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代化开始在东部,完成要看西部。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标准,西部的发展即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是个制约因素。
目前,中国不发达地区的中西部经济发展正与东部较发达地区拉开越来越大的差距。1993年与1985年相比,中西部总产值与东部差距扩大了一倍。在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中,西部各省区只占4.4%。西部的青海、宁夏、新疆、云南、贵州、西藏、甘肃等省区,其人均产值只相当于江苏省的1/3至1/20.1978年,西部与东部人均收入差70元,1992年则差960元。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在西部。仅贵州一省就有31%的人口未达温饱。广西的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10.
西部地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地位十分重要,急需投资开发。西部国土面积占全国1/2,农业人口占全国17%,耕地面积占22%,草原面积占89%;自然资源丰富,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都极为突出。但是,由于投资回收慢,影响了对西部开发的速度。
投资回收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西部地区基础产业落后,自然条件的艰苦更加剧了这一矛盾。西部交通不便,通信不灵,基础设施改善需要的投资额巨大。高原、大山,沙漠,增加了不少困难。新疆和田至乌鲁木齐的公路2000公里,常被风沙侵埋,一年有200天风沙,维持其畅通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大风沙以每年1万亩的速度吞噬着绿洲。当地农民即使实现了高产、优产,也没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要在这个环境中投资建设,很难在短时期见效。
第二,产业结构不利于向市场经济转化。不发达地区,其工业产品皆上游产品,深、细加工产品少。西部“原”字号的产品多,这些原材料流向东部发达地区,加工后的产品又返回西部。例如,甘肃每年95%的原材料以国家计划的指令价调出,而轻工原料70%从外省以市场价调入,每年此项损失达30亿元。投资西部的上游产品,因无利可图,影响其投资吸引力。
第三,国家对西部投入规模相对减小。“一五”时期,全国156项大型项目,陕西省就占24项,甘肃占16项,当时投入规模较大。后来国家在备战时搞“三线”建设,大批军工企业来到西部,西部经济实力壮大。在这期间,西北发展建设的速度一直超过全国平均速度,陕西、甘肃处于全国前列。此后,国家改变投资布局,对西部投入相对减少。以甘肃为例,国家“七五”时期对其投资比“一五”时期下降3.2个百分点。甘肃在“六五”、“七五”时期,其信贷规模都占不到全国的1.5%,1992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国的2.24%。
第四,运输条件差,运力不足。铁路运输中,天水“瓶颈”突出。干线饱和,宝兰段铁路运量超负25%。甘肃调往外省物质40%出不去。新疆瓜果每年只能运出10万吨,不足其总产量的1/10.
为了加快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改变投资环境,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
其一,靠长江发展大西南,靠亚欧新大陆桥发展大西北和黄河上游流域。长江水系江河多,动植物、矿产资源多。以长江水系沟通对外开放,是发展大西南的动脉。湛江、钦州大港的建立,增加了西南出海口,推动西南发展。亚欧新大陆桥连接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心在新疆,将成为欧亚最具开发潜力的大工业基地。黄河上游七八个大水电站,可搞国际共同开发。陇海高速公路在建设设计中,它将带动沿线的发展。
其二,加强地区合作,东西联手合作。1989年西南、西北不发达地区成立了“陕甘川宁毗邻地区经联会”,川、滇、黔、桂、藏五省七方经济协作区建立10年,交易会、招商会,完成协作项目10125个,实施5481项,协作资金10.8亿元,商贸物资协作金额232亿元,新增税利12亿元。首届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成交额17.57亿元。在东西部合作中,新疆与山东、江苏联合,签合同4000个,引进资金10亿元,为新疆增税2亿元。蒙、宁、新、桂、藏几个省区近几年与东部签合同1.9万个,引进资金、物资金额达100多亿元。东部重点帮助西部建立150个大中企业,将成为西部发展的新的骨干力量。
其三,大力搞好沿边开放。西南、西北边境线漫长,周边国家安定友好,边贸潜力极大。西南5省区搞了10个边贸开发区,40个边境口岸,1993年进出口额达51.9亿美元,相当可观。
其四,国家加大对西部的投入。目前,几十万石油大军在西北摆开大会战的阵势。为修建宝成、兰新铁路复线工程,国家投资可观,仅后者就投资30亿元。为修建贯通大西南中心地段的南昆铁路,国家投入100亿元。另外,国家还集中力量创办了1000个东西合作项目示范单位,在西部地区推广1000项省部级新科技成果,为中西部培训10000名技术骨干。
这些得力措施将日益收到显著效益,“西部不发达地区急需资金而回收慢”带来的发展迟缓问题正在解决。西部腾飞正是指日可待。
(刘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