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劝慰道:“爱卿不要灰心。今年太阴犯将星,正应在你的灾祸上。据星士讲,尚可攘解。我要让郎中上心地为你诊治,并亲自为你祈福攘灾。”
陛下天覆地载之厚恩,臣及子孙后代,万世不忘!”徐达感动得老泪纵横。
朱元璋回宫后,果然亲自写了献给山川城隍等诸神的祈祷文,派人到各庙宇焚化。祈祷文话不多,却是十分真诚。上面写道:
“曩者,天下有乱,朕命偃兵息民。大将徐达之功居多,今疾弗瘳,朕特告神,愿全生数载,固宁万姓。朕他日当与达同往敬祭,惟神鉴之。”杀人不眨眼的朱元璋,居然许诺“全生数载”(几年不杀人),并要“与达同往致祭”,心不可谓不诚,许诺不可谓不重。徐达得知后,望阙膜拜,感激涕零。对皇帝的一切疑惧和忧怨,一扫而光,心里登时豁亮了许多。人添精神,病减三分。加上御医的精心治疗,徐达的背痈明显好转。到了来年元宵节,已经能下床走动,到庭院中兴致勃勃地观看花灯焰火。
听说徐达病情好转,朱元璋一副庆幸的样子。把为徐达看病的御医召来,悄悄问道:
“像魏国公这种病,要忌口吗?”
“恶痈毒疮,最需忌口。不然,好了也会反复。”
“魏国公的病,最忌讳的是什么呢?”
御医不敢隐瞒,径直答道:“启禀陛下,忌食蒸鹅。”
“真的需要禁忌吗?”
“万万大意不得!”
“朕知道了朱元璋叮嘱道,“你可要加意照料,用心医治呦。”第二天,御医就把皇上的亲切关注告诉了病人。徐达感动异常,眼含热泪说道:
“真想不到,皇上不仅派先生等前来诊治,连忌口等小事,还不忘关照。足见以往……”他想说“以往对皇帝的疑惧,都是庸人自扰。”一想不妥,急忙改口道:“足见,皇上对臣下的关爱,胜于同胞手足!”
御医没有接徐达的话茬儿,而是不无忧虑地说道:“大人务必把忌口的事,放在心上呀!”
“放心吧,先生。如此要紧的事体,我怎么会忘记昵。”
13
几天之后,一路传呼,宫里送来了御赐美食。徐府上下赶忙来到大门外、庭院中匍匐跪迎。当使者打开食盒,送到跪在地上的徐达面前时,徐达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皇帝送来的竟是一只蒸鹅!
徐达怀疑是自己病得眼睛昏花,视物不清。俯身定睛再看,一点不错,在一尺二寸的青花大磁盘里,蜷伏着一只酱红色的大肥蒸鹅,热气氤氳,清香四溢!
那扑鼻的淸香,仿佛是让人窒息的毒气。一切的一切,再明白不过。徐达如梦方醒。
这些年来,他一次又一次地自我劝诫,不应对皇帝和亲家翁产生疑忌,原来全是懵慷无知,自己欺骗自己!
一时间,刘基、李文忠、李善长、宋濂、陶安,以及那些冤死的患难弟兄,一个个在眼前闪现。尤其是老朋友陶安一家的遭遇,更是挥之不去……
陶安文思敏捷,笔底涌泉,一直是朱元璋的重要幕僚。先后做过黄州知府,饶州知府。开国前,就以翰林院学士的资格,担任议礼总裁官,知制诰,兼修国史。朱元璋曾给他极高的评价和褒扬:“国朝谋略无双士,翰院文章第一家。”洪武元年四月,陶安出任江西行省参政,九月死于任所。朱元璋亲自撰祭文追念,可以说是生荣死哀,人人叹羡。但这位“谋略无双”的文章大家死后不久,他的家人便成了皇帝惩治的对象:次子因罪处死,长子连坐而诛,在京的家人四十余口发配充军,大部分被折磨而死。就连在原籍太平府的家人仆妇也逋到拘捕。陶安老妻陈氏,气愤之极,跋涉数百里来到京城,猛击“登闻鼓”。“登闻鼓”一响,皇帝必须亲自召见。陈氏的哭诉,终于打动了皇帝,金口一开,陈氏和家人方免一死。
当年陶陈氏在金殿上哭诉时,徐达曾亲眼目睹。那诚剖心曲的倾诉,撕肝裂肺的恸哭,至今历历如在眼前。看来,陶安一家的惨剧,已经轮到了自己的头上!
徐达怎么也想不通的是,这位从小患难与共的伙伴、如今的亲家翁,
竟然如此急不可耐地要打发他去西天!自己一死在所不免,无辜的妻小家人也跟着受连累,却使他肝肠寸断!
恩赐蒸鹅的气味直往鼻孔里钻。当着太监的面,徐达没有哭泣,没有怨恨,双手捧起蒸鹅,一撕两半,一手擎着一块,狼吞虎咽地大嚼起来……跪在徐达身旁的爱妾荷花,急忙膝行向前,伸手想夺下来。徐达用力地摇摇头,以目制止,一面大嚼不止。直到肚腹饱胀,一只蒸鹅已经吞下大半,方才有气无力地向使者说道:
“烦劳公公,回去替徐达谢谢皇上的厚恩高典!”
徐达知道,已无力搭救自己的亲人,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临死前所能作的惟——件功德,就是搭救替自己治病的无辜医生。太监走了之后,他立即嘱咐所有的医生赶快逃!。
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日,传来了惊动朝野的消息——开国第一功臣、魏国公徐达病死!享年仅五十四岁。
朱元璋得报,兴奋地在殿内走来走去,一边自语;“好哇——徐达死了,徐达死了!”
