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初中门槛的孩子,除了上述的因为身体进入青春期后,所带来的诸多困惑与不适应之外,全新的中学生活和学习,也必将给他们带来完全不同的环境和感受,等待他们的,是又一次严峻的转型和适应性挑战。
虽然同属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但初中作为中学,与此前的小学,不仅在名称上有了根本的改变,而且,在课程设置、学业要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变,与小学阶段迥然不同,需要孩子们尽快适应。同时,虽然初中仍然是按学区划分的,但终归不同于小学升级的延续,学校不同了,班级改变了,老师、同学变化了,各方面的要求不一样了,这一切的环境改变,都必然造成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极度不适应。可以说,从小学跨入初中,是孩子人生面临的一道分水岭,而种种的不适应症,无疑就是一道道横沟,帮助孩子顺利地跨越,无论对孩子,还是父母老师,都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挑战。
一次忧心的小调查
这是一位初中老师进行的一次初一新生入学情况调查。在对528名初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后,老师发现,初一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非常普遍。
80.7%的学生存在情绪障碍(其中入学有焦虑情绪的占73.3%,有孤独感的占41.4%,有压抑感的占57.5%,有恐惧心理的占10.5%);
23.9%的学生自信心不足,存在自卑心理;
44.7%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在校时间过长;
29%的学生存在人际交往不适应;
12.5的学生,对自我定位不清晰;
21.9%的学生对老师的教法感到不适应,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下滑;0.5%的学生出现逃学、厌学等行为问题;0.6%的学生出现较严重的综合性心理问题。
这次小调查说明,初一新生比较普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入学适应不良问题,其中多数属情绪障碍,近一半学生学习压力大,入学后学业适应有困难,还有少数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行为问题和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让人忧心的,倒不是这些初一新生所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和不适应症,可以说,这是预料之中的结果。我与很多初中老师交往中,他们都提到了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带过初一新生课的老师,都会遇到类似的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他们也会有意识地在学期初始,对孩子们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或给予其他帮助。我接触过的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初中阶段后,对于孩子的学习立即抓得紧了,关注孩子的时间多了,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三年之后,他们的孩子将面临人生的第一次筛选:中考。所以,众多的家长,未雨绸缪,在孩子一进入中学之后,就对孩子的学习特别是考试成绩,给予了过多的关注和重视。但很少有父母,提到或关注孩子进入初中后,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孩子每天都正常地上学放学,没什么变化啊。这是很多父母的真实感受。这才是问题的症结,也是令人担忧之处。
如果我们的父母,甚至连孩子遇到的问题和不适应症,都意识不到的话,怎么会去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地帮助孩子呢?而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绩,只会使孩子更加不能适应,问题和后果更严重。因此,我要告诉父母们的是,如果你想孩子在三年后的第一次筛选中,站在一个有利的位置,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那么,从他进入或即将进入初中学习之时开始,就请务必正视和重视孩子将面临的诸种不适应症,及时地帮他们一把。
初一新生环境不适应的症状
初一新生的不适应症,可以概括为三种:认知上的不适应,情绪上的不适应和行为上的不适应。
认知上的不适应。刚入学时,由于学校、老师、同学的改变,处在一个新环境之中,新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拷问自己:“别人喜不喜欢我?我有没有吸引力?老师对我怎么看?同学怎么看?在这个班级中,我还有没有优势?”等等。这是一个自我探询、自我认知的过程。其实不独孩子,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都会产生类似的疑问。正确的认知,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找准自己的位置。但初一新生因为对自我和他人、环境认识上的局限性,往往很容易产生一些对自己的不合理认知,致使自己不能正确地估量自己,产生负面影响。
