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幼年是在“神童”的一片赞誉声中度过的。梁启超出世的时候,他的祖父正在做教谕,父亲正奔劳于科举的道路,加之母亲粗知诗书,梁氏家族对这位将来顶立门户的梁门长子,自然寄予满腔热情。
梁启超才华早露,童年时就常表现出惊人的智慧,深受梁氏家族的宠爱。其父梁宝瑛一向视之为奇才。祖父梁维清更把他看做梁家出人头地的希望,对他是宠爱有加。母亲赵氏将全部的爱深深倾注在幼年的启超身上,对他进行千方百计的诱导。母亲谆谆的教诲和无私的关怀无时无刻不在激励鞭策着童年的启超发奋读书。
由于较优裕的家庭经济条件,使梁启超能够较早地开始启蒙教育。10岁以前,梁启超并未外出就学,其启蒙教育主要是由父母和祖父来完成。两三岁时母亲就教他识字,四五岁时就在祖父的教导下读四书五经。到了晚上,祖父一面给他讲故事,一面让他背书。祖父还教他书法。慈祥而又严厉的祖父,给幼年启超的心田里播下了求知的种子。祖父给他讲的激动人心的英雄故事,孕育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6岁未满,幼小的启超已经读完五经。之后,他到父亲的私塾学习《中国略史》等课程,开始接受比较系统的中国历史的知识。8岁即学作八股文。在祖父、父母的悉心教导下,梁启超学业大进,9岁便写出了洋洋洒洒数千言的八股文章。“神童”之称渐在茶坑村一带传开,使他祖父和父母都异常高兴,以为他们数代未竟的理想,就要由这位梁门长子来实现了。有亲友到梁家来作客,见到启超没有不夸他聪明的,有的还出题相试。有一次,一位客人欲试试他如何的聪明,就出了一句“饮茶龙上水”,命他对。启超稍作思考,脱口答道:“写字狗扒田。”上联是新会俗语,下联对的也是新会俗语,极是工整得体,客人赞不绝口。
梁启超地主阶级的出身,决定了他要走封建时代年轻人所理想的道路,那就是读书——考科举——升官——发财,并且他较一般人要早。
1882年,梁启超刚满9岁,他的祖父和父亲就决定让他到广州去考秀才。梁启超第一次离家出远门,由新会坐船沿西江而上,同船的乘客大部分都是赴省应试的读书人,其中有十多岁的少年,也有四五十岁的老书生,面对这些兄长、叔伯,年龄最小的启超不免有几分怯意。舟行途中,满船的童生们故作高雅,赋诗连句。一天中午,大伙儿舟中共餐,有人忽然提议以餐中咸鱼为题吟诗作句。当满船学子还在苦思冥想之际,梁启超卓尔不群地当众咏出了“太公垂钓鱼,胶鬲举盐初”之句。这十个字,风格高雅,诗意浓厚,博得众人一片喝彩。满船的人都惊叹于年纪最小的启超不寻常才华。自此,舟中咏诗的故事,不胫而走,梁家“神童”的声名传遍了新会。
这次应试,梁启超虽然没有考中,但他从偏远乡村走向了繁华的广州大都市,见了世面,增长了知识,也结交了一些朋友。回乡后,他更加发奋攻读,并反复参阅从广州买来的一些新书,其中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对他影响极大,使他眼界开阔了不少。
1884年冬,11岁的梁启超第二次到广州应试,中了秀才,补博士弟子员。11岁的童子中秀才,这在中国科举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广东省主考学政使叶大焯特地接见了梁启超等几位年纪较小的秀才,并“试以文艺”,梁启超的对答条理清楚,极少差错,令叶大焯惊叹不已。而叶也对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士表示了特别的垂青。机灵的梁启超乘机向叶大焯为其祖父梁维清的七十大寿请寿言,梁长跪向叶表示自己的请求。叶大焯感于启超的伶俐和孝顺,满口应允,破例挥毫写下一段长长的祝寿文。清代的一省学政为三品大官,在乡村野里,简直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所以,当梁启超将那张祝寿文悬挂于家中时,梁家的客厅四壁生辉,喜气冲天。整个梁氏宗族也感到莫大的荣耀。乳臭未干的梁启超面对络绎不绝前来道贺的乡邻亲朋,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快乐。通向荣华富贵的仕途之门似乎正在向他徐徐敞开。
根据当时的制度,考中秀才,也叫“进学”,即取得了进入官立学校继续读书深造的资格。1885年,梁启超以秀才的资格进入当时广州著名的学海堂读书。学海堂为当时广东的最高学府,是由前两广总督、颇有文名的阮元设立的。和学海堂并立的还有粤坡精舍、粤秀书院、粤华书院、广雅书院、号称广东5大书院。各书院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但皆以汉学为主要教学内容。1888年,梁启超取得了学海堂正班生的资格,同时又成为粤坡、粤秀、粤华等书院的院外生。当时这些高等学院,流行乾嘉以来以考据为中心的汉学,讲授词章训诂、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学问,进行着考据、辨伪、辑佚、补正的训练,同时也注重文字学的基本训练,对于成为当时士子们进身之阶的八股文却反而不太重视。这些学问虽然较为枯燥,但是一种较实用的真本领。梁启超从学的先生吕拔湖、陈梅坪、石星巢等都颇有汉学根基,对梁启超影响较大。近五年的学习生活使梁启超有机会接触各种学术流派和广泛地涉猎古经典籍,打下了较坚实的汉学基础。梁启超学习极其勤奋,兴趣广泛,对知识如饥似渴,是学海堂出类拔萃的高材生。曾经得到“四秀大考皆第一”的好成绩。
1889年,饱读经、史、子、集,颇具训诂词章之学的梁启超,结束了四年多的学海堂学习生活。这年9月,梁启超踌躇满志地参加了广东的乡试,结果是一举中的,榜列第八名举人。主持这次乡试的正主考是贵州的李端副主考是福建的王仁堪。两位主考大人一齐被梁启超的才华所吸引。王仁堪暗想要将女儿嫁给梁,而李端则决定将自己待嫁的妹妹许配给这位才貌俱佳的少年举人。由于李先开口,王仁堪只好收藏起心底的秘密,连声道贺。出身于海隅之地小地主家庭的梁启超,怎么也不会想到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如此轻而易举地自天外飞来,而且飞来的又是这样一位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当然是惊喜交加。
李端的妹妹李惠仙,知书达礼,举止端庄。1891年秋天,梁启超在其父的陪同下前往北京与名门小姐李惠仙正式完婚。少年及第,佳人相伴的梁启超陶醉在无限快乐之中,他哪里想到,等待他的却是一条他当时还想象不到的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