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出身于讲究气节的文学世家,祖父陈于廷是明末东林党的中坚人物,父亲陈贞慧是当时著名的反对“阉党”的“四公子”之一。江苏宜兴人,他少时作文敏捷,词采瑰伟,工诗词文赋,为清初阳羡词派之首,与朱彝尊齐名。曾被名士吴伟业誉为“江左凤凰”。他的词风格豪迈奔放,兼有清婉雅致,现存《湖海楼词》。
出身书香仕宦之家,才情享誉天下的陈其年,颇好男风。他与当时一代名优徐紫云的缠绵悱恻之情事,曾使得无数清代士人为之倾倒,陈其年与徐紫云的爱情,成为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爱情标准。
据野史中的记载,陈其年对徐紫云是一见倾心的,当时正值梅花盛开之际,景色正好,陈其年便与徐紫云日日徘徊于暗香疏影间,过着形影不离的眷侣生活。在此期间,陈其年还为许紫云写下了大量的诗词,表露自己的心意。
其中“独坐待君归未归,不归独坐到天明”、“旅愁若少云郎伴,海角寒更倍许长”、“检点行装,泪滴珍珠,叠满箱”等浓浓痴语,无一不是透露着陈其年对徐紫云的爱意。虽然之后,他们二人分别成亲,娶有妻妾,但来往依然密切。
在徐紫云成亲之日,陈其年还在其洞房花烛夜时写了一首《贺新郎》相赠:“六年孤馆相偎傍。最难忘,红蕤枕畔,泪花轻飏。了尔一生花烛事,宛转妇随夫唱。只我罗衾寒似铁,拥桃笙难得纱窗亮。休为我,再惆怅。”相思之情跃然纸上,让人为之动容。虽然陈其年有着断袖之癖,但这也丝毫不妨碍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
康熙十七年戊午闰三月二十四日,陈其年还在扬州的时候,一位广东著名诗画僧大汕为他画了小像。同年秋日,他入京应博学鸿词科试,随身携带了这幅画像到了京城。入京之后,京城内有三十多名文人才子为这幅画像题咏,纳兰就是其中之一。
乌丝曲倩红儿谱,萧然半壁惊秋雨。曲罢髻鬟偏,风姿真可怜。
须髯浑似戟,时作簪花剧。背立讶卿卿,知卿无那情。
——《菩萨蛮·为陈其年题照》
这词的上阕表面上看是容若用裙钗声华打趣陈其年的嗜好,实际上容若却正是以此来体现出陈其年的写作风格,以及影响之大。到底是兰心芳质的男子,文心所至较一般人总高几分。容若剑走偏锋明调趣暗褒扬,将陈其年生平所好,文章风格尽数道来,不矫揉造作,又不乏趣味,像两个相交多年的老友无所顾忌地畅谈打趣,处处直击“要害”,却又点到即止。一份知己之情暗河般缓缓流淌,撞击着人心最柔软的位置。
再来看这阕词,“乌丝曲倩红儿谱,萧然半壁惊秋雨。”乌丝曲,指顺治十三年(1656年)至康熙七年(1668年),陈其年居住京城时,所填之词,后来结集为《乌丝词》,誉满天下,为人称赏。
于是纳兰戏称,自从“乌丝曲倩红儿谱”后,即使陈其年居处“萧然半壁”,那份才华气概,依然是震惊天下的。
“红儿”,指杜红儿,唐代名妓,《全唐诗·罗虬序》:“广明中,罗虬为李孝恭从事。籍中有善歌者杜红儿,虬令之歌,赠以彩。孝恭以红儿为副戎所盼,不令受。虬怒,手刃红儿。既而追其冤,作《比红儿》诗百首为一卷。”此后用红儿泛指歌伎,纳兰戏用“杜红儿”为意象来匹配陈其年的词作,实则是用杜红儿本身气节来暗喻陈其年文风虽然旖旎,却也不乏湖海之气。
此处“萧然”是指陈其年为人素朴,家徒四壁。徐乾学在《陈检讨维崧墓志铭》云:其年“所居在城北,市廛库陋,才容膝,蒲帘上锉,摊柱其中而观之”。亦可引申为震动、轰动之意。
陈其年虽出身大家,但因为父亲反对“阉党”,曾受迫害,家道中落,生活日益困难,明亡之时,陈其年才20岁,虽然入清后补为诸生,但长期没有官职,一直飘零四方,不能安稳下来。
正因如此,他游食四方,广泛地接触社会面,结交天下朋友,养成了豁达宽容的性格。陈其年长纳兰三十岁,两人虽然年龄相去甚远,却交情至深,乃至忘年。其情之深,本词可见一斑,而也可以看出容若是极其赞赏陈其年这位“老知己”的。
陈其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会令纳兰也如此赞赏,其实,在纳兰为陈其年所提的这首词的下阕中,就可以对陈其年窥其一二了。
首先外貌威武雄浑,“须髯浑似戟”,络腮胡子显出一派丈夫豪气,据《清史稿》本传云:“维崧清多髯,海内称陈髯。”可这男儿气又带了些柔情,是为“时作簪花剧”,人人俱惊讶于你的此番模样,我却知道你此中的无限情怀。“知卿无那情”一语低回,将一片相知相惜的情怀婉转吐露。想来陈其年必也是刚柔相济的性情中人,才得纳兰如此赞赏。这样一个与纳兰容若内在极似之人,也就难怪两人能够跨越三十年的年龄之距,成为忘年交了。
这首词很风趣别致,颇有玩笑打趣之意,表面看来是写陈其年不乏风流旖旎、声华裙屐之好,其实是赞赏陈其年的人格与创作。上阕写陈其年的词由歌儿舞女谱唱,红儿烈性衬托出陈其年文风慷慨中不乏柔媚,且能够震惊世人,轰动半壁河山,但下阕一转“须髯浑似戟,时作簪花剧。”便道出了陈其年集豪迈与绮艳为一体,刚柔并济的性格和作风。故此篇是借题照,借旗亭北里之景,品评、称赞了陈其年其人其作。
人生一世,最要紧的便是敢爱敢恨,纳兰敬佩陈其年的勇气,同时也为自己的懦弱感到惭愧。在与陈其年交往之际,纳兰深深为陈其年身上的果敢和执著所感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