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自幼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了生活重担,将孟子拉扯大。倪氏不但勤劳,还是个颇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长大之后成为栋梁之材。
孟子家原来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埋葬死者。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用树枝挖地,然后很象回事地将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模样,心里很不好受。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孟母毫不犹豫,决定搬家。
不久,孟母把家搬到了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铺,也有远来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家所在的那条街十分热闹,有卖杂货的,有制陶器的,有打铁的,有卖艺的,还有榨油的油坊。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好不热闹。孟子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闹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特别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当机立断,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母将家搬到了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一下子就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一看,看心欢喜,于是就定居下来了。自此之后,聪敏过人的孟子一心读圣贤书,后来又专门跑去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几千年来,影响着一代代中国的父母。可以说,孟母是作为中国最伟大也是最成功的母亲,而美名垂播天下。
这个故事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告诉了人们一个简朴的道理: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力,即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远古时代,孤儿寡母,搬一次家,何其不易?但为了给孟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孟母宁愿一次次吃苦受累,也要找到一个能让孟子耳濡目染礼仪好学的优质环境。天遂人愿,孟母终于找到了这样一个地方,学宫之地,并将家搬到了其旁边。孟子也因而得以受到熏陶,走上了孟母期待的人生道路,成就了他的人生理想,孟母因而成为自古迄今天下父母的楷模。
一个多么美好的故事。
对于孟母的良苦用心,我们没有理由质疑,可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如果孟母不是屡次搬家,被动地逃离生活现实,而是让孟子努力融入环境,并在相对混杂的环境中,锤炼自己的适应能力,依旧勤奋好学,不断进取,孟子又会怎样?
结局也许有两种:孟子被环境所淹没,成为和他身边的人完全一样的市井人物;另一种可能是,孟子发奋图强,出淤泥而不染,最终脱颖而出,成就辉煌人生,并因为其特别强大的适应能力,而在诸雄纷争的乱世中,成就其更大的雄心和事业。
之所以可能会出现两个完全不同的结局,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是被环境同化、湮灭,还是适应环境,并将环境转化为内在的动力。
很多时候,我们无力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讲一个故事。有这样一条河流,河流的两岸生活着同一个种群的鹿。人们奇怪地发现,北岸的鹿强壮,并且奔跑能力和生殖能力都很强,而南岸的鹿则逊色多了。同一个品种,生活在同一个地区,为什么差别会如此之大呢?后来,人们了解到,原来,河流的北岸,有狼群出没,而南岸没有。北岸的鹿群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警觉当中,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警觉是不是狼来了,如果是狼来了,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它们就不得不拼命地奔跑,正是环境中的危险因素焕发了它们的警惕和斗志。而南岸的鹿群每天却生活得无忧无虑,慢慢地,它们的生理机能逐渐下降,直至衰退。
当然,没有哪一只鹿愿意与狼共处,但是,客观的现实是,狼就在那儿,这就是生存环境,要么逃离,迁徙到一处没有狼群没有危险的草地,要么就是适应环境,与狼共舞。北岸的鹿群倒未必是自愿选择与狼群生活在一起,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适应了与狼为邻的环境,并在险恶的环境中,使自己坚强、健壮起来。
谁都希望拥有一个稳定的、安逸的、适宜的、优良的环境,好的环境,显然更宜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直面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环境变化。别无选择。
我们的孩子,从步入校门的第一天开始,就注定了要在不断变化的新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我们有理由像孟母那样,为孩子尽可能地提供或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不过,在我看来,帮助孩子学会适应环境,也许更加重要和有益。如果你无法替孩子改变环境,何不帮助他,传授他适应环境的能力呢?良好的适应能力,不但有助于孩子平稳、健康、快乐地度过学生时代,还将使他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