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李显复位后,武则天与默啜可汗签订的和亲协议,就不了了之了。默啜可汗当年还信誓旦旦地表示突厥受李氏皇恩深重,要拥立李氏子弟为皇帝等等,现在李显登上帝位,默啜可汗显然已经忘了当年那些慷慨激昂的话语了。既然来了一位新皇帝,就要给他个下马威。
706年(中宗神龙二年),默啜可汗率突厥大军南下。唐政府命沙吒忠义为灵武道大总管,迎战突厥军。沙吒忠义这个人的本事,我们在前面已说过,当年他作为天兵西道总管,拥兵数十万,眼睁睁看着突厥人在撤退时一路杀人劫掠,却丝毫不敢迎上前作战。
这种人居然还混得不错。
突厥大军与沙吒忠义的军队在鸣沙展开会战,默啜可汗根本就不将沙吒忠义放在眼里,率部进击。在突厥一方,默啜可汗的侄儿阙特勤表现出色,其人骁勇无比,在这场战斗中,阙特勤所乘的战马被唐军射死三匹,足见战斗之激烈。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唐军统帅沙吒忠义终于暴露出其胆怯本色,率先逃跑,主帅一跑,唐军的防线全面崩溃。最后的结果是唐军大败,六千多人死于战场。
突厥人得势不饶人,连续进兵攻打原州、会州,随后又出兵攻击陇右的牧场,再次夺走上万匹战马。这是武则天之后唐与突厥的第一次会战,唐帝国仍然输得很没面子。
作为灵武道大总管的沙吒忠义终于被朝廷撤职了,这个解职的决定,实在来得太迟,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将领,还期望给朝廷带来惊喜吗?看来唐中宗与其母亲武则天一样,在任用大将方面,确实存在问题。
当然,唐中宗李显自己也很郁闷,下诏让中央及地方各路官员集思广益,提出击破突厥的方法与策略。
才到孙辈,李氏家族就变得如此孱弱,若是李世民地下有知,不知当有何感慨。
这些文武大臣讨论来讨论去,也没讨论出什么妙策出来,只有右补阙卢俌说了几句实在的话,卢俌这个小官这样说道:“要击败突厥,首先我们要赏罚分明才行,像鸣沙战役中,沙吒忠义作为主将,一溜烟先跑了,这事必须要严惩。
这两年天灾不断,不能轻易出兵,而是应该在边境各州,选择优秀的刺史人选,训练士卒,积贮粮食,加强战备。所以现在的战略,应该是先安内,而后再攘外,等粮食充足、士卒训练水平提高了,就可以大举出击突厥了。”
其实卢俌这些话仍然空空如也,如何击破突厥的方法计谋,他一个字也没提到,只是他奏折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急,慢慢来”的想法,对行事优柔寡断的唐中宗来说,颇合其胃口。
随着突厥第二汗国向西部不断扩张,西域成为默啜可汗扩张的主战场。
此时西域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西突厥的十箭部落中的突骑施部落异军突起,成为西域最强大的一股力量。面对突厥默啜可汗的巨大压力,突骑施与安西大都护郭元振联手抵抗突厥势力向西扩张。到 707年,默啜可汗更是将突厥几乎所有的精锐部队,全部调往西线战场。
突厥的南线战线兵力严重不足。
这无疑给大唐帝国以可乘之机。
前一年的鸣沙战役中遭到惨败的沙吒忠义被解职后,张仁愿接管其军队,出任朔州道大总管。
张仁愿是武周政权垮台后,涌现出的第一位杰出将领。史书记载他“少有文武才干”,年轻时便锋芒毕露,到武周时代,他升任殿中侍御史,当时朝中拍武则天马屁的人很多,今天这个称武则天是“弥勒佛”化身,明天那个上表要求立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为太子,大家都要来拉张仁愿联名上书,张仁愿正色拒绝。在那个阿谀奉承的时代,张仁愿的做法得到有识之士的赞赏。
张仁愿接管沙吒忠义的军队之后,此时突厥抽调大量军队到西线战场与突骑施作战。张仁愿果断地率军向北发起进攻,突厥在南方的兵力并不强大,被张仁愿大军击破后,突厥人自知势单力薄,便撤回到漠北。
漠南空虚!
张仁愿立即上书唐中宗,请求夺取漠南地区,并且在黄河北岸修筑三座受降城,以作为抵御突厥骑兵南侵的桥头堡。
这个计划遭到了太子少师唐休璟的极力反对。唐休璟认为,在漠南地区筑城,工程量极大,运输困难,倘若以后被突厥人所夺取,防御的桥头堡将成为突厥人进攻的前哨。
这引发了一场争论。张仁愿再次上书,强调修筑三座可以相互呼应的受降城,对于大唐帝国的边境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执意请求唐中宗答应其要求。
最后唐中宗同意了张仁愿的意见,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
张仁愿的办事效率极高,但是也很冷酷。
筑城人员除了现役士兵之外,张仁愿还要求服役期已满的士兵也要留下筑城,这些老兵不干。有二百多名咸阳籍的老兵,集体逃跑,张仁愿发兵将这二百人一一抓捕,全部斩首示众。
这下子所有的士兵都惊呆了,谁也不敢吭声了。塞外三座受降城,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建成了,总共只花了六十天的时间!这三座城分别称为西城、中城与东城,每座城的间隔为四百里,均建于关隘要道、地形险要之处,三座城一旦受到敌人的攻击,也能够互相接应,受降城的建成,使大唐的疆界向突厥境内推进三百余里。张仁愿又设置了一千八百座烽火台,以观察和及时传递突厥人入侵的动向。
受降城的建成,对于大唐北疆的稳定,的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有突厥骑兵入侵,烽火台便会发出预警,然后受降城中的守军将严阵以待,如果突厥人多势众,唐军可再从南方调来援军。可以说,这是一项杰出的防御工事。但是,最杰出的防御工事,仍然是消极的防御,最积极的防御,就是进攻,直到将对手打垮,就像当年唐太宗所说的,要廓清漠北,何必劳民伤财去修长城堡垒呢?只是经过武则天折腾数十年,又遇上唐中宗这么一个懦弱的皇帝,要廓清漠北,无异于痴人说梦了。
其实,张仁愿也明白这个道理:进攻乃是最好的防守。
唐代筑城时,除了城堡主大门之外,还有一个壅门,也就是瓮城,在城门外加筑小城,高与大城相同,这样万一瓮城失守,还可以退入主城之中。但是这三座受降城都不置瓮城,同时也没有任何守城的设备。
部将们觉得这样城堡的防御能力很差,要是敌人来了就不好抵挡了。张仁愿对他们说:“军队理应积极进攻,不能消极防御,如果敌人的骑兵杀到这里,将士们应该出城迎战,有敢回头往城里看一眼的,就要斩首。如果一味将守备寄希望于防御工事,这容易使军队产生退却之心。”
张仁愿以三座受降城为依托,屡屡挫败突厥人的南下进犯,他被认为是武则天时代以来最勇敢、最有进取精神的名将。后来他的接任者常元楷加筑了壅门,并且增加了受降城的守城设备,时人都认为常元楷的勇武精神远远逊于张仁愿。
三座坚固的受降城以及一千八百座烽火台,对大唐北部防御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北疆在经历多年的战乱之后,终于渐趋稳定,突厥人也不敢轻易南下牧马,大唐帝国裁撤了数万名边防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