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国乱政”这个罪名,是个天大的污点,很难洗清。古代的家国天下往往让很多当事人看不清楚状况。觉得国是我们家的国,天下是我们家的天下,在自己家里捣点乱别人管不着。或者为了不让别人去管,更是搞出了许多事儿。可结果却往往很难看。
在皇宫里,“母亲”这个角色对女人们来说有时不是最重要的。下面这几位太后,显然属于这种情况。或者说她们生活在皇宫里,见惯了阴谋诡计,很多事情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权势”这个东西,真是绝妙的兴奋剂。刺激、狂热、不理智,带给人最美好的幻觉。所有的人都铆足了劲去争取享受它的荫荣。等到幻觉离去,一切回到现实,争抢中捅下的大窟窿又成了无底洞,足以把人吞没。而最严重的是,这番旁若无人的斗争,其实是踩在许多人神经之上的舞蹈。真正倒霉的是谁,历史已经给了我们交代。
历史反光镜
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母亲。历经四朝、贵为天下国母,看着西汉走向衰落,又把传国玉玺交给了王莽。她一度临朝称制,家族权倾天下,最后却错误地把王莽推上了历史舞台,使他有机可乘夺了汉家的天下。
王政君据说是黄帝后裔。王政君的祖父王贺在汉武帝时任绣衣御史,曾到魏郡(今河北临漳西南)缉捕地方“群盗”,因宽纵不诛、“奉使不称”被免职。
王贺被免职后,又与同乡里的大户人家终氏结怨。终氏是济南望族,其族中终军18岁即选为博士弟子,汉武帝时为谒者给事中,后迁谏大夫之职。王贺不愿忍气吞声,索性退避三舍,举家迁到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委粟里,在里中任三老,地方上的人都很尊重他。据县里有位叫建公的老者讲:“当年春秋之世,沙麓暴崩,晋史就曾卜过一卦说:‘沙麓之崩,实因阴为阳雄,土火相乘。这预示着六百四十五年后,当有圣女兴世,大概会应验在齐田家!’现在,王家迁来,正居当年沙麓之地,时间也相符,恐怕八十年后,王家真有贵女出世而兴天下了。”
这番话正好应验在王政君身上。据《汉书》记载,她的母亲李氏夫人怀孕时,就曾“梦月入其怀”,汉代大文学家扬雄作诔文时说她乃“太阴之精,沙麓之灵”。就是说,人未出世,就已非同寻常了。
王政君的父亲王禁只担任小小廷尉史一职。胸怀大志又“不修廉隅”,偏又喜酒好色,娶了几房妻妾,生有四女八男:长女王君侠,次女即王政君,再次王君力和王君弟;长子王凤以下有王曼、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王政君与王凤、王崇同为王禁的正妻李氏所生。李氏因为实在忍受不了丈夫纳娶那么多妾,愤愤不平,离开王家嫁到邻县河内(今河南武陟西南)做了苟宾的妻子。
王政君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年复一年,王政君出落得如花似玉,且“婉顺得妇人之道”,在当地颇有佳名。待字闺中时,父亲将她许配了人家。但几次都没等到迎娶过门,许嫁的男子就死了。后来东平王聘她为姬,也没有待到洞房花烛,同样一命呜呼。接连发生这样的事,王禁不免暗暗称奇:“难道女儿天生命硬,是克夫命?”于是,他请了个会相面的半仙为王政君算命。半仙对王禁说:“令爱吉相,命当大贵,此乃天机,不可泄言。”王禁大喜,悉心教她读书写字,练习操琴司鼓,指望有一天能出人头地。
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年),18岁的王政君被选入皇宫,做了一名地位很低的宫人——家人子。入宫近两年,王政君一直默默无闻。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她才得以崭露头角,就是皇太子刘奭最宠幸的妃子司马良娣病死。
