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理
饮食入胃,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转输、吸收其精微之后,所剩糟粕最后由大肠传送而出,成为大便。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如果胃肠功能正常,则大便通畅。便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吸收,从而粪便过于干燥、坚硬所致。常见的便秘病因病理为:燥热内结,津液不足;情绪波动,气机郁滞;劳倦内伤,气血不足;年高体衰,阴寒凝结等,皆能使胃肠功能发生障碍,传导不畅而产生便秘。现就便秘病因病理分述如下:
1.肠胃积热:凡阳盛之体,或恣饮酒浆,过食辛辣厚味,或过服辛热温补之品,以致热毒壅盛。也有热病之后,余热不清而留恋于肠胃,耗伤津液,导致肠道燥热,另外,肺燥肺热下移大肠,也可以导致肠道燥热,燥热伤津,以致肠道干涩燥结,形成热秘。
2.气机郁滞:因于忧愁思虑,情志不舒,或久坐少动,往往引起气机郁滞;也有由于外科手术后的粘连,或金创跌扑损伤胃肠,或肺失宣降,大肠气机不畅,均可使肠胃通降、传导功能失常,因之糟粕内停,不能下行,造成大便秘结,这就是“气内滞而物不行”所引起的气秘。
3.气血阴津亏虚:劳倦、饮食内伤脾胃,化源不充,气血亏虚。或大病、久病、产后以及年高体衰之人,气血两虚。也有病中过用汗下、燥之剂,耗伤阴津,或亡血失精、肠道干槁,便行艰涩。若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则不能蒸熟水谷,化生津液,滋润肠道,都能使大便排出困难,而致虚秘。
4.阴寒凝滞:年高体弱,或久病不复,真阳亏损,阳气不运,则阴邪凝结;实际情况有平素脾虚之人,久食生冷之物,或过用苦寒之剂,伐伤阳气,而致脾肾阳衰,温煦无权,阴寒内结。寒凝气滞,使肠道传送无力而大便艰难,此阴寒结便秘,或者称为冷秘。
综上所述,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失职,但与肺、脾、肾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肺燥,肺失宣降,往往使大肠传导失常而致便秘;脾主运化,职司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脾病则气血乏源,转输不利,糟粕内停,而致便秘;肾司二便、主开,内寄元阴元阳,肾虚则或阴亏肠燥,或阳衰寒凝,传导失常而形成便秘。
二、辨证要点
(一)辨虚实
按照便秘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归纳为实秘与虚秘两类。实秘一般起病急,病程短,症状虽重,但治疗后容易收效。虚秘一般起病缓,病程长,症状虽轻,但治疗后不易收效。实秘有燥热及气滞之分;虚秘有气虚、血虚及阳衰之别。实秘以欲便不得,排出不畅为特征;气虚以虽有便意,临厕乏力为特征;血虚以便次正常,大便燥结如球,排便困难为特征;阳虚以便质未必干结,但大便艰涩、排出困难为特征。
张景岳在总结便秘辨证时,以阳结、阴结进行概括,阳结即实秘,阴结即虚秘。《景岳全书》说:“……不知此证之当辨者惟二,则曰阴结、阳结而尽之矣。盖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结之纲领矣。”
(二)辨良性、恶性
