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吐蕃由于内乱而走向式微之时,北方的后突厥却如日中天。
698年突厥对河北的大劫掠,是大唐帝国立国以来最大的耻辱,同时也暴露出唐军的许多弱点。第二年,朝廷下令在河南、河北组建两支武骑团,增强了唐军的机动作战能力,以防备突厥骑兵来无影去无踪的袭击。
此时突厥与大唐已经形成对峙,武则天政府无力发动对突厥的征伐,只是采取守势。而对于复国不久的突厥,其首要任务也不是同大唐帝国对抗,而是要恢复其昔日庞大的国土。
在降服契丹、奚等东部部落之后,突厥汗国全力向北、向西扩张。
此时北方的铁勒族诸部落,大多抵挡不住突厥人的进攻而向突厥归附,唐朝在漠北漠南所设立的羁縻都督府,几乎全都落入突厥之手。
默啜可汗雄心勃勃,全力向西扩张。
突厥有一个传统,一直视西突厥部落为死敌,所以向西扩张是默啜可汗的不二选择。
699年,默啜可汗将其儿子阿史那匐俱封为小可汗,拥有四万军队,其势力扩张到了西突厥的处木昆部落,因为阿史那匐俱小可汗大力向西开疆拓土,因而又被称为“拓西可汗”。
除了立小可汗之外,默啜可汗还立其弟阿史那咄悉匐为左厢察,其侄儿阿史那默矩为右厢察,各自拥有二万名骑兵。此时默啜可汗的第二汗国控制的疆域,东西达一万里,拥有四十万的军队,已经傲然成为与大唐相抗衡的军事大国。
对于默啜可汗来说,虽然在与大唐的争锋中抢得先手,但是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况且唐帝国远未到瘦死的地步,要打败唐帝国显然并非易事。所以默啜可汗将发展方向锁定在西北,对南部的唐帝国则采取骚扰的战略。
自突厥第二汗国建立以来,突厥人发现对付大唐帝国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打击帝国的牧区,掠夺战马,只要战马缺乏,大唐帝国便很难对北方发动有效的反击。因此在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底,突厥发动了一次旨在夺取战马的突击,袭击了陇右诸牧场,掠夺战马一万多匹,然后在唐军出动之前,便逃之夭夭。
突厥骑兵扰边对大唐帝国而言,是很头痛的一件事,因为骑兵来无影,去无踪,而且带有劫掠的性质,没有固定攻击的军事目标,飘忽不定,很难防守。701年八月,突厥骑兵又一次大举南下,对大唐边疆洗劫一番。武则天派安北大都护、相王李旦为天兵道元帅,准备出击,但是大军尚未开拔,突厥骑兵又一阵风似地撤走了。
在东北战场,契丹人归附突厥之后,也不时南下侵扰。
700年,契丹的两位悍将李楷固与骆务整向大唐帝国投降。李楷固英勇善战,他有三项绝技:骑射、长矛、套绳,其中套绳的绝技出神入化,当年在硖石谷战役中,李楷固就是以套绳绝技生擒唐军将领张玄遇与麻仁节。骆务整是契丹最勇猛的战将之一,他曾参加过硖石谷战役,在赵州战役中,他率数千名契丹骑兵,居然令握有数十万大军的武懿宗不战而退,其悍勇可见一斑。
在狄仁杰的保荐下,武则天任命李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骆务整为右武威卫将军。这两员契丹悍将转而为大唐帝国效力,多次出击契丹,最终平定帝国东北的契丹之患。
帝国的北部威胁开始缓和。
在经历一连串的军事失利后,武则天也想重振大唐的军事力量。702年,武则天下诏开设武举,这是一项在中国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制度。虽然从历史来看,历代名将出自武举者十分稀少,但毕竟为国家输送不少可用之材。
武举考试分为七个项目,其中军事技能的考试有五项:定点靶射、步射、骑射、马枪与举重。
定点靶射的规定距离为一百零五步,总共要射三十箭,射中内一环为上等,内二环为中等,内三环为下等。
步射以草人为箭靶,步射的要求比较高,因为这个考试有实战性,所以对射靶时间、动作要领都有规定。在规定时间命中草人,同时动作要领准确,则为上等;虽然射中,但时间、动作有偏差者为中等;射不中者为下等。
骑射是在骑马行进过程中射靶,全中者为上等,部分射中为中等,全不中者为下等,所用的弓较定点靶射为轻。
马枪是在骑马行进中以枪击靶,标靶为三寸五分的小木板,中靶三次以上为上等,二次为中等,一次为下等。
