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自今甘肃环县北至今宁夏灵武一带,干旱多沙,俗称“旱海”。其实,早在北魏时就有对今宁夏地区沙漠情形的记录。北魏薄骨律镇将刁雍因沙碛阻隔,陆路难行,向朝廷上书请示改行黄河水路,向沃野镇运送军粮。《魏书》虽提到了沙碛,但当时没有“旱海”的说法。宋人张泊称“自威州抵灵州,有旱海七百里,斥卤枯泻,无溪间(涧)川谷”。《宋史·夏国传》载,李继迁围灵州,朝廷商议发兵进击,有人建议暑涉旱海,无一名称的最早记录。
旱海是古人对沙漠或沙碛地的俗称。民国《盐池县志·地理志》在“山川”条下对旱海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记述,称旱海在下马关北40里。志书编修者陈步瀛解释“旱海皆沙碛,距韦州东北”,“东至蒙古,浩渺无际。”陈步瀛笔下的旱海面积显然超过了前人的视野范围,前人只记述了毛乌素沙漠的边缘,而他认识到了浩瀚无际的毛乌素沙漠。
今天的宁夏北部西、北、东三面分别被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环绕。境内包括流动沙丘、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浮沙地、戈壁在内的沙漠化面积共1.26万平方公里,占宁夏总面积的24.3%。主要分布在中卫市北部(中卫沙区)、银川平原西部(平原沙区)、灵盐陶台地(河东沙区)、南山台子和清水河河谷平原及红寺堡平原西北部等地区。沙源多为当地沙质沉积物。新月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链是流动沙丘的常见类型,中卫沙区与河东沙区还分别出现格状沙丘与蜂窝状沙丘。
宁夏是全国荒漠化问题最突出、生态系统最脆弱的省区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起,宁夏开始了沙漠化防治工作,至60年代初步形成了防风固沙防护林带。1978年后,国家陆续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使宁夏沙漠化防治进入了治理、稳步发展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进一步扩大了治理规模,加大了农林牧综合治理力度,营造沙漠绿洲,控制“旱海”,锁定“黄龙”。多年来,沙坡头治沙成了世界治沙史上创造的一个奇迹,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单位。沙坡头、沙湖两个沙区景点,均被纳入全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列。宁夏在治理沙化工程方面还涌现出了像白春兰、李玉芬、王有德等全国著名的治沙能手。
古时的旱海已呈现片片绿洲,洋溢着盎然生机。宁夏已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