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力资源队伍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沈阳市是著名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辽宁省省会所在地,又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沈阳已发展成为工业体系门类齐全,轻、重工业配套完备的综合性大城市。良好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及雄厚的工业基础,为沈阳吸引人才提供了宝贵的条件。在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指引下,沈阳市委、市政府一直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到2004年年底,沈阳市的人才总量已发展到80.6万人,比2000年的62.5万人增长了18.1万人,增长了29.0%,是1980年的15万人的5.37倍。
2.沈阳市人力资源密度位居全国前列
2004年出版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评价沈阳市的人力资源质量在全国居第二位,仅次于北京,领先于上海、深圳等城市。2004年,沈阳市人才总量为80.6万人,人才数量占全市690万总人口的比重为11.7%,在全国位居中上水平(全国副省级城市人力资源密度平均水平约为10%)。沈阳市在职人员人才总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三位,同时还有十几万的离退休人才。
3.沈阳市人力资源专业门类较全
沈阳市人力资源的专业门类比较齐全,财经、工科、党政管理、师范、医药、文学、农学、理科、政治、艺术、体育、林学等学科都有着丰富的人才队伍,这种人才专业结构与沈阳中心城市的功能地位相适应。
4.人力资源的三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1)公务员队伍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沈阳市现有公务员41341人,从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上学历者占94.8%,在三支队伍中属于平均学历最高的,在全国也处于较高水平。
(2)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及职称结构比较合理
到2004年末,沈阳市公有制结构中共拥有专业技术人才14.7万人,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人才占43.4%,在三支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年纪最轻。
沈阳市市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目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4699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8918人,具有中级职称的63836人,具有初级职称的58006人,专业技术职称高、中、初的比例为1:3.37:3.07.
(3)经营管理人才数量充足,年龄较轻
2004年底,沈阳市市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共有经营管理人才57799人,占沈阳市市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人才总数的28.2%,与全国平均数的15.2%相比,高出13个百分点,这说明沈阳市的经营管理人才从数量上看较为充足。但是,沈阳市缺少像张瑞敏那样拔尖的管理人才。
从年龄上看,45岁以下的管理人员约占2/3,这说明沈阳市的经营管理人才从年龄上看正处于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年代,比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人才有着明显年轻化的趋势。
5.人才的经济类型分布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开始向多种形式适度扩散
近年来,沈阳市三资、民营及股份制等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非国有经济人才也迅速增加,且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目前,沈阳市非公有制人才已达到42.49万人,占市属人才总量的63.1%,而且整体上比公有制经济单位人才的年龄更轻、学历更高、发展也更快。
6.人力资源队伍的分布配置趋于合理
近几年,沈阳市人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人才从机关事业单位等非经济领域进入到企业之中,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企业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人才配置的重点应倾向企业。在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企业占有的人力资源都在70%以上。经过十几年的政策调控,鼓励人才向经济领域流动,沈阳市的人才分布比例开始向比较好的方向发展。
7.人才创新载体不断发展,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沈阳市各类人才创新载体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人才的培养。目前,全市有27所高等院校,200余所中等职业学校,以及较为完善的义务教育体系。全市拥有国家和省、市级科研机构428个,其中有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2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科研体系完整,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9万人。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孵化器7个,正在创建的企业孵化器有15个,涉及自动化、信息、化工、农业、医药等领域。在孵企业500多家,孵化器内的科技创业人员达到5000人以上,从业人员达两万多人。仅沈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孵化器内就有创业人员200多人,一大批科研项目走出实验室,成为科技人才创业的资本。
这些科技人才创新载体的建设和发展,有效地吸引、聚集和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为他们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发展平台。
作为沈阳经济区的核心以及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沈阳市科技人才聚集、辐射的功能较强,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党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为沈阳市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为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