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中国人口已达12亿。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达12.94亿,近13亿。到2021年,人口将达14.5亿,到2049年人口将达16亿。按目前世界人口57.7亿算,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近1/5,平均每4.8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众多的中国人口,给社会生活造成了种种压力,出现了较突出的人口问题,给中国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人口众多使得人均拥有的自然资源减少。中国虽然国土辽阔,但自然资源有限。就耕地来说,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9亿亩左右,人均占有耕地1.5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4.4亩的1/3,相当于美国的1/7.由于耕地少,粮食不足,1990年我国人均粮食只有384公斤,低于世界人均400公斤水平。近些年来,我国进口粮食每年在1000万吨上下,据测,在最近的将来,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在森林方面,我国人均占有为1.73亩,而世界人均是12.89亩。草原面积中国人均是3.2亩,世界人均是10.1亩。淡水中国人均占有为2460立方米,世界人均占有为10800立方米。煤中国人均占有为1465吨,世界人均占有为3146吨。石油中国人均为30—60吨,世界人均为94吨。铁矿中国人均为43吨,世界则为87吨。从以上主要资源看,中国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因此,相对庞大的人口数量来说,中国是地大而物不博。
人口众多使得人口相对过剩,劳动力就业困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每年出生的人口几乎都在2000万以上,许多年份甚至超过2500万。这就意味着经过一个周期之后,我们必须每年安排2000多万人就业。在城镇每年有200多万待业人员要就业,安排一个工业人口,按世界最低水准计算,也要花1万元技术装备费。目前农村人口已有9亿多,其中劳动人口有4亿多,据报道,剩余劳动力达2亿。到2000年,中国将有6.6亿农村劳动人口,其中3.16亿将成为剩余劳动力。
人口众多使得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1949年以来,我国新出生6亿多人口,仅抚育费约占各年国民收入的1/3左右,加上其他消费开支,消费基金总额一般都占每年国民收入的3/4左右,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只有1/4左右,最高也只不过是1/3.这极大限制了积累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人口众多影响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速度。例如,我国国民收入1952年是589亿元,1989年增至131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37年间增加了10.3倍,平均每年递增6.78%,但是人口1989年比1952年增加了98%。因此,人均收入只增加了4.78倍,新增国民收入约有一半被新增人口所抵消。
人口众多使得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我们对自然环境的控制能力和利用水平,人们生活和生产给环境带来的干扰或破坏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理,因而使得环境质量恶化,机能破坏,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源和空气遭受污染,城市人口密集,住房紧张,居住面积狭窄,交通拥挤,噪声扰人等等。
从上所述,我们看到人口众多给社会带来的压力和负担。那么,我们理想的人口应是多少?一些专家分析,根据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我国理想的人口是:从淡水供应看,人口不宜超过4.5亿;从能源看,理想的负荷能力是11.5亿;从肉食供应看,人口不应超过2.6亿;从粮食产量角度看,人口不应超过11.6亿;从土地资源看,人口不应超过10亿。总之,我国生态系统理想的负荷能力应为7—10亿人口。
面对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我国把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力争本世纪末人口不达13亿。从70年代初推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已少生2亿多人,计划生育政策已起到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现在我国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较大幅度下降,妇女生育率已降至较低水平,育龄夫妇已普遍采取节育措施,城市居民普遍实行了一孩户。与此同时,国家教委也决定,将人口教育作为必修课正式列入高中教学计划。这标志我国学校人口教育已由实验阶段走向全面普及。人口教育有助于学生转变旧的传统观念,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婚育观,更好地宣传和执行人口政策。
(樊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