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日志”。
小鸡和小鸭
晚上,又到了给畔畔讲故事的时间,畔畔把故事书递到我的手里,请我给他讲有小鸡和小鸭的那个故事。
“好,今天晚上我们就讲《小鸡和小鸭》的故事。”我把这个故事的题目告诉畔畔后就讲开了:
阳光明媚的一天,小鸡和小鸭一起出去玩。他们走进草丛里,小鸡找到许多虫子,吃得很高兴。小鸭找不到虫子,急得直叫唤。小鸡看见了,连忙把找到的虫子送给小鸭吃。
它们来到了小河边。
小鸭说:“小鸡弟弟,我到河里捉小鱼给你吃。”
小鸡说:“我也去。”
小鸭连忙说:“不行不行,你不会游泳,会淹死的!”
小鸡不信,偷偷地跟在小鸭后面,也下了水。小鸭正在水里捉小鱼,忽然听到了小鸡的喊声:“救命呀,救命啊!”
讲到这里我问畔畔:“你能想到什么好办法帮助小鸡吗?”
“它可以找一个救生圈,这样就不会沉到河底了。”畔畔想到一个好办法。
“但是你能找到一个小鸡那么小的救生圈吗?再说了,就算你找到了再跑回去,小鸡已经被淹死了。”我否定他的好办法。
“那它可以抓住河里的树枝,这样就不会沉了。”畔畔很快又想到一个办法。
“这是一个办法,树枝是可以帮助它不沉到水下,但是不能帮助它到岸边,那样小鸡就会顺着水流的方向漂去,离家越来越远,回不了家了;我们重新再想一个好办法既能帮助小鸡不下沉,还能帮助小鸡重新回到岸边。”我鼓励畔畔继续开动脑筋想办法。
我看宝宝有点想不出来了,提醒了他一下:“小鸡是和谁一起出来玩的?”
“和小鸭一块出来的。妈妈我想到了,小鸭会游泳,它可以把小鸡驮在背上然后背到河边。”畔畔终于又想到了一个办法。
“是的,这个是最好的办法,小鸭驮小鸡过河又快又省力。好了,宝贝快睡觉了!”给畔畔盖好被子,关掉灯后,我退出了畔畔的小房间。
“反面教材”
五一节,几个朋友约好了到公园自助烧烤,那个地方能买到烧烤用的木炭,有现成的烧烤架子,所以我们买了菜、肉、调味料和烤肉用的竹签,遗憾没买到烤肉用的铁签。
生完火,我们开始很像样的穿起了肉串,小家伙们不愿意闲着,也开始学我们的样,动起手来了。
很快,我们尝到了亲手烹制的烧烤,虽然味不是咸了就是有点淡,但是我们享受了自己制作的快乐,这样的味道也很不错呢。
“妈妈,为什么鸡和鸭有脚,鱼没有脚。”严严边吃着刚烤熟的一条小鲫鱼,边问他的妈妈。
小朋友听到后也同时看着严严的妈妈,都在等答案,但几个大人却笑了起来,严严一下子脸红了,头也不抬地吃着手里的鱼。
“因为鱼在水里游,但鸡和鸭在地上跑。”彭琴告诉了儿子。
看着妈妈没笑,并回答了他,严严又来勇气了:“那鸭子也能在水里游,为什么它要长脚呢?还有海龟在海里游也有脚呀!”
“因为,鸭子能在地上走,鱼不能在地上走,不要讲废话快吃。”显然彭琴被这个问答问住了,一时想不出好的答案,因为这个答案很牵强。
严严不说话了,因为老妈都发话了,再问可能会是一顿批评了。
回到家里看电视的时候,畔畔突然又想到了这个问题,问我:“妈妈,你说鱼为什么没长脚而海龟有呢?”
“因为鱼只能在水里生活,它到了地面不能呼吸就会死掉,而海龟它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上陆地上,所以它有脚。”这是我认为孩子最能接受的一个理由。
“畔畔,我们再一起想一想,在水里的动物还有哪些因为有脚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
畔畔想了想,终于摸着脑袋想出了一个:“螃蟹。”
“还有呢?”我引导畔畔继续思考着。
“榜样力量”
不要忽视宝贝的问题!
孩子刚接触社会,世界对他们来讲都是新鲜有趣、具有吸引力的,好奇是孩子心理的一个特点,他们什么都要看、想摸、想问、想学,为此我们要耐心地、满腔热情地给予回答,切忌把孩子可贵的求知欲扼杀在萌芽状态,要引导幼儿去思考和探求。
很多孩子在听了一些故事后,会有许多问题,比如:情不自禁地问道:“妈妈,大树是不是也要冬眠?”“南方离我们有多远,小燕子飞那么远,它不累吗?”“小熊身上的毛那么厚,怎么也怕冷呢?”这些问题是他们对事物好奇的表现,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现。
作为家长,如果我们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甚至嫌麻烦或责怪,那就是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就是求知欲。
相反,我们如果对孩子的问题加以认真的解答,和孩子一起进一步地探求,比如告诉孩子只有动物才有冬眠的结果,而植物是不冬眠的。这样我们就扶持了幼儿的求知欲,保护了好奇心,也就是肯定了孩子的学习态度,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育儿理论”
孩子的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使人们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人类社会获得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知识。
幼儿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它只能反映物体直观的特点,不善于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掌握的概念有限,判断推理不合乎逻辑,对事物的理解也不深刻,属直接理解水平。
但就是这样,也是极其可贵的,它有助于孩子当前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将来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奠定基础。父母应通过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日常从事的课内、外的各种活动来培养和实现。最主要的是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因此,在生活当中我们要有目的去训练和培养。
除了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之外,我们还应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帮助孩子丰富词汇,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发展语言,这样才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举一反三”
1.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与交谈过程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吻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要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父母可根据交谈内容经常发问,如:“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呢”“你这样的想法有根据吗”等问题,用来引发孩子的思考。
2.经常带孩子到户外观察各种建筑或其他宝宝感兴趣的事物,同时,给孩子创造一些问题,比如:让孩子思考建筑的特征,想象建筑周围还可以添加一些什么,这时,孩子有可能提出要在地铁站里面修建一个儿童游乐场,或者游泳池之类的,但不管孩子的想法是多么不符合实际,父母都应给予足够的鼓励,让他有勇气与信心进行更多的思考。
3.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凡事常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同时,父母应不厌其烦地给予正确的回答,并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孩子一起进行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如此,孩子思考、提问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