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张金城的《乾隆宁夏府志序》称,宁夏地区民风“强梗尚气”,“性勇,锐于战斗”,“土沃而民庶,士秀而兵强,文通武达者后先相望”。该志凡例也称宁夏“奋迹行阵,秉节钺任封疆者”代不乏人,又因“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所以史称汉兴以来,北地等缘边诸郡“名将数出”,故而古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之说。
历史上武将建功于朔方者代代相继,尤为突出。从《诗经》所赞美商周之际的南仲、尹吉甫“薄伐西戎”“城彼朔方”起,到秦汉间大将军蒙恬、卫青、霍去病、公孙敖等,于塞北大败匈奴,扬威漠北的壮举,再到唐宋时期的李道宗、张仁愿、郭子仪、仆固怀恩、李怀光和范仲淹、韩琦等各族名将重臣耀兵塞上的业绩;以及党项族羌人元昊族系对西夏的经营,后至元明清三代,宁夏首建行省,朱明王朝庆藩建国和清季的八旗驻防,都为武人的表演开辟过广阔的天地。
商周时代,名将南仲和尹吉甫,曾率兵北伐狁,到达朔方,并筑城于大原(今宁夏固原市),史称“宣王中兴”。
秦汉间,大将蒙恬奉秦始皇之命北逐匈奴于漠北。蒙恬在治边的10余年间,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率军民在北国边境大修长城,并将原秦、赵、燕等国的旧长城连接起来。其间,蒙恬又进一步在长城之外利用黄河天堑,修筑一批前沿防御设施,并派军驻守,徙民屯戍。在今河套至甘肃沿河各地筑44座县城,巩固和开发了北部边疆,为宁夏开发第一人。至汉代,又有名将卫青、霍去病、公孙敖等在塞北大败匈奴。霍去病一军越贺兰山,一直打到祁连山下大败敌军。卫青亦率部在灵州黄河上第一次架设桥梁,渡河直捣高阙(今内蒙古临河市西北)。
东汉时,今固原人梁氏家族为刘秀统一西北地区作出了重要贡献。建武八年(32年),光武帝征隗嚣到高平第一城(今固原城),东汉三百六十五功臣之一的梁统与窦融率河西诸郡太守及步骑数万、辎重5000余辆,到高平第一城与光武帝会师,从此东汉政府重用梁氏。梁统之孙、梁雍之子梁商为东汉“良辅”,成为朝廷中权势最重的大臣。永兴二年(154年),梁氏分封达到高潮,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在位二十余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
灵州傅氏家族为北地一大望族。傅燮自幼好学,文武全才,任北地郡将。当时境内羌胡各少数民族众多,因不堪地方官吏的欺压与勒索,以羌人为首不断进行反抗斗争,成为东汉统治者的心腹之患。傅燮任职后,抚恤羌人,“叛羌怀其恩化,并来降附”。他又广开屯田,列置40余营,安置羌胡与广大边民,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后守汉阳城战死。
东汉名将皇甫规(今彭阳县古城镇人),文武兼备,称西州“三明”。延熹九年(166年),南匈奴与乌桓、鲜卑“寇缘边九郡”,“并杀吏掠人”。朝廷召皇甫规为度辽将军。他至营数月,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上疏荐贤,自居中郎将。不久,张奂入京任大司农,他继续任度辽将军,“在事数岁,北边威服”。后来,皇甫规被梁冀迫害,返归乡里朝那赋闲时,“以《诗》《书》教授门徒三百余人”,著《皇甫规集》已不存。
南北朝时期,刁雍任薄骨律镇镇将,采用筑坝拦河抬高水位办法灌溉官田,使粮食自给有余,供应外地。又自行造船,开创黄河上游水运。他上表“造城储谷”,所建的仓城被皇帝赐为“刁公城”,以示对刁雍的嘉奖。李贤、李远、李穆兄弟三人都曾为将军,李贤妻吴辉因抚养皇子有功,宇文泰赐姓“宇文氏”。李贤任原州刺史时,统兵有方略,敌兵“不敢犯塞”,因功位列三公。