在环境适应方面,孩子容易对自我形成的错误认知主要表现在:
没有归属感,觉得什么都是小学的时候好。不少孩子进入初中以后,依然沉湎在过去之中,心理上还是把自己归属于原来的小学班级。在新的集体里,很多新生总认为自己原来的班级是最好的,同学是最棒的,做任何事都喜欢与原来的班级比较,总会说“我们班的某某同学怎么怎么有趣,我们班的某某老师如何如何好。”而他所指的“我们班”,并非现在新的班级,而是一个已经不存在了的集体。对过去恋恋不舍,使一些孩子很难适应新的环境,把自己归属到现在这个新的集体中来。因为没有归属感,恋旧心理便产生,产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不喜欢。
周围没有人喜欢我。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可能还没有找到新的伙伴和朋友,面对陌生的面孔,很容易疑神疑鬼,认为新同学不喜欢自己,总感到有人在背后讲自己的坏话;认为新老师也不喜欢自己,对自己看不顺眼,什么事情都偏袒别的同学。
新同学态度不诚恳,待人不真诚。已经习惯了相处六年的小学同学,对新同学,因为不了解,容易出现矛盾,认为新同学不够真诚,没有友谊,不能跟他们讲真心话,不能坦诚相待。
我连班干部都没选上,不必再像以前那样严格要求自己了。有的孩子在小学时,可能担任过班干部,到了初中,不再是班干部了,因而产生挫败感,认为自己不如从前了,也没必要象以前那样严格要求自己了,错误的认知使孩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在学习适应方面,孩子容易对自我形成的错误认知主要表现在:
学习节奏太快,我跟不上了。相对于小学来讲,初中阶段
的学习内容增多了,节奏加快了,骤然变快的学习节奏,会打乱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习惯,感到跟不上,适应不了。
学习太苦、太枯燥,没劲透了。应该说,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事情,而如果又感受不到进步,则更加难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孩子感到学习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我无法适应新的学习方法。进入初中后的学习,开始由被动的灌输类的学习,向主动的探知类的学习转变,学习的方式方法,都必然有这很大的改变,致使一些孩子难以适应,因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而苦恼。
我没别人有后劲。看到别的新同学成绩提升快,而感到自惭形秽,认为自己可能能力有限,水平有限,小学阶段就把自己的能量用完了,不像别人那样后劲十足,从而产生颓丧的情绪。
我变笨了。因为在学习方式方法上的一时不适应,学习吃力,成绩下滑,转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认为自己身体长高了,长壮了,脑袋却变笨了,所以才跟不上节奏,达不到效果,提不高成绩。
我觉得自己成绩差,又不够勤奋,我没希望了。成绩变差,无疑对孩子的自信心,形成很大的打击,而学习兴趣的丧失,又会使孩子不愿意更多地付出,形成的恶性循环就是,成绩差——颓丧,颓丧——成绩更差。结果是有的孩子会对学习心灰意懒,认为自己反正就这样了,没希望了。
力不从心,我不是读书的料。学习上的力不从心,会导致孩子精神上的颓废情绪,兼之不能及时得到应有的疏导和鼓励,有的孩子会由此走向极端,甚而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压根就不是读书的料,混一天算一天吧。
情绪上的不适应。由于环境变化大,压力大,初一新生很容易出现害怕、嫉妒、焦虑、自卑、反复无常等情绪表现。对学习感到力不从心,产生厌恶情绪,总认为班上其他同学比自己强,容易自卑、生气,进而产生强烈消极情绪和孤独感。
恐惧:初次面对新的环境,人都会有一些不适应,甚至会出现短暂的害怕、畏惧,这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有的孩子,在进入初中后,因为生活、学习、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会出现强烈的恐惧心理,甚至害怕走进学校,回到教师。有的同学上课时,感觉非常紧张、害怕,不敢进校门、教室门,甚至会出现胸闷、胃不适、呕吐等激烈的身体反应。这都是恐惧心理造成的。
嫉妒:妒嫉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一种影响团结,使力量内耗、损己害人的消极心理。现在的孩子,大多会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父母的偏爱和娇惯,使一些孩子从小产生了唯我独尊的心理,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否则就迁怒于别人。进入初中后,由于竞争的加剧,孩子的成绩和表现,必然会出现差距,争强好胜的心理,又使一些孩子容不得其他同学在某一方面超过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