司马良娣临终前,拉着太子刘奭的手说,本来她可以不用死的,是因为其余的姬妾嫉妒她,天天用妖法诅咒她。司马良娣死后,刘奭因悲痛过度而精神颓靡、郁郁寡欢,常常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迁怒于其他姬妾,所以她们都不敢觐见。宣帝了解到事情真相后,很为太子担忧。为了顺适太子的心情,特命皇后从后宫家人子中选择可以服侍太子的人,任由太子选入宫中。
一天,太子入朝觐见父皇,皇后乘机将已经挑选好的五位家人子引入。可巧,王政君正在其中。皇后私下里告知在旁供奉的长御,让她问问太子到底中意哪一位。其实,太子此刻还沉湎于对司马良娣的无限思念之中,对皇后煞费苦心为他挑选的五位佳人,几乎没有任何兴趣。但又不好驳皇后的面子,不得已勉强回答说:“其中一位还可以。”此时王政君的座位离太子最近,五人中又单单她一人穿着绛色花边的大掖衣。长御闻言,以为装束与众不同的王政君被选中,便转告皇后。于是,皇后命令侍中杜辅、掖庭令浊贤将王政君送到太子东宫,在丙殿拜谒太子。这样,王政君成了太子的妃子。
当日,太子便临幸了王政君。也该王政君命好,太子妻妾数十人,有的御幸长达七八年,都没有生育,王政君就这一次机会便身怀有孕。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王政君在甲馆画堂生一男婴。年近中年的宣帝得到嫡长皇孙,喜悦之情自不必说。汉宣帝亲自为他取名“骜”,字太孙,常把他带在身边,异常钟爱。
黄龙元年(前49年),宣帝死去。太子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年仅3岁的刘骜被立为太子,而王政君先升为婕妤,三天之后,又立为皇后。
立皇后时,汉元帝并不情愿立王政君为后。但母以子贵,刘骜既立为皇太子,皇后的桂冠按传统的规制就应当属于王政君。汉元帝怕引来非议,最后还是无可奈何地立了王政君为皇后。
汉元帝最宠爱的妃子是傅氏和冯氏。傅妃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所以在宫中的人缘极好,虽受宠于汉元帝,但并不遭众妃嫔的嫉妒。王政君生了刘骜不久,傅妃生了儿子刘康,冯妃生了儿子刘兴。
为了平衡,汉元帝又创设了一个仅次于皇后的名号——“昭仪”。昭仪位同丞相,比诸侯王,他心爱的傅、冯二妃为昭仪,立刘康为定陶王,刘兴为信都王。
王政君徒有皇后尊号,却被冷落一边。自从她生下刘骜,便很少被刘奭召幸。好在王政君生性柔顺,不是争风吃醋的女人,汉元帝对她还算是比较礼遇,照例大封后族,给予恩典。
汉元帝非常宠爱傅昭仪,因此对傅昭仪所生的儿子定陶王刘康十分钟爱。“坐则侧席,行则同辇”,形影不离。渐渐地,对王政君所生的太子刘骜就不那么满意了。尤其是后来太子常饮酒作乐、不务正业,汉元帝更是觉得他无德无能,不堪大任。因而,常常想废掉刘骜,改立刘康为太子。这使王政君与太子都忧惧不安。多亏了汉元帝的宠臣史丹多方斡旋、鼎力相助,才化险为夷。一次,汉元帝病重,一人独寝,史丹借在宫中侍候的机会,跪到汉元帝卧榻旁,涕泣满面地说:“皇太子以嫡长子而立,已十几年了,天下臣民,无不归心。现在外面流言纷纷,传说陛下要改立定陶王,废当今太子,果真如此,公卿定然不会奉诏。臣愿先被赐死。”汉元帝见他情切意哀,明白废立太子一事阻力很大,喟然长叹:“我也是左右为难。太子与定陶王都是朕之爱子,我怎能不替他们考虑?但念皇后为人谨慎,遵法循礼,先帝又喜爱太子,朕岂能有违先帝于地下?你不要再多说了。我的病恐怕难以痊愈,到时候,还望你们好好辅佐太子,别让我失望才好。”就这样,太子刘骜的嗣君身份才没有改变。王政君也度过险关,依然做她的皇后。
竟宁元年(前33年)五月,43岁的汉元帝病逝。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大肆封赏外族。
皇太后的长兄王凤被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氏兄弟五人同日受封,有“五侯”之称,后来皆为列侯,其子弟辈也以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作为政府百官首脑的“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一职,王凤之后,依次为王音、王商、王根、王莽,几乎全为王氏垄断,基本上形成了王氏外戚把持朝政的局面。
