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众多,地质、地理条件复杂,气候异常多变,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损失极大,是世界上受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气象和地震灾害是最频繁且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灾害。而气象灾害中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大风以及寒潮冻害等又是我国发生最频繁、危害最严重,却又难以避免的几种。
洪涝是由暴雨引起的。中国是个多暴雨、多洪涝的国家。每年洪涝面积常达几十万平方公里。最近30年中我国曾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洪涝160次,平均每年出现5次左右。其中以长江、黄河、海河流域和华南地区最严重。每年4—9月是各条主要河流的防汛时期,国家每年要花费大量资金用于防洪措施。
30年来,我国最严重的洪涝出现在河南驻马店地区。3天最大降水量达1050mm(该地年平均降水量总量为800mm),暴雨引出山洪暴发,使两座中型水库垮坝,造成河南省中部严重洪水灾害,死亡人数达数万人。从历史上考查,类似这样的洪涝在500年前曾出现过一次。1981年7月11—14日,四川西部和北部(广元和资中)出现一场洪涝,造成776个镇、场被淹,同时伴随有滑坡和泥石流,有100多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25亿元。1989年7月,川东嘉陵江出现洪涝,损失的情况可与川西暴雨造成的灾害接近。除了上述突发性的洪水灾害以外,还有一种洪水是持续型的。1954年6—7月、1980年67月、1990年长江流域都出现了水位超过警戒线100天以上的洪水,给长江沿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干旱是持续型的气象灾害。由于其出现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损失最重,再加上它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以及与未来气候增暖的重叠效应,因而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更是北方地区最大的自然灾害。据统计,从公元前206至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发生较严重的旱灾1056次,平均两年发生一次大旱。干旱与其他灾害不同,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且经常出现季节连旱,有时长达数月,或连旱几年甚至十几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平均每年受灾耕地约3400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7.8%。我国北方的黄淮海和西北地区,由干旱引起的粮食损失最多占本区粮食总损失量的一半以上。而黄淮海地区受旱粮食损失量约占全国受旱粮食总损失量的1/3.
干旱除了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外,还可引起一系列环境恶化,如水资源持续减少、湖泊水位降低、水面缩小甚至干涸、土地沙漠化等。
除了洪涝和干旱之外,由于强雷暴所造成的灾害也是我国发生频繁的灾害之一。强雷暴常常带来冰雹、大风、暴雨和雷袭等灾害。我国最多雷暴的地区是在云南和“两广”,平均每年有90—100天出现雷暴。北方平原地区有30—40天。冰雹在我国西部山区最多,平均每年有15—35个雹日,在东部平原地区,雹日次数虽然比较少,但冰雹的直径远比山区大,而且又是出现在作物生长季节,常给作物带来毁坏。仅以1987年为例,我国有冰雹的受灾面积500万亩,毁坏房屋108万间,伤1万人,约有4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在11亿以上。1969年9月1日,像鸡蛋一样大的冰雹袭击了北京市中心,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天气现象中的风沙灾害在我国北方也是极为普遍的。北京地区在历史上曾有过“黑风起,坏屋庐”,“狂风吹沙,行人埋于沙中”,“风霾大作,黄沙蔽日”,“昼晦如夜”等大量文字记载。我国西部新疆的风沙灾害更为频繁,几乎年年均有发生,一般多在春季,波及新疆各地,给农牧业生产和工矿交通事业造成很大损失。
水旱、风雹等这样的气象灾害是由于我国所处的季风气候地理位置区决定的。因为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各年的气候变异性很大,因此,我国的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且又难以避免。我们只有在做好科学气象预报的同时,做好各种减灾准备,尽可能地减少这些灾害造成的损失,才能更好地发展民生、民计,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张青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