧马驼。
远近军屯连戍垒,模糊碑刻绕烟萝。
兴亡千古只如此,不必登临感慨多。
灵武,是我国汉代设置的郡县之一,有高山大河环抱,这里民风淳朴,物产丰饶。原诗前小序云:“灵武山在林皋堡西,每岁秋七八月,声如风撼。”此时,灵武山下,斜阳古道,驼马成群,显出边塞特有的风貌。不过,这首诗与其说是写景诗,不如说是怀古诗,原因是灵武的特殊历史所致。这里曾经是唐太宗李世民会见铁勒等十一部首领的地方,并写下了“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的诗篇,还镌刻于石以记其事;这里又是唐肃宗李亨登基当皇帝的地方,据说也曾留下了记载唐肃宗“中兴”事迹的石碑。诗人在凭吊了这些历史后,不由得发出“兴亡千古只如此,不必登临感慨多”的慨叹来。不知诗人参悟到了什么,不过,他认为一切还是顺其自然吧!
黑水古城
日落荒郊蔓草黄,遗城犹在对残阳。
秋风百雉藓苔碧,夜月重关玉露凉。
枯木有巢栖野雀,断碑留篆卧颓墙。
绕城黑水西流去,不管兴亡事短长。
对“黑水古城”所指有两说:一说是指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的黑城子,西夏时称“黑水城”,元朝时称“亦集乃城”;一说是指十六国时赫连勃勃所筑的统万城,在今陕西靖边县北的白城子,西夏时称“夏州”。诗人在诗中除了描写黑水古城的荒寂颓废外,还留下了极富哲理的名句:“绕城黑水西流去,不管兴亡事短长。”这是诗人饱经人事沧桑的参悟呢,还是对如过眼烟云的人事变迁的感慨呢?有人说,在朱栴流传至今的诗作中,这首《黑水古城》最为名重,大概与这两句不无关系。
官桥柳色
桥北桥南千百树,绿烟金穗映清流。
青闺娟眼窥人过,翠染柔丝带雨稠。
没幸章台成别恨,有情灞岸管离愁。
塞垣多少思归客,留着长条赠远游。
官桥,古为迎送朝使、官员的地方,在今宁夏永宁县杨和以北,横跨汉延渠。春夏时节,渠边千株垂柳,翠绿迷人,丝条在春风中摆动,小鸟在枝头上婉鸣,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诗人在描写官桥迷人柳色时,自然会联想到汉唐人送客折柳赠别的习俗,不由得抒发出“塞垣多少思归客,留着长条赠远游”的慨叹。因为包括诗人在内,有多少徙居边地的游子渴望着回归故里啊!
梵刹钟声
觚棱殿宇耸晴空,香火精严祀大雄。
蠡吼法庭闻梵呗,铃鸣古塔振天风。
月明丈室僧禅定,霜冷谯楼夜漏终。
忽听钟声来枕上,惊回尘梦思无穷。
明代以佛教寺庙作为宁夏八景之一的有“梵刹钟声”“长塔钟声”等名称,有人著文时,将“梵刹钟声”指为高台寺,“长塔钟声”指为承天寺塔,也有人正好反之。这首诗从写景入手,天色如碧,一塔独立,令人对梵刹之庄严肃然起敬。更何况还有那缕缕不绝的香火缭绕于大雄宝殿,以及僧徒诵经之声和着法螺、古钟之韵,如界外之佛音。漏尽更残的夜晚被钟声惊醒,同时还有诗人遐思无穷的梦。诗人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有对仙界清纯的仰慕,又有难以摆脱的尘世间的喧嚣争斗。以上是朱栴描写宁夏八景的诗。另外,朱栴在庆王府内外还建有规模可观、景致幽雅的园林。据文献记载,有逸乐园、延宾馆、丽景园、宜秋楼,等等。诗人经常邀集属员在这里或游览,或宴饮,留下了不少咏景抒怀的诗作。
有一首《望春楼避暑》是这样写的:
避暑高楼此日登,山川感慨客怀增。
地连紫塞三千里,水映朱栏十二层。
布谷催耕声度柳,游鱼吹浪影穿菱。
盈篇珠玉嗟难和,章草尤惭写不能。
这首诗风格清新,读来让人心旷神怡。特别是“催耕”“吹浪”,堪称点睛之笔,也有借景抒志、激励自强之韵意。
冬天景致肃杀,万物萧条,一般的骚人墨客多不愿写它,而朱栴在中年官场失意之际却给我们留下了两首别有新意的咏冬之作。其中词《鹧鸪天·冬天漫兴》的上阕是这样写的:
天阔云低散玉花,茫茫四野少人家。
严冬凛凛侵肌骨,貂帽随风一任斜。
另一首《冬日》的诗则状写丽景园的冬景,其中四句写道:
泽冰未见腹全坚,溶泄留凘泻冷泉。
木落易窥行客径,风寒难棹钓鱼船。
显然,这一词一诗都留给人以极大的遐想空间,且都隐隐还有虽落拓但仍不失侠豪之气的流露。尤其是“貂帽随风一任斜”一句,颇有太白遗风。