从王凤上任开始,汉成帝就“谦让无所颛”。有一次,汉成帝召见大学问家刘向的儿子刘歆,见他引古论今、出口成章、通达博学,诗赋文章更是不同凡响。汉成帝很高兴,要封他为中常侍,便命人取来官服,想正式任命。左右都提醒他说:“此事尚未通报大将军,是否暂缓一下?”汉成帝说:“区区小事,不用告诉他了。”但左右深知王凤的权势,都叩头相争。汉成帝无奈,派人通报王凤。谁知王凤坚决不同意,汉成帝也只好作罢。
对此,汉成帝心里很不痛快。但王凤背后有皇太后撑腰,他也无可奈何。倒是有个不怕死的京兆尹王章,刚直敢言,指出王凤专权乱政,不是忠臣,提出不应由他久典政事,应另选忠贤之士。汉成帝见他说得在理,便经常召他密谈。后来,汉成帝准备召琅玡太守冯野王替代王凤。不料,他们的谈话被王政君的堂弟、侍中王音偷听到了。王音对堂兄王凤“卑恭如子”,极力巴结,自然向王凤告密。王凤闻知,立即称病,从宫中回到家里,并上表辞职。王政君知道后,垂泪不止,不吃不喝。汉成帝无奈,为使皇太后宽心,只得向王凤表示歉意,并极力挽留。于是,王凤又回到尚书省办公。王凤复出后,把王章以大逆之罪处死,全家老小流放。
从此以后,公卿大臣见王凤,都不敢正面而视,唯恐不慎得罪。朝廷之上,王凤气焰熏天,炙手可热。阳朔三年(前22年)八月,王凤病死,汉成帝按他的举荐,由王音继任大司马大将军。王氏仍然执掌朝政大权。
一年夏天,成都侯王商生病,为了避暑消夏,他竟向汉成帝借用了皇帝的明光宫。后来,王商又凿穿长安城,把沣水引入庄宅中的大陂中行船取乐。一次,汉成帝来到他家,发现王商竟为了引水凿穿长安城,心里愤愤不平,认为他擅穿帝城是动了王气,却也无法发作。后来,汉成帝微服出游,路过曲阳侯王根的宅第,见他游乐园中的土山渐台很像未央宫中的白虎殿,对这种“骄侈僭上”的越轨行为,他再也忍耐不住,发起怒来。王商、王根心中着慌,就想自行黥劓(黥,在脸上刺刻文字或记号,并涂上墨,也叫墨刑;劓,割鼻之刑),去向皇太后请罪。汉成帝见二人竟然去找皇太后,更是怒不可遏,一时动了杀心。王政君听说后,让王商等人负荆请罪,反倒使汉成帝左右为难,最后也不了了之。
王氏子弟以“五侯”为首,在皇太后王政君的羽翼下,声色犬马,盘剥百姓,弄得民怨载道。“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人至相食,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和铁官徒起义。
汉成帝处在皇太后及其家族的操纵下,从此不再关心朝政,反而更加荒淫腐朽。宠爱赵飞燕姐妹,纵情淫乐,最后死在赵合德床上,朝野哗然!赵合德畏罪自杀,赵飞燕也在哀帝死后被贬,逼令自杀。
由于汉成帝无子,拥立定陶王刘康的儿子刘欣为帝,是为汉哀帝,就是在历史上留下“断袖”典故的皇帝。为了斩断汉哀帝与已来长安的傅太后及生母丁姬的亲密关系,王政君只准许她们每十天与皇帝见一次面。傅、丁得势后,傅太后与太皇太后王政君谈话时,常常不礼貌地直接称她“妪”,即老太婆,太皇太后也不便当面发作。太皇太后为了避免与其发生冲突,曾诏令以大司马辅政的侄子王莽辞职。汉哀帝担心刚刚即位,就失爱于王政君,未敢造次,对王莽表示挽留,并派人向太皇太后王政君说:“皇上听说太皇太后下诏,很是悲伤。皇上表示,您若不让大司马辅政,他就不敢听政。”于是,太皇太后王政君再一次下诏让王莽辅政。
但王氏外戚与傅、丁两家难免发生冲突。为了确保太皇太后绝对的国母地位,辅政的大司马王莽等人对傅、丁的势力设法加以限制,这种限制又导致双方冲突的进一步升级。有一次,未央宫内大宴,有人给傅太后设帷座,与首座的太皇太后并列。王莽看到后,立即板起面孔说:“傅太后只是藩国的太后,怎可与至尊的太皇太后平起平坐?”言罢,令人立即撤掉了座位。王莽因此得罪了傅氏。事后,王莽不得不避其锋芒,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授意下提出辞职。这一次,汉哀帝没有挽留。王莽回到了自己的封国南阳(今属河南)后,杜门谢客,静观时变。
