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没有知己,是多么孤独的事情。管仲没有理解他的鲍叔牙,不过是人们眼中贪小利的小人;俞伯牙没有懂他的钟子期,一曲《高山流水》奏与谁听?恐怕也只能归与高山流水。纳兰性德有了顾贞观(号梁汾),才觉得人生无憾。一句“知我者,梁汾耳”,说不尽的踏实与欣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有些事情只有知己才能懂的。讲给不相干的人听,徒增烦忧。
传说孔门一个弟子在扫地,来了位客人问:“一年有几个季节?”这位弟子想,我已经跟随老师学习了这么多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回答不出来?他大声说:“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客人说:“明明三个季节,春、夏、秋!”弟子想,这不找事吗?客人也很生气,于是俩人一起去找孔子评理。没想到孔子说:“一年是三个季节,春、夏、秋。”客人开心地走了,学生蒙了。孔子说:“你没看到这个客人一身翠绿?他是蝈蝈变的,春生秋死,没见过冬天。你跟他讲一年有四季,讲得清楚吗?”
纳兰性德富家子,多义气,多抱负,内心多烦忧,一般人是理解不了他的。与旁人讲他的烦心事,无异于给“三季人”讲冬天的故事,说的人烦心,听的人郁闷。还好他有顾贞观,所思所想所烦所忧都可以说给顾贞观听。
当然,顾贞观有什么烦恼的事情,纳兰也会竭尽所能去帮助他的。一日,纳兰读到了顾贞观所写的两首《金缕曲》,大受感动,为世间还能有这样的情谊而动容。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知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兄怀袖。
——《金缕曲》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穷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兄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人后。言不尽,观顿首。
——《金缕曲》
顾贞观这是在为自己的好友吴兆骞哀鸣。吴兆骞(1631年~1684年),字汉槎,号季子,江苏吴江人。他年少有才,七岁读书,九岁随便能写出数千字的《胆赋》,也是一个不拘礼法,性情狂放之人。
据清人笔记记载:“为人简傲自负,不拘理法,不谐与俗,故乡里忌之者众。”吴兆骞之所以和顾贞观有深交,那是因为早年他们都是“慎交社”的重要人物。常常举办大型的诗词唱和活动,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吴兆骞的才名被众所熟知,大家都佩服他的才学,时人把他和陈维崧、彭师度并称为“江左三凤凰”。
年纪轻轻便名声大振,踌躇满志的吴兆骞自觉人生一片坦途,光明万丈。他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期望能够一朝高中,光宗耀祖。可是世事难料,这一次的科考,不但没能为这位江南才子带来他想要的东西,反而将他推进了苦难的深渊。
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兆骞乡试中举。这本是一件喜事,但却最终变为了悲事。吴兆骞中举不久之后,就发生了震惊朝廷内外的“南闱科场案”,对于科场舞弊,清朝一向是不手软的,当时的主考官被处死,还牵连出了一大批的考生。
本来这其中并无吴兆骞的事情,可因为吴兆骞平日里口无遮拦,得罪了不少人,于是便被人故意陷害,说他与这次的案件有牵连。吴兆骞当即便被投入狱中,申冤无门。所幸的是当时负责这起案件的官员,最终没能找到吴兆骞与此案有关的证据,便定出结论“审无情弊”。但吴兆骞并未因此免罪,而是被发配到了极边之地宁古塔。
宁古塔那里冰天雪地,生活条件很是恶劣。吴兆骞一介书生,去到那里自然是饱受苦难。作为他的好友,顾贞观看到吴兆骞平白无故遭受如此无妄之灾,很是着急。他四处找人帮忙疏通,但效果都不大。
眼看吴兆骞在苦寒之地,一日一日的受苦,自己却无能为力,顾贞观心中自然是不好受,便写下了这两阕《金缕曲》,抒发内心苦闷。可巧,这两首词被纳兰看到,感动至深,顾贞观便借此机会,恳请纳兰协助。
纳兰自然是义不容辞,但他身为朝廷官员,深知要想赦免吴兆骞这件事情,事关重大,需从长计议。为了安慰顾贞观,纳兰恳切地说道:“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需兄再嘱之。”
纳兰愿以十年为期来营救吴兆骞,可顾贞观却焦急万分。他道:“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纳兰知道好友心急,也只能勉为其难应允下来。为了表明自己营救吴兆骞是义不容辞之时,纳兰也和了一首《金缕曲》,送给了顾贞观,表明心迹。
洒尽无端泪。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莫更着、浮名相累。仕宦何妨如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天欲问,且休矣。
情深我自判憔悴。转丁宁、香怜易爇,玉怜轻碎。羡杀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歌与哭、任猜何意。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
——《金缕曲·简梁汾,时方为吴汉槎作归计》
仕宦不利,命多乖舛,未得朝廷重用,错来人世一遭。终于相信了痴儿多厚福的说法,可老天为何还要生出那么聪明的人来呢。不要再为世上的浮名所累。仕途为官如同断梗,漂泊无定,本算不得什么,只有那些诬陷和中伤如同群犬吠声,又无法辩诬之事,才是令人悲哀的。还是不要问那么多了!
我这里对你深情思念,以至形容憔悴,但也心甘情愿。且听我说,香草易于点燃,美玉易于破碎,忠良之士易受侵害。多么羡慕那些醉生梦死的凡夫俗子,他们哪有那么多的烦恼。眼前最重要的事是吴兆骞自边塞宁古塔归来,其他的都是等闲小事,我自倾尽全力!能明白我的人,也只有你顾梁汾了。
词中句句诚恳,纳兰是当真要为营救吴兆骞——这个素昧平生的人——来倾注全力的。他找到自己的父亲,希望父亲能够设法营救吴兆骞南归。后来,在明珠的帮助和影响下,还有纳兰与吴兆骞一些好友集资,凑足了两千两的赎款,这才将吴兆骞搭救出来。
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七月,吴兆骞接到了还乡诏。
第二年年底,他回到了阔别二十余载的京城。
一回到京城,吴兆骞就前往纳兰寓所拜谢。他在纳兰居所的墙上发现了一行字:“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看到好友为了营救自己,不惜给纳兰下跪,吴兆骞不禁放声痛哭,久久不已。
纳兰为营救顾贞观的好友吴兆骞之事,后被传为佳话。清代诗人袁枚在其著作《随园诗话》中对此事赞叹道:“呜呼,公子能文,良朋爱友,太傅怜才,真一时佳话。”
纳兰性德为人至情至性,对朋友更是肝胆相照,即使是对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吴兆骞也是全力帮助,不求回报。
在吴兆骞回京之后,纳兰又感其久经风霜,担心他衣食有忧,于是在吴兆骞回京后便聘其为馆师,教授其弟学业。
1684年10月,吴兆骞病故,纳兰性德回京后,亲自为他操办丧事,出资送灵柩回吴江。他对朋友可谓是仁至义尽,有始有终,而“生馆死殡”的侠义行为也被后世传诵为友谊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