韦州,是一座著名的古城。朱栴就藩宁夏前期暂驻韦州9年,“徙国宁夏”后,又常赴韦州避暑,晚年还在那里连住了8年,最后病逝于韦州。因此,朱栴对韦州是很有感情的。在他的诗作中,有不少是写韦州的。有一描写韦州八景之一的《东湖春涨》就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三月东湖景始饶,水光山色远相招。
鱼冲急雨牵浮藻,莺逐颠风过断桥。
华落乍疑金谷地,浪痕初认海门潮。
临堤尽日忘归去,为惜余春漫寂寥。
据志书载,东湖在韦州城东500米处。如果撇开全诗最后两句,可以说这首诗把塞上的山水风景写绝了。而末了的两句却恰恰提醒着人们,他之所以对这美景流连忘返,似乎并不是在于自然景致自身的美妙,而是自然景致与他的处境对比的反差,让他一人顶风冒雨踌躇于湖畔长堤上吧,再说这迷人的暮春三月的景致所剩春光也不多了。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宁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形势,常成为历代王朝的边防要地,降至明代更是如此。尽管朱栴生活在明朝前期,国势还比较强盛,但多事的边地生活在其诗中也有一定的反映,如《游高台寺庄经辛卯战场王骠骑阵殁处感伤而作》就反映了永乐年间发生在宁夏的一场战事。诗是这样写的:
辛卯年间旧战场,重过此地景悲凉。
水边折戟侵苔色,风里惊尘惨日光。
芳草有情空怅望,遗骸抱恨足哀伤。
英魂泉下如相慰,一曲哀歌酹一觞。
永乐辛卯年(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春正月,鞑靼失捏干部侵犯宁夏,镇守宁夏都指挥王俶率部与战,因轻敌冒进,陷伏身亡,辛卯战场即王俶阵殁处所。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王骠骑的深切哀悼,感伤之情跃然纸上。
朱栴还有一首写于古韦州王府的诗,诗名曰《登韦州城北拥翠亭》。诗中侧面反映了当时西北边疆抗击蒙古鞑靼瓦剌入侵的严峻形势:
天际风云起,山椒结夕阴。
园林含暝色,笳鼓动哀音。
边报军书急,南来雁信沉。
病怀与秋思,憀慄苦难禁。
诗境一派萧杀、苍凉、悲冷。一时间风云突起,山陵、园林一片阴暗,蒙古鞑靼、瓦剌各部攻掠边境的紧急文书不时传来告急,而南边驰援的军队却连一点消息也没有。面对秋景和军情,再加上孱弱的身体,真是有哀有忧啊!
朱栴诗词中更多的是反映其思念故乡之情的,而且这种思乡情结可以说几乎渗透了他所有的诗词。如《登宜秋楼二绝句》就比较含蓄地流露了他的这种情思:
亭皋木落水空流,陇首云飞又早秋。
白草西风沙塞下,不堪吟倚夕阳楼。
楼头怅望久踌躇,目送征鸿向南去。
黄沙漫漫日将倾,总是江南客愁处。
如果说第一首绝句只是悲秋的话,那么第二首绝句就由南飞的大雁而思念起江南的故乡来了。在另一首词《浪淘沙·塞垣秋思》里则将这种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委婉深切了:
塞下景荒凉,淡薄秋光,金风淅淅透衣裳。读罢安仁《秋兴赋》,憀慄悲伤。
甘载住边疆,两鬓成霜,天边鸿雁又南翔。借问夏城屯戍客,是否思乡?
朱栴15岁离开南京到宁夏,一直到正统三年(1438年)病逝,始终没有离开过宁夏。“廿载住边疆”,可知此时他才35岁的样子,正当壮年就已“两鬓成霜”了,可见思乡情深(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朱栴一生创作和编著的诗文很多,计有《凝真集》18卷、《集句闺情》1卷、《文章类选》40卷和《宁夏志》2卷(下文专述)。朱栴一生留下的著作,均由庆王府自刻,世称“藩府本”。另外,庆藩宗系中,好学有文曾有著述和刻书记载者尚有4人,即二世庆王朱秩煃、十世庆王朱帅锌和安塞郡王朱秩炅(另文专述)、丰林郡王朱台瀚。据史料记载,庆府王室成员自行编著并刊刻以及翻刻的书约20多种。但今人能见到的版本只有朱栴撰修的《宁夏志》和编选的《文章类选》两种,均属珍贵的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