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献记载,宁夏修志始于宋、元时期。据有关目录文献记载,宋有《安定郡图志》,元有《开成府志》问世,惜已佚失。明朝重视方志纂修。宁夏虽地处西北塞外,自古重武备而轻文治,但明代宁夏成为“九边重镇”之一,朝廷十分重视对这块弹丸之地的管理。为军政管理服务的修志同样引起了文官武将的重视。宁夏巡抚罗凤翱在为《万历朔方新志》作序时,曾阐述了宁夏修志的重要性:“朔方为雍要塞,经略防御,审画攸关。筹边者将按图而运之,簿书其忘乎?”所以宁夏也同全国一样出现了编纂志书的热潮。正统年间,宁夏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部志书——《宣德宁夏志》问世,成为宁夏方志的祖本。此后,宁夏和固原两地编纂并刻印了多部镇、州级方志,其中以嘉靖、万历两朝为盛。明代所修志书保存下来的主要有《宣德宁夏志》《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嘉靖固原州志》《万历固原州志》6部各有特点的志书。
《弘治宁夏新志》由宁夏巡抚王珣发起编修,宁夏镇人胡汝砺编纂,于弘治十四年(年)成书刊印。正德七年(年),冯清任宁夏巡抚,对《弘治宁夏新志》予以续修,所续内容延至正德九年(1514年)冯清离任时,由此出现了两个版本,且在“凡例”中没有续修的情况说明,致使后人对这两个版本辨别不清。按古人修志惯例,续修的《弘治宁夏新志》应更名为“正德宁夏新志”了。两个版本的《弘治宁夏新志》都缺卷七内容。两志卷首载《宁夏城全图》和《国朝混一宁夏境土之图》,很有价值。该志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了明代初期宁夏地区的概貌,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2007年,范宗兴完成点校本,待出版。
《嘉靖宁夏新志》由宁夏巡抚杨守礼倡导,宁夏镇人管律实际编修,嘉靖十九年(1540年)成书刊刻。该志是在《弘治宁夏新志》的基础上增订重修而成的,时间相距不到40年,沿袭了前者的体系,但增加了《金波湖图》和《南塘图》,很有价值。
增补的明代中期的宁夏社会概貌,文苑志中的文章又弥补了《弘治宁夏新志》的不足,为后人研究宁夏的历史同样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万历二十年(1592年),发生在宁夏的“哱刘之乱”,使原版《宣德宁夏志》毁于兵燹。二十九年(1601年),原著作者朱栴九世孙、十代庆王朱帅锌重刻并作序。明后期,重刻本失传,今日本国会图书馆存有孤本。1996年,吴忠礼点校本《宁夏志笺证》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具有关资料记载,明万历初,宁夏巡抚罗凤翱曾亲自撰修过一部《万历朔方志》,据称该志已佚失,具体情况仍需进一步考证、研究。现存的《万历朔方新志》由宁夏巡抚崔景荣、杨应聘前后主修,宁夏镇人杨寿编纂,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刊印。该志增有《镇城图》《总镇兴图》《河西总图》《西路图》《中路图》《东路图》等11幅图,还有“图考”的文字记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明代晚期的宁夏历史概貌,可谓旧志图文结合的典型。该志对宁夏境内长城的记述,突出了宁夏在“九边重镇”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宁夏边防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该志还详细地记述了宁夏古代水利开发历史和历代遗留下来的主要渠道,为研究宁夏水利开发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嘉靖固原州志》由三边总制王琼呈修,宁夏平虏守御千户所(今平罗县)人杨经编纂,再由王琼裁正,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成书刊印,为固原地区现存第一部古代方志。该志最早解释了“固原”这个地名的由来,首先将“固原”与“大原”和“原州”联系起来:周宣王时“至于大原”,“后魏于此置原州”,“吐蕃城故原州而屯之,故原之名始此。今名固原,音同而字不同也”。该志有关固原地区的建置沿革、固原地名由来以及前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记载,都是今人研究固原地区历史的珍贵史料。
《万历固原州志》由三边总督刘敏宽撰修,固原兵备道董国光审定,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刊印。该志创设“兵制志”,详细记载了固原卫下属的与军事有关城堡、卫所及守护的官员、骡马、军火器械等的数量,体现了“九边重镇”之一的固原镇的军事特点。在“田赋志”里,不但记载了物产的种类,而且对田亩、赋税,以及固原卫屯田、屯粮、屯草都有具体的数字,对研究明代的军事屯田制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重要的是对明代中后期固原及其周围地区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进行了真实记录,为研究固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1985年,牛达生、牛春生点校本《嘉靖万历固原州志》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