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67600000027

第27章 景观篇(2)

婺源的村落建筑多属徽派风格。这里古属安徽所辖,上世纪五十年代,划为江西。徽派建筑特点是,依山傍水,白粉墙黛青瓦,檐斗高翘状如马头。上饶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熊良华是个婺源通,他说,婺源民居主要看“三件宝”,即石雕、木雕、砖雕。他也是个业余摄影家,颇有艺术感觉,带我们去了就近而特别的村子。我们到江湾看民居,进晓起看树,寻访思溪、延村,做客思口,尽赏婺源村庄的不同内涵。

江湾有二百多户人家,在婺源是一个大村。进得村头,牌楼拱立气势逼人,商贩林立,感觉不像一个村,而是一个镇。可深入民宅,走进青石路的小巷,房屋回环往复,小径通幽,方知老屋旧宅气息森然。看到几家祖上为商人的大户人家,房子高古雅致,二层二进。后屋多有天井,并置一大水缸,据说缸与老屋同寿,水经年不换,寓示家道绵长,香火不断。有一家老缸年已过百,缸沿上色重如漆,绿苔依依,水却清亮鉴人,轻轻抚摩,颇觉神奇。江湾村多为访客必到之地,颇有人气。村庄建于初唐年代,居民多江姓,历史上出了多个名人,有经学家、音韵学家、教育家、佛学家等。这里的几个村子,虽不大,却也如此年长。晓起村,规模更小些,但历史也从唐乾符年间算起。据说这村名有来由,当年村上的应考者闻鸡起舞,破晓即起,为之“晓起”。还有延村,稍晚于江湾、晓起,也是在宋元丰年间,距今九百三十多年。千年沧桑,老而弥坚。晓起全村为古樟树环抱,树木葳蕤,溪水清流,极显人丁强旺。而村后的那棵老樟树,是老者中的树精,有如人瑞,据说树龄也近八百年,所以,它的周围用竹木拦起了篱笆,有了特护。

老树是村头活历史,而“三雕”是静态的艺术化石。山水灵秀的婺源,植物群落丰茂,木柴、茶叶、山货,连同石雕艺术,成了人们早期经商活动的内容。他们北上西行,加入了徽商队伍。他们赚钱而归,建房盖屋,修路架桥。或者,读书致仕,荣归故里,留下了一件件精美的民间艺术。于是,民宅、官邸都讲究雕梁画栋,稍好者雕砖,再好者刻木,更好者凿石。于是,一件件一桩桩,或粗或细、或文或野的雕刻,在一些相同的名字比如“余庆”、“聪听“、“笃经”、“成义”等民宅中,保存下来,成为散落于民间的艺术瑰宝。延村是最大古建筑群,有五十六幢民居为明清时所建,其中“余庆堂”的雕刻,既有古典中式的福禄寿图,又有西洋的材质,以及百叶窗式样,主人曾留学海外,带回了西方文化的别样风格。思溪也是建于宁庆元五年,村中俞氏房屋宽大,木雕精美多样,最为突出的是,客厅隔扇门上,阳刻了九十六个不同字体的“寿”字,连同屋内其他处的“四寿”,组成精美的“百寿图”,为木雕艺术的绝世精品。还有著名的“百柱祠堂”、“通济桥”等,融会了雕刻艺术之大成。

当然,还有人文传统,文风鼎盛,这是撑起婺源村落的灵魂。有俚诗赞曰: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读书传家是这里村上的传统。不用说宋代理学大家朱熹从这里走出去,不用说众多乡村,都冠以书乡的称谓,也不用说仅一个理坑村历史上曾出了余氏兄弟尚书二人,其著作五种七十八卷入选《四库全书》,也不用说老宅处处可见进士第、尚书第、司马第、天官上卿等匾额,读书习文,维系了人脉,也赓续了文脉,更主要的是,小小的偏乡僻壤成为一个世人瞩目的所在,一个有研究价值的、极富人脉和文气传统的“世上遗存”。

走进村落,婺源的至美,仿佛有了更实在的依托。而今,婺源人搞生态游,打文化传统牌,注意了旅游与开发,保持传统与发展文化的关系,可是,在汹涌的时尚文化和纷至沓来的游客面前,古朴和清幽被浮躁和喧哗侵扰之后,传统文化、优美的乡村,如何应对,如何在现代文明面前既持守又发展,是一个新课题、难题。但愿婺源人有更清晰的认识。

