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1902~1979),浙江省鄞县人,我国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动物研究所所长。1963年,他用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培育出了克隆鱼。在将近50年的科学研究中,他一直从事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童第周的一生都与“励志”“刻苦”这四个字分不开。
1902年5月,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宁波鄞县塘溪镇童村,那是一片山清水秀、人才辈出的土地。童第周考取省内有名的宁波效实中学成为三年级插班生时,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面对成绩单,小第周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入学不久,童第周所在的寝室传出了“小童第周不顾学习,经常谈恋爱到深夜”的绯闻,也引起了关心他的同学和老师的担忧。有一天深夜,教数学的级任陈老师办完事情回到学校,发现在昏黄的路灯下有个瘦小的身影在晃动,心想:
“这么晚了,谁还不回寝室就寝呢?”
陈老师悄悄地走近一看,发现童第周正在借着路灯的光亮,细心地演算习题。老师疑惑地问他:
“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寝室休息呢?”
“陈老师,我要抓紧时间把功课赶上去,我不要倒数第一名。”
望着童第周瘦小的身躯,陈老师还是关心地劝他早点回去休息。可是,走出不远,他发现童第周又站在另一盏路灯下捧着书本读了起来,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
第二天,陈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郑重地辟谣:“我明确地告诉大家,童第周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凡事不要靠推测下结论,更不要用流言去中伤别人……我亲眼目睹了童第周熄灯后还在昏暗的路灯下专心致志地演算习题。他太辛苦、太勤奋了!他值得全体同学学习!”最后,老师提高了嗓门,“不错,童第周曾经是全班成绩最差的,但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仅仅用一次考试分数来判定。衡量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最终要看他如何走自己的奋斗之路!”
工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到了,童第周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成绩都达到了70分,其中几何得了满分,引起了全校的轰动。到了高三期末考试,他的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校长陈夏常无限感慨地说:“我当了多年校长,从来没有看到过进步这么快的学生!”
没有勤奋、刻苦,童第周不可能把倒数第一的成绩变成正数第一。
后来,童第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成为复旦的高材生。1930年,童第周在亲友们的资助下,远渡重洋,来到北欧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在欧洲著名生物学者勃朗歇尔教授的指导下,研究胚胎学。当时,中国是弱国,外国留学生都瞧不起中国学生,有一个同房间的洋人学生公开说:“中国人太笨。”听到这些,童第周再也压抑不住满腔的怒火,对那个洋人说:“这样吧,我们来比一比,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国家来和你比,看谁先取得博士学位。”童第周憋着一股气,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誓言:“中国人不是笨人,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的民族争光!”
有一次,教授要求学生们设法把青蛙卵膜剥下来,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手术,青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外面紧紧地包着三层像蛋白一样的软膜,因为卵小膜薄,许多人一剥开卵膜,就把青蛙卵也给撕破了。可是,在显微镜下,童第周先用一根钢针在卵上刺了一个小洞,于是胀得圆滚滚的青蛙卵马上就松弛下来,变成扁圆形的,再用钢镊往两边轻轻一挑,青蛙卵的卵膜就从卵上顺利地脱落下来了。他干得又快又利落。
勃朗歇尔教授激动万分,这是他搞了几年也没有搞成的项目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连声称赞:“童第周真行!中国人真行!”童第周剥除青蛙卵膜手术的成功,一下子震动了欧洲的生物界。4年后,比利时的学术委员会决定授予童第周博士学位。在荣获学位的大会上,童第周激动地说:“我是中国人,有人说中国人笨,我获得了贵国的博士学位,至少可以说明中国人决不比别人笨。”
这一年,童第周年仅32岁,是智慧和汗水换来的又一次成功。
1933年年底,他不顾日本侵略军即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危险,毅然放弃了国外舒适的工作和生活,于1934年年底回国,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童第周随学校内迁至四川万县。当时,学校很难有研究所需的实验器材,这让童第周很是着急。有一天,童第周和妻子去小镇上闲逛,“那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显微镜吗?”妻子惊奇地说道。童第周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高兴得快要欢呼了。可是,两个人很快就又泄气了,因为那一架显微镜虽然已经用旧了,但它的价钱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太高了。夫妻俩着急地翻遍了自己的所有口袋,却仍旧没有凑够定金。接连几天,他们一趟又一趟地往旧货摊上跑,生怕心爱的显微镜被别人抢走。老板很不耐烦,干脆不理他们了。后来,他们到处向亲友借钱,还变卖了不少衣服,终于凑齐了65000元,买回了这台显微镜。
有了做实验的显微镜,新的困难又找上门来。用显微镜时,必须要有灯光照明或者要有很明亮的阳光照明。童第周住的屋子又小又暗,因为是抗战时期,常常停电,怎么办呢?童第周想尽了办法,他和同事们把显微镜放在窗台上,阳光好的时候利用阳光照明,阳光不好又停电时,就用干电池作电源照明或用煤油灯照明。至于其他设备,童第周就因陋就简,如用茶杯、废弃的玻璃瓶、碗等来代替玻璃器皿。在外人看来没有什么用的瓶瓶罐罐,都成了他探索生命奥秘的工具,写出了一篇篇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的论文。当时,国际上许多有名望的科学家都想到中国来拜访他,向他学习经验。
一个寒冷的早晨,英国著名的学者李约瑟来到了这个荒凉的小镇,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样不起眼的小镇上会住着闻名世界的生物学家。在童第周的住处,李约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正在冰天雪地里搭着简陋的桌子,借着微弱的雪地的反光来做试验,因为一阵狂风的吹来,吹走了实验中使用的小材料,不得不将一个简单的实验重复做上好几遍。
“你就是童第周先生吗?”李约瑟哆嗦着问道。
“是的。”童第周微笑着回应,仍然专注着他的实验。
“奇迹!这真是科学史上的奇迹!”李约瑟惊叹不已。
踏平坎坷成大道。简陋的实验条件,低矮的小土屋,恶劣的气候环境,这一切都不能动摇童第周攀登科学高峰的脚步!
“愿效老牛,为国捐躯!”童第周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学的顶峰登攀,最终为祖国、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的科学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