便秘的发生,究其病理变化,有功能性器质性之不同,一般通过望诊、问诊、切腹等可以区分,在临床上,借助 X线钡餐造影,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更容易加以明确。在器质性病变中,更需要进一步区分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良性病变大多患者年龄较轻,病程短,便秘不甚严重,全身症状也不明显。恶性病变则多数患者年龄较高,病程长,便秘严重或时轻时重,全身虚衰的症状也较明显。有条件时,借助理化检查,有助于鉴别。区分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的估计关系密切。
三、治则要点
治疗便秘,以通腑为常法,在具体运用时应根据证候的虚实,采用不同的方法,其治疗大法,实者,或清热通下,或行气导滞;虚者,或益气养血,或生津润燥,或温通开闭等。
四、分型证治
(一)实秘
1.热秘:
主症: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时间间隔延长,或三五日,或七八日一行。
兼症:身微热,口臭口苦,口唇生疮,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腹胀纳呆,小便短赤。
舌苔、脉象: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带数。
证候分析:体内积热素盛,热盛灼津,肠道津液枯槁,故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热盛于内,腑气不通,故见腹胀纳呆,口臭口苦,口唇生疮,面红目赤,心烦易怒;邪热未净,故身有微热;热移膀胱,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带数。均为肠胃积热之象。
治法:泄热通腑,或清热润肠。
方药:熟大黄 6G,火麻仁 6G,桃仁 6G,大腹皮6G,生甘草6G,红藤12G,生地9G。
2.气秘:
主症:大便干结或不干结,欲便不畅,每于情绪不好时便秘加重。
兼症:嗳气频作,胸胁痞满,腹中胀痛,喜太息或矢气后稍宽。
舌苔、脉象:舌正、苔薄白腻或薄黄腻,脉象弦。
证候分析:肺肝为气机升降之路,肺有邪客则气闭而失于宣降,肝因情伤则气郁而失于疏泄。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失司,故大便排泄不畅,欲便而不行;肺肝不和,胸胁痞满,嗳气频作,嗳出或矢气则舒,腹中胀痛;苔薄白腻、脉弦为气机郁滞之象,若有化热之势则舌苔转黄。
治法:顺气行滞。
方药:炒枳实 6G,木香 6G,沉香 5G,焦槟榔 6G,桃仁6G,香附6G,甘草3G。
(二)虚秘
1.气虚:
主症: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排便艰涩不畅,便质一般并不干结。
兼证:年高、体弱,或久病之人,面黄肌瘦,神疲气祛,汗出短气,便后更甚。
舌苔、脉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肺脾气虚之人,缘于肺主气,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故排便艰涩不畅,便不干而难于排出。肺气虚则卫外不固,腠理疏松,故排便努挣时易于汗出短气。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脾虚不运,气血乏源,故面黄肌瘦,神疲气祛。排便之后,气随便泄,故气短神疲等症均见加重。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也为肺脾气虚之象。
治法:健脾为主。
方药:炙黄芪 20G,党参 10G,黄精 10G,炙甘草6G,白茅根9G,木香 6G,厚朴 3G,车前子 10G(另包煎)。
2.血虚:
主症:大便燥结如球,便次虽然正常,但排便不畅。
兼症:头眩心悸,少眠多梦,面色、唇爪白无华。