2005年12月

杂色蒙自

一个城市总有一种色彩的呈现,尤其是在那迷人的秋天。

以此来证之蒙自,可谓斑斓驳杂,有如秋日之绚丽,繁花之灿烂。

蒙自是云南红河州的首府,多为哈尼、彝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地。本来,彩云之南,就赋予云南多彩多色的含意,然而,这蒙自又被认为是“滇南之心”,考证为“一脚踩在北回归线上”的大地。那秋天的景色就可想而知了。

蒙自县城不大,在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上。如同云南大地上到处绿意葱茏、花红叶绿一样,造化钟神秀,自然的厚爱,让人们在这里充分享受着绿色氧吧和天然的美景。那天,在蒙自恰遇一场秋雨,被看作城市心脏的南湖,烟雨迷蒙,光鲜清亮,岸边各有特色的亚热带植物,临风沐雨,周围一些近百年的老洋楼,一些古雅而庄重的建筑,浸润在秋意的洗礼之中,自然的风情与人文内涵和谐相融。县城的建设,整洁而讲究,宽大广阔者有八车道、数十里长的红河大道,有一些新颖而巍峨的建筑,比如学校、工业园区、博物馆;精细小者如路灯、雕塑、垃圾桶、行道树的设置等等,体现出城市建设的雅致和品位。从自然的景色看,蒙自与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县治州府一样,四季春色,景色绚烂。

然而,蒙自的历史却让这个边地小城颇富内涵。

据考证,蒙自一语来自彝语音译,作为县制,它已有七百三十年的历史。清末民初曾是云南省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当年,清政府因中法战争后,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失权辱国条约,其中1887年《中法续议商务专条》中,将蒙自作为中越通商口岸,法国派驻领事。于是有了这“众多第一”: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通商口岸,第一个外国银行,第一个民营口铁路。还有,1928年,中共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蒙自查尼皮村召开。这些近代历史上特有的印记,或沉重或深刻,或冠国中,或闻名于省内,却都成就了蒙自的名气。而今,耸立在城市中心南湖一带,有各式洋楼——呈宫殿古式木质结构、两层楼的海关税务司署建筑,曾留下了当年商品经济初期在小地边城中的繁荣景象;也是两层建筑,却有着法式转角风格的砖木结构是哥胪士洋行,曾经营达三十年之久,这个由法国建筑滇越铁路的职员哥胪士开设的洋商行,也是中外经济贸易发展中的一个景象。如今,在秋日的阳光下,这些留存当年历史印痕的建筑,成为来访者们的首访之地。

因开埠而发展,因修铁路而繁荣。当年,第一条民营铁路——个旧到蒙自碧色寨,于1915年修建,留下了富有特色的边地小站——碧色寨车站,设在离县城十多公里的一个山坡。车站建筑也是欧式的,一些辅助的建筑比如大通商业公司、洋行、商店、站房等,设置配套完整,只是长年无人管理有些破败。站台上那支停摆的西式老钟,也是在冷风中飘摇着。

六十年前,抗战紧急关头,西南联大一批教授从昆明避难于此,这里设有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分校。当年的哥胪士洋行就留存有闻一多教授的故居。陈寅恪、钱穆、金岳霖、潘光旦等名家们当年曾在这里授课读书。朱自清先生在他的《蒙自杂记》中写道:“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看惯了大城的人,见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像玩具似的……城里只有一条大街,不消几趟就走熟了。”西南联大的老教授们在这半年时间,让这个有着最早的商品经济之风的南湖畔,飘飞读书声。教授们踩着石板路,流连在南湖边上的西洋风情的老房子里。蒙自,以至于滇南边地,有了新文化的熏陶。当年,历史的足迹,成为今天的骄傲,也可以成为一笔财富。蒙自人也许有了较为明确的意识,无论如何,这杂色的蒙自,富有文化历史的蒙自,将吸引更多的眼光的。

2006年9月黔北石海

向晚的风,吹在高原,柔和而清爽。汽车奋力在山道上前行。一条蜿蜒而上的碎石路,也考验着车子的耐力。而在这颠簸中,又因了这满眼的绿色和起伏的山峦组合的高原风光,让疲意顿消。