隋代,虞庆则(原籍灵州)为著名将领。隋初,朝廷命虞庆则率军驻防弘化(今甘肃庆阳县境内),以备敌从灵州、固原道入犯。两地失守后,隋文帝即命右仆射虞庆则领兵出原州道,河间王杨弘领兵出灵州道,左仆射高颎领兵出宁州(今甘肃宁县),并为元帅,分击来犯之敌。虞军打得非常英勇。
唐朝诸如杨师道、李道宗、李靖、薛万彻、李、李大亮、王孝杰、娄师德、魏元忠、张仁愿、郭元振、王、薛讷、张说、牛仙客、王忠嗣、李林甫、郭子仪、仆固怀恩、浑瑊、韩游瓌、史敬奉、路嗣恭、李光弼、李怀光等建功塞外名将众多。其中郭子仪名声最著。天宝末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继承皇位,诏命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灵州大都督府长史。郭子仪回防灵州后,又召集回纥、大食、南诏等蕃蛮各部入卫行在,一时灵州一带各族兵马云集。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率各民族15万联军,大规模反攻,一举收复长安。郭子仪成为唐代中兴名将,被封为汾阳王,位极人臣,连德宗皇帝都尊称他为“尚父”。郭子仪的裨将仆固怀恩、韩游瓌、浑瑊也在“安史之乱”中屡立大功。仆固怀恩随郭子仪在河北参加平叛战斗,是郭部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劲旅。唐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在危急关头,韩游瓌以3000弱兵与叛军展开殊死血战,保卫了奉天孤城,挽救了危局。浑瑊先世属铁勒族浑部,世为唐将,他因平叛立大功,官至宰相。三人史称“中兴名将”。娄师德一生在治边和对今宁甘青三省区的屯垦方面最有建树。20多年间,不仅御敌战守有方,而且在治水、营田方面成绩突出,往往亲身“衣皮袴,率士屯田”,作为封疆大吏实属难得,给边陲军民带来很大实惠,为朝廷节省了开支,为巩固边防提供了物质保证。而身材矮小的史敬奉武艺十分高强,与凤翔将杜叔良、泾原将郝玼三人“各以名雄边上”,是吐蕃军的克星,对他们畏惮如虎。尤其是史敬奉,他虽说身材矮小,但武艺高强,骑术精绝,飞马取敌首级如闪电一般,史称“走逐奔马,长矢在手,前无强敌”。
宋代,自西夏崛起,多次侵犯边境,宋守将往往失利。宋室治边名将虽多,尤以“韩范”(韩琦、范仲淹)和杨家将(杨文广等)著称,但是由于朝廷软弱,边将们屡屡打败仗,鲜有作为。而北宋御夏名将周美(灵州人)前后与夏军10余战,共扫平敌方族帐220多个,招引蕃部内附者11族,收复和修建城堡甚多,可谓战无不胜,屡立战功。宁夏籍抗夏将领还有曲珍、向宝、郭成、曲端、刘铸、吴璘、吴瑜等,他们在金的大军压境下,奋起反抗,有的战死疆场,有的遭冤致死。曲珍好驰马使剑,又有百步射穿铜钱之功。宋神宗称向宝其勇,以比薛仁贵,有“飞将军”之称。高宗帝手书:“郭成尽忠报国,有功于民,宜载祀典。”榜其庙曰“仁勇”,表彰其英勇。曲端是位深得军心民心、文武双全的爱国将领,却被宋朝当权者下狱冤死。南宋时宋“南渡十将”之一刘锜(今隆德县人)为儒将,在抵御西夏和金的战争中,屡立战功,他亲自指挥对金兀术的战斗,兀术损兵十之八九,挫金兵锐气,被迫“悉徙而北”。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调兵60万南下,列举南宋诸将姓名,问敢于相抗者。提到刘锜时,无人敢应一声,金主完颜亮只好亲引大军与刘锜对垒。南宋还有抗金世家吴家军——吴玠、吴璘、吴挺,都为抗金作出了贡献。
元代的疆域庞大,宁夏武将已无用武之地了。