舌苔、脉象:舌淡,苔薄白,脉象细软。
证候分析:血虚津少,不能滑润肠道,故大便燥结如球,排便不畅;血虚则清空置养,故头目眩晕;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眠多梦;血脉不充,则唇爪及面色白无华。舌淡、苔薄白,脉象细软,均为血虚脉不充之象。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当归 10G,生地 15G,熟地 15G,砂仁 3G,桃仁9G,生甘草6G,麦芽9G,红花3G,元参10G。
3.冷秘:
主症:大便艰涩,难以排出,便质或干或不干。
兼症:面色白,畏寒肢冷,腹中冷气攻痛,肠鸣,或腰脊冷痛,大便清长。
舌苔、脉象:舌质淡胖、苔白润,脉象沉迟而弱。
证候分析:脾肾阳衰,阴寒内生,留于肠胃,阴气固结,阳气不运,致使肠道传送无力而大便艰涩,便质虽然不硬,但难以排出。阳气虚衰,不达四末,故面色白,畏寒肢冷,或腰脊冷痛;阴寒凝滞于腹中,故痛中冷气攻痛,肠鸣;阳气不足,膀胱虚寒,水不化气,故小便清长。舌淡而胖,苔白润,脉象沉迟而弱,均为阳衰阴盛之象。
治法:温通开秘。
方药:当归9G,山茴香9G,升麻6G,紫苏9G,肉桂6G,益智仁9G,炙甘草6G,黄精9G,白茅根6G。
关于便秘的治疗,除内服中药外,尚有外导之法,脐中给药,以及其他多种方法。如针灸、按摩等也可以配合使用。单方、验方也往往获得较好功效。
总之,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在临床时应当根据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分辨虚实论治。实秘有热秘、气秘之分,虚秘有气虚、血虚、冷秘之别。治疗大法则因证而施,热秘宜泄热通腑或清热润肠;气秘宜顺气行滞,从肝、从肺论治;气虚宜益行润肠;血虚宜养血润燥,兼阴虚者又当滋养阴血以润肠;冷秘宜温阳开闭等。
一、呃 逆
1.高某,男,29岁,神木县玻璃厂工人。1993年6月19日食后呃逆,用西医方法治疗3天无效,6月21日前来就诊。脉数,舌苔黄,质红,大便干燥,小便黄。
方药:黄连6G,竹茹6G,紫苏9G,甘草5G,炒大黄3G,陈皮5G。水煎服3剂呃逆止,上方去大黄加黄芪9G,又服6剂再未复发。
2.贾某,女,36岁,神木县尔林兔村农民。1995年9月6日外感后发生呃逆,时轻时重,已有20余日,脉象迟缓,舌苔白,质淡,时有五更泻。
方药:吴茱萸3G,肉桂9G,炮姜6G,紫苏9G,炙甘草6G,补骨脂9G,益智仁6G。水煎服12剂呃逆止,后服北京同仁堂产豆蔻四神丸2盒,再未复发。
呃逆是一种常见病。西药按膈肌痉挛治疗,疗效不明显。本人用清肝熄风,舒肝理气,祛寒和胃,降逆补脾的方法,治疗呃逆 219例,有效率达 81.3%。其中16~57岁患者186例,男89例,女97例;58~72岁患者33例,男12例,女21例。
二、呕 吐
1.刘某,男,31岁,神木县神木镇个体户。1996年3月19日外出途中感受风寒,全身疼痛,低热,咽痛口干,无食欲,食后恶心,日吐一次,用西药治疗2日无效。于3月22日前来就诊,苔薄黄,脉浮紧,大便溏稀。
方药:紫苏9G,炒麦芽 9G,炙甘草 3G,柴胡 9G,肉桂9G,厚朴 9G。3剂水煎服,呕吐止。二诊,原方加党参9G,黄芩6G,又服6剂再未复发。
2.张某,男,37岁,神木县前麻塔村民。2001年3月31日在县医院胃镜:浅表性胃炎。近期经常嗳气,胃酸隐痛,消化差,四肢发冷,大便稀,口干,脉弱,苔薄白,劳累后及时吃饭就发生恶心或呕吐,休息一小时后吃饭可减轻。2001年5月19日前来就诊。按脾胃虚寒给予治疗。
方药:砂仁6G,炙黄芪6G,肉桂6G,党参9G,生地15G,炙甘草6G。水煎服3剂,呕吐止。又连续服9剂,再未发生呕吐。