元寿二年(前1年),汉哀帝死于未央宫。汉哀帝没有儿子承继国统,太皇太后王政君立即入宫,掌握了象征最高权力的传国玉玺。她起用王莽,委以军政大权,立中山孝王的儿子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平帝年仅9岁,体弱多病,太皇太后虽然高高在上,东山再起的王莽却逐渐地将她架空,掌握了实际权力。
王莽先让群臣请求太皇太后王政君,以辅政幼主有功,封他为“安汉公”,不久,又设计说服她把他的女儿立为平帝的皇后,后又胁迫她尊自己为“宰衡”。朝政大事,尽决于王莽之手。
元始五年十二月,年幼的平帝死去。皇室成员中汉元帝一宗已经绝嗣,汉宣帝曾孙辈中为侯王者数十人,但均已年长。王莽为了控制新君,遂从汉宣帝玄孙辈中选了年龄最小、年仅2岁的广戚侯子刘婴。他欺骗太皇太后王政君说,经过占卜,立婴最吉,王政君当然同意。王莽立孺子婴为君。
几乎同时,王政君收到一份奏章,说在武功县(今属陕西)境内发现一块异石,上有丹书“告安汉公莽为皇帝”。接着,又有人奏请太皇太后立婴为孺子,令王莽仿当年周公辅成王的先例“践祚居摄”。太皇太后无可奈何,勉强下诏答应王莽称摄皇帝,南面朝群臣,听政事,冕服礼仪“皆如天子之制”,并改元称“居摄元年”。
自此,王莽以“假皇帝”的身份摄知国政。很快,王莽对自己的“假皇帝”身份不满足了。公元8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西汉结束。
始建国五年(13年)二月,皇太后王政君忧愤而死,终年84岁。新朝皇帝王莽宣布为她服丧三年,并将她葬于元帝渭陵(位于今陕西西安北)陵城的司马门内。
现代启示录
小心驶得万年船
王政君在当上太后之前,一直是谨小慎微的。凡事谦恭忍让,不争宠、不计较,几乎是以一个“弱者”的身份出现。因为她很清楚自己不占优势。皇帝不喜爱自己,儿子不争气,家族也没有势力,一切只能靠自己争取。小心行事的“报酬”就是让她安然度过了儿子即位前的危险期。就连一心想废太子的汉元帝都说她“为人谨慎,遵法循礼”。能笑到最后的人才是胜者。所以,你可以不聪明,但不能不小心。
身处职场,虽然不若皇宫里那般危机四伏、步步为营,但也是个不大不小的战场,马虎不得。想要求得太平,就得有保身之策。
那么具体要如何做呢?
1.耳朵有时候只能当摆设
在一些比较敏感的时期或场合,如果听到有人在议论别人,而这个人恰好正是引起“敏感”的当事人,那你还是当没听见好了,更不要热情地上前去讨论。万一你言语不当再传到别人耳朵里去呢?或者正在议论的人担心你泄露出去而把事推在你身上呢?还是不知道最好。
2.不要幻想当救世主
对于超出你能力范围的事,千万不要不顾后果地把它揽下来。做不好,你就要承担责任。而且还会给别人一种不自量力的印象,特别是上司,更会对你产生不好的看法。因为,这件事你揽下来,就意味着掐掉了让别人去按时按量完成的机会;而你又没做好,这不是耽误事吗?
3.对于工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不要以为你完成的任务就是天衣无缝、完美无缺,让它好上加上好,才是你应该做的。在工作之余,更不能因为现在已经很好了、没有问题了,而放弃上升的机会。时代一直在变,只有跟得上“潮流”的工作能力才能让你在职场上畅通无阻。
4.慎对上司
如果你想跟上司做朋友,最好还是等你们一方离职之后。身处其中,毕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坦坦荡荡地交往,相互间都有所保留。
上司跟你谈话时,说话、措辞要慎重。如果不小心“卖”了自己或别人,可就不妙了。
另外,讨领导欢心这种事,要看时机和场合。如果不合时宜,反而碰一鼻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