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有言:“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方尔已矣。”
孔子告诉我们,作为老师,必须具有巨大的耐心、韧的毅力,这样才能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
教师没有耐心是不配做教师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想育人成才,就得一点一点地雕刻、打磨你的学生,就得长时间不间断地辛勤浇灌他们。
若无耐心,怎么能做到这些呢?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都离不开耐心。
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等方面的工作都是非常细致、劳神的,没有耐心,怎么能管好呢?
奥地利天才作家卡夫卡曾这样写道:“人类有两大主罪,所有其他罪恶均从其中引出,那就是:缺乏耐心和漫不经心。由于缺乏耐心,他们被驱逐出天堂。”
如果说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那么教师就是温柔的母亲,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不论是对待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必须沉下心来,耐心地进行教育。
这样,不仅能取得教学的硕果,还会赢得学生的尊敬。
(1)对后进生要有耐心
后进生是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学生,提起他们,几乎每个教师都要哀叹一番,然后滔滔不绝地诉说他们的种种行为和表现,他们给教师留下的印象可谓“深刻”。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对后进生弃之不顾,而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从问题的根源入手,以创新的理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因为,后进生也是一笔珍贵的教学资源,而转化后进生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相关的教育法规,提高思想观念,树立教育创新理念,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后进生。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相互尊重。
为了使后进生体会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关怀与爱护,为了能够使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教师就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认识和了解后进学生,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不仅要对好学生有耐心,对于所谓的“坏学生”也要有耐心,这样才能赢得更多学生的拥护和爱戴。
特别是对待那些有些叛逆的学生,教师更要付出耐心与关爱,这样就会减少使他们变“坏”的机会。
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千万不要大发雷霆,采用过激的手段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因为这样做是没什么好效果的,过不久,他们又会故态复萌。
一个好老师对待学生的错误,常常是耐心地教育,循循善诱,讲明其中的利害关系,使学生真正认识并主动改正自己的错误。
对于教师而言,保持耐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事件”“问题学生”“问题家长”等等都需耐心对待、处理、沟通。
教师绝不可以把“问题学生”当做“坏学生”看待,认为他们无可救药,把他们一棒子打死、弃置不管或将他们推向社会,而是要主动接近、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将他们视为朋友,以耐心引导他们走上正路。
学生要形成良好的习惯就需要循序渐进,他们或许会经常反复犯同样的错误,对此教师就应该耐下心来,“诲人不倦”地疏导他们。
(2)以情待生
由于种种原因,后进生往往是非观念模糊、缺乏求知欲、自尊心差、意志力薄弱。
他们的这些毛病就常常会招致父母、老师、同学嘲笑甚至于歧视,因而得不到关爱和温暖,一直处于自卑状态,疏远班集体,以致对老师的爱护和关心产生怀疑、疑惧和对立。
“亲其师,信其道”,所以要教育好他们,就要从建立感情入手,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来感化他们,消除其疑虑,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思想觉悟。
教师要认识到后进生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教育好后进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也不能指望一次教育活动、一项措施就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
即使有些后进生一时有所转变,但假如没有找到病根,一旦后续工作没跟上,他们又会回到老路上去。
所以,教师应该综合运用观察、调查、谈心、走访等方法,全面、深层次地了解后进生情况,找到病源,斩草除根。
“当你滔滔不绝而孩子沉默不语或点头称是时,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这只不过是孩子想尽快逃脱你的喋喋不休的一种手段罢了。”一位教育专家如是说。
其实,这时教师应该做的就是耐心地倾听,认真地讲解,真实地去了解他的真实状态,理解他的内心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最后使师生心灵相通,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