3.杜某,女,29岁,神木解家堡村民,于 1996年5月15日前来就诊。此人胃疼3年,95年因食后呕吐,于3月9日去县医院胃镜检查报告示:慢性胃炎伴轻度靡烂。先后用中西药治疗,2个月来,一直止不住呕吐。脉象迟缓,苔淡。
方药:沙参9G,生地 9G,白豆蔻 9G,炙甘草 3G,党参9G,紫苏 6G,厚朴 3G,炒麦芽 6G,炙黄芪 15G。水煎服3剂呕吐止。1996年5月20日二诊,又服前方6剂后,配给自拟胃康丹5号6G×60丸,早晚各1丸。2001年调查,胃病再未复发。后此人向本乡镇村民宣传,又有29名胃病患者前来治疗。
三、胃脘痛
1.白某,男,47岁,神木县中鸡镇政府厨师。1986年6月16日前来就诊。自带1986年5月10日在内蒙古东胜盟医院胃镜报告示:多发性胃溃疡。胃角中央有1.2CM×1.0CM×0.5CM大小的溃疡,水肿,胃黏膜粗糙,片状充血,有凹陷。
本人自诉:18岁起经常胃酸胃痛、呕吐酸水,先后在县医院和乡医院间隔服药治疗,疗效一般,近三年加重,大便溏薄。
查体:脉沉,苔淡舌质暗。
自拟健脾养胃汤(主要成分:砂仁9G,白豆蔻9G,炙黄芪15G,杏仁 3G,炙甘草 3G,肉桂 5G,厚朴 5G,胎盘2G(冲服),党参 9G加减。水煎服 21剂。第 26天起服北京同仁堂产百补增力丸10盒(100丸),每次2丸,每天2次。1986年10月9日前来复诊,自诉一切正常,为了巩固疗效,又配方:红参 200G,炙黄芪200G,去皮甘草(炒黄)36G,杏仁(去皮尖),(炒熟)20G,砂仁15G,白豆蔻15G,当归身20G,西藏产红花6G,金银花12G,炒谷芽(炒熟)15G,木香10G,补骨脂30G,炒黄连6G,另加6种地产草药(因为是秘方待后公开),筛选 19种中草药,共研细粉,炼蜜为丸,每丸6G,每次1丸,每天3次。
2002年8月去中鸡,见白厨师身体壮实,精神饱满,胃溃疡16年再未复发。
用上述自拟方剂和自制丸药治愈1200余例各类重症胃病,因此,把自制的丸药取名为:自拟胃康丹 1号、2号、3号、4号、5号、6号。
2.郁某,男,48岁,山西省岢岚县西豹裕村个体户。1998年11月 27日前来就诊。山西太原市医院和包头二医院做胃镜报告:①胃角溃疡;②慢性萎缩性胃炎。
本人自诉:患胃病 10多年,因是小商品个体户,走到一个地方,买一些治胃的西药,但疗效一般,至今仍然发作,胃时痛时轻。
查体:体瘦,脉迟缓,苔淡,舌质有瘀点,大便溏,小便正常,纳差,胃腹胀满,四肢不温,腰困乏力,心肺正常,再无其他病症。
按脾肾虚型,用补肾健脾托疮生肌法给予治疗。
方药:益智仁 15G,炙黄芪 20G,党参 15G,砂仁10G,白豆蔻10G,炒黄连6G,炙甘草6G,升麻6G,紫苏6G,神曲6G,麦芽6G,肉桂3G,黄精15G。水煎服9副。
自拟胃康丹3号90丸,每次1丸,每日2次。
2003年9月13日复查,未复发。
3.张某,男,43岁,神木县机械厂工人。1989年9月19日前来就诊。
本人自诉:从36岁开始胃疼,先后在西安、外地的一些医院检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治疗后病情仍时轻时重。纳差,便溏,时有大便干燥,小便时黄,口苦,口干,但不思饮水,体瘦乏力,胃腹胀满,前几年得温暖好转,现在冷暖一样。
查体:心肺正常,体温正常,胃脘部疼痛明显,四肢不温,但四肢不肿,腰困,脉沉细,苔淡,质暗。望色:精神不振,身体虚弱。
先用自拟健脾养胃汤加减服21剂,后用自拟胃康丹3号6G×180丸,早晚各1丸,每日2次治愈。经多次调查,16年再未复发,体重增加,精神尚好。
4.温某,男,46岁,内蒙古自治区区政府财政厅干部,1988年5月21日前来就诊,胃病已有8年,经中西药治疗未得到根治。在北京301总医院胃镜确诊:①食道炎;②浅表性胃炎;③十二指肠溃疡。
查体:心肺正常,无其他病症,脉弦滑,苔微黄,有五更泻,乏力、腰困。
方药:益智仁 10G,补骨脂 10G,白术 10G,苍术10G,砂仁 6G,炒杏仁 3G,炙甘草 6G,厚朴 6G,麦芽6G,山楂9G,白茯苓15G,15副水煎服。
