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诗有关的胡言乱语
1.有人说,所有的人都是诗人。我也认为是,这是广义上的诗人,或者说是生活中的诗人。而我们通常说的诗人,是狭义上的诗人,是文学中的诗人。
2.人的情感是人生命历程中的内在晴雨表。人内心的那些透透彻彻的痛苦,混混沌沌的幸福,忽明忽暗的哲思……都是人内在的情感语言——情意,是诗的细胞、诗的种子或者诗的素材。
3.人内在的情感语言,可以在个体的内心中体味出诗意,也可以在外在的触动下感受到诗意,却不能称之为诗,而只能说是诗的素材。也就是说人生与自然的素材,只有经过人心灵的照抚才会成为诗的素材。它是一种自发的审美。
4.把诗的素材——情意外化的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诗人。
5.情意外化的过程,即诗化,是自觉的审美,是诗到达相对完美的途径。
6.诗化的自觉不等于诗艺的自觉。诗是难以完美的,诗艺的不自觉甚至相对完美也不易达到。
7.语言思维或语言思维偏向是语言的本体性认知,是一种有新高度的语言观,对诗的思考需要这样的认识基础。这个语言观从总体上把语言看成是内在语言与外在语言相互依存的生命体。
8.诗也是内在语言与外在语言相互依存的生命体。内在语言是需要深入的部分,外在语言是可以浅出的部分。
9.所有的人都有诗的种子,因此,诗可以在所有的人内心中开花。无论过去、现在或者将来,诗属于所有的人。
10.能让诗的种子在众人内心开花的人,是优秀的诗人;能让诗的种子在后世的众人内心花开不败的人,是诗人中的诗神。
11.优秀的诗人可能不很多,诗神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我们不得不用相对的眼光来满足内心的缺憾。
12.想象力就是驾驭理性的能力。西语诗善于用理性描绘感性,汉语诗则长于用感性彰显理性。这个差异是从语言思维偏向开始的,因此,中西诗学、哲学等等的差异是必然的。
13.从语言思维来把握弗洛伊德“意识”与“无意识”理论,“意识”就是语言层面的东西,“无意识”则是生理层面的东西。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对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负面影响,根源在于它把生理层面当成了语言层面。当然,并不是说生理层面不能有意识地进入语言层面。
14.文学创作或者诗歌创作归根结底是语言层面的问题。语言层面当然包含社会性、现实性等等这些语言层面,但这些语言层面不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诗之所以是诗的语言层面。从这个认知出发,把俄国形式主义当成文学史研究中的主观唯心主义立场和把文学性当成文学或者诗歌的全部,都是很可疑的。
15.“陌生化”理论建立在具有比较精密语法的语言思维基础之上,因此,在诗歌领域它无法解决其无序的操作性问题。
16.绝对自由的人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是人的社会性所决定。诗人是自由的,但他受到诗这一生命体的束缚。
17.好诗不在结构的简单或复杂,在于适合诗的生长发育。
18.诗人有钟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怀和理智。
19.“读书人”与知识分子不能划等号。知识分子是文化的传播者,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人,是具有“独立的精神,解放的思想”的人。不是所有写诗的人都是诗人,诗人是知识分子中的优秀分子,富有批判精神和科学精神。
20.诗人的批判精神始终如一;诗人的科学精神与时俱进。
21.诗人是在诗法中凌空蹈舞的人,是入了世出得世的凡人。
22.天空与大地,理想与现实,这是诗人的翅膀和双脚。
23.诗是理性精神与理想光彩相融合的生命体。
24.诗人是富有思想的实践者。诗人未必是个理论者,但诗人的实践必有理论的实践与创新。
25.拉康的精神分析批评的弱点,正是它批评的出发点,即强调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分裂。
26.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包含了语言生成和语言运用的关系:所指等于能指是语言生成的关系,能指等于所指是语言运用的关系。能指基本等于所指是共时性的运用问题,主要表现为日常语言、科学语言;能指不等于所指是历时性(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运用问题,主要表现为文学语言,特别是诗语言,历时性可以存在于共时性之中。
27.人的生物性本能不属于语言层面,就像一株草向上生长或者一只蚊虫叮咬人不是由语言组织的行为一样,至少这一本能行为不被认为是语言层面。
28.拉康的“无意识”实际上属于语言层面的语言记忆(包括感物记忆),只是他对此是无意识的。此后的“无意识”观点多是在这一层面上,而“集体无意识”、“原型”则从这一层面上有所后退。
29.“复义”是诗的优点,但它可能滑向“歧义”,而“歧义”永远不会是诗的优点。
30.“复义”让诗更鲜明,让诗更丰富,而不是让诗晦涩。
31.诗的晦涩主要是诗人的表现力缺陷。晦涩的诗能成为经典,主要是:满足了人的猎奇心理;诗是深奥的集体习惯意识作怪;诗人形象的先入为主。
32.诗文本由主观外在语言呈现,既有内部关系,也有外部关系。它一方面联结着内在语言,一方面联结着客观外在语言。它是这些关系的统一体、生命体。
33.好诗文本从来都不仅仅是形式,它既显示诗人的印记,也投射历史和时代的背景。
34.诗有情意场。越是好诗,情意场的门坎越低,场域越大。
35.诗人的立场应该是:非个人化的个人写作。
36.把重视作品本身的研究看成是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是基于内容与形式的语言观和机械僵化的二元论。
37.对诗的批评,从诗本身出发是无可置疑的,没有诗文本,谈何诗人与社会的联系?谈何历史背景?谈何时代性?谈何诗对社会所具有的影响?
