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广东、福建、山东、广西、吉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贵州10个省(区)的46个市县184所中小学校的50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同时,根据近年来传媒关于压岁钱的一些报道,我们了解了这些“90后”孩子的消费特点。其主要表现为:现象一:孩子们手中更有钱了在拥有压岁钱、零花钱和存款方面,今天孩子兜里的钱和以往孩子相比均有显著增加。孩子们随身携带的零花钱在10元以上的有较大增长。这说明,孩子们拥有的零花钱更多了。5年前调查时,有33人随身携带的零花钱在50元以上;而本次调查,则有29人随身携带的零花钱在50~100元之间,有21人的零花钱在100元以上。
调查还发现,春节得到压岁钱1000~1999元的有476人,得到2000~4999元的有196人,得到5000元以上的有45人。
现象二:孩子们每周花费的零花钱更多了没有零花钱,或每周消费3元以上、5~10元的孩子都在减少,而每周消费10元以上的孩子却有大幅度提高。这说明孩子们手里能够自己支配的钱比过去多了,不再是3元、5元,更多的是10元以上。
现象三:孩子们的压岁钱和零花钱主要用于学习和献爱心调查发现,有存款的孩子大多将存款用来理性消费。对于自己掌握的钱,他们大多用来购买文具、课外书籍等,还有的是捐助给需要帮助的人、给长辈买东西、存入银行、给同学买礼物等。从消费取向上来看,他们的消费行为较为理性。
调查还发现,有52.3%的孩子有自己的存款。对存款的使用意向也说明少年儿童在消费行为方面的变化。根据统计得知,更多的孩子希望将存款用来买学习用品或做有益的事。孩子们的存款多用在下列方面:用来交自己学杂费、买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外出旅游、买衣服、请客吃饭、买礼品。由此可见,今天的孩子在消费行为上更为理性,他们大多知道将存款用在购买学习用品、交学杂费、孝敬长辈、投入公益事业、独立以后使用等。在零花钱使用方面,也体现了大多数孩子理性消费的特点,以及爱心。调查发现,孩子们更多的是用零花钱来买文具和课外书籍、刊物(33.5%),其次是买零食(13.2%),再就是捐助给需要帮助的人(12.9%)、给长辈买东西(9.9%)、存入银行(7.1%)、给朋友买生日礼物(7.1%)、买体育娱乐用品(6.3%),等等。
案例2:11岁的“富二代”5年捐出7万元压岁钱敬老2011年4月5日《钱江晚报》报道:清明小长假,浙西小城江山春色宜人。在江山福利院,老人们看着天气好,纷纷出来晒晒太阳。80岁的张爷爷和大家聊着聊着,忍不住夸起一个孩子来:“这小孩子不错,年年给我们捐款,这么有善心的孩子难得啊!”
张爷爷说的孩子名叫王艺凯,是江山实验小学5年级学生。昨天,他刚刚来过江山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
就是这个11岁的男孩,从2006年至今,已捐出7万元的压岁钱给福利院的老人。
王艺凯面容清秀,身材略微有些瘦弱。
他爸爸王清云是私企老板,自己从小就过着“从来就没有觉得缺钱花”的日子。
他也是半个“留守儿童”:爸爸在外省有公司,一年之中总有几个月在外省打理业务;即便回到江山,也很少有空和他在一起。“如果不是节假日,我根本见不到爸爸妈妈。”王艺凯说。
在王艺凯的生活里,爷爷奶奶既是长辈,又是老师,还是陪他一起玩的朋友。“爷爷奶奶爱我,我也爱他们,我并不孤单。”
随着王艺凯渐渐长大,他爷爷奶奶也越来越老,时常会患病。王艺凯很小就学会跑来跑去,给爷爷奶奶端茶递水。偶尔,听到老人在病榻上发出的痛苦呻吟,王艺凯会难过得失声痛哭:“爷爷奶奶太可怜了!”
5年前,第一次捐出了自己的压岁钱。2006年春节,刚读一年级的王艺凯,收到近2万元红包。
小艺凯并不清楚2万元能买多少东西,只知道是“很多钱”。
拿这么多钱来干什么呢?
小家伙想到了爷爷奶奶。可爷爷奶奶也有“红包”。他又想到和爷爷奶奶一样的老人。
那个地方,爸爸一有空就会带他去,还说这些人过得比爷爷奶奶还要苦。
“爸爸,我要把压岁钱捐给福利院的爷爷奶奶!”