复诊:1998年 6月 9日。胃痛止。又自拟方:炙黄芪 20G,炙甘草 15G,炒白术 20G,香附 15G,肉桂15G,人胎盘60G,苍术20G,党参20G,补骨脂20G,白豆蔻20G,厚朴10G,炒黄连10G。上方经过筛选加工细粉炼蜜为丸,每丸9G,早晚各1次。2001年7月16日调查自服药后5年未复发。
5.刘某,男,31岁,神木县万镇刘家畔村民。1987年11月12日前来就诊。
本人自诉:腹痛7个月,一般下午2点以后,夜间2点以后痛重,每次疼的时间持续 3~4小时,食量明显减少。两胁胀痛,口干喜饮,得暖好转,大便干燥,3~4天才便一次。患病前曾与村里一妇女争吵,被骂,难以接受。按肝气犯胃,肝胃不和,用调和肝胃法给予治疗。
查体:体温 36°,心肺正常,经化验有关数据正常,再无其他病症,苔薄白,脉弦滑。
方药:木香6G,香附6G,党参9G,柴胡9G,陈皮6G,郁金6G,香橼6G,槟榔3G,甘草 3G,桃仁 3G。3剂水煎服。
复诊:1987年 11月 16日。腹痛减轻,但出现胸胁串痛,大便仍干燥。用木香 6G,香附 6G,党参 9G,炙甘草3G,柴胡6G,香橼6G,白术6G,杏仁3G,砂仁6G,麦芽6G,生地12G,桃仁3G。3剂水煎服。
1987年11月 19日。腹不痛,胸胁也不痛,食量增加,大便干燥好转。脉象迟缓。痛已止,说明已通,通则不痛,应给予健脾养肝。用炙黄芪 35G,当归身30G,佛手30G,肉桂10G,炙甘草15G,茵陈15G,炒白术20G,白豆蔻20G,山药20G,白茯苓20G。上方每味药都细心精选后,加工成细粉,炼蜜为丸,每丸 9G,早晚各1丸,三月后调查再未复发。
6.景某,男,51岁,神东精煤公司煤矿工人。于1996年12月16日前来就诊。
本人自述:患胃脘部疼痛10余年。近两月胃疼加重,曾用多种西药治疗效差,胃镜证实为:胃窦炎。
查体:疼痛靠右侧,胃脘部似有物顶感觉,大便干燥,无嗳气冷酸。舌质红,脉细弦。再无其他病症。
方药:用理气化瘀法给予治疗。木香 6G,炒香附9G,当归9G,炙甘草3G,青皮6G,白芍6G,紫苏9G,丹参6G,炒麦芽6G。6剂水煎服。
复诊:1996年 12月 23日。胃脘顶减轻,疼痛大减,但大便仍然干燥。白术9G,苍术9G,当归9G,炙甘草3G,桃仁6G,沙参6G,黄精9G,白茅根6G,炒莱菔子6G。3剂水煎服。
1996年 12月 30日。胸闷腹痛已无,吃饭增加,大便正常了。服用自制的胃康丹6号90丸,每次1丸,一日 2次。后调查,1997年 1月至今未复发,身体很好。
四、泄 泻
1.赵某,女,42岁,神木镇河畔村民。1997年7月13日前来就诊。
本人自述:7月 10日中午突然腹泻,泻下如水,日达20余次,在个体诊所输液西药治疗,水泻次数减少,每天 6~7次,但觉脐腹发凉,腹胀,脐疼不减,四肢乏力,前来就诊。
查体:切脉濡缓,舌苔白腻,舌质淡。
分析:此病发于伏天,中暑挟湿,伤及脾胃。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暑湿下注则腹胀、脐痛。
治法:运脾化湿。
处方:先用炒白术 9G,甘草 5G,紫苏 6G,藿香6G,佩兰 6G,白茅根 6G,白茯苓 9G,苍术 10G,陈皮6G。3剂水煎服后,自觉症状好转,连服9剂,腹泻为日1~2次,食欲增加,诊脉沉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暑湿已去,需健脾祛湿消胀。
再用苍术9G,木香6G,厚朴6G,炒麦芽9G,焦山楂9G,神曲6G,炙甘草6G,炙黄芪6G,紫苏9G。又水煎服6剂,服用后大便正常,精神大振,饮食正常。
2.李某,男,61岁,神木县退休干部。1995年10月3日前来就诊。
本人自诉:腹泻20余年,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一直吃药不能根治。近时又加重,每天腹泻 5~6次。体温36℃,合并支气管炎。