焦虑: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是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泣),过度的焦虑,还会出现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双手震颤、厌食、便秘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孩子初入新环境,对一切都不熟悉,不适应,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过度的焦虑,或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缓解,则对孩子的身心都会造成伤害。
厌烦:进入初中后,孩子的学习任务加重,要求比小学严格多了,家庭作业会大量增加,各种测验考试应接不暇,超量的学习任务,以及未必同步的学习效果,很容易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讨厌做作业,讨厌考试,讨厌课堂,讨厌老师,讨厌比自己成绩好表现好的同学,总之对一切都看不顺眼,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心生厌烦。
生气:由于对新环境不能适应,自身的坏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对自己产生失望情绪,感到郁闷,心情不爽。稍稍遇到一些小事,就会无端地生自己的气,生家长的气,生同学的气,甚至看到书包、作业本,都会产生怒气、怨气。
自卑: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孩子,跟小学阶段相比,心理波动大,情绪不稳定,往往会产生两极分化,要么极度自信,要么沮丧不堪,走向盲目自信与过度自卑两个极端。有的孩子感到学习跟不上,对新知识掌握慢,无法适应初中生活,看到自己的同学学习积极主动,效果明显,成绩优异,就会感到相形见拙,产生自卑心理。除了学习之外,有的同学,还会因为长相、身材、家庭条件等因素,觉得不如其他同学,得不到同学的尊重,感到自卑,抬不起头。
孤独:刚进入初一的孩子,是孤独感最强的时候,有的是因为没有熟悉的同学,有的是因为自卑而产生自我封闭,有的是因为不擅交际找不到新朋友,有的是因为从走读变成住校不能适应。还有的孩子,则是因为成绩好,从而感到被同学孤立,难以找到知心朋友,产生孤独感。强烈的孤独感,会让孩子感到形单影只,困惑无助,找不到学习和人生的意义。
行为上的不适应。
不适应新生军训。初一新生都必须参加为期一周左右的军训。对孩子来说,军训是个很新鲜、很刺激、很有趣的活动,特别是穿上训练服的时候。但军训又是艰苦的,严格的,有些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生惯养、自由散漫的来说,军训又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无论是对肉体还是精神,都是一次难以承受的磨砺,感到不适应,不舒服,不理解。
不适应新群体。长达六年的小学阶段,孩子少有改变环境的经历,对原来的班级、校园环境、学习等,都已经熟悉而习惯,产生了情感上的依赖,形成恋旧心理。恋旧心理,使孩子难以摆脱对过去班集体、老师、同学、生活等的留恋,容易寂寞、孤独、没有归属感,从而使孩子更加难以适应新群体、新环境,感到自己与初中生活格格不入。
不适应住校。进入初中后,一部分孩子从原来的走读,转为住校生。离开家庭舒适、自由、温暖的环境,进入全新的集体生活后,不能适应集体住宿,表现为想家,个人事务不能自理,独立能力差,感到寂寞枯燥,对同学的缺点不能包容,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一场纠纷。
不适应自主学习。到了初中以后,老师不再像小学时那样面面俱到的管理学生。作业可能都不留,留了也可能不再检查,学习从小学时完全依赖老师布置、家长检查的模式,转为自觉、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为主,孩子不能适应。特别是小时候学习比较好的同学,在进入初中后,成绩变得不再突出,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能得到老师特别的关注和表扬,内心产生失落感,逐渐失去对那门课的兴趣。结果,恶性循环,成绩越差,越厌倦,到最后,自己也自暴自弃了。
不适应多门学科。小学课程设置比较简单,平常考试也只重视语、数、英几门主课,师生大部分时间都围着这几科转。进入初中,除了这几门主课之外,地理、生物、历史、政治等学科也都成了考试科目,有些同学就深感无能为力,就像盲人摸象,不知从何下手,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不适应竞争。进入中学以后,孩子学习的压力会增大。这对不同的孩子,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有的孩子心理素质好,变压力为动力,压力越大,动力越大,与其他的同学你追我赶,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但也有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在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不堪重负,成绩直线下滑,于是,恐惧、抱怨、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