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口才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好口才越来越被认为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成了一个人才华的直观体现。
一个人想要有好口才,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还要一专多能,擅长某一专业领域并长期专注,这不仅可以比别人“更有话语权”、“发言更有深度”,也可以比较好地提高对于一般知识的理解能力,说起话来,自然有板有眼,口若悬河,宜深宜浅,张弛有度。
从口才构成要素来看,所谓口才,它实际上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环境下,带着某种特定的交际需要和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积极调动和运用多种主客观因素的一种综合语言能力。
它要求说话人的口、耳、目、舌、身和知、情、意、行,“言”“行”一致,除了口齿清晰、肢体语言运用恰当外,还必须具备品德、才华、知识等多方面的修养。
就职业而言,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口才:对政治家和外交家来说,伶牙俐齿、能言善辩是基本的职业素质;商业工作者要推销产品,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都需要口才。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口才天赋的人能把平淡无奇的话题讲得津津有味,而口笨嘴拙的人能把津津有味的故事讲得索然无味、了无生趣。
同样的建议,口才好的人一说就通过了,而口才不好的人即使说很多次还是无法获得通过。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交流思想、传授知识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授课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果。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正如教育大师所言,“语言修养”是教师达到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表达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能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而老师也乐在其中,从而达到师生双赢的效果。
教师要通过语言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为重要。
比如,形象的语言,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使之如沐春风,陶冶情操;生动、幽默的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寓教于乐,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口才修养呢?
(1)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人际交往、日常生活都很重要。
口才对于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说话人对自己的心理控制能力,首先要求说话人情绪稳定,还有各方面综合气质,有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性格。
从交际心理学角度来讲,就是要求说话人具有良好的自信意识、吸引意识、反馈意识和良好的统摄全局、克己适彼、欲达则速、引而不发的心理状态。
对于初登讲台的新教师来讲,主要是以消除紧张、战胜怯场为目的。
有道是:“练说先练胆。”
胆,即胆量、勇气,即良好的心理素质。
说话不胆怯是基本的要求。怯场,会让教师课前的所有准备及良好的专业素养都不能得以展现,从而无法征服学生。
面对危急情形和重大、重要场面,更是需要教师具备能驾驭复杂场面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广义的心理素质要求,也包括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心理控制,要求说话人说话前了解听者的心理状态、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因素和个性特征。
心理学称这种心理素质为心理沟通能力。
(2)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
俗话说“锦心绣口”“文思泉涌”。
这里的“口”与“心”“文”与“思”的关系,就是口才与思维的关系。
一个思维清晰的人,说话不慌不忙、条理分明;而思维混乱的人,说话则毫无目的、前言不搭后语。
有人说,思维是口才的灵魂,可见思维对口才的重要性。
教师思维活跃,便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枯燥的知识风趣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开拓思维,注重对教材的再创造,使教材上的知识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口才对思维要求清晰、准确、有条理、敏锐、开阔、灵活、生动、严密、深刻、富有创造性等。
但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思维是动态的,不同的人对动态思维的适应能力也各不相同。
比如许多人容易紧张,情绪一亢奋,大脑的思维活动就出现不协调,就会出现思维跳跃、超前和思维混乱的情况。
因此,心理稳定与思维品质的良性发挥有一定的关系。
(3)要有良好的知识修养
一个拥有良好知识修养的人,谈吐才会不凡,说起话来才不会让人觉得空洞、乏味。
口才首先要求一个人具有比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口才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人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谈笑风生。
而教师的“一桶水”,是通过锤炼的语言,是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化难为易,使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形象的语言,从而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其掌握丰富的知识。
程颐曾说:“教有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的确,教师的话如果毫无生机、没有感情色彩,那么学生必然觉得无味而怠学。
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语言充满热情、妙趣横生、寓理于情,那么学生必定热情高涨,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口才还要求一个人懂得基本的交际规则和交际美学方面的原理。
哲学、历史、人类学、生物学、社会学、语言学从理论的角度给我们揭示了人际交往应该遵循的文化、社会和历史的规则。
语言交际学、口才学、文学、美学、逻辑学、修辞学、演讲心理学,则是从思维、心理和语言的逻辑规则层次和审美层次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说话以及怎样才能把话说得优雅而得体、庄重而又生动,使之不失风趣。
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口才的内容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口才还要求一个人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学习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要时刻保持学习新知识的心态。
(4)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有句话说做人第一,做事第二。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一个人如果品德高尚,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起来,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反之,如果一个人自身不端正,却要求别人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服从,这就是所谓的“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身不正难以服人,作为教师,师德不容忽视。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古人亦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工作者基本的、必备的素质。
有人总误以为说话越多、声音越高越好,以哗众取宠,巧言取胜。而事实,上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纵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出口成章也无济于事。
因为说得越多,错得越多。
良好的口才是以实事求是、忌空话、忌大话、忌妖言惑众为前提的,切忌以言语诽谤人、诬陷人、搬弄是非、巧言令色,不哗众取宠、故弄玄虚、卖弄口才。
(5)不断丰富个人生活阅历
处处留心皆学问。
社会是一本无字书,广博的知识与真知灼见是来自个人的社会生活实践。
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来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足不出户学到的知识与亲身参加社会实践学到的知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掺入个人的感性认识,它使所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的、片面的、局限性的,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而后者有个人的生活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真知的标准,它使所获得的知识变成了直接的,生动活泼的。
社会生活实践也是口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灵感的源泉。
对于教师而言,除了能说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语言幽默风趣外,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个人生活阅历,同时也增加了个人的语言魅力,使之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言之有物。
一个优秀的老师也应该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演讲家的演说要有魅力、有感染力,才能吸引听众,才能让听众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同样的,只有教师的语言有魅力,才能吸引学生,学生才乐意接受你的教导,久而久之,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作为一个学生,在一个说话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老师的课堂上,能不陶醉其中、自得其乐、有身临其境之感吗?
有哲人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语言是师生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多参加实践,实践出真知,不应眼高手低,教“死书”。
多认真学习、虚心求教,培养、历练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语言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