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能调理气分,疏畅气机,消除气滞或气逆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
气是指人体正气、元气,来源于脾、肾,为肺所主,出入升降,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的病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气虚,一是气滞、气逆。气虚当补;气滞当通,气逆当降。
理气药大多辛温芳香,具有行气消胀,解郁止痛,降逆止呕,顺气宽胸,止呃平喘等作用。如结合归经而言,它们分别具有调脾气、和胃气、舒肝气、理肺气等不同作用。
一般偏于理脾和胃的行气药,主要适用于饮食不节或思虚过度,戕伤脾胃,使升降失调所出现的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秘结或泻痢不爽等脾胃气滞的病证。
常用理气药有:橘皮、青皮、枳实、枳壳、佛手、香橼、木香、香附、乌药、沉香、檀香、川楝子、柿蒂。
1.橘皮
常用名:陈皮、广陈皮。
性味:辛、苦、温。
归经:脾、肺。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脘腹胀满,食少吐泻;痰湿壅滞,咳嗽痰多。
用量:3~9G。
用法:煎服或入丸散。
注意:因能耗气,故无气滞、痰湿者不宜使用,气虚及吐积血证慎服。
2.青皮
常用名:小青皮。
性味:辛、苦、温。
归经:肝、胆、胃。
功效:疏肝破气,散结化滞。
主治:胁痛乳胀,疝气疼痛;食积不化,脘腹胀痛。
用量:3~9G。
用法:入煎剂或入丸散。用于疏肝,醋炒为佳。
注意:其性峻烈,能损真元,气虚慎用。
3.枳实
常用名:炒枳实。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脾、胃、大肠。
功效: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主治: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脘痞闷,胸痹结胸。
用量:3~9G。
用法:麸皮拌炒至黄后,用药性比生用和缓。
注意:体虚、孕妇,均当慎用。
4.枳壳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脾、胃。
功效:痢气、消积、化痰。
主治:胸膈痰滞,食积,胸腹痞满,脘胁胀痛。
用量:3~6G。
5.佛手
常用名:佛手片。
性味:辛、苦、温。
归经:肝、脾、胃、肺。
功效:疏肝和胃,行气止痛,燥湿化痰。
主治:肝胃气滞,胸腹胀痛,咳嗽痰多,胸胁作痛。
用量:3~9G。
用法:煎服。
注意:阴虚火旺,无气滞者慎用。
6.香橼
常用名:香橼皮、陈香橼。
性味:辛、苦、酸。
归经:肝、脾、胃、肺。
功效:舒肝和胃,行气止痛,燥湿化痰。
主治:肝胃气滞,胸腹胀痛,痰多咳嗽,胸膈不利等症。
用量:3~9G。
用法:煎服或入丸散。
7.木香
常用名:广木香、云木香。
性味:辛、苦、温。
归经:脾、胃、大肠、胆。
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主治: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脾胃虚弱,不思饮食,湿热气滞,胁痛口苦,黄疸尿赤。
用量:3~9G。
用法:水煎服或入丸散。生用专行气滞,煨熟能实肠止泻。
注意:因性味香燥,故阴虚、津亏、火旺者慎用。
8.香附
常用名:生香附、制香附。
性味:辛、微苦、甘、平。
归经:肝、三焦。
功效:理气解郁,调经止痛。
主治:胸胁脘腹胀痛、疝痛,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用量:6~12G。
9.乌药
常用名:乌药片。
性味:辛、温。
归经:肺、脾、肾、膀胱。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主治:胸腹胀痛,疝气,痛经,膀胱虚冷,尿频遗尿。
用量:3~9G。
10.沉香
常用名:沉香片。
性味:辛、苦、温。
归经:脾、胃、肾。
功效:行气止痛,温中止呕,降逆气喘。
主治:寒凝气滞,胸腹胀痛,胃寒呕呃,气逆喘咳。
用量:1~3G。
用法:入煎剂当后下,亦可磨汁或入丸散服。
注意:阴虚火旺,气虚下陷者慎用。
11.檀香
常用名:白檀香。
性味:辛、温。
归经:脾、胃、肺。
功效:行气散寒,止痛开胃。
主治:气滞寒凝,胸腹疼痛。
用量:3~6G。
用法:煎服或入丸散。
注意:阴虚火旺,血热吐衄者慎用。
12.川楝子
常用名:苦楝子、金铃子。
性味:苦、寒。
归经:肝、小肠、膀胱。
功效:行气止痛,清火,杀虫。
主治:胸胁脘腹及疝气作痛,虫积腹痛,疥癣瘙痒。
用量:5~10G。
用法:水煎或研末服,外用适量。
注意:本品有毒,临床有误食本品10~70粒不等,引起中毒的报道,中毒症状可于服用后4~8小时出现,症见中毒性肝炎、头晕、呕吐、腹泻、呼吸困难、阵发性麻痹、血压升高等症,严重者可引起死亡。故不可过量及长时服用,肝功不好者,尤当慎用。
13.柿蒂
性味:苦、平。
归经:胃。
功效:降气止呃。
主治:呃逆和胃止呃。
用量:3~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