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解决
“三农”问题要统筹“农”和“非农”工作,把“三农”工作统筹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重”这两大难题。
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
如何面对县域经济多样化的特征,这是每一个县都必须直面的问题。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特点来制定自己的发展策略迫在眉睫、至关重要。综合区域经济特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对策应是实施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民营经济规模化、经济国际化、城镇化与项目拉动战略。
(一)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村经济的第二次飞跃,是壮大和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
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二要立足市场需求,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三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四要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二)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核心是提高经济效益,关键是发展高新技术,根本是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一要以发展为目标,千方百计增长工业经济总量;二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三要以改革为动力,调整企业资本结构和组织结构;四要以科技进步为依托,调整产品结构。
(三)实施民营经济规模化战略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让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大显身手。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大胆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牢固树立民营经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思想。
一要加强政策支持,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二要围绕制度创新,促进民营经济的改革;三要推动科技进步,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水平;四要大力改善软、硬件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
县域经济发展要把培育支柱产业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要顺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和开放型经济的思路来提高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二要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保持外贸出口快速增长;三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搭建开放型经济大平台;四要营造高效的服务环境和宽松的社会环境。
(五)实施城镇化战略
城镇化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农村工业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要以规划为龙头,高起点、大手笔描绘精美蓝图;二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标准、大动作加快城镇化进程;三要以管理为重点,高效能、大力度塑造良好的形象;四要以经营为关键,高水平、大投入形成多元化机制;五要以改革为动力,高素质、大跨度吸纳人口聚集。
(六)实施项目拉动战略
项目是发展的载体,要树立项目就是生产力的新观念和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上项目就是增实力的新思想,把项目当作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实实在在见成效。
一是抓好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项目,用国家的投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吸引本籍外出务工人士返乡创业创立新项目;三是根据县域特点抓好自列项目;四是对所有项目加强管理,科学运作,使项目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关于发展民勤县域经济的理性思考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县域经济要发展,必须考虑它所具有的“区位”优势,这是它对人才、资本、技术、市场具有吸引力的前提,也是对制造、销售、储备、运输具有竞争力的基础。
“区位”是“所处空间位置关系对于发展的可适性总和”,通常它表达了该区域的吸引度、通达度与潜势度相互作用产生的空间推挽力的净结果。
“吸引度”代表区域的内在特征,包括吸引外资的贡献率、外资占本区GDP的比率、进出口的贡献率、进出口占据本区GDP的比重。“通达度”代表区域的外部关系,包括货运周转量、县城距火车站或港口的距离、交通密度、交通枢纽等级。“潜势度”代表区域的动态变化,包括交通通讯投资份额、单位面积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基础设施在全国(全省)的比重、生态环境质量等。
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中国有2600多个县,由于受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基础条件、改革开放意识、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县域经济之间的开放程度不同,经济体制建立的进程不同,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县域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如何面对县域经济多样化的特征,这是每一个县必须直面的问题。能否根据自己所处地理位置、区域特点来制定自己的发展策略迫在眉睫、至关重要。
二、发展民勤县域经济的理性思考
(一)观念更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动力
1.要树立特色经济新观念
特色就是优势,就是专长,也就是市场竞争力。县域经济的发展就要根据本县所处地理位置来统筹规划,要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佳”的特色经济新观念,要用全局思维的观念来审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全省(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中,选准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如民勤县收成乡就要在黄、白密瓜上做文章,在保证瓜果四季上市、做好外销的基础之上,我们开发加工项目,如瓜脯、瓜饮料等,使瓜类产品不断增值。同类的如民勤薛百乡的红枣、辣椒等。根据沙乡日照充足的天然资源优势,适合全县种植的是小麦、棉花、小茴香、籽瓜、葡萄、南瓜等;适合养殖的是牛、羊、猪、鸡、鸭等。要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取得精品高价的效益。只要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产业化经营,集团化销售,“特色经济”大有希望。
2.要树立“投资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新观念
县域经济做大做强仅靠农业是不行的。要发展工业难度很大,一是缺少企业家,二是缺少启动资金,三是缺少技术,四是缺少吸引外商的投资环境。可以说,在西北发展工业是先天不足,在交通落后的民勤更是难上加难,曾经被视为民勤经济支柱的化工厂、糖厂等先后倒闭,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痛。但工业必须发展,我们应知难而上。首要的任务就是树立“投资环境”新观念,全县上下要经过再一次大讨论来统一思想认识,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卫生、环保、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等最基础之点上抓起,建设美丽的民勤,使外商有留恋之感。接下来则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强化服务,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统揽本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从而建立令人信赖、可亲可敬的高效廉洁政府。