刚说完这话,朱元璋忽然想起,墙角有个正在煮药的宫女,不由猛吃一惊。让人窥见了心曲那还了得!急忙悄然趋前察看。只见那宫女正在低头打盹,衣服的一角,已被炉火烤糊。他上前猛地踢了一脚,宫女方才惊醒过来。一见皇上站在面前,急忙磕头求饶。
朱元璋放了心,假意责备道:“煎药怎么可以睡觉呢?糊了药,那还了得!”
其实,刚才朱元璋的一宇一句,宫女都听了个明明白白。她知道听了皇上的心里话,难逃一死。急中生智,低头佯睡。果然瞒过了皇帝,捡了一条性命。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扎上一条素巾,一路纸钱飞洒,浩浩荡荡,直奔徐府。
听到皇帝御驾亲临吊唁,徐家大小急忙出拜哭迎。徐达的爱妾荷花,更是哭得死去活来。朱元璋流着泪将她扶起,声音哽咽地安慰道:
“人死不能复生,节哀吧。你不必后虑,有朕在,一切都会为你做主的。”
徐达不死,心无宁日。徐达既死,想到他的功勋和忠心,心里又免不了受到谴责。为了安慰死者与生者,更主要的是为了消弭内心的歉疚,朱元璋决定给徐达以锻大的哀荣。回宮之后,朱元璋立即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下令在功臣庙里为徐达塑像,并亲自为徐达撰写了一篇哀切动人的追封诰词:
朕惟帝王之有天下,必有名世之臣,秉忠贞,奋武威,以辅成一代王业。今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螝国公、参军国事徐达,以智勇之贤,负柱石之任。曩因元季之乱,挺身归朕,朕实资尔智略,寄尔腹心,以统百万之师。攻无不取,战无不克,栉风沐雨,躬历苦辛。朕正位大宝,论功行赏,是以跨尔上公,賜以重祿。仍总戎于北方,纤尘不惊,边境宁谧,信乎为我朝之元勋也。方期天賜遐龄,以享非常之报,孰知将星一陨,尔身逝矣。慨念今普,朕岂能忘?虽然死生人道之常,而追封之典可不举乎?特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其上三世皆封跨,妣皆封诰命夫人。
朱元璋以为,这样极尽褒奖之能事,不但可以遮挡众人的眼睛,徐达地下有知,也会体谅他的苦衷,原谅他的狠毒,永远含笑于九泉之下。
14
徐达“病死”不久,豫章侯胡美也被糊里糊涂地处死了。
胡美原名胡廷瑞,朱元璋字国瑞,为了避讳,改名胡美。他原任陈友谅江西行省丞相。据守豫章时,朱元璋大兵压境,他开门揖降。兵不血刃一座名城易手,整个江西望风披靡,纷纷归降。帮了朱元璋的大忙,功劳非同一般。早在洪武三年,便被封为豫章侯。朱元璋得知他有个姿色出众的女儿,选进宫去做了妃子。转眼间,胡美成了人人歆羡的皇亲勋臣。
无奈,好景不长。洪武十三年,清查胡惟庸案进入高潮,胡美不明不白地被改封为临川侯。豫章后来改称南昌,临川就是今天的江西抚州。豫章比之临川,城大地重,由豫章侯改封为临川侯,意味着地位下降。但胡美猜不透,自己为什么无端失宠?
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他之所以给老丈人一点颜色看看,是忍受不了他在自己面前,那副趾高气扬的得意神色。
彻底出气的由头,终于找—了。
洪武七年三月,有亲信报:胡美经常带着他的女婿出人宫禁,肯定是与胡妃有不正当的关系。密报的言辞虽然模棱闪烁,朱元璋却信以为真。不经审讯,便命令将胡妃秘密处死,同时赐临川侯胡美和他的女婿一起见了阎王。至于,胡美的女婿到底是否与胡妃有染,或者与其他宮女****,那只有天晓得了。
怒气平息之后,朱元璋自己也发生了怀疑,觉得对老丈人下手仓促了些。不由产生了几分悔意。屈指算算,被杀掉的勋臣武将,已经三十多人,只怕跟胡美一样,许多人未必是罪有应得……
登基以来,舍三次大规模的封爵。一次在洪武三年,是开国酬勋,共封六公、二十九侯。第二次是在洪武十二年,为平定西部边境奖功,共封十二侯。第三次是平定云南赏功,共封四侯。战役总指挥、征南将军傅友德,则晋封为颍国公。三次相加,总共封了九个公爵(只有李善长一人为文臣),五十四个侯爵。到洪武二十三年,借胡惟庸、李善长党狱,大杀勋臣武将,一次就处死了公侯十一人。加上此前病死的、杀死的,共有三十二位公爵侯爵,见了阎王。几乎半数以上的公侯勋臣,被自己搞掉了。
如果不是边疆要设防,内地需要治安弹压,离不开强大的武装力童和一批有威望的将帅。只怕被杀的人还要多。许多将领沾了“需要”的光,从而保住了地位和头颅。
在天暗风吟的深夜,或者噩梦缠绕的黎明,仿佛常常有鬼魂的啼泣声在远处回响,甚至清晰地看到披头散发的冤鬼,嚎叫猗向自己索命……“只怕到了阴间,他们都不会饶过我!杀人的事,以后真得多加谨慎了。”朱元璋向自己发出了警告。
不料,正当盛年的皇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沉重的打击,使朱元璋完全改变了自己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