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区域的地名往往反映出本地区的历史,其地方特色不言自明,且作为一个时代甚至一个历史时期的地域信息产物,更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宁夏一些地名或别名就具有这种双重性,兹摘录如下,并据地方志资料就个别有争议、误解或以讹传讹的地名作一简要考证和说明,以助读者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历代旧志称,在夏禹传说时期,祖国西北地区大部,包括今天的宁夏地区属雍州。作为古地名和传说时期的行政区划名称,雍州最早出现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禹贡》系《尚书》中的一篇,学术界通常认为,大禹治服洪水后,于全国划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9个行政区域,称“九州”。又《汉书·地理志》载,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为九州。又据东汉经学家、文学家马融注解,“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也。”这两段史料说明九州、十二州出现的时间先后不一。前者称先有十二州,后并为九州。后者称先有九州,后分为十二州。
也有学者认为,在大禹时代,九州本为安置难民的高地。九为数之终。古人称数之多者为三,数之极多为九,盖九为虚数,言其多意,并非实数。后世在编著《尚书》时,可能将后世的行政地理区划强加给大禹时代,把自然概念之州,改变为政治概念之州,并演化成九州或十二州,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无论是九州还是十二州,无论是自然地理概念之州还是行政区划概念之州,今宁夏地区都属雍州之列。更为准确地说,夏禹时期宁夏的方位应在“雍州之北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