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济泽(1914~2000),原籍广东梅县,生于江苏淮阴。新闻广播活动家、新闻教育家。在延安时,为陕甘宁边区高级小学编了一套《自然课本》。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教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中华全国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国际广播组织1956~1957年度副主席。代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征鸿片羽集》、《温济泽科普文选》。主编过《瞿秋白文集》、《革命烈士传》和《中华英烈》杂志等。
许多人在安静的环境中都没有珍惜好时间,更谈不上在监狱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利用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对此,温济泽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要革命,就要有知识: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需要知识,革命成功后搞建设更要知识。敌人把我们关进监狱,我们就把监狱办成监狱大学!”
这正是温济泽在监狱中刻苦学习,并带领监狱中战友共同学习的动力之源。18岁那年,他已经是第三次被捕入狱了。这一次入狱的“罪名”是参加群众集会,有“共匪”言论嫌疑。其实,他们原是在筹划成立全国反帝同盟。在阴暗潮湿的囚室中,他和其他革命志士一样,吃着粗糙的粮食,忍受着沉重的铁镣,经常被监狱的巡视人员责骂。可是,他的精神仍旧奋发向上,因为拥有着革命者顽强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下,他动员监狱中的战友设法在狱中进行斗争。但是,反动派们十分狡猾,斗争的环境异常恶劣,他们只好把斗争的方式转入地下。根据以往的经验,他和战友们在潮湿的墙壁下挖洞,希望可以趁敌人疏于防备的时候利用纸条传递信息。
在挖墙的过程中,没有工具开凿的时候就用双手代替,他的手指已挖得血肉模糊却仍没有停下来。怀着对革命的热情,他和战友们想出了许多与敌斗争的方法,并把这些斗争的心得写在纸条上,利用“地道”悄悄地传递,互相通知,鼓励大家联合起来。后来,他和战友们在监狱中想到,当下最应当先做的事情是把狱中所有的同志组织起来,共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只有知识才能够给我们带来希望的曙光!”
“如果有了知识,在出狱后,可以组织更多的人参加斗争!”
“科学文化知识是多么重要,在建立新社会之后,这些知识肯定用得到!”
温济泽利用纸条传递着自己的想法,鼓励大家坚持在监狱中学习。在大家的支持下,他和战友们决定把这座反动派的监狱办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地下大学。
可是,在白色恐怖下,办一所“监狱大学”谈何容易?监狱中的敌对分子十分狡猾,千方百计地加以破坏,可以阅读的书籍十分有限,更不要说一本像样的教科书了。温济泽利用传递纸条或监狱放风时机和大家商量,并采用绝食的方法与敌人周旋,迫使敌人屈服,他们还把书籍包好藏在马桶底下,躲避敌人的搜查。有趣的是,他们利用敌人的无知,“集体学习”了《资本论》。当时,他发现监狱中的检查人员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就巧妙地对看守监狱的敌人说:
“我们想在出狱后学做生意,可以看看《资本论》吗?”
敌人竟然信以为真,同意他们互相传看。同志们看着这得来不易的“教科书”,都拼命地争相传看。越是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下,战友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就越强烈,学习也格外认真、用功。他们绝不想浪费一丁点的学习时间。靠窗户的同志就早早起床借着早晨的光亮阅读书籍。为了节省互相交流的纸张,他们深思熟虑,绝不多写一个字。在悟出一些可贵的学习心得时,他们就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书籍的空白处,便于后来的同志们加以研究、学习。在这所“监狱大学”里,温济泽和战友们争分夺秒地学习文化知识,心中充满了光明和温暖,一时忘记了监狱的阴冷、黑暗……
1937年,在国共第二次合作后,温济泽走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在狱中的5年里,温济泽头2年的时间用来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后3年学习自然科学。后来,他来到陕北公学做教员,教哲学、自然科学概论等课程,并写过许多的论著。这些都与他抓紧时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勤奋学习分不开。监狱,对于温济泽这样的强者来说,是锻炼意志并学习成才的特殊大学!
很多青年人对于学习上的困难总是找出很多的理由来解释,不肯付出艰辛的努力。其实,想起革命者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仍然能够坚持学习,为了广大百姓的幸福甘愿吃苦在前,现在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努力呢?正如温济泽所说:“现在青年人学习的条件比我们过去好多了。只要有坚韧的精神,我相信,广大青年都能自学成才,都能超过我们这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