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要人才的成本,还是要人才的产出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效益是由投入的成本与产出的效果比较之后得出的。投入与产出分析法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瓦西里·列昂剔夫提出的,它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如果只看产出而不看投入(消耗),那是一种不讲效益的评价方法,现已被当代管理所淘汰。所以说在业绩相同的前提下,投入的成本愈少则效益愈高;反之,投入的成本愈多则效益愈差。而学历效益,是指在特定的时空内,学历的全部成本投入与学历产出的业绩的比较系数。学历效益的提出,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人才测定的一个基本标准。
(一)学历效益的认识历程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只注意到了不同学历之间的差异性,却很少注意到相同学历之间的差异性。于是在人事分配机制上,对什么样的学历享受什么样的工资福利待遇,在什么样的时间内晋级晋职,秩序井然,都有一套详细的不可变更的规定。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挑战,创新能力对“高分低能”的冲击,使这个牢固的观念开始动摇了。罗谦恕认为,人才与非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劳动效益比后者高些。杨开显认为,一个人投入产出比达到一定的值,就是人才;未达到这个值的,就不是人才;这个值越高的,就越是人才。199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对传统的人才考察方法需要再审视,要不按学历按能力,不仅考察人才的外在条件,更要观察其内在的潜力。笔者也曾谈道:“学历是衡量人才的重要参考标准,能力和贡献是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所以,学历作为一种成本的投入,只有考察其效益的产出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
(二)相同学历的差异性
在相同的学历之间,同样存在着成本利用方面的差异。其一表现在课程分数上的差异。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个专业,有的课程平均为95分,而有的平均只有65分,大学生中流传的“60分万岁,多1分浪费”的口号,也体现了对这种差别的无奈。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学校的相同学历具有差异性。其二是录取生源的质量与学校总体实力上的差异。如同样是本科学历,有的学校名震中外,具有培养直博生的资格,而有的仅有学士学位授予权,还面临着黄牌警告。其三是在应试教育中出现的偏差造成的,主要表现在重视知识的克隆,轻视创新能力的培育,以至于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其四是自学能力的差异。资料显示,知识的生产周期现在六七年时间就要翻一番,一个人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要知识的10%,其余90%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学习。卢仲衡教授认为,自学能力是人才能力的核心,它能够产生广泛的迁移。我国桥梁界权威李国豪教授认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在毕业后的五年内没有养成自学和勤奋钻研的习惯,那么他以后就很难了。由于自学能力的差异,再加上知识的陈旧率,这种差距的出现将会导致相同学历之间的差异随着时间的延伸而越来越大。
(三)学历效益的测度
首先,我们来计算一下各种学历的教育成本。
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为人才业绩的评估提供了一种可尝试的理论与方法。现以2000年每个学生的统计数字为标准进行核算:小学教育的成本投入每年约为500元,中学教育的成本投入每年约为1000元,专科教育的成本每年约为8000元,本科教育的成本每年约为10000元,则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的平均投入成本如下:
专科成本:500×6+1000×6+8000×2=25000元;
本科成本:500×6+1000×6+10000×4=49000元。
为了计量的方便,现在以本科学历的成本投入为基准,计量为1.0,则专科学历的成本投入为0.51.如果在相同的时间和条件下,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产生出一致的业绩,按照投入产出分析法,则专科学历的效益是本科学历的近两倍。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职称评审与不同学历和业绩之间的要求。
根据上面的分析,在相同业绩的前提下,学历效益是投入的愈少则效益愈高,而现在的职称评审则是投入愈多效果愈佳,两者正好相反。根据适宜量化的原则,现采用2000年石油大学在职称评审中的计量方法。按照某省的科学研究职称文件的评审要求,选取极具代表性的本科学历正常晋升与专科学历的破格晋升进行业绩计量比较,对副研究员和研究员进行业绩计量分析。
按照规定,晋升副研究员的业绩共有五条,其中第二条的晋升业绩没有正常晋升与破格晋升的区别,为了公平起见,这一条我们不作比较。按照文件的规定,本科学历晋升需要三条业绩,均为主要完成人;专科学历晋升需要四条业绩,拔高到均为第一完成人。根据职称晋升的先易后难晋升行为,我们先设定本科学历和专科学历双方都拥有相同的第一条业绩(专著撰写三万字),则本科晋升的另一条是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限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人最多的十名,选取第七名次计量,得到107分;还有一条是两项发明专利,按照第三名次进行计量,得到300分。两条业绩合计总分为407分。而专科晋升的一条是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第一名,得到750分;另一条是发明专利两项,均为第一名,得到600分;再加上一条是全国性核心期刊论文四篇,均为第一名,得到1050分,三条业绩合计为2400分。计量的结果表明,除去相同的一条(也是最容易的一条)不需要作比较外,专科学历所需要的业绩是本科学历的近6倍。如果计入专科学历教育成本的权重0.51,则专科学历的规定效益是本科学历规定效益的近12倍。
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我们省略上面的计算过程,最终得出:本科文凭晋升研究员和专科文凭晋升研究员的业绩效益相差近22倍。
再次,我们来看一下职称评审与任职年限和业绩之间的要求。
同样以副研究员为例,正常晋升的年限为五年。如果您干了四年想提前晋升,对不起,按照上面的破格条件对待,累不死你!按照效益的原则,在业绩相同的条件下,消耗时间愈少则效率愈高。然而目前的规定是,消耗的时间不够,应按照破格标准来对待,完成的业绩需要增加六倍,研究员要增加11倍。谁干得快就惩罚谁!可笑吗?
毫无疑问,高层次学历的整体效益必定高于低层次学历。但是这只是整体平均水平而言,如果具体到某些特定的个体,就可能出现千差万别的局面,所以说平均的概念必须换算到具体的成员才具有应用意义。我们知道天气预报有一个平均温度,但也有一个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我们外出穿衣服的时候,平均温度只适益于昼夜温差较小的地区,对于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就不适宜。比如我国新疆的吐鲁番,那里的昼夜温差极大,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之说,如果按照平均温度来穿衣服,那肯定受不了。如果硬套平均概念,那么所有的美国人都要比中国人富裕,事实上远不是那回是!因此,坚持高层次学历原则并不能违背效益第一的基本原则。因为学历高是主要是智力上的投入与体现,而效益高却是工作上的具体产出,这是两个绝对不同的概念;二者虽然较为相关,但相关性不能代替相等性,也不能代替偏差性。所以在学历高与效益高发生冲突时,学历原则应当让位于效益的原则,这既是市场经济的规则,又是社会和经济进步的要求。效益的原则是永恒的原则,它要求各种资源(包括政策资源)应当充分地向效率高的群体配置和倾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才能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杜绝滥竽充数和买卖假文凭现象,并使人为炒作起来的高学历消费逐步降温,市场经济就会逐渐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