早晨,从毕节出发,再经赫章,这一带为黔西北的边地,所谓乌蒙山一脉是也,崇山峻岭锁黔地,“乌蒙磅礴走泥丸”,念及此句何等气派,行走于此,人们对高原上丰润的绿色和奇巍的山势,有了足够的认识。到了这个被称为贵州最高点——韭菜坪的时候,簇新的物象和特殊的人文风情,让人们识见了高原景象的多彩和丰富。

真应了风光之奇多在于路途之险的说法。路,虽也平缓,但却蜿蜒曲折,虽不逼仄,却坎坷颠簸。从山边顺势挖出的土坯上,多是核桃般大小的石子铺就,好像还刚刚开成,越野吉普像小船浮游于大海,忽而上下翻腾,忽而左右摇摆,考验行者体力。车窗外移步换景,有如画幅展开。青青的草场坡地,畦畦庄稼梯田,茂密的无名小花,觅草悠闲的马儿羊群,间或有三两路人匆匆,边地风景别样生气。

汽车打个弯,停在一个稍微平宽的地方。路也到了尽头。眼前,周遭群峰耸峙,绿茵如海,有流云薄雾飘来,更显生动。而近处远方,草地高坡,可见无数白色的物件,其实是一个个、一堆堆或躺或卧的石头,如各种形象逼肖的小动物,在旷野的绿色中,零星散落,其生动的姿势,可以想象出任何生灵于草地嬉戏模样。同伴比喻最多也是像吃草的小羊之类,是的,羊儿与草地,生命与大自然,浑然天成。

感觉有点凉意,但欢快让人们忘我,流连拍照之际,隐隐地传来一阵阵的欢笑,夹杂歌声。主人们招呼向山那边进发。

没有路,踩在草甸子上,柔柔软软的。眼前是一条山谷,灌木杂花密匝,寻路而行。远处,数十只牛马组合的阵势,在几个小伙子的鞭策下,疾疾奔来,擦身而过,或许暮归性急,或是看到来客惊异,放牧人鞭子响起,牧羊狗欢跳着,马儿们嘶鸣着,远离了黄昏的草场。

循着声音,到了另一个山坡。迎面,几根赫然而立的石头,据说这是“山门”。由此方进得这赫章境内闻名的石林。

我们一行,是被这贵州高原上奇异的石林吸引而来。在贵阳,在毕节,更是在赫章县城,听说这高原上的石头阵,绵延十数里,生长在高原草地,景象各异,奇绝精美,值得一看。于是,从赫章出发,十多公里的山路盘桓。此时,在暮色苍茫中,这广袤的青草绿地,这众多的白玉似的石块,和空旷辽远的自然景象,尽收眼底。

可惜,天色已晚,踏入石林之门,只是享受主人们安排的一场特有的节目。由彝族男女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跳起获得过民间山花奖的“铃铛舞”。这是一场表现劳动和习俗的舞蹈,大地为舞台,石头为背景,歌声悠扬,鼓点激昂。民族兄弟们的友好礼遇,在大自然肃静之中添了几多欢乐,在高大的石块旁和绿草地上舞蹈,别是一种新奇。

说是石林,与闻名于世的云南石林截然不同,一是它不集中,再它是草地上的生命。准确地说,这不是石之林,它们多是散见于各个山地高坡,并不集中一处,在绿色的草地上,白色更反衬得夺目,零散,精小,却也有气势,像是一个个石头堆垒的小山包,或是莽莽绿海中一艘山石砌的航船,也如茫茫大海中一座白玉似的仙山。它们并不相拥相抱,不是石头的树林,而是无数个飘浮于绿草地和高坡上的礁石群。它并不以高大而集中,形成壁立千仞,巨若碑刻,而是分布在一个相当开阔地带上,展开着,藏身于草地灌木,与树木草花簇拥相谐,形成一个如大海似的辽远广袤。比如,此山门之近的平地上,石柱高耸,如同风雨剥蚀后神殿立柱,如砥柱般高大伟岸。也有尖顶上长着众多的小树,掩映在绿草丛中,有如石壁屏障,多与草地形成相谐共生的自然景观,有如草地上生命者雕塑。

