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凭借他强大的军事力量,经过多次战争,于公元439年灭掉北凉,统一了北方,从此结束了自公元304年开始的十六国之乱。北魏统一北方后,柔然族又逐渐崛起,成为北魏的边患。为了彻底解除柔然的侵扰和威胁,魏太武帝拓跋焘曾做了长期的准备与部署。首先修缮了在北魏初期修筑的东起赤城(今河北赤城县)西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的1000多公里的长城,并在长城沿边设立了6个军事重镇,驻重兵防守。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魏太武帝又任命刁雍为薄骨律镇将,其主要任务是屯田储粮,以解决长城沿边军镇军粮供应问题。
刁雍(390年~484年),北魏儒将,字淑和,渤海郡饶安(今河北盐山县西南)人。其祖先世代为晋朝官将。高祖刁攸,曾任西晋御史中丞;曾祖刁协,位至尚书令;父亲刁畅,当过右卫将军。西晋末年,刁氏随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居住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刁雍的伯父刁逵因债务凌辱过刘裕,刘裕当了南朝宋皇帝后,诛杀刁氏,进行报复。刁雍侥幸逃出,投靠后秦,被姚兴授予太子中庶子衔;后秦亡,又投北魏,以战功授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平南将军、徐州刺史,封东安侯。太平真君二年(441年),授扬豫衮徐诸州军事和徐、豫二州刺史,后以征南将军任薄骨律镇将。
赫连勃勃时,在今宁夏灵武市河中堡建薄骨律城。据说因勃勃的骏马白口骝死于此,乡人以马命城,后转音而称薄骨律。北魏攻取宁夏后,设立薄骨律镇(即此后灵州城址)。
薄骨律镇不领郡县,辖今宁夏中部、北部地区。这里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开发为发达的灌溉农业区。但由于魏晋十六国长期的割据动乱,使大片土地荒芜,水利设施废弛,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刁雍到任后,经过实地考察,在给魏太武帝的上表中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念彼农夫,虽复布野,官渠乏水,不得广植。乘前以来,功不充课,兵人口累,率皆饥俭。”意思是说,那里的农夫虽然散居田野各处,但因各大渠水量很少,农夫不能大面积垦荒耕种,一年收获还不够缴纳赋税,兵民都处于饥馑贫困状态。他见富平古城西南15公里艾山(今青铜峡峡口西侧)一带的古渠,渠口已高于河水6米多,渠身倒塌毁坏,已不能发挥灌溉效用了。于是,刁雍上奏朝廷,请求在原渠口之北4公里处另开一条新渠。设计新渠宽15米,深1.6米,渠岸高1.6米,北行20公里,然后与旧渠相接。
另外,他发现这里的黄河水分为东西两河,西河狭小,实际上是条岔河。如果将岔河堵死,就可抬高水位,将大量河水引入渠道,可灌溉4万余顷土地。他还详细计算了所用工料数量和花费的时间。在奏章中,他描绘了一幅艾山渠修成后的丰收前景图“: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官课(国家赋税)常充,民亦丰瞻(富足)。”刁雍的请求很快被批准。第二年正月,刁雍动员军民4000多人,历时两个月,修成了一条全长60多公里的艾山渠(其中开新渠20公里,修旧渠40公里)。又在西河修筑了一条长270米的拦河坝将西河截断,使河水全部入渠。艾山渠修成后,当年就发挥了灌溉效用。河西屯粮丰足,魏太武帝诏令褒奖刁雍。据考证,1500多年前的艾山渠渠首约在今青铜峡水泥厂东,渠道约为当今西干渠基址。
水利事业的恢复发展,使宁夏平原的农业在短期内收到明显的效果。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魏太武帝诏令薄骨律等四镇出牛车5000辆,运粮50万斛(h ú,旧量器。古代以十斗为一斛,魏时每斛26.5公斤)到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境),以供军粮。这说明当时薄骨律镇不仅粮食可以自给,而且还有余粮供应军用。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刁雍再次上表,请求修筑仓城,储屯垦之粮。这个建议很快得到批准。两年后,这座建在黄河岸边的粮城竣工,魏太武帝赐名“刁公城”,以表彰刁雍屯田储粮的功绩。刁公城类似现在的国家储备粮库。有人考证,刁公城大约在今永宁县仁存渡附近。
前面讲到,朝廷为保证北部边镇的军粮供应,下令薄骨律等4镇出牛车5000辆,运粮50万斛到沃野镇。当时,薄骨律镇到沃野镇相距约400公里的路程,中间有不少路段是沙漠,行车十分困难。往返一趟需百余日,以每车装粮20石计,5000辆车运完50万斛粮食需3年时间,而且还占用大批劳动力和耕牛,势必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再说,在运输途中,艰难险阻也无法预料,车辆很难全部安全到达。刁雍调查了黄河上游河道情况后,上表请改水运。他计划在“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运粮。牵屯山,魏晋南北朝时山名。一般指陇山(今六盘山脉)北端。北魏有所扩大,包括今固原县东至海原一段六盘山及中卫县香山。“河水之次”当在今中卫或中宁黄河南岸。刁雍计划每船载粮1000斛,约合26吨,两船并为一舫,配船工10人。顺水5日可抵达沃野,逆水纤上10日而还,只需半年时间就可将50万斛粮食运完。计用人工不足车运1/10,又可省去上万头耕牛。魏太武帝很欣赏刁雍的水运计划,不但立即批准照办,还诏令褒奖“:非但一运,自可永以为式。”刁雍的水运方案,不仅解决了当时运送大批军粮的问题,同时也开创了宁夏历史上黄河大规模运输的先例。
刁雍虽为镇将,却致力于宁夏地区的水利建设事业,并做出重大贡献,实属难能可贵。他在薄骨律镇任职10余载,境内兵民衣食完备,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称颂。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456年),年已67岁的刁雍被朝廷召回京城。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冬卒,享年95岁。刁雍笃信佛教。著有诗、赋、颂、论并杂文百余篇,可惜没有流传下来,宁夏古地方志收录了他的《河西修城表》《运屯谷付沃野表》《凿艾山渠表》等3篇疏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