明代宁夏成为“九边重镇”,在固原设三边总督,造就了一大批安边名将。在众多的武人中,有开国功臣大将军徐达和常遇春、耿炳文、汤和、冯宗异、李文忠、沐英、叶升、冯胜、李景隆等;有后来戍边宿将何福、柳升、梁铭、史昭、陈懋、神英、姜汉、周尚文、姜应熊、董一魁和马世龙等;还有总督三边大员项忠、马文升、王越、杨一清、王琼、张泰、石茂华、王之采等。明正德五年(1510年),藩封宁夏庆王朱栴之孙、安化郡王朱寘发动宁夏兵变。朝廷起用治边名臣杨一清为总制三边军务,很快平息了宁夏事变。就在用兵宁夏期间,杨一清和监军张永策划了铲除刘瑾的秘计,这一事件意义深远。而何福在镇守宁夏期间,能安内抚外,草创卫所,兴办屯戍,首开回回马市,招揽残元将众归附,对宁夏地区的军政修举,边防建设和盐政、马牧、驿传、卫学等诸务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为明代开发宁夏的第一人。他还于宁夏镇城东城墙下开凿窦门,引红花渠水入城,既解决了城中居民饮用碱水的困境,又改良了城中土壤盐渍化问题,使城中王府、公宇与民居的园囿花木茂盛,从而使宁夏镇城成为塞上有名的园林城。张泰镇守宁夏期间,能保一方平安,根据宁夏地处偏僻、地广人稀、敌方流动性强等特点,制定出以积极防御为主的御敌策略,并设计制作先进的武器设备武装军队。罗凤翱在宁任间,为官勤勉,多有建树。他一上任就首先巡视宁夏边防,集中财力对干渠进行整修,他还重视教育,编修宁夏方志。
清代,宁夏作为面对内部少数民族的西边国防前沿和后方基地,战略地位仍有增无减,故清廷在宁夏设立满洲八旗将军府,驻八旗劲旅,坚守国门,以备不测。所以宁夏屡为大规模征伐出发地和兵源、后勤支援补给地,又成就了一大批武人的立功建树。清初涌现了诸如刘芳名、陈福、赵良栋等忠心耿耿的平叛将领。刘芳名在镇守宁夏10余年间,使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塞上各族人民渐渐过上了安宁的生活,宁夏地区的人口开始上升,对巩固北部边防的安全和开发宁夏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陈福为了表示自己忠于清室的立场不动摇,置妻儿的安全于不顾,坚持不叛清。赵良栋由征讨甘肃前明叛将贺珍、武大定起家,到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大功,被清廷破格提拔为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后康熙皇帝得知他患病需要治疗,特批把自己巡视江南时所乘御用大船奖给他专用,乘赴南方就医和休养。在赵良栋病故后,又特命皇子胤褆亲临赵府吊祭,还御制碑文褒扬其功。后乾隆皇帝再追加赵良栋一等伯爵位,享受世袭殊荣,故史志评价“国初良将,论者以良栋为最”。清末,宁夏又涌现出大将董福祥,他是一个由农民起义首领,后蜕变并被提升为清末武将大员。董福祥曾配合陕甘回族起义军抗击清军,后被湘军大将刘松山收编,改编为“董字三营”,掉转枪口,参加镇压宁夏马化龙领导的回民反清斗争。董福祥还带领宁夏、甘肃子弟兵,成为西征军先锋部队的左宗棠西征新疆前锋。董军在消灭英帝国支持的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巩固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伟业中屡建奇功。董军成为声震国内的劲旅,时称“甘军”。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前后被清廷视为“长城”,是抗击外国侵略军,保卫京都的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所以在议和时,董福祥被列强联军指为“四凶之首”而遭革职。随董福祥南征北战的“甘军”约有96人被清政府重用,升为各级武官,其中有提督衔的21人、总兵衔的4人、副将衔的3人、游击衔的20人、都司衔的18人、守备衔的10人,内有相当数量的回族。西北马家军事集团就孕育和发展于这一时期。清代,还涌现了很多回族将领,马福祥、马进祥、马维衍等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