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用军队来比喻中国快递行业的格局,其中中国邮政和顺丰属于正规军队,“四通一达”叫作军阀部队,而宅急送和其他一些不知名的小快递公司被称为“游击队”。
1993年,快递业异军突起,其中有3家公司成为后来的行业主力军——宅急送、申通和顺丰。创业之初,3个创始人都不是要干上什么大事业,而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填饱肚子。宅急送为了有业务不至于亏本,送过牛奶和鲜花,还接些搬家送货的活儿;申通创办之初是搞货运的,只在上海和杭州之间来回穿梭;至于顺丰,王卫那个时候每天背着书包亲自送快件。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考量一家快递是不是合心意,一般有4个标准。
从快递费用上来看,顺丰并不占优势,因为王卫这个顺丰的“战略大脑”锁定的是中高端客户人群,而且顺丰贵有贵的道理,高资费对应的是高水平的服务。他为顺丰制定了统一的服务标准,其他快递公司还不能保证3天内送达的时候,顺丰快件两天内就可寄到,真正做到了“顺风”。不但在速度上占有优势,顺丰的快件损坏和丢失情况都比其他快递公司好很多。凭借着出色的服务,王卫带领顺丰迅速地拿下了中高端市场。
至于服务态度,每个顺丰快递员在上岗之前都要进行一系列培训,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快递员的服务态度由客户的投诉情况来衡量。王卫还规定员工的工资直接与送件的数量挂钩,所以曾有顺丰员工在送快递的路上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奔跑的事情广为流传。虽说王卫将顺丰经营得风生水起,但苦于整个快递市场的不景气,收益也不是很好。
就在这个时候,快递市场迎来了它的春天,2003年“非典”席卷中国,外面变得空空荡荡,人们都躲在家里上起了网,网购成为那时最火的事情,快递市场也随之火热了起来。顺丰的货物量激增,王卫这时发现,当货物达到一定数量后,用飞机运和用汽车运在成本上相差很小,既然这样,为何不采用速度更快的飞机运输呢?加上“非典”的影响,这时的空中运输价格跌入低谷,王卫顺势与航空公司签下了租赁合约。
自从用飞机为快件护航,顺丰的速度更快了,王卫又推出了限时服务。当其他快递公司含含糊糊地说“差不多3天能到”的时候,顺丰承诺“48小时一定送达,加急快件24小时一定到”。在稳稳地笼络住原有客户的心的同时,顺丰的中高端市场不断扩大。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享受更高水平的服务,因此服务更可靠、速度更迅捷的顺丰越来越受青睐,很多低端市场中的客户也被吸引过来。虽说在淘宝上购物,寄其他快递可以包邮,寄顺丰就要加邮费,但顺丰在网购中依然不乏粉丝。
随着网购的火爆,四通一达几个快递公司的淘宝件占到自己公司业务的绝大部分,但顺丰的淘宝件只是自己业务的十分之一。其他快递公司确实都靠着网购的火爆大赚了一笔,王卫能否保证自己的业务不被网购所冲击,顺利度过被网购引领的快递之风呢?
是否进军淘宝是摆在王卫面前的一个难题。首先,公司的快件业务朝向网购发展就意味着要放下中高端市场的定位,转向低端市场。低端市场最典型的竞争方式就是打价格战,谁在价格上更低就更有优势,从这一点讲顺丰未必能在低端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另外,顺丰在开辟中高端市场时投资不小,放弃之前打下的一片天是不是合算呢?
而且,2011年1月,阿里巴巴公司的“物流合作伙伴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马云宣布了大物流战略,也就是将来有一天将会拥有自己的物流系统,正如凡客诚品等企业一样,不再需要专业物流公司的参与。对王卫来说,此时放弃原来的市场而参与到不知道哪天就会消失的市场里,岂不是得不偿失?
为了增强与“四通一达”竞争的实力,王卫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之后,决定继续坚持原有的市场定位,但是在战略上做一些转型,比如不再单一地只寄送快递业务,而是逐渐向综合物流方向发展。
再来看看当初一起创业的“快递兄弟”们,宅急送在发展战略上做出调整,结果转型失败,“四通一达”则一直做得不温不火。纵观顺丰的发展,重点就在于王卫能够在关键时刻为公司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即使“四通一达”现在开始模仿和追击,也难以超越顺丰,因为这不仅要看自己的战略,还要看是否有合适的时机。