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汇部位。东有环太平洋地震带通过,西部和西南部有欧亚地震带穿越,是世界上地震较多的国家之一。
打开中国大地构造图就会看到,我国的东部是地台区,西部是地槽区,中间夹着一些硬块,叫作中间地块。地质学家将我国的大地构造概括为三大体系,即古亚洲体系,特提斯喜马拉雅体系和西太平洋体系。由于构造体系不同,发生运动的强度不同,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也有不同。
受构造活动的影响,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条带上,构成了两个地震活动密集区。一条是纵贯南北的中枢地震带,北起阿拉善地块南侧的北山,南至怒江、澜沧江流域,全长2000公里;另一条是横亘华北地台的华北地震带,这是一条由沿华北地台内部破裂带发育的地震连结而成的大地震带。
为了研究的方便和开展监测预报工作的需要,人们还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的特点和地震在地理上的分布特征,进一步划分出一些区域性地震带。如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将全国划分为20多个地震带,它们是:郯城——庐江带,燕山带,山西带,渭河平原带,银川带,六盘山带,滇东带,西藏察隅带,藏中部带,东南沿海带,河北平原带,河西走廊带,天水一一兰州带,武都——马边带,康定——甘孜带,安宁河谷带,腾冲——澜沧带,台湾西部带,滇西带,塔里木南缘带,南天山带,北天山带。
也有学者将我国的地震地理分布概括为三大系统,一是中枢系统,以中枢地震带为主,包括北天山一一六盘山地震带,银川地震带,天水地震带,祁连山南北地震带,昆仑东西地震带,天山南北地震带,阿尔泰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滇东地震带,以及滇西的康滇、川滇、藏滇地震带等。二是华北系统,以地台破裂大地震带为主,包括渭一一汾地震带,五台一一燕山地震带,黄河凹陷地震带,太行东缘地震带,沧县隆起地震带,以及辽东、鲁东地震带等。三是东南海滨系统,包括闽粤沿海地震带,台湾东西地震带。
我国地震活动分布广,按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统计,基本裂度在六度和六度以上的地区达575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0%;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浅源地震,其深度约在30公里以内,比深源地震对地表的影响要大;另外,我国地震活动强度大,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共发生了1400多次7级以上地震,我国就占了1/10以上。由于我国人口稠密,地震区内城市多,形成的灾难程度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伴随着科学的发展,我国地震预报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在对地震的前兆观测、认识方面,初步总结了地震前兆的共性特征;再如对大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些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假说。这些对地震的预报都有一定的参考作甩。但是,目前我国对地震预报的研究和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因为:
首先,震源情况无法探测。近代的天气预报可以用雷达和气象卫星,结合高速电子计算机探测和跟踪气象因素,达到预报目的。而地震却发生在地壳内部,最浅的也有十几公里。因此,人们无法直接探测震源体的情况,只能借助于设置在地壳表层的各种观测手段,间接地探测其变化情况,想要快速、准确地得到信息十分困难。
其次,地震预报的实践机会少。全球每年虽也发生不少中强以上地震,但大部分发生在海沟或人烟稀少的地方,在有稠密观测台网的地区则很少发生这样的大地震。同时,大陆地区强烈地震在同一区域重复发生的周期也往往在百年或千年以上,这都给地震预报的实践带来了困难。因此,不仅是我国,现在其他国家也不再单纯强调地震的预报,而是研究如何减轻地震灾害的方针和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的多震国家,特别是据专家预测,近10年地球又进入一个地震活动的频繁时期。因此,在我国加强抗震意识,建立比较完善的地震预报及震后救援系统就更具有深远意义。(张青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