举重,又称为翘关,举起一定重量的重物,能连举五次者为上等,五次以下则成绩递减。
从这五项军事技能比赛来看,针对性很强,基本上是针对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而设。除了军事技能外,还要考察身材和言语,身材要魁梧壮硕(身高六尺以上为上等),言语表达应清晰准确,精神面貌焕发,因为武举乃是选择军官人才,必须要有领导气质。
虽然武举考试也是提升军队战斗力的一个有益尝试,但是显然武则天还是没有反省二十多年来,大唐军队陷入低谷的最重要的原因。
那么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制度。
第一,军事将领的任免,完全以武则天好恶为标准。前期唐军往往以劣势兵力击败敌军的优势兵力,而在武则天时,武懿宗二十万大军面对几千人的契丹骑兵,竟然望风而逃;薛怀义一个假和尚,只是作为女皇帝的情人,居然也可以统领大军出征,徒让英雄寒心;武重规率四十五万人出征,竟然只会眼睁睁看着突厥人在前面杀人放火,却不敢往前迈进一步。以上所举三位统帅,均是武则天的亲信,任人唯亲到这种地步,连丝毫的军事常识与常人的胆量都没有,这种军队能打胜仗吗?而像程务挺、黑齿常之这些有能力的将领,却一一被陷害处死,遂使军队高层乌烟瘴气,腐败不堪。
第二,军纪败坏。正是使用权贵担任统帅,使军纪败坏到了极点,对于这几位统帅久师无功,没有任何处罚;更恶劣的是,像武懿宗这种人,敌人来了只知道逃跑,敌人走了便残杀百姓,国家的军队不仅不能保护平民,反倒成为百姓的死敌,所以后来以武朝的名义募兵时,应募者寥寥,原因即在此。
第三,政治上的原因。在武则天时代,酷吏横行、严刑峻法、告密成风、冤狱遍地、人权凋零,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实在难有勇于任事的人,人人自危,遂宁愿唾面自干,以求自保,社会正气受到严重摧残,这些无不使国人困惑而迷惘,这些都是士气衰竭的重要原因。
武则天力图亡羊补牢,但是治标不治本,所以收效甚微。
与其同时,突厥在 702年春季又发动一次攻势,南下攻掠盐州、夏州,并于三月攻破石岭防线,直逼并州。
面对突厥人咄咄逼人的进攻,朝廷根本无力发动反击,只得消极防御。
武则天下令在北方漫长的边境上建立一条漫长的防线,这条防线贯穿九个州:沧州、瀛洲、幽州、易州、恒州、定州、平州、妫州、檀州,以保卫山东地区的安全。
然而到了七月,默啜可汗发动秋季攻势,转而进攻山西地区,出兵代州、忻州等地。这种袭掠式的进攻,令朝廷头痛不已。
从总的情况来看,突厥与大唐这段时间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但突厥人仍然占据战场的主动权。
从 682年骨咄禄复兴突厥汗国以来,至今已经二十年整,突厥汗国在短短二十年时间里,几乎达到了先前鼎盛时期的水平,拓地万里,征服四周许多降唐的部落,尽管崛起的速度十分惊人,但是要管理如此一个庞大的国家,又谈何容易!
默啜可汗想来想去,要控制突厥周边的小部落,与唐帝国和亲是最佳方案,此举可以表明突厥的政治势力得到唐帝国的认可。703年,默啜可汗又一次派遣使者到大唐,向武则天请求将女儿嫁给皇太子李显的儿子。
武则天也有自己的打算,这些年来,突厥频频南下,成为帝国的心腹之患,她根本没有一个有效的对策来解决突厥的南侵,既然默啜可汗重提和亲之事,就索性顺水推舟,答应了下来。
此后几年,突厥倒也不向大唐帝国挑衅了,北疆的战火总算稍稍平息。当年以皇族身份准备迎娶默啜可汗女儿的武延秀,在被扣押六年零五个月之后,也终于在 704年八月获释,返回唐帝国。
武则天的女皇之路也走到了尽头。
705年,武则天已经八十二岁,在古代,这确实是高龄了。可是以张柬之为首的一帮拥护皇太子李显的大臣再也等不及了,这武则天老而不死,谁都无法确定李显是否能登上皇位。年迈的武则天终于病倒了,这正是下手的好机会。
政变的结果,是李显复位,即是唐中宗,武则天则退位,移居上阳宫,实际上是被软禁起来。十个月后,这位风云一生的旷世女强人告别世界,对其复杂一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