38.离开诗文本进行的外部研究,实质是非诗研究,甚至把精神文化实践等同于物质文化实践。但从诗文本出发的外部研究则是必不可少的。
39.说诗文本是一个生命体,是基于诗文本是诗人的精神文化实践这一实际,构建诗文本的主观外在语言,与内在语言和客观外在语言是不可分的。离开这三者的统一,语言、诗就难以生存。
40.诗文本中的客观外在语言的客观,不是具体的、现实的客观,而是一般的、意识的客观,但这个客观又是与具体的、现实的客观紧密联系的抽象的客观(即抽象的客观外在语言),它是表达与理解的媒介。
41.海德格尔视语言与存在本质上一体,语言的发生是“存在的天命”,并认为诗是本质性的语言,是展开原初意义化活动的语言言说。他的语言观、诗观虽有积极意义,但他用神本主义否定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因此,他的语言、诗又陷入与人本存在对立的困境。
42.海德格尔理论上的矛盾实则是他内心的矛盾,这也为他的现实设下了陷阱。但他的诗性哲学实质是要去掉人的主体性对人诗性本源的遮蔽,尽管这是一种乌托邦,对诗的认识还是富有启发性的。
43.诗人的批判精神始终如一,最根本的就是坚定人类的理想信念,在对现实的批判中摘掉有色眼镜。
44.语言思维中,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将语言与主观、形式主义划等号是语言观的弱视、哲学立场的偏差。
45.社会是否进步要看其生产力是否具有先进性。但用物质文化关系来解释精神文化关系,显然是物质至上的立场,实践证明是幼稚的,至少这样的时代远未到来。诗的进步既取决于其思想性,同时,诗的进步甚至其思想性的提升还取决于诗艺的先进性,这是符合精神文化发展规律的。
46.现代诗理论一方面认为瞬间性符合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的体验,一方面又认为现代诗的瞬间性导致了其意义的晦涩。现代诗人的表现力缺陷就是被这样可笑的理论掩盖起来了。
47.总体性、整体性不能排除差异性与个体性;同一的生命体也不能否定对一致性的质疑。
48.诗是一种肯定现实世界的超越性认识,是历史和现实之上绽开的理想之花。诗视精神升华为人的本质。
49.肯定现实世界就是正视现实人的生老病死、痛苦幸福,正视现实人的阶级、政党、政治等等社会性异化。诗正视现实,进行超越性的批判,实现超越现实的进步。
50.诗肯定真善的美,否定假恶的丑。诗的品格始终是肯定—否定—肯定。
51.诗的艺术价值无疑在作者、文本、读者这三者中间,但作者与理想主义或客观主义、文本与形式主义或唯美主义、读者与实用主义或主观主义不应混为一谈。缺少了作者以外的读者,诗的艺术价值不是不存在,而是不能实现。
52.诗文本的主观外在语言和抽象的客观外在语言可以在相同或相异的智性之中显现相同或相异的光色。但在个体性与集体性之间完全的相同是几乎不存在的,因此,用伽达默尔的“象征”说解释不了主观外在语言与抽象的客观外在语言的关系。
53.内在语言中的语言记忆包括既成语言和准语言元素。准语言元素也可以称为语言感性元素和语言理性元素。
54.语言思维是集体性与个体性的集合。集体性的语言记忆并不是个体性的语言记忆的简单相加;个体性的客观外在语言与集体性的客观外在语言也不可能完全相等。
55.诗人的表现力就是诗人新颖独特的语言生成的能力和个体性的主观外在语言走向集体性的抽象的客观外在语言的能力。
56.常有读者说,某一首诗说出了自己想说而说不出的话。这是诗人将与读者相类似的准语言元素生成了语言,而诗语言的主观外在语言既新颖又与抽象的客观外在语言较好地融会贯通,自然有如云消雾散的感觉。
57,诗的散文化,实质是诗人仅仅动用了语言记忆中的语词、日常语法、分行组合等等既成语言。部分散文化的诗虽在分行组合上做了一些处理,但除了外在节奏有所变化外,内在旋律并没有改变。
58.语言记忆中的既成语言为什么能让人感动?因为这些既成语言里蕴含着令人感动的感性元素。实现这样的效果,文一般从外向内,诗则由内向外,因此,诗语言需有直入心灵的手法。
59.诗人进行诗歌创作,不仅需要丰富的语言记忆,而且需要调动其感物智能和组合慧能,生成新颖独特的语言,并用个体性的主观外在语言走近集体性的抽象的客观外在语言。从这里分析,诗可以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比高低了。
60.语言思维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宇宙存在状态,历史传统难以割断,时代特征也无法掩盖。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仅仅是语言外在的一部分。
61.诗的独特性取决于诗人的语言生成中的感物智能和组合慧能的独特性,简单说就是感悟的深度和组合的智慧;诗的深入浅出则取决于诗人的语言生成与语言记忆的融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