这一带,属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区,亿万斯年的造山运动,化谷为陵,才有了这石头漫坡,风雨经年淘洗出这洁白如玉的石山石海,生长于高原草地,散落于山间谷中,时间洗刷着大自然物种变化,时间也凝滞了这块生命的土地。多少年来,山民们少有涉足,即使偶尔在这里放牧、耕种,也是见惯不怪,习焉不察。这些年来,开放改革,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迅猛,打“山字牌”,念“石头经”,这里作为彝族兄弟的自然村镇,才有了发展民族旅游搞建设的思路,作石头文章,这里正在起步。

夜不觉来到,遗憾的我们,没能深入石海深处,可是,仅这一路上的石头风景,这广袤如大海似的石头阵,让我们不虚此行,更何况,一台彝族风情舞蹈,也让我们领略了边地人文风情。但愿这个长在深山人未识的石海,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2008年9月

英德散记

粤北有佳地,英德不虚名。这是我参加了广东英德文学采风活动后,在一次聚会上口占的两句。是的,来英德之前,我们仅有的一点知识是,这广东北部的一个县级市,相对于发达的岭南热土来说,有些闭塞,也有些落后。

然而,错了,当你行走于这片风情独具的喀斯特地貌,有着奇异的人文风光,有着岭南第一溶洞,有着千奇百怪变幻无穷的石头,还有二千一百年建制的历史——这个广东北部小城的时候,你不可小觑这个全省地盘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市,你会赞同年轻的历史硕士、市委书记许国的说法:英德是一个有内涵的小地方。

初夏在英德,三日盘桓,看山、看水、看石,赏这“英德三宝”,甚觉其“英名”不虚。

英德水丰,有三江汇流于此。北江源远流长,穿城而过,与翁江、连江,臂膀相连,形成丰富的水资源。大江流日月,造化钟灵秀。英德人有幸,大自然留下了幽深迷离达千余米的仙桥暗河两处,中间与五公里的地上明河相接。坐船而行,可在地面河上看乡野风光,也可在地下河中赏钟乳石。游北江水系的河湖暗流,听哗哗流水,让人感受到多水之幸。亿万斯年,水滴石穿,万物添彩,因了这水,物候气象,得天独厚。英德这水,大者有三江逶迤延绵,小者有长湖精细如镜;暗有岩洞水石奇巧,明有湖塘澄丽清幽。长河暗流,泽被万物,遂成为刚刚兴起的旅游胜景。也许是这南国丘陵之地,水气易为储蓄之故,那天,我们在英德西部峰林景观上流连,山峦迷蒙,雨水沾衣,观远山,游近水,更见南国湿爽之气,仿佛伸手可掬水汽。因是水资源丰茂,人们变水为电能,这里的水电工程较多,大的有白石岩水电站,其大坝巍然,成为北江中游一景。

同类推荐
  • 军营往事

    军营往事

    本书主要记录了作者在12年军营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战友情谊,并对作者所在部队经历的战史进行了研究,包括:走进军营、团史教育、魔鬼训练、战术演习、生死经历、参谋集训、重回部队、八一情怀等内容。
  • 世说锋语:子辑

    世说锋语:子辑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如果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故事集的话, 《世说锋语》则是刘世锋一个人用博客、作品自己记录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
  • 生命中被辜负的时光

    生命中被辜负的时光

    本书收录了阿兰重要的随笔短篇,从不同角度阐释如何拥抱我们想要的幸福。人生的烦恼,杂乱的事情,繁芜的情绪……是什么,让我们辜负了那些岁月?你可以喝杯茶,细细品味。
  • 散文卷(宁夏文学精品丛书)

    散文卷(宁夏文学精品丛书)

    《宁夏文学精品丛书:散文卷》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宁夏是一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边塞大地,也是文学的沃壤。这里的土地和人民、风物和人情成为了宁夏作家书写、赞美与思索的主要内容和对象,他们力求从西部荒凉的表象下寻找和挖掘人们顽强的生存状态和坚韧的民族性格。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从张贤亮到以“三棵树” “新三棵树”为代表的宁夏青年作家群,以独特的生活经验、历史记忆和诗意的言说,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用文学的方式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发出生命的强音,营植出一道令人瞩目的文学景观。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学,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宁夏乃至西部的精神入口。
  • 那些人,那些事

