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的对比及战争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到1948年秋,解放军已发展到二百八十万人,其中野战军一百四十九万人。全军经过战争的锻炼,新式整军运动和政治、经济、军事民主运动,军事技术和政治觉悟大大提高;改善了装备,组成了炮兵和工兵,提高了攻坚能力,取得了打阵地战的经验。解放区相继连成一片,面积达二百三十五万五千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人口一亿六千八百,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七,解放区可以联合作战,形成对国民党军的包围;解放区内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后方巩固,翻身农民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努力生产,支援前线,为战略决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种形势下,1948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军委规定解放战争第三年歼敌正规军一百二十八个旅(师)左右,把战争继续扩大和深入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此,要求全军在第三年准备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
而这时,国民党军已下降到三百六十五万人,由于大批部队担任守备任务,可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仅有一百七十万,虽然还统治着全国的四分之三地区和三分之二的人口,但是由于四面楚歌,在政治上已经极端的孤立。国民党军队不得不放弃“全面防御”而进行所谓的“重点防御”。
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在这个时候,国民党于1948年8月,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了“撤退东北,巩固华北,确保华中,经营华南”,坚持沈阳到10月底,以观时局发展,原则上不放弃沈阳,同时亦作撤退准备的作战方针。
1948年8月,国民党军被迫采取重点防御后,以第二绥靖区部队十一万余人守备战略要地济南,并准备以徐州地区十七万兵力随时北援。
解放军华东野战军,采取“攻济打援”的方针,以七个纵队和十四万地方武装攻打济南,以八个纵队(含中原野战军一个纵队)共十八万人,准备阻击徐州援敌。1948年9月16日晚,解放军发起对济南总攻击,激战八昼夜,于24日攻克济南,除国民党政府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率部起义外,全歼守敌十万余人,俘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副司令牟仲衍。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辽沈战役
中共中央对战争形势做了科学的分析,决战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东北战场解放军主力有七十万人,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共有五十五万人(其中正规军四十八万人),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孤立的地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全国战局出发,为辽沈战役制定了主力部队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封闭国民党在东北,“关门打狗”的战略方针。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先头部队到达北宁线,会同南线部队,开始包围绥中、光城、义县,辽沈战役正式打响。10月1日,全歼义县、兴城、绥中之敌,主力部队包围锦州。蒋介石急忙从华北、山东海运来七个师,加上锦西、葫芦岛守敌四个师,组成东进兵团,10月10日,攻打解放军的塔山阵地。
解放军阻击部队经过六昼夜的浴血奋战,胜利完成了塔山阻击战的任务;蒋介石又急令驻沈阳的廖耀湘第九兵团十一个师及三个旅兵力,组成西进兵团,驰援锦州,被阻击于黑山、大虎山地区不得前进。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激战三十一小时,全歼守敌,俘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以下十万余人。17日,被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六十军的两万六千人,在军长曾泽生率领下起义;19日,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率领其余守军投诚,长春宣告解放,辽沈战役第一阶段结束。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后,回师北上,于10月26日,在黑山、大虎山、新民等地包围了廖耀湘兵团,激战两天一夜,全歼国民党军十万余人,俘兵团司令廖耀湘、军长李涛、白凤武、郑庭笈等。辽沈战役第二阶段结束。东北野战军乘胜前进,于11月2日解放沈阳,第八兵团司令周福成被迫投降,国民党军二十四万九千余人被歼。营口五十二军残敌一万余人入海逃跑,11月2日,解放营口,辽沈战役第三阶段胜利结束。
辽沈战役前后历时五十二天,歼敌四十七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并取得了大规模歼敌的经验,获得了具有一定工农业基础的大后方,为解放华北、全中国准备了条件。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人民解放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为了适应战略决战的形势,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根据“九月会议”的决定,把原各大战略区的部队划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队三类。随后,西北、中原、华东、东北野战军,分别改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华北野战军直属总部。
淮海战役
