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寓言故事——
有两群鸭子,其中一群特别会下蛋,每只鸭子每天都会下一只大大的蛋;而另外一群则非常懒惰,两天或三天才下一只普通大的蛋。
这两群鸭子各自生活互不干扰,各有各的池塘和草地,各下各的蛋。
某日,懒鸭子群当中的一只鸭子来到了勤奋鸭子群当中,这里的一切让它非常惊奇,鸭子们竞争下蛋的场面非常热烈,每只鸭子对下蛋都非常有激情,非常有积极主动性。这给新来的鸭子留下非常深的印象,于是它决定留下来,也决心像别的鸭子一样天天勤快的生蛋。
一个月以后,它成功了。它每天也可以生下一个又大又白的鸭蛋来。世界一天一天在变,但勤奋鸭子与懒惰鸭子们的生活没有改变。
某一天,勤奋鸭子群里的一只鸭子出来散步时不小心走失了,却意外碰上了那群懒鸭子。这里的鸭子对生活没有什么向往,不会去勤快地寻找食物,对下蛋也没有什么兴趣,如果吃得不好或者没找到食物就根本不下蛋,懒懒散散的,高兴的时候今天下一个蛋,不高兴时过几天才下一个蛋。所以这群鸭子的鸭蛋产量非常的低。
看到这一切,那只勤奋鸭子心凉了,可是它一时还找不回原来的集体,于是它暂时留了下来,和这群懒鸭子们住在了一起,时间久了,也就渐渐地习惯了它们的生活。
可是一个月以后,曾经每天能下一个大鸭蛋的鸭子居然不会下蛋了。
这个寓言故事说明:同样的人,环境改变了,行为和表现,会截然不同。
桔生淮南即为桔,桔生淮北即为枳。环境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古人早有认识。植物是这样,人也是如此。
人是社会一分子,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人与人的交往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受到种种环境的影响,这就是西晋思想家傅玄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简朴道理。不同的环境,陶冶不同的性情,造就不同的人生。环境就像一个大染缸,使人不知不觉被浸染。
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格言,说明的道理很简单,你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孩子将来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胜斗勇;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
——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勾心斗角;
——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怀内疚;
——宠溺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以为是;
——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极富耐性;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爱人爱己;
——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胸宽广;
——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掌握目标;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维护正义真理;
——安定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对世界多一份关怀;
——祥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有和平的心境。
一位人格心理学家说:“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在人的一生中,家庭所占据的位置,扮演的角色,极其特殊而重要,对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深远影响。
家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硬件设施;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人际环境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品格;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
一、父母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2007年,日本人三浦展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阶层是会遗传的:不要让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会”》。三浦展的调查报告显示了父母的生活习惯与孩子成绩之间的某些微妙关系:成绩好的孩子,母亲比较有条理又有趣。有条理却也有趣的母亲,比较能养育出成绩好的孩子来。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饮食状况也比较混乱。成绩越差的孩子,越依赖便利店的食物。
三浦展给出的建议是:“父母能做的就是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要父母突然之间大量增加收入或许不太可能,更不用说突然提高自己的学历。既然如此,身为父母唯一能努力的,就是设法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孩子的生活习惯将影响孩子的成绩:“成绩越好的孩子,个性越主动,同时比较会运动,朋友也比较多,但成绩越差的孩子,不仅个性较被动,也很不擅长运动,同时朋友也比较少,基本上很爱打电玩。”
父母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父母的道德水准对孩子的影响。这是学生的家庭德育环境。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而且也是复杂的。父母的见识,父母的为人,父母的责任心,父母的处世方式,父母的道德水准,孩子都在看,都在学。“小偷的孩子还是小偷”,不是说贼性会遗传,小偷生养的孩子注定会是小偷,而是说以小偷方式言传身教出来的孩子还是小偷。我们的孩子今后会发展得怎样,从父母身上能够看到影子。
二是父母的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样子,子女是父母的镜子”,父母品行有问题,行为不端,生活方式不健康,这不良的榜样作用,常常会诱发孩子的不良行为,形成不健康心理。孩子对父母的角色认同就扭曲了,当这些父母板起脸孔来教训他们时,他们往往采取满不在乎或拒绝的态度,甚至模仿父母的不良行为。
三是父母的人际关系状况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如何,既是德育环境,又是智育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直接影响。父母经常吵架斗气,以至离婚的家庭,会使孩子产生没有温暖、缺乏爱、厌烦、恐惧等心理,从而导致思想消沉,学习也没动力。而家庭人际关系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有经济的,思想的,道德的,也有政治的,性格的,不同的因素,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今天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对孩子教育上的投入,也是很多家庭最大的“投资”。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的现象。但不当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给孩子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反而会使孩子走向对立面。
一是娇生惯养型。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娇生惯养是最典型的一种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对小孩的任何要求不假思索的答应,对小孩百依百顺,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也不加以制止,娇纵导致了孩子形成任性、无理取闹、惟我独尊、缺乏礼貌,在家雄赳赳、出门灰溜溜等一系列不良的性格特征:只知被关心,却不知关心他人,即冷漠感较强;惟我独尊且任性,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依赖性大,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消费超前,道德滞后,孤独感明显高于非娇惯环境的小孩。
二是粗鲁专制型。有些父母认为“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对孩子控制得很严,并且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各种要求,一旦孩子违反,会严厉地惩罚孩子,常施以“棍棒和拳脚”这样的教育方式极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过度叛逆行为,往往容易形成孩子行为上的两面性,而且焦虑、退缩、不满、对人缺乏信任,同时也缺乏自信,心情不开朗,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和攻击行为,逐渐形成粗暴、冷漠的性格,或形成执拗、怪癖、神经质、情绪不稳定、自卑等性格。
三是放任忽略型。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放任自由,既不关心孩子,也不对孩子提要求,对孩子漠然、拒绝,亲子之间缺乏交往和沟通。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易形成冷酷、消极、与世无争、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表现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了不起,从骨子里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错误倾向。
四是民主和谐型。父母不任意干涉孩子的活动,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表现出对孩子应有的爱护与尊重,严格要求孩子但不苛求。既关心孩子,倾听孩子,对孩子的需要能作出敏感的反应,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又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需的,而不是从父母自身的喜好或者情绪出发的,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贯的。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对他提出这些要求,同时鼓励孩子与自己交流。遇事同孩子商量,不把父母的意见强加给孩子,民主教养的态度使孩子形成亲切温和、情绪稳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形成友善、真诚、合作、自立的品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良好,能愉快而自信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