    那些人,那些事

    本书是一本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回忆随笔。作者是知名学人蓝英年,这些长长短短的文章,内容主要为两部分,一是回忆与作者同辈或前辈学者、诗人、翻译家的亲身接触,如与梁漱溟、张东荪、史学家漆侠、翻译家蒋路和诗人流沙河的交往,现在那些人物大多作古,这些真挚的文字,读来亲切感人。另一部分主要介绍苏联文坛上有意义的趣闻趣事。文章写得轻松、有趣,又很好读。
热门推荐
  • 樱花树下的倾心

    樱花树下的倾心

    无时无刻你在樱花树下时的样子都会浮现在我眼前【叶南辞】遇见是最大恩惠,忘却的只是岁月带来的年轮【林思音】最美好的事不过是相遇更美好的是遇见你那个命中注定我会爱上的人【三只的小可欣】樱花树下的倾心那淡淡的樱花芳香还存在你是否会在旧时光等着我?
  • EXO之神一般的降临

    EXO之神一般的降临

    女主边静贤是边伯贤的妹妹(ps:女主特别特别的聪明,一种YY说不到的聪明),边氏是国际第一大公司,然后就是吴氏,朴氏,鹿氏,金氏,都氏,张氏,黄氏都是国际上有名的公司。在这个世界,适者生存。(ps:这个世界的人写,如果不好的话,拜托包容一下啦。都有异能)好啦好啦,不能透露太多哦,喜欢看的话,一定要加书架,给票票哦,当然啦,我是不会强迫你们的啦~~作者刚刚申请的号哦,我是第一次写,如果不好的话,拜托包容一下啦。
  • 哈利波特伏赫之嗜血魔王

    哈利波特伏赫之嗜血魔王

    汤姆里德尔十七岁时,有个女孩就猝不及防地进入了他的生活。当她在周围时所有的事情都会不同了。他用毕生经营的抵御感情的屏障却因为她的出现而土崩瓦解,他以为早已经死亡的感情重新浮出水面。月光下,女孩伸出一根手指放在男孩唇边,微微一笑:“汤姆,不要再叫我希勒娅,请叫我...赫敏。”“好吧,赫敏。”汤姆应道。时间转换器出了故障,赫敏没有回到1998年,而是来到了伏地魔当道,救世主未出世的时代。几年后,救世主出世,伏地魔被伤,奄奄一息。赫敏此时面临一种选择,是选择纯洁真挚的象征正义光明的友情,还是选择刻骨铭心的象征邪恶黑暗的爱情?(清水文,微虐文,略有ooc)
  • 鬼姐姐

    鬼姐姐

    钟少宇从小在孤儿院长大,七岁时一气之下逃出了孤儿院。结果发现了一座看起来老旧、废弃的房屋,结果遇见了白姐姐......
  • 从领主开始

    从领主开始

    穿越魔幻世界,成为被逼婚、发配的骑士领领主。这里是法师与战士的世界——法师呼风唤雨,掌天控地;战士挥刀开山,劈掌断流。从岛屿到大陆,从大陆到星空……无尽征途PS:新书求支持,求推荐票、求收藏
  •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到思辨性与文学性的统一,画面感与故事性的统一,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深入浅出,通俗活泼,以历史随笔的方式来演绎荆楚文脉,用大历史观、大文化观来阐述荆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了解荆楚文化的流变,并从中得到教益。
  • 富国

    富国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烈风之说

    烈风之说

    魔法世界的神奇故事。一个神秘奇妙的魔法世界,一群天真热血的无敌团队。魔法师、魔魂师、法魄师、魔导师、法圣师、魔灵师、法帝师、魔斗师、法神、魔法斗神。他们又将到达哪个阶段?神的转世,黑暗的力量,温馨的生活,与神奇的魔法,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摩擦!(渣文一篇,不喜勿喷)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外国民间故事

    外国民间故事

    本书系“百年儿童文学名家译作精选”丛书之一种。20世纪的百年之间,世界优秀的民间故事被广泛介绍,成为中国儿童和成人共享的精神食粮。本书从原刊中挖掘并参照诸家汇编的集子,就趣味性、知识性、史料性及收藏价值等方面作了精心的筛选,尤钟情于前半个世纪的名家译作,如郑振铎译日本民间故事《竹公主》、茅盾译北欧民间故事《十二个月》、许地山译孟加拉民间故事《红宝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章。这些作品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生活,了解世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增添他们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