英勇的解放军为了消灭国民党南线主力军,造成进军江南的条件,继辽沈战役之后,立即进行淮海战役。战役前,集结在淮海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有徐州“剿总”司令官刘峙、副司令杜聿明指挥下的四个兵团和三个绥靖区部队,以后又由华中调来增援的一个兵团,共八十万人。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及中原、华东、华北一部分地方武装六十余万人。中共中央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和领导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以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展开的。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在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1948年1月6日,发起一次具有决定性的决战。
整个战役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人民解放军在徐州以东新安镇、碾(niǎn)庄地区围歼黄伯韬兵团。战役开始,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兵分三路南下,对黄伯韬兵团采取战略包抄。8日,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两个军部、三个半师共两万三千人,在台儿庄、枣庄地区起义;徐州北大门洞开,解放军乘机插入,切断黄伯韬兵团的退路,黄伯韬兵团一个师在曹八集、第六十三军在窑湾被歼;兵团司令部和四个军被包围在纵横不到二十华里的碾庄地区。12日,解放军发起总攻,22日,全歼黄伯韬兵团十万人,黄伯韬本人自杀毙命。第一阶段共歼敌十七万八千人,并切断敌人从海上的逃路,形成对徐州之包围,兵临江淮之势。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主要目标是歼灭比较突出的孤立的黄维兵团。中原野战军主力在华东野战军配合下,于11月24日,将黄维兵团包围在宿县以南的双堆集地区。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等弃守徐州援黄维,12月4日,被包围在徐州西南陈官庄。12月6日至15日,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发动对黄维兵团的总攻击,全歼该兵团十一万五千人,并生俘黄维。杜聿明部则由此陷入了彻底孤立。第三阶段,从1月6日,人民解放军向青龙集、陈官庄被围的国民党军发起总攻,至10日上午10时,全歼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二十五万人,生俘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只身逃走。
淮海战役历时六十五天,共歼敌六十五万五千人,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为渡江作战,直捣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解放大上海创造了有利条件。
平津战役
当辽沈战役刚结束,淮海战役方酣(hān)之际,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在华北地区又发动了一场重要的战略决战——平津战役。战前,华北战场傅作义集团六十万兵力,摆在北平为中心的张家口、新保安、天津、塘沽(ɡū),从西到东形成“一”字长蛇阵,在辽沈、淮海战役震动之下,已成惊弓之鸟。
按中共中央部署,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总前委,领导这一战役。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华北野战军两个兵团及东北野战军一部,将国民党七个师、两个骑兵旅分别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两地,采取“围而不打”的方针。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进至平津之间,采取“隔而不围”的方针。11月29日,东北军攻打张家口,揭开平津战役的序幕,并以“声西掩东”的作战方式,直到12月22日,使东北野战军八十万全部入关准备完毕。
平津战役第二阶段,从12月22日至1949年1月15日,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第一步,于12月22日攻克新保安;24日,解放张家口,解决包头;第二步,于1949年1月14日,向坚固设防、拒不投降的天津之敌,展开攻坚战,经二十九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十三万人,生俘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宣告天津解放。第三阶段,从1949年1月22日至31日,和平解放北平。北平守敌二十万人,处于九十万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下,完全陷入欲战不能,欲逃无路的绝境。傅作义虽与我方已开始谈判,但仍犹豫观望。1月16日,平津前线司令部向傅作义提出和平解放北平的最后通牒。在此期间,北平地下党亦进行有力地配合。由于中共和平政策的感召和兵临城下形势所迫,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1月31日,解放军接管北平,北平实现和平解放,至此,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历时五十八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五十二万人。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归绥、新乡、安阳几个孤立据点外,全部解放。使东北、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后方。9月15日,绥远国民党军在董其武率领下,通电起义,接受改编。
据不完全统计,三大战役,参战的民工五百三十九万人,出动的担架十万多副,大小车八十多万辆,支援粮食十亿斤等。三大战役历时一共四个月十九天,歼敌一百五十四万人,国民党赖以生存的军事力量几乎丧失殆(dài)尽,国民党政府无法摆脱灭顶之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