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坐落于宁夏北部,西倚贺兰山,东临黄河,是历史上著名的古城。银川,这个美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先说说银川的行政建置沿革吧。汉为北地郡廉县、灵武县地。十六国时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饮汗城建丽子园(今银川市东郊)。北魏于此建怀远县。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置怀远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存县隶灵州。唐因之。仪凤二年(677年)怀远县城毁于黄河水汛,次年于故城西筑怀远县新城(今银川城区)。北宋开宝年间废县为镇。天禧四年(1020年),党项族首领李德明自灵州迁都怀远镇,改名兴州。西夏显道二年(1033年)升兴庆府。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元昊称帝,为大夏(史称西夏)国都。后改名中兴府。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为中兴府路,属西夏中兴等路行省。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中兴府路为宁夏府路,属甘肃行省。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及元末均曾一度为宁夏行省治所。明洪武三年(1370年)为宁夏府治,五年废府,九年(1376年)置宁夏卫,后又增置宁夏左屯卫、右屯卫、前卫、中屯卫,五卫治所均在宁夏城,隶陕西都指挥使司。永乐年间又设宁夏镇,为“九边”之一。清顺治年间为宁夏道治所。雍正二年(1724年)裁卫设宁夏府,属甘肃省。中华民国2年(1913年)初裁府存道,为朔方道治所。
民国18年(1929年)宁夏正式建省,为省府治所。民国33年(1944年)成立银川市政筹备处,次年1月宣布正式改名银川市。从1000多年的地名沿革来看,今天的银川市,在历史上曾有过很多名字,但为什么最后用“银川”作为市名呢?
实际上,“银川”一名至迟在明末清初就已开始使用,至清乾隆年间“银川”已演变成宁夏府的别名,或宁夏县附近灌区的雅号。另外,在此前后,“银川”这一地名,在诗文碑记及史书中已屡见不鲜。下面试举几例为证: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三边总督刘敏宽在一首登长城关的诗中写道:“俯凭驼岭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不过,有人认为此诗中的“银川”是指“银州”。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宁夏水利同知王全臣在一首《重修汉渠暗洞落成》的长诗中写道:“曾闻河源来自天,一曲伏流路几千。或是天吴聊小试,暂移鳅穴到银川。”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宁夏进士解震泰在《游贺兰山》的长诗中有这样几句:“黄河一带宽,城郭渺如舫。银川亦寥廓,微茫但一望。”乾隆年间,善化(现并入湖南长沙)人孙良贵在《官桥新水》(中卫十二景之一)诗中亦出现银川一词:“鸣沙启宇逼西戎,浩浩车书万里同。水近银川堪鼓楫,桥如京洛好乘骢。”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时任宁夏知府的顾光旭在《银川书院诗》中写道:“天临秋塞河声落,城绕虚堂树色侵。为对银川思锡麓,欲从西夏续东林。”这是诗人为宁夏最高学府银川书院写的组诗之一。将书院命名为“银川书院”,说明银川作为地名早已家喻户晓了。乾隆年间,宁夏举人王宋云那四句诗更是有名了“:银川自昔以武竞,开国以来称绝盛。豹韬虎符各起家,烟阁云台多著姓。”以上可见“,银川”已确实成为宁夏府的另一名称了,难怪乾隆年间宁夏知府赵本植(乾隆十八年任)的家庭塾师汪绎辰,将自己撰修的清代第一部方志命名为《银川小志》了。
那么,银川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目前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一是“土壤盐碱化”说。持此说法的人认为,宁夏土质碱性重,地面常呈白色,故称“银川”。银者,白色也;川者,平川也。在一些地理著作中,也把银川市郊因排水系统混乱,而导致洼地积水、湖沼成串、土壤盐碱化严重、地面一片银白的情况,指为银川命名的由来。二是“灌区风光赞美”说。持此说法的人认为,起初,文人雅士在诗词中以“银川”来形容白浪滚滚的黄河,形容贺兰山与黄河之间那些流水洋洋的灌溉渠道,后来又泛指那渠沟纵横、水漾晴光、田园密布、江南水乡般的引黄灌溉平原。“银川”作为咏景用的代词出现后,逐渐成为宁夏府城的别称。三是“银川地名东来”说。持此说法的人认为,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今天的银川与隋唐西夏之银州本为同源。银州,故城在今陕西米脂县西北,本为十六国时苻氏所建前秦之骢马城。骢马是一种青白毛色相间而呈葱白色的名贵骏马,因苻坚是氐族首领,而氐族语又呼骢马为“乞银”,故而放牧“乞银”的地方就叫“乞银城”。唐天宝初改为银川郡,这是“银川”之名出现之始。乾元时复为银州,五代时为西夏所有。随着西夏国统治中心及党项民族的西迁,银川地名(即银川郡)也就带到了今天的银川。银州、银川郡都是西夏国的发祥地,也是西夏国皇帝的出生地,银州还是李继迁初建西夏政权的所在地。这就是“银川地名东来说”的主要论点和论据。此说是否真正揭示了银川名称的原义和由来,恐怕还难以下这个结论。
另外,又有一说:古代银川一带盛产白银,故而名之。此说于史无证,已被历史学家推翻了。还有一种传说饶有兴味,不妨一并录之,以飨读者:1929年成立宁夏省,当时银川也叫宁夏城,两个名字重叠,叫起来不方便,需要改。后值蒋介石来宁夏,马鸿逵召集社会贤达拟了“兴中“”怀远“”银川”“兴庆”等几个名字,请蒋挑选圈定。谁知马鸿逵递毛笔时手一抖,蒋没有接住,掉到纸上,可巧就掉到“银川”二字头上。蒋很不高兴地摆手说“:勿圈了,勿圈了。”遂只得定为“银川”,蒋也默认。不知此说确否,不得而知。
总之,银川之名的由来,究竟哪一种说法更准确,目前尚无定论。这也算是“古都城郭未解之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