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自河源以下,依次穿过青海、四川、甘肃后,在黑山峡进入宁夏地区。这里河道平缓,流速较小,流量稳定,形成了著名的冲积平原———宁夏平原。西面的贺兰山,阻挡着沙漠的侵袭;北面的阴山(在内蒙古境内),屏障着西伯利亚的寒风。自古以来,各族劳动人民即在此凿渠灌田,垦荒稼穑,发展了比较先进的农业。由于它宜农宜牧,物产丰饶,先后吸引了许多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南来北往,东去西来。
降至周秦,这里逐渐成为中原农业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势力消长的缓冲地带和分野。秦始皇统一海内,为防御北方匈奴南侵,令蒙恬在此筑城设郡。自此,宁夏平原就成为历代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东进的屯田戍边的重要地区,移民和修渠就成为历代王朝经略宁夏的两项传统措施,水利的兴衰也就成为一个时期宁夏地区政局治与乱的首要标志。
西汉武帝时,派大军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迫使匈奴内附。匈奴浑邪王率4万余众降汉后,汉武帝又迁内地70余万灾民到沃野千里的河套以南地区屯田,这是继秦以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的移民壮举。这些灾民到来之后,由官府发给口粮、衣物、耕牛、籽种,并设典农城置农官管理。据史载,汉代在今宁夏设置的典农城似有两处,一处在上河城(今宁夏永宁县西南),置上河典农都尉,主管屯田殖谷,汉成帝时曾派冯参担任此职;一处在汉代富平县古城西,(今吴忠市西南),设典农都尉管理农垦。农业发展离不开水利,宁夏处于河套地带,为引黄灌溉提供了便利条件。今天,银川平原上仍在流淌灌溉这片沃野的汉延渠、汉伯渠、唐徕渠等,都是在西汉时期修建的。
汉延渠,又名汉源渠,俗称汉渠,渠口开在青铜峡峡口黄河西岸,是宁夏平原河西灌区古老干渠之一。汉渠名汉延或汉源者,乃是古汉渠延长或源本汉渠之意。其创建年代,据《乾隆宁夏府志》“艺文”《大修汉渠碑记》称“:汉之有斯渠,殆(大概)元封、太初间。”元封、太初是汉武帝的两个年号,元封年间即公元前110~前105年,太初年间即公元前104~前101年。又据《万历朔方新志》云“浚汉渠者虞诩、郭璜也。”虞诩、郭璜乃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在位)时人,他们曾主持疏浚过汉渠,可见西汉时就有此渠了,东汉又加以疏浚。汉延渠后经历代修浚延长,现该渠全长78公里,灌溉青铜峡、永宁、银川郊区、贺兰4市县和4个国营农场,灌溉面积约54万亩。
汉泊渠,开口于青铜峡出口东岸。其前身可能是始建于汉代的光禄渠。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汉泊)渠在灵州,本汉时导河溉田处也。”意思是说此渠是汉朝时候为引黄河水灌溉灵州田地而修建的。汉伯渠后经历代修浚延长,现该渠全长44.3公里,流经青铜峡、吴忠、灵武3市,灌溉面积20万亩。
唐徕渠,又名唐梁渠,俗称唐渠。渠口原开在青铜峡出口“一百零八塔”下(按:现由河西总干渠进水)。据《万历朔方新志》载:“唐徕渠亦汉故渠,而复浚于唐者。”相传唐代对汉代旧渠曾大加疏浚、延长,并招徕民户垦种,遂名唐徕渠。现该渠流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平罗、惠农等市县,全长154.6公里,灌溉面积114万亩,是宁夏引黄灌区规模最大的一条干渠。
另外,根据史料推断,今卫宁平原上的七星渠也是开凿于西汉时期。《宁夏省水利专刊》第一期载,七星渠开凿于公元前92年,即汉武帝征和元年;《宁夏农业地理》载为公元前100年,即汉武帝天汉元年。只是不知渠为何名“,七星渠”一名始见于明《宣德宁夏志》。渠口原在泉眼山下,相传其地有泉七眼,形若列星,因此而得名。又云:灌区原有柳青、贴渠、大滩、李滩、孔滩、田滩6渠,七星渠位列六渠之首,形似七星,故名。现该渠全长88公里,灌溉中卫、中宁两市县黄河南岸地及3个国有农林场的耕地共约40万亩。
宁夏地区黄河水利的开发利用,秦汉首创其端,尤其是西汉,规模更是宏大,以后各代皆有建树。如今宁夏之所以有“塞北明珠“”塞上江南”的称誉,正是黄河以它那逶迤磅礴的臂膀,给这块原来的“风沙旋移”之地镶嵌了璀璨夺目的明珠;纵横交错的渠道,将“斥卤不毛”之地变成了如同江南的秀丽风光。千百年来,黄河一直哺育着宁夏各族人民,宁夏各族人民又为治理和开发黄河水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