查体:四肢软,小腿肌肉时有痉挛,腰膝无力,面色暗,舌淡苔净,脉沉细。
分析:脾肾阳虚,肾不纳气。
处方:吴茱萸3G,肉豆蔻6G,炙黄芪12G,五味子10G,桑白皮6G,炙甘草5G,白茯苓12G,乌梅6G,陈皮6G,苍术9G。水煎服9剂,自觉腹泻次数减少。
自拟方:补骨脂30G,白茯苓35G,肉桂10G,吴茱萸10G,炒苍术20G,炒白术20G,炙甘草15G,炙黄芪30G,人胎盘60G,人参60G,五味子20G,知母20G,炒杏仁15G。上方经过筛选后加工成细粉,炼蜜为丸,每丸6G,早晚各1丸。
1996年2月19日复诊,腹泻已治愈,支气管炎也有大好转。
3.乔某,男,46岁,神木县某煤矿矿长。1998年7月6日就诊。
本人自诉:于1986年开始有胃部隐痛,胀满少食,消化不良,大便次数多。经几家医院检查治疗,诊断为慢性肠炎。现感觉脐周硬闷,压有痛感,大便时干时稀,便稀为多数,有腐臭味。
查体:体质消瘦,皮肤粗糙,呼吸气短,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寸微,关弦滑无力,尺弱。
分析:肝气郁结,累及脾脏,运化失调,下焦湿热。
治法:舒肝理气,健脾消食,祛湿清热。
处方:炒黄连5G,苍术9G,郁金6G,木香5G,红藤9G,苦菜 6G(陕北黄土高原野生苦菜),陈皮 6G,炒麦芽6G,苡米9G,甘草5G,白术6G,鸡内金6G,炒莱菔子6G。15剂水煎服。
服用后病情好转,腹泻止,脐腹疼痛消失。
自拟方:苍术20G,炙甘草15G,炒白术15G,益智仁20G,生黄芪 20G,金银花 10G,栀子 15G,炒麦芽15G,木香10G,补骨脂10G,白茯苓20G,白豆蔻20G。上方经过筛选加工成细粉,炼蜜为丸,每丸 9G,早晚各1丸。2003年9月9日调查证实,6年未复发。
五、便 秘
1.郝某,女,33岁,神木二中教师。
本人自诉:产后便秘6年,多方治疗无效,用润肠泻下药能缓减,但不能根治。身体尚好,再无其他病症。生孩的当月,受精神刺激 1次,饮食差、食油肉少,以稀饭、面条为主。
查体:脉弦滑,苔黄厚腻,口苦、口干。
治法:顺气行滞,养阴润燥。
处方:炒枳实6G,桃仁6G,香附9G,沉香3G,生地15G,沙参9G,炙甘草3G,苍术6G,栀子6G。9剂水煎服。
复诊:大便通。
北京同仁堂产的天王补心丹30丸,每晚1丸;舒肝丸30丸,每早1丸。
用以上治法治产后便秘,共治 96例,16例无效,80例疗效较好。
2.高某,男,39岁,榆林市某局局长。1992年6月7日就诊。
本人自诉:便秘9年,3日、5日甚至 7日才便 1次,经常服用润肠药、泻下药,种类很多就是疗效差,被医生诊断为习惯性便秘。
查体:心烦易怒、口苦、腹胀纳呆、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
分析:体内积热素盛,热盛灼津,肠道津液枯槁,故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热盛于内,腑气不通,故见腹胀纳呆,口苦,心烦易怒;邪热未净,故身在微热,热移膀胱,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均为肠胃积热之象。
治法:泄热通腑,清热润肠。
处方:熟大黄 3G,麻仁 6G,桃仁 6G,大腹皮 6G,甘草 6G,红藤 12G,生地 9G,车前子(另包煎)9G,木香6G,柏子仁6G。9剂水煎服。
复诊:①柏子养心丸20丸,每早1丸;②陕北黄土高原产野苦菜,干净无杂质,绿色干品1000G,每天中午少量当茶水泡饮,坚持服2个月已根治。
上方治疗习惯性便秘211例,有效188例,无效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