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教无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是平等的。
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应抛下权威意识。
古人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应为此而感到自豪,为学生感到高兴。
《师说》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在学习中,教师应放下知识权威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同时,在教师眼里,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不能因学生成绩、家庭背景、学生性格或个人好恶等种种因素而对他们“另眼相看”或划分三六九等。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首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认为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必须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观点。
当学生感受到无论自己是否成绩优异,是否聪明过人,是否相貌平平都会和其他同学一样平等地受到教师的关注、关心时,他们才会相信老师,会被老师的魅力征服,愿意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心事。
有教无类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优秀遗产。
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人,认为不论尊卑贵贱、贫穷富有,只要诚心求学,都应受到同等的教育。
孔子桃李满天下,在他三千弟子中,有鲁国当政贵族子弟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被称为“鄙家”的子张和“父贱如恶”的冉雍;有以货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蓬户瓮牖、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以及食藜藿、百里负米以养亲的子路。
孔子这种“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要求教师去做伯乐,教师应该是园丁。”
伯乐挑选千里马,而园丁是要培育每一朵花,不论它是否芳香四溢,是否惹人注目,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园丁的职责就是尽心地栽培,让他们绽放出最美的自己,用别样的万紫千红来点缀世界。
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而能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我们的手指都是长短不一,却各有所用,教育也是如此。
教师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学生,不可放手不管,任其发展,更不可揠苗助长。
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说要让教师的爱像阳光一样洒向每个学生的心里。
教师的职责是帮助所有学生进步,而不只是让好的更好。
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懂得尊重每一个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适合个性发展的环境,容忍每个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
平等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不以貌取人、以成绩取人等,能够让自己的师爱的阳光均匀地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作为教师,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要恰当运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求知,还有很多做人、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以及有关生活等多方面的学习。
因此,教师除了自身要具备专业素质和人格修养外,还要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期望,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教师要无条件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内在潜力和每位学生渴望得到教师关怀、积极向上、向善的心。
相信才有可能,相信才有希望,只有相信才会给更多的学生以更多的机会。
师生间彼此产生信任,学生配合教师,教师引导学生,那么,教师的期望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2)博爱
在每一个班集体中,都会存在着一群被称为“后进生”的孩子,他们由于在学习上或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受到冷落或嘲笑,导致自尊心受伤,并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形成敏感、孤僻不合群甚至冷漠等性格。
教师如果置这样的一群学生于不顾,无视他们,甚至对他们嗤之以鼻并任其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师谈不上是合格的教师,更别说让学生喜欢了。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泛爱”的教育理论——教师不能只爱几个“好学生”,而应该“爱满天下”,他还说过:“教育者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爱学生,不是有选择、有条件的爱,而是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难道要求自己的孩子长得漂亮、聪明伶俐、人见人爱才去爱他吗?教师用一颗平常心,平等地看待自己的学生,不能把成绩和其他一切外在条件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
一般来讲,小学生比较容易受情绪和老师的影响,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对他影响较大,当老师给所谓“后进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时,他们的学习成绩会因此而有很大的提高。
因为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对象和主要参与者,教师教学能得以实施并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取得他们的良好配合,需要师生互助,从而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一个有人格魅力、能吸引学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会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并给予全体学生同样的关心和指导、同样的信赖和尊重、同样的鼓励和期望,这样才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均等的条件,这是教师对学生的职责,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受关注,上课默默无闻的学生。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也曾提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育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得到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每个学生达到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的标准。
所以,教师面对不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应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自身的人生体验,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
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开始,比如,课堂上应考虑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找学生谈心交流时,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编排学生座位,也要公正公平、合情合理,不能带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厚此薄彼。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无私,要广泛,要不求回报。请把你的爱心献给每一位学生,桃李满天下是你最大的欣慰,做一个让学生敬佩并被自己人格征服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