听到小艺凯的这个想法,王清云很意外,但随即感到欣喜:“小孩捐这么多钱,数目是大了些,但帮助老人改善生活,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更何况我向儿子承诺过,压岁钱由他支配,我支持他。”
当年元宵节前夕,王清云带着儿子来到了江山市福利院。王艺凯将2万元压岁钱当着孤寡老人的面交给了福利院领导。
他还给老人们讲了一个故事《田螺姑娘》,福利院里的爷爷奶奶都拍手夸他乖。
“那天我儿子很开心,后来他对我说,以后每年都要把压岁钱捐给福利院的爷爷奶奶,让他们高兴。”王清云说。
大家都以为,小孩子随口说的话,过一阵就忘了。没想到小家伙真的做到了,一连5年,他一共捐出了7万元压岁钱。
41岁的王爱萍是王艺凯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对王艺凯这个小“富二代”,王爱萍喜爱有加:“这孩子很有爱心,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是我们班的班长兼语文课代表。”
学校说,今年3月21日,王艺凯刚刚获得由省红十字会、省教育厅和共青团浙江省委联合授予的“浙江省红十字优秀青少年”奖杯。
案例3:七龄童捐出千元压岁钱助学
“我叫谭玮祺,在南山外国语小学读书,想捐出1000元的压岁钱。”2011年2月中旬的一个上午,7岁的谭玮祺打电话给报社热线,表示想拿出自己压岁钱中的1000元,捐给那些家庭困难的小朋友。谭玮祺的妈妈岳女士说,快7岁的儿子每年都会收到两三万元压岁钱,一直由她代为保管没有动用,看到报社连续报道的“南都零花钱慈善工程”,她特意将报上的内容读给儿子听,小家伙主动表示愿意捐出1000元压岁钱。同时,不少困难家庭也致电报社,希望为孩子申请学费,解一时之困。
岳女士家住南山华侨城片区,从事餐饮行业,儿子读小学一年级。由于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亲戚朋友也多,儿子每年春节都要收不少压岁钱。“去年春节就收到了两万多元,今年春节估计还要多一些。”岳女士说,目前已拆开的红包就有5000多元,这几天陆续还在收到大大小小的红包,有些红包打算守守岁,等过了正月十五再拆。
虽已定居深圳,岳女士一家早年就投资移民到了澳门,儿子也不例外。“我用自己的身份证开了个专用账户,每年儿子的压岁钱都存进这个账户,多年来分文未曾动用。”岳女士说,明年这个时候儿子就可以办理澳门身份证,到时她会为儿子重开一个账户,将他所有的压岁钱转到新账户,等儿子稍大点交给他自己支配。
“看到举办一些筹款活动,平时我也会捐捐款,但每次都是以个人的名义。”岳女士说,为儿子存了这么多年的压岁钱,这是她首次以孩子的名义捐款,余下的大部分压岁钱她也会和儿子商量,以各种形式陆续捐给需要帮助的人。“今年暑假打算带儿子去贵州等贫困山区走走,让孩子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多交流。”岳女士说,若今后报社举办走进贫困山区结对子等公益活动,她一定会带上儿子一起参加,让儿子学会奉献小小的爱心。
现象四:孩子们的消费地位大大提升
在如何支配零花钱方面,孩子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什么都听父母的,而是更多地为自己做主。在花钱自由度方面,“有时候征得父母的同意”的比例为54.7%,“自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比例为14.3%,而“完全听父母的”选择比例则有所下降,为31%。
这说明孩子们在家庭中的消费地位有所提升,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是父母买什么就穿什么,给什么就用什么,而是在吃、穿、用等方面更渴望自己做主。同时,大人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也更加民主,给孩子的零花钱,他们大多不再过多干涉,而是听凭孩子支配。消费自主权还体现了孩子们在整个家庭消费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一家监测机构在对全国15个城市少年儿童进行消费调查发现,在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吃、穿、用等方面,孩子们对父母的影响最大,60.7%的中学生表示,在父母为他们购置运动鞋和休闲服、牛仔衣时,他们更能说了算;54.9%的中学生认为他们对父母购买食品有较大影响力。此外,在家庭购置计算机、电视机等花费相对较大的家用电器时,孩子们对父母的购买决策也显现出较强的影响力。可见,孩子的消费地位在提高,在家庭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
现象五:孩子们的品牌意识明显增强
调查发现,对于“如果你买名牌服装和用品,主要是因为哪个原因?”有60.3%的孩子选择“质量好”,17.6%的孩子选择“好看”,6.8%的孩子选择“流行”,而选择“别人有,我也想有”的仅占3.8%。另外,“怕被别人瞧不起”、“有面子”(2.2%)、“有钱有身份”(1.3%)、“引起大家注意”(0.9%)的均较少,还有4.2%的孩子选择了“其他”。
2006年4~6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还和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武汉、南京、沈阳八个城市各抽取1000名13~18岁的中学生进行中国未成年人消费调查。结果发现,72.0%的孩子认为品牌是质量保证,52.3%的认为品牌是身份象征。这表明中学生的品牌意识趋于理性化。他们对品牌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认可度较高。认为牌子并不能证明什么,重要的是产品本身的,这一比例为69.5%,而表示自己喜欢尝试新的品牌、喜欢明星代言的品牌、喜欢购买国外品牌的比例分别为40.4%、33.2%和23.7%。这表明未成年人具备正确的品牌意识,且更加注重消费的实用性,而不是一味追求品牌。
现象六:孩子们的消费观念与行为常常自相矛盾统计发现,绝大多数孩子具有较为理性的消费观念。95.8%的孩子赞成“父母挣钱不容易,孩子应当节约”;81.7%的孩子赞成“从小就要多存钱,少花钱”;81.9%的孩子反对“只要我想买的东西,父母都应该满足”;81.6%的孩子反对“如何花钱是个人自由,别人无权干涉”;92.0%的孩子反对“一个人花得起大钱才有面子”;87.1%的孩子反对“有钱就能办到一切”。可见,当代少年儿童在消费观念上,基本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及期望。然而,考察孩子们的消费行为时又不能不感到忧虑。高消费、攀比消费、盲目消费等行为依然在一部分孩子中存在。调查发现,多数孩子最贵的一件衣服花销均在100~300元之间。同时仍然有相当比例的孩子存在盲目消费现象,他们有的追求虚荣、讲究排场,有的仅仅因为好玩而盲目购买。例如,在小学生当中,重复消费现象严重。一些学生明明有文具盒、书包等用品,且这些用品也大多八成新,但每个新学期开始,都会有学生重复购买新的学习用品。也有些孩子被零食包装袋里附送的小卡片、小玩具吸引,为了集齐卡片或塑料玩具而大量购买零食,最终是扔掉零食,留下玩具或卡片。这类小玩意往往质量较差,做工粗糙。可见,和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理性消费观念相比,他们的消费行为却常常让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