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沉默是金,倾听为玉。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
会“说”的人不一定会“听”,在现代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连说话的语速都在加快,有很多人有强烈的表达、倾诉的欲望,可又有多少人有倾听的欲望呢?有多少人会放慢脚步、静静地听听身边的人在说些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倾听是语言沟通的另一种方式,不懂得倾听的沟通,便不算是成功的沟通。
倾听也是对听觉信息的接收、识别、编码和贮存,是一种心智加工过程。
教师在沟通中要做到:
(1)认真倾听
首先,教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要做到仅仅用耳朵来认真倾听是不够的,还要集中注意力用心去听,要给学生以尊重和友善的感觉。
要整体地、全面地倾听,关注学生讲话的内容和讲话时的情绪和态度。
其次,教师要边听边观察思考。
在与学生交谈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表情变化,如果学生说了一半的话,或者是欲言又止的样子,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想法,同时教师的语音语调要蕴含丰富的言语信息。
教师要边听边对听到的内容进行筛选、分析,选出对自己有价值的材料。
再次,教师要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根据谈话内容推断、了解对方的真正含义,并对不同的谈话内容进行归类。零星地加以联系、组合,以更好地抓住对方说话的关键,推断真意;从一些微不足道的谈话细节,比如说话语气、态度、眼神及肢体语言中,发现对方的立场、意图、主观愿望等有价值的信息。
学生在老师面前由于紧张、害怕等多种原因,语言表达大多片面、不完整或是隐瞒一些事实不敢说出真话。教师要善于从他们只言片语的表达或情绪流露中去捕捉信息,善于听话外话、弦外之音和隐含的意义,真正听懂对方话语里所要表达的意图。
最后就是要耐心听,尤其是对所谓的“差生”或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大多心理敏感,自尊心较强,教师不应表现出厌恶、不耐烦等情绪,要摘掉“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不要随便打断对方的讲话,带着爱心、耐心,用发展的眼光来倾听学生的心声。
(2)倾听心声
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仅仅要倾听学生的情感,他还应用心去倾听声音背后所表达的某些思想或观念的萌芽状态,并对此作出恰当的分析、评价和积极的引导。
对于学生思想观念中存在的一些消极、错误的东西,更需要教师及时做出指导和纠正。
比如有的学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产生厌学或自卑的心理,有的学生得过且过,没有上进心,有的学生因家长要求严格,难以达到标准对生活缺乏兴趣甚至轻生等,所有这些存在的问题都需要教师通过倾听学生来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并给以正确的引导。
当学生心里的“小烦恼”或“小秘密”被老师分享后并得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学生就会信赖教师,就会视教师为自己的“好朋友”,会经常主动地向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和教师分享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会与教师建立起思想上沟通的桥梁,这时教师就更易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师生之间也会更易交流。
(3)巧妙引导
说话是说者与听者双方的事,是否能达到二者期待的沟通效果,取决于双方对谈话的参与度。
说者的责任在于能清楚、明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意图,而听者的责任就是准确无误地领会对方传达的意思并加以帮助、引导对方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倾听者可以适当传递一些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对说话者提供反馈信息。
在与学生的教育谈话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倾听用语,以表明作为倾听者的态度,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
第一种是“唔”,通常表达“我在听呢,请接着说下去”的意思。
第二种是“对”“没错”“是啊”等,表示“我赞同你的观点”的意思。
第三种是“真的啊”“这样啊”等,表示“这个情况我还不知道,你接着说”的意思。
还可以通过借助一定的体态语,比如点头、目光注视、眼神、面部表情及前倾姿势等,给对方传递“我在认真听”的信息,有利于谈话更好地进行下去,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会倾听有利于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既是以传授知识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的情绪中的人际交往活动。”
因此,课堂上师生的良好互动是培养师生关系的重要方式。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也是一件乐事,可激发学生产生自信、自强、奋进向上的决心。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学会倾听,才可以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事半功倍,所以每一位教师应力求做一个会“听话”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