3.树立“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就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观念
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在今日中国,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许多人都把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定位于戴个乌纱帽。这种陈腐观念一日不破除,社会风气就不会好转,县域经济就无法壮大。因而应从体制、机制人手,削减特权,减少公务活动开支,弱化官本位意识。要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倾斜等实质措施,重奖对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树立“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就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与“谁创造的社会财富多谁就是时代英雄”的新观念,鼓励人们干事创业,激励人们树立科学人生观,在有限的人生旅途之中做出最大的贡献。
4.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的,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新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把它概括为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本县实际要制定生态立县的策略与发展特色经济的长远规划,达成共识后要以制度的形式长期坚持,不能因主要领导的变动而随意变化,从而使县域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广纳贤才,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程度与后劲,都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而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广纳贤才,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1.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
要结合本县特点制定选拔优秀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及乡土科技拔尖人才的政策,为科技人才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县财政预算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设立科技人才奖励基金,建立人才奖励机制,使科技人才成为令人羡慕令人尊敬的职业。比如:对年创产值超过百万元的企业家、科技人员和私营企业要奖励3~5万元,县政府为他们颁奖并披红戴花,在电视台宣传其先进事迹。对科技拔尖人才要制定细制,规范标准,让有能力的人都有机会进入该层次。对科技拔尖人才每年要免费为他们做一次全面细致的身体检查,有成果的要奖励1~2万元,并披红戴花,在电视台上宣传先进事迹。对在技术创造和技术创新上成果突出、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科技人才,要允许其技术参与入股分配。除了物质奖励外,还要从科技拔尖人才中选举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使有能力的实干家同时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以激励他们的创业热情。
2.聘请高层次人才要深入开展
上联大专院校、科技单位、专家教授、知名企业家,下联基层企事业单位、科技示范点、农村场院、乡土能人活动,同时,切实更新招商引资观念,努力做到引资与引才并重。
3.引进实用人才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大胆引进外地实用人才,推广农村先进实用技术。要切实打破地域界限、身份界限,只要能创造出社会财富的能人,就大胆引进。
4.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人才培养
要实施人才强县的战略目标,必须把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在人才培养上除了抓好基础教育外,还要抓好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外出参观考察与交流活动。要通过成人高校、电大、函授、自考等方式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要通过党校、卫校、教师进修学校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抓好短期培训,使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村社干部、致富带头人及企业家、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各阶层成员及时参加培训,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及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使他们既接受教育又学点新知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要组织培训基地教师及乡、村、社干部外出参观考察。“外面世界很精彩”,眼界的开阔,观念的更新会带来许多促进发展的新思想、新主意。要至少每半年举行一次科技人才交流会,相互交流经验,研究探讨新技术、新科技、新产品的推广和开发工作。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发展
要想实现现代化,必须实施工业化,而工业化的实现又是以城市化为前提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在我县还是发展较快的,但如何由它来带动工业化?作为落后的西部沙漠绿洲民勤县应使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发展。
1.城市化的重点应优先发展县城
根据发达地区的经验,县城人口规模在20万人至30万人比较合适。现在全国70%的县城人口低于10万人。民勤县城居住人口约5万人,因而我县发展城市化应立足于“做大”县城。民勤只有30万人口,小城镇数量不易太多,县城做大之后,即使城市化率达到70%,也只有21万人的规模。城市的本质,是第二、第三产业的汇集地,人口过少,消费有限,三产不旺,势必影响就业。对进城农民也应在户口、购房、子女人学、就医等方面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不得歧视。
优先发展县城有三大优势。一是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好,人口密度又较大,农民进城后有一种城市市民的优越感,吸引力较强;二是农民进入县城安家之后适应性较强,人地不生疏,容易找活干,甚至夏天去农村务农,冬天到再到县城经商打工,生活的安全感强;三是县城工业条件相对较好,就业机会多。
2.做大县城须先发展工业
发展工业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瞄准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使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不断增值:如小麦深加工项目,要成立面粉加工企业集团,引进方便面生产线;玉米从加工玉米淀粉开始,再向淀粉糖(口服葡萄糖)、淀粉纤维、蛋白等深加工延伸。玉米加工成玉米淀粉可增值150%,加工成淀粉糖可增值200%。棉花除加工成皮棉还可引进喷气织机、自动给筒、精梳机等国际先进设备进行深加工,效益可大大提高。其次是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对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应给予“零地价”的优惠,对投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应给予两年不征营业税的优惠政策。
3.小城镇建设应重点发展红崖山镇与红沙岗镇的建设
要抓住西大窑煤矿建设之机,搞好红沙岗镇的小城镇规划,对率先在红沙岗镇落户的企业,居民以“零地价”划拨地皮,使工业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同步进展。要利用红崖山水库水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建设红崖山镇,重点发展休闲娱乐业。进城农民多了,可留出更多的土地让留下的农民耕种,他们的发展、富裕也有了“土地”这个载体。富裕农民的根本之策就是减少农民,如东湖镇西辰三社原有人口70人,现有人口15人,这几年专种棉花与茴香,收入大幅度提高,2002年人均纯